close

三訪「燦光寮舖古道」-東北角地區最早的山區古官道

2008/12/13 23:50

 

   嘉慶元年(1796)吳沙帶領墾民經草嶺古道直下頭城,

築起土圍,建立開蘭第一站後,幾年之間整個蘭陽平原地區

已遍布移民的足跡,宜蘭也成為北台灣的糧倉之一。接著,蛤仔難

(今宜蘭)在楊廷理奮力不懈、努力奔波下,終於在嘉慶嘉慶十五年

(1810年)促成噶瑪蘭設廳。

 

 一八一0年(嘉慶十五年 )清廷設置葛瑪蘭廳的緣故,往返淡、蘭兩地間的

傳送公文頻繁,於是又增設了「柑仔瀨舖」(楓仔瀨)、「燦光寮舖」與

「三貂嶺舖」。

此條舖遞古道由瑞芳經九份到燦光寮塘(舖)的路徑和汛塘古道相同,

往後汛塘古道走向澳底方向,而舖遞古道則沿牡丹溪而下折向三貂嶺舖,

接上金字碑古道尾段後轉往牡丹、雙溪方向。

 

燦光寮舖遞古道就在這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燦光寮舖成為台灣少見的

山區郵傳舖遞站,燦光寮舖遞古道也成為東北角地區最早的古官道。

然而歷經200年光陰,古道卻逐漸隱沒於東北角的深林裡,其知名度遠不如

其他淡蘭古道如嶐嶺古道、草嶺古道與金字碑古道。

 

      六年前這條傳郵古道經岳峰探勘隊,在陳岳、楊俊哲等前輩開始探勘,

闢荊斬蕀找出這條消失已久的郵傳古道,使這一具有兩百年歷史的古道,

終於重見於世人面前。

 

第一次走訪「燦光寮舖古道」已經是五年前的舊事了。2003春天,在當時的

岳峰探勘隊陳岳隊長、楊俊哲老師帶領下跟隨古道專家林宗聖、鴨米前輩,

初次認識了這條郵傳古道。

 

2003冬天再隨陳岳老師帶隊由102公路18K處上「百廿坎」石階路,經過

深谷中的茂風聚落,攀上「風吹輦格」,就在格頭與燦光寮舖古道交會後,

連走燦光寮舖古道與石笋古道。

 

依稀記得當年鴨米前輩解說「燦光寮舖遞古道」的「麻達」典故,將平埔族的

「麻達」青少年當年背著葫蘆,翻山越嶺,跨溪澗,足踩石階,伴著薩鼓宜叮噹

作響,所到之處,路人迴避,宛如飛毛腿快遞的神氣模樣,描繪得靈活靈現,

印象至為深刻。

 

因為如此,知道這條古道的傳奇後,雖然事隔五年未再踏訪這條古道,

仍一直未曾忘情過。

 

注:道光初年以前,由於福建來台的班兵(三年輪班一次,叫做班兵)

不熟悉地形、人員又少,一般傳送公文的舖兵常雇請平埔族的「麻達」擔任。

平埔族人將十二、三至二十歲的未婚青少年叫做「麻達」。他們盛行「走鏢」

競賽,常以藤或竹篾束腰,以保持體態輕盈,跑起來健步如飛,最適合送信工作。

「麻達」飛奔傳信時,「沙起風飛」,有如風馳電掣,頭上所戴雉尾,

隨奔跑之勢而飄盪,手鐲與肘部的「薩鼓宜」(鐵製傳令鈴)互相撞擊,

發生叮噹聲響。也有用鐵片繫於腰際,配合跑步節奏,同步交響。聲音遠傳,

跑越快音傳越遠,庄民聽到鈴鐺聲,立即讓道。想像當年麻達翻山嶺,

跨溪澗,足踩石階,伴著薩鼓宜叮噹作響,所到之處,路人迴避,

宛如飛毛腿快遞,實在是古早台灣最富生命力的動人畫面。

 

本文出自《燦光寮郵傳舖遞古官道–清代嘉慶年間的淡蘭郵傳古道》

作者:楊俊哲、陳岳 攝影:陳岳

http://www.wretch.cc/blog/cyueh/991570

 

今年則是第三度再訪「燦光寮舖古道」,今天則依據前輩們的踏查資料,

再度來到了草山戰備道處,展開「燦光寮舖古道」的旅程。

 

早上八點開車由濱海公路直上九份浪漫公路,接上102公路,來到九份山城,

繼續往牡丹方向續行。

 

進入冬天後,102公路上的滿山翻飛的芒花也漸漸凋謝了,在雲霧包圍下顯得

蕭瑟許多。車行到102號公路的最高點後(18k處),一如往昔,停車駐足欣賞

102號公路最美麗的山海景觀。眺望「大肚美人山」基隆山,海中的基隆嶼。

 

接著左轉進入草山戰備道,路口寫著「往樹梅」,此條產道一半是水泥路,

一半是石頭路,大抵上一般轎車仍可通行無阻。不久,來到格頭「風吹輦格」處,

下車小休片刻,此處有座「金山福德祠」,這裡豎有一石塊,上書「貂山古道」,

這裡便是下貂山古道的起點。

 

接著開車往樹梅坑方向續行,這我是第二次開車經過此條產道,頭一次乃是開車

直達燦光寮山登山口,由路口起登,不消半小時即可登燦光寮山頂。

 

幾分鐘後,繞過山頭,遇樹梅產業道路叉路口,右側空地停車。

路口設有燦光寮登山步道解說牌與地圖,路右有燦光寮步道0.1K

(由此地經柑仔店遺址、吊橋頭石柱遺跡、金瓜石抽水站到正光3號橋全長5K)

