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訪猴硐神社,金字碑古道懷舊之旅

2008/12/21 21:18

 

侯洞,自從瑞三公司歇業之後完全沈寂,很像還沒有出名之前的九份。

不過,由於地形封閉,不像九份擁有特殊的山海景觀,所以要炒熱這個地方

還真的有點難。

 

好吧,不說九份,我們說侯洞。

 

寂寞、或叫蕭條也行,那將是你看到的第一個風景。

沿路而去,通常你不太容易在路上遇到太多的人。

侯硐曾是礦業名城,如今繁華落盡,獨留破舊的廠房,殘垣斷壁與

橫跨基隆河拱型的運煤橋。

 

昔日晨昏無數礦工、主婦、上下課的孩子、擔魚挑肉的商販摩肩接踵的街道

自從二三十年前瑞三煤礦關閉之後整個空蕩下來。

人都走了。

 

102號公路 

吳念真  (20080804) 

 

吳念真的文字,把我再度帶到這個煤礦小鎮來。

 

侯硐,瑞芳鎮九份的隔壁小村落,北宜線鐵路穿插而過,並未帶來觀光人潮,

這裡的冷清與隔壁九份的繁華,簡直是天壤之別。

 

印象中的侯硐,低矮的房子鋪上黑色柏油的屋頂,陰天灰暗的色調,

遊客寂寥稀少,不禁讓人感到憂鬱起來。然而,如此陰沉的氛圍,

卻也太過悲涼。我倒是希望侯硐能夠充滿陽光,如此才能改變那繁華落盡後的蕭條。

 

沿侯洞支線前進,才拐過一個彎道,就可看見員山子分洪道。

 

滾滾洪水自此流向大海,告別了基隆河幾百年來不斷地水患。

 

再訪侯硐,是在一個有陽光的假日早上,從102公路轉往北37公路沿侯洞

支線前進,經過員山子分洪道,沿著基隆河隨即看到有"歡迎光臨弓橋社區"

的路標,進入侯硐的社區聚落,道路兩旁的社區人煙稀少,靜謐安詳,

右邊有一棟嶄新的建築物與左邊低矮的老舊房子相比,形成強烈對比,

這棟設計新穎的建築就是原來的「侯硐國小」,遷建至此恢復「侯洞」

舊名為「猴硐國小」。煥然一新的面貌,似乎昭告世人,猴硐已再動起來,

即將揮別過去的滄桑歲月,風華再現。

 

新猴硐國小,嶄新的建築,開放的空間,猶如一座運動公園。

 

典型的侯硐老房子。

 

不久遇九芎橋後,左邊有指標往「金字碑古道」與「大粗坑古道」,

可看到不遠處的舊侯硐國小。續直行上坡轉往牡丹。候硐往牡丹的公路,

又稱「侯牡公路」,在北37公路約3.5公里處,路右邊即為「侯硐神社」,

已5年未曾再訪侯硐,今日帶家人來此健行,當然不能錯過此歷史景點。

「侯硐神社」為日據晚期因應落實皇民化運動而建的神社,所建年代應晚

於隔壁金瓜石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的黃金神社。入口鳥居是瑞三礦業

所奉獻,當時戰況已吃緊,然而正是侯硐開採煤礦的黃金歲月,因此瑞三礦業

才有實力參與興建神社。光復後,已被拆毀,目前改闢成公園,只剩石階

入口處殘存的鳥居與參拜道。登上神社小山,此處視野開闊,居高臨下可

俯瞰侯硐車站與附近聚落,遠眺大小粗坑山區、三貂嶺山。

 

這石製鳥居兩根柱子的正面刻有"奉獻"兩字。石柱背後刻有"瑞三礦業

公司產業奉公團"等字,可想而知這是當時瑞三礦業所捐贈的。

 

猴硐神社遺址,沿著原始的參拜道上行有座方形水泥涼亭,

而原本神社的正殿就建在涼亭旁後的這塊草地上,現在只能找到

神社基座的石頭,而神社主體在台灣光復時就被拆掉了。

 

第二座鳥居是木造的,已有些朽壞。

 

Matt.與三貂嶺山合照

 

侯硐神社俯瞰侯硐聚落與侯硐車站。

 

接著回到「金字碑古道」入口,我們將車子停在九芎橋左側的山坡上的

侯洞國小附近。斑駁的國小已廢校,前幾年因老是遭到大粗坑溪土石流的威脅,

加上遭受象神颱風的土石流嚴重破壞,所以遷移到後方不到一公里的基隆河畔。

 

舊侯硐國小,吳念真念小學的地方。

 

大粗坑溪飄曳的五節芒,增添古道蕭瑟的蒼茫。

 

