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北市雙溪鄉〕淡蘭古道的老渡口~雙溪長安老街

2011/01/16 19:10

 

991212新北市雙溪鄉長安老街

 

 

雙溪鄉位於雙溪流域上游故古稱「頂雙溪」。雙溪鄉北接牡丹,南鄰

貢寮。境內兩大支流之ㄧ的牡丹溪發源三貂嶺武丹坑,流經牡丹。

牡丹溪谷為清代越三貂嶺南下宜蘭之重要通道。另一支流平林溪發源

於雙溪鄉的中坑,流經柑腳,折向西南流經上林村,一路東流到

雙溪村,與牡丹溪匯流而成為雙溪河,「雙溪」之地名由此得來。

平林溪與牡丹溪匯流而成為雙溪河,「雙溪」之地名由此得來。

雙溪鄉后番坑仔生態園區

 

 

雙溪境內青山環繞,蒼巒連綿起伏,琤琤淙淙溪水,穿過夾岸綠蔭

,田野村舍交錯,梯田錯落溪邊,一片青蔥翠綠,彷彿世外桃源般

的景致,正所謂「靈山秀水會雙溪」。已故台灣「古蹟仙」林衡道

教授曾以「山中的威尼斯」來讚譽此地。

 

雙溪鄉后番坑仔生態園區神農橋

台二丙上林國小附近的水車

 

 

漢人入墾雙溪鄉,始於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閩南漳州人

連喬、吳爾率眾渡海來臺,從家鄉攜帶所祀奉的文天祥公之神像一尊

,翻山越嶺到頂雙溪,本想越過三貂嶺,尋找理想地點開墾,但當

他們翻越山嶺時,回首眺望雙溪,見其山清水秀宛若人間仙境,

於是決定落腳留在頂雙溪,從事開墾。

 

拓墾初期,移民多集中於平林溪與牡丹溪匯流處的河谷之間,到了

嘉慶初年逐漸形成街市。

 

 

漳州連姓移民進入雙溪拓墾時,也從家鄉攜帶所祀奉的文天祥公神位

,後來成為拓墾移民的共同信仰,而在今天的長安街上建三忠廟共同

祀奉。 

 

 

三忠廟是台灣唯一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廟宇,因此又稱

『三公廟』,草創之初,僅為簡易的土埆厝,同治7年(1868)始建

新廟,為雙溪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西元1994年配合都市計劃將原廟拆除重建,廟內兩壁掛有文天祥

之『正氣歌』與『忠孝』金匾。

 

雙溪鄉北倚三貂嶺,與東南的雪山山脈尾崚的鶯子嶺、草嶺山系

遙遙相對,自古以來即為台北通往噶瑪蘭「淡蘭古道」的重要中繼站。

 

 

淡蘭古道修築始於乾隆,歷經嘉慶年台灣知府楊廷理的接續才完成,

北起淡水經基隆,瑞芳,三貂嶺,雙溪,草嶺到宜蘭,以前由台北到

宜蘭大約需花三天的時程,第一天在艋舺搭船逆基隆河北上至暖暖,

第二天則沿基隆河至三貂嶺,而後越嶺進入雙溪鄉,第三天便經由

遠望坑走現今的草嶺古道行至大里天公廟進入宜蘭。

 

 

道光九年當時擔任噶瑪蘭通判的姚瑩在其著作《台北道里記》

如此寫著:

 

 

由艋舺北行,過錫口、南港、水返腳、一堵山、五堵、七堵、八堵、

暖暖、碇內過溪、楓仔瀨、復過溪、鯽魚坑、過渡、伽石、三貂(爪)仔

、苧仔潭過水、三貂嶺、嶺頂;嶺路出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

牡丹坑、粗坑口過渡,頂雙溪,有渡,魚行仔有溪,下雙溪過渡,遠望坑

民壯寮,轉東半嶺、草嶺、下嶺,至大里簡民壯寮,番薯寮、大溪、梗枋

、北關,至烏石港。

 

 

文中『頂雙溪,有渡』,即指在今三忠廟旁長安老街仔尾的渡船頭,

道光元年以前所設之「頂雙溪」渡口。

 

清朝時,「頂雙溪渡口」是淡蘭古道的重要關口。當時交通船隻可

通至牡丹粗坑口,下通至官渡「遠望坑渡」官渡,大宗貨物與客船

全部順雙溪運到出海口舊社,換乘帆船轉運各地,回程再用小型

船隻(俗稱「溪駁」,吃水兩尺以內小船),轉載日用品,逆行

上溯至頂雙溪。

 

 

