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山鄉大伯爺廟與老楓香,薄姜木,振安宮與老茄苳
今年過年前我們曾來宜蘭冬山鄉探望此3株老樹,但是歲末年終之際,老樹們正在休息養生階段,樹葉顯得枯黃,冬天的老樹在寒冷的東北季風吹襲下,老樹們紛紛落葉,僅剩樹幹、枝椏和稀稀疏疏的葉子,顯得孤立與蒼茫。 |
如今冬盡春來,趁今日至蘇澳一遊,途經冬山鄉我們再度來探望此3株老樹。車行台9線95.9公里處,右轉宜30鄉道,入口有大安大伯爺廟牌樓,往前續行約500公尺,左邊有一不明顯小路,左轉進入不到200公尺在右邊即可看到全省最大的薄姜木老樹。今日先探望大伯爺廟與老楓樹,回頭再拜訪此株老薄姜木。沿宜30鄉道續往前不久即可看到中國力霸公司冬山水泥廠的空中纜車在半空中來回穿梭,左邊是水泥廠大門,右邊是大伯爺廟,老楓樹就隱身在廟後。
【大伯爺廟與老楓樹】
位於冬山鄉安平村大安廟後方的楓樹,已有二百六十年以上的歷史。根據住在附近的耆老敘述,這棵樹之所以能夠長久保存下來,未遭到砍伐的命運,實有一段極富戲劇性的由來。
今日一看老楓樹卓然挺立,春天的老楓香,枝芽茂盛,顯得綠意盎然,與冬天的落寞相比,顯得生氣蓬勃許多。
目前老楓樹長得高大壯美,在這株老楓樹的四周,尚有四棵老楓樹的「後代」,也紛紛長出嫩綠的枝芽,均是綠葉繁茂,呈現廣闊大傘一般的濃密盛景。
冬天的老樹顯得孤立與蒼茫。
春天時我們再度來探望此株老樹。
安平村的「大伯爺」廟是遠近馳名,主祀神明為晋國時期的忠臣介子推(居民口中的大伯爺公),根據廟中之「蘭陽冬山大安廟源流碑」:大伯爺公溯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3683年)冬山鄉安平村的先祖們渡海來台時所隨身攜帶的香火袋,開墾初期鄉民與原住民常起衝突,有一天鄉民不敵而敗退,其中一人順手將寫有「大伯爺」的香火袋自頸間取下,掛在當時僅有腰桿子粗細的楓樹上,即忘了帶走。後人看到樹上懸掛有此香火袋,便對這棵樹起了崇敬膜拜之心,並在一代一代的傳說中益顯神奇,而以石板蓋了一間簡陋的廟宇,供奉「大伯爺」 介子推的神像。耆老傳言冬山鄉安平村大伯爺坑溪早期溪水暴漲,造成山洪氾濫,然「大伯爺」廟屹立洪流中不受任何影響。廟後獅頭山林木蒼鬱鄉人抽藤伐薪不絕於途,然當時原住民仍有出草之惡習,鄉民上山撿拾柴火必先至大伯爺公祈求平安後方敢上山,使得平安返回,不信者上山採薪,往往被原住民獵取首級。在長期的開墾歷史中,鄉民逐漸在此落地生根,當時居民咸信是「大伯爺」的庇佑,便多次結金眾人的財力、物力,將大安廟由石板蓋的一間簡陋的廟宇,經多次改建,大安廟始成為現今宏偉的規模。注一
旁邊石井已封口,聽說藏著一條白蛇的傳說……
【全省最大的薄姜木】
根據省政府農林廳的調查,全省目前已知最大的薄姜木,位於宜蘭縣冬山鄉安平村一位老農家的旁邊,這棵樹高二十公尺,胸圍四點七公尺,推測樹齡三百年,生長情形良好。
歲末年終之際我們曾來宜蘭冬山鄉探望此株老樹,老薄姜木正在休息養生階段,紛紛落葉,僅剩樹幹、枝椏和稀稀疏疏的葉子,顯得蒼涼。
過年前我們曾來宜蘭冬山鄉探望此株老樹
今天我們再度探望此株老樹
大樹前方本有一座石板建造而成的簡陋福德廟,建造年代相當久遠,唯現今已重修成現貌,不復古意。
【振安宮與老茄苳】 |
告別了老薄姜木後,循台9線往蘇澳方向續行,不久即見左邊有大興村振安宮指標,左轉循指標續行後不久看見前方路口,有一大石頭寫著「阿兼城」(注二),再往前續行來到東城社區,過一窄橋後,隨即右轉經過東城國小後、再往前就可看見振安宮的牌樓了。