「金字碑古道」剛開始沿大粗坑溪而走,這是台灣採金史的發源地,

古道的登山口就在淡蘭橋後。同治6年(1867)歲末,台灣鎮總兵劉明燈

率兵北巡,在淡蘭古道三貂嶺線段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金字碑」。

隨後在淡蘭古道草嶺線段相繼雕鑿「雄鎮蠻煙」、「虎字碑」等三座

珍貴墨寶,供後人瞻仰。當劉明燈決定摩崖刻石所在,隨身隨從中

便有擅長雕鑿的工匠展開工作;所留的三方古碑,字體分為漢篆、草書

及楷書,亦可明瞭出巡人員中各色各樣人才之齊備。

 

金字碑古道入口

 

金字碑古道入口涼亭,回程時拍攝

 

我們在金字碑古道入口,涼亭休息,因為古道上下落差約350公尺,

全程約5公里的石階路段,走來並不輕鬆,但是面對此一歷史古道,

若非用雙腳走上,才能體會先人在這一段崎嶇的越嶺路的艱險難關。

 

離開登山口的涼亭後,綠蔭成林的古道上,台北縣的管理單位已舖上

平整石階,雖無古味,但步道顯得安全許多,已感受不出當年劉總兵

所遇到「危嶺措足步徐徐」的險路了。

 

 

古道前段多是台灣筆筒樹與台灣桫欏,潮濕豐富的蕨類生態構成的

低海拔林相,每隔幾百公尺即有解說牌導覽,空無人跡的山區裡,

只有我們以散步心情走著。

 

 

我們一路緩上陡上的石階,走來頗覺吃力,不久在一個轉身處遇上

了油桐樹,此時雖已進入冬天,但油桐樹卻已陸續綻放白色油桐花,

心想今年暖冬,壞了油桐開花時序。

 

 

從登山口一路走來,都在林蔭下行走,林相倒沒有太大的變化,

心想這樣的步道即使夏天艷陽來走,樹蔭遮日應無日曬之虞。

一路順著石階上行,不到一小時即到達「金字碑」。

 

「金字碑」位於淡蘭古道的三貂嶺段,海拔約400公尺的山壁上,

立於清同治6年(1867),有著140餘年的歷史,刻工細膩嚴整,和

「雄鎮蠻煙碑」、「虎字碑」並被列入國家三級古蹟。

當初總兵所提之詩文係以篆體所刻,不是那麼容易辨識,全文如下: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同治六冬 台鎮使者劉明燈北巡過此題并書」

 

行走古道至此,抬頭仰望金字碑,思古幽情油然而生,遙想當年

劉總兵率兵北巡時,站在這山上望著雞籠港與基隆嶼時,憂心國勢不振,

爲當時受西方列強欺侮而憂慮,心裡還惦念著如何選拔優秀人才,保國衛民。

 

石碑上的篆體塗上金箔,四周以祥龍襯托,殘舊的碑身仍屹立在古道

岩壁上,碑文敘述當時局勢,正是古道歷史最佳見證。

 

 

古道最高點,正好為雙溪和瑞芳的交界處

 

往前走約10分鐘抵古道最高點,此處位於牡丹山與三貂嶺山兩山之間的鞍部,

有一涼亭名為「探幽亭」及古樸的土地公祠。

 

金字碑古道上古樸的土地公祠。

 

這裡還有座「奉憲示禁碑」,其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立於咸豐元年

(1851)5月,淡水同知朱材哲出示勒石之「禁伐道樹碑」。

這是一塊為人輕忽的古碑,卻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

深具歷史文獻價值。碑文由於年代久遠,字跡斑駁難辨,但推究其碑文,

它們代表了淡蘭來往必經之途,官道之修護管理、隘寮隘丁駐守、

官府禁止砍伐樹木、具名入墾雙溪人士姓氏,在在說明了當時三貂嶺

自道咸之際已有相當程度的開發。

 

 

此處展望極佳,可飽覽東北角之山海大觀。從探幽亭回望侯硐,

可遠眺瑞芳與基隆地區,更遠處的澳漁港、基隆嶼等地,隱約可見。

 

金字碑古道102公路出口處

 

從此處循古道往下約3分鐘,即接上古道的另一登山口,接上102公路,

左往九份瑞芳,右往牡丹雙溪。我們來到102公路時,也就是今日古道

之旅的終點。於是便循原路下山。上山時爬得辛苦,下山時就顯得

鬆鬆自在,一路踩著石階,約四十分回到登山口。

 

 

今日走在這條淡蘭古道的中段,僅僅是一小段的旅程,但是看到了那

岩壁長滿青苔的「金字碑」與古樸的「奉憲示禁碑」,回程時望見

大粗坑溪床上飄曳的五節芒,有侯硐的滄桑的氛圍,頗有思谷幽情的

歷史情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