的木樁。

 

燦光寮登山步道解說牌與地圖

 

五年後,我第三度來到了樹梅坑,展開「燦光寮舖古道」的旅程。

五年不見,當年的古道已被台北縣政府闢為燦光寮步道,心中喜憂參半,

擔心古道被整修如新,而失去原有的風貌。

 

往樹梅坑之產道,也是古道入口,古道秋芒在雲霧包圍下顯得蒼涼。

 

沿著寬闊的碎石路往下走,不一會兒來到廢棄礦坑事務所,路口有藍天指標

「左往燦光寮山約40分,右往燦光寮舖古道」。此時陽光忽隱忽現,

抬頭仰望左方的燦光寮山,山勢雄偉,不愧是基隆火山群第一高峰。

今日主要目的乃是獨自重訪「燦光寮舖古道」,計畫回頭行有餘力時再順登

燦光寮山,但是今日氣候不佳,眼見燦光寮山頂已籠罩在雲霧當中,

此項登頂計畫於是放棄。

 

廢棄礦坑事務所

 

續行,來到鞍部平台,路口有指標「往柑仔店遺址1050公尺 35分鐘,

往無耳茶壺山2550公尺 65分鐘」。

 

往前走來到路的盡頭似已無路,前面芒草夾道完全無路跡,跟五年前

的古道入口一樣,揮杖撥芒前進,還好腳下有新設木棧道可供確認。

 

 

走一小段後,進入森林開始下降,剛開始為木棧道,之後,

便是燦光寮舖古道最精華的古樸石階路段了。

 

當年,陳岳、楊俊哲等前輩探勘此路段時,如此形容:「這時石階開始出現,

令人精神為之一振,近兩百年的石階顯得古老而蒼勁,歷經多年的踐踏,

留下微凹的磨痕,卻深刻著歷史的烙印。石階上雜草藤蔓不多,因為在

採金風行期間,燦光寮一帶的居民,便是走這條路去九份、金瓜石工作的。

經過一番砍劈,雜草除去,一塊塊石階呈現眼前,綿延數百公尺,望之令人動容。」

 

望著眼前綿延數百公尺,歷經兩百年歲月風霜的古老石階,這景象令人感動。

 

古道雖然經過整理,只在陡降的下坡路之處採用木棧道、架橋或設欄杆方便

路人行走外,雖然部分有人工化感覺,大體而言仍然保留古道原貌,

如此延續古道的生命,令人讚賞。

 

古道沿燦光寮山的山腰而行緩緩而行,路肩石緊靠著山壁護衛著古道,

一路緩下,路平好走,走來十分自在。

 

約二十五分鐘,抵「柑仔店」遺址,此處設有解說牌與木椅。

 

「柑仔店」遺址附近有兩間只剩殘牆的古厝,多年不見,

石牆仍佇立著,只是牆面佈滿青苔顯得更蒼涼。

 

續往前不久漸聽到水聲,表示「燦光寮」瀑布快到了,

記得以前是涉水而過,如今步道已架設木板橋。

 

「燦光寮」瀑布小巧玲攏,於是停留在小溪畔休憩。

今天這一路走來,未遇任何客山客,只有我獨自享受幽靜的山林。

 

古道雖已走過兩次,但事隔五年當年映象已逐漸模糊,之前擔心會迷路,

但見一路上重要叉路口,均有木樁標明方向,只要看到往「抽水站」或

往「牡丹車站」方向行,沿途又有明確的登山布條導引,因此放心不少。

 

牡丹溪上游

 

沿著山徑前行,最後來到牡丹溪,看見對岸有零星的登山布條,

跨溪踏石而過,不久即見路右有一座吊橋頭遺址。往前不久路旁

有棟蔓藤圍繞的石厝(這家石厝是蕭姓住家 民國六十幾年租給台電高壓

鐵塔工作人員當工寮),石厝附近的被棄置大同馬達依舊在路旁,

行走至此,五年前的記憶變得逐漸鮮明,因為此地已離

「燦光寮舖遺址」不遠了。

 

吊橋頭遺址

 

在石厝聚落後方,有石階沿溪流上行

 

「燦光寮舖古道」途中的大片廢棄梯田。

 

續往前,不久又出現一小段石階路沿溪流上行,之後經過一大片

廢耕許久的梯田後,終於來到這條古道上最重要的遺址–燦光寮舖了,

也是我今日古道之行的最重要目的,多年不見,燦光寮鋪營舍遺址室內外

已被樹蔓雜草包圍,顯得更加荒堙悽愴。然而面對如此重要營盤遺址,

事隔五年依然不受重視,周邊無任合維護措施,任其破敗不堪,

心中不得不感慨良多。

 

燦光寮鋪營盤遺址處。

 

這棟建築不同於一般住家,規模較大,格局像營房,石壁已倒了半截,

可看出是不甚講究的虎皮砌所砌成,這可能是士兵而非師傅的手工之故吧!

 

當年楊俊哲老師與鴨米前輩在營盤遺址,對眾山友開講「燦光寮舖古道」

歷史,最左為古道專家林宗聖與當年岳峰探勘隊陳岳隊長。

 

2003年楊俊哲老師與燦光寮鋪營舍遺址合照

 

今天我不打算走完全程,僅計劃至重訪古道最重要的遺跡--

「燦光寮舖」遺址,一償宿願後,便原路折返,往後行程,留待他日再探。

 

 

2003年鴨米前輩在「金山福德祠」

 

2003年冬天陳岳隊長與燦光寮山合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