冬山鄉一株從花蓮移植來的老茄苳。這株高達十二公尺,生長良好,估計樹齡已有三百歲的老樹,原本生長在花蓮縣和平的蘇花公路旁,民國七十二年間,因蘇花公路拓寬,必須將這棵已有相當年歲與規模的大樹砍除。當時,這項拓寬工程,恰由宜蘭縣冬山鄉的一位土木包商標得,他覺得這樣將老樹砍倒丟棄甚為可惜,便與故鄉中香火鼎盛的振安宮管理人員商量,建議將這棵樹移植到略顯空曠的廟前空地上種植。在附近居民的細心照料下日漸茁壯。每到秋冬季節這株老樹便會出現新陳代謝式的落葉,到了夏季時又恢復枝葉茂盛的景象。
由於當時正值仲夏,如何讓這株移植的老樹能夠順利存活、生長,是眾入最關心的問題,於是,村中許多人士紛紛提供寶貴的意見,決定將整棟樹幹用草繩綑紮圍住,再以水管自樹梢二十四小時不停洒水,這麼噴洒了好幾個月,直到樹枝冒出嫩綠的新芽,樹幹的顏色也保持不變,顯示大樹已生根著地,順利存活,這才停止洒水的舉措。
今天我們又再度來探望此株老茄苳
建於西元一六八四年,奉祀三山國王的振安宮,廟前原本種有多株大樹,均不幸在歷次颱風中傾倒,因而使得建築巍峨的廟前顯得有些冷清。如今這株被喻為「神木」的茄苳,位於振安宮廣場前,老樹與古廟相得益彰。
振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印行建廟三五0週年特刊「三山國王開基祖廟振安宮沿革誌」記載:
「振安宮係奉祀廣東省祖廟『?封三山國王』之古廟也。本宮之源起於明神宗萬歷十一年(歲次癸未年)公元一五八三年……為廣東省揭陽縣弟子:陳振福、魏金漢……等卅八位,自故鄉恭請霖田廟『三山國王』聖像金身即現(新竹南寮港)登岸後南行苗栗縣,客居二十四年……在當時苗栗北角建立一座小廟奉祀『三山國王神像』。……先賢公全體卅八位弟子恭請『三山國王』遷於新埔鹽菜甕地區……就在關西過了十四年之歲月,直至天啟元年歲次辛酉年(公元一六二一年)。……遷來宜蘭縣冬山鄉大興村現址附近……建立一座茅屋小廟奉祀自故鄉恭帶之『三山國王』聖像,不久再遷至本宮地址建廟至今有三五0年。」注三
在冬山鄉大興村蘭陽大興三山國王廟有一群熱心的志工,正在準備饗宴。
由粵籍人建三山國王廟,供奉鄉土守護神,但現今的三山國王廟莊內,已找不出有粵籍人的文獻資料。看這群熱心的媽媽們全部使用閩南話交談,可見即便是在兩百年前的語言是所謂的客家話,廣東客家可能在道光年間以後大部分又搬去新竹了,留下來的也和其他漳州客家一樣,變成福佬客了。
兒子目前迷上單車,故每次出遊時,總是會將兒子的愛車放在車上,大興三山國王廟前廣場非常空曠,正好讓兒子騎單車。
趁放牛吃草之際,我則好整以暇,欣賞大興三山國王廟建築之美。
振安宮三川殿前的所雕石龍柱,龍身盤在八角柱上,作法為剔地起突,筋骨畢現,相當渾厚有力。
振安宮三川殿前的所雕石獅,兩獅相向,造型流暢。
在傳統觀念中,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是因中原地區位於北回歸線的北方,一般廟宇和民宅都坐北朝南,所以東方是左青龍,西方是右白虎,前朱雀是南方,後玄武即是北方。
在一般較大規模的廟宇中,三川殿的兩側都建有兩廳,左為青龍廳,右為白虎廳。振安宮的做法,創台灣廟宇先例,一般台灣廟宇,在方位上,不管東西南北,都沿襲「左青龍」、「右白虎」觀念,但冬山鄉大興村振安宮,廟宇坐東朝西,為導正此一錯誤的做法,最近由大陸製作「玄武堵」與「朱雀堵」,安裝於廟門的左右方。
振安宮正殿上方之道光辛丑年古匾(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
振安宮正殿內對看龍堵交趾陶
振安宮三川殿交趾陶
振安宮的建築裝飾藝術之剪黏,武將帶騎的韻律傳神、服裝飾品頗為細緻,值得細觀。
振安宮的建築裝飾藝術之剪黏,龍身栩栩如生,應是出自高明匠師之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