長安老街的渡船頭由於地利之便,使當時的頂雙溪做為水陸轉運中心

,水陸和草嶺古道結合,曾經讓上游的頂雙溪成為一個商家林立的

熱鬧大鎮。往來台北、宜蘭的旅客都在那兒打尖住宿,翌日再結伴

趕路。全盛時期的長安街,短短的街上各式商店雲集,中藥店、

米店、布莊,甚至旅館、鞋店等皆可見。

 

 

1930年代以後,隨著宜蘭線鐵路的開通,以及煤礦業在河中洗煤,

造成河道淤積,雙溪河運的榮景才告沒落,淡蘭古道也不再是要道。

 

 

頂雙溪沉寂了一段歲月,後來由於牡丹坑的金山被開發,後期的

煤礦業的發達,又帶動一段輝煌的黑金歲月,到了民國五十年代,

雙溪老街有戲院、布莊、米店等各式商店應有盡有,老街繁華達於

高峰。 

 

 

然而隨著礦業逐漸沒落、蕭條,人口大量外流而減少,年輕人紛紛

往大都市謀職,人潮逐漸褪去,老街由絢爛走向寂靜,留下櫛比麟次

沿溪而建的房屋、石材柱樑建築的古厝,只剩旅人造訪的憑弔追思

之情。

 

我們在周家古厝與連女士閒聊,這位連女士小時候老家就在長安老街

開碾米店,記得當時長安街之繁華熱鬧景象,不亞於台北的西門町,

與今日呈現寂靜、蕭條的場景不可同日而語。

 

12月12日,我們由102公路一路陡降至牡丹村,旋即來到雙溪小鎮,

正所謂「靈山秀水會雙溪」。

創建於日治大正8年雙溪火車站,站名即為「頂雙溪驛」,初為日式木造

建築,民國56年改站名為「雙溪」,因地方產煤而日漸繁榮,於民國

67年改為鋼筋混泥建築。

 

 

我們來到雙溪車站,就在火車站的左手,就是知名的香甜小吃店。

 

離開雙溪火車站,左轉中華路,過橫跨牡丹溪上的雙溪橋,來到雙溪

的主要市街,再左轉大同街,就遇到與牡丹溪平行的雙溪老街-

長安街。

 

打鐵店:雙溪唯一的打鐵店。柴刀、菜刀、鐮刀、鋤頭等鐵工具應有盡有

 

路過中華路的海山餅店,既然來了就買些炸米香回家當等路。

 

母子與海山餅店的老闆合照

 

長安街街頭即是雙溪區民的信仰中心「三忠廟」,再往前不久的

「林益和堂」是間百年藥舖,創建於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

是由林燦延中醫師在雙溪鄉山城開立的第一個中藥鋪。這家中

藥行,曾是過往淡蘭古道時代由大稻埕前往宜蘭藥材商隊的

重要過夜打尖的店家。

 

二樓西式小窗台與花鳥圖案磁磚是其特色,為日據時代台灣所流行

的西洋建築樣式,頗具時代意義。

雙溪長安老街古樸的紅磚拱牆。

 

林益和堂旁邊紅磚式建築,過泰昌街進入幾間砂岩古厝,右手

便是「玩味古屋」〈泰昌街11號〉。 

 

短短地雙溪長安老街,假日來此依然顯得非常安靜,不見人車喧擾

的雙溪老街,周邊巷弄古意盎然,置身其中頗感幽然恬適。

 

玩味古屋的外牆皆使用長方行之砂石塊堆砌而成,頗有歷史蒼桑的

質感。此時巧遇由台北來此定居的李先生,他為我們講古:「此屋

除門面曾經過修改外,原來有騎樓拱門目前已將封閉,其餘構築均

原有,屋後有石階可通至溪旁即為清代所設之「頂雙溪渡口」。」

母子與李先生海在昔日的「頂雙溪渡口」合照。

玩味古屋的這面被封閉的石砌拱牆,曾經見證清淡蘭古道興盛時期,

商旅熙來攘往,繁華熱鬧的時代。而前面的紅磚拱牆則是見證光復

後期,雙溪礦業發達的年代。一前一後,互相輝映,頗具歷史意義。

古屋門前道路則是清代之官設古道。光緒21年乙未馬關條約訂立後,

日軍於5月31日由貢寮鄉澳底鹽寮海埔登路,翌日6月1日進軍到雙溪

時即由此道路經過。

李先生帶我們來到舊渡船頭前的雙溪河水,站在平林溪與牡丹溪匯流

處,遙想當年船檣往來停靠的景象,今天只剩淺水礫灘而已,頗有

滄海桑田,令人不勝吁噓。

 

我們在附近繞了一下,接著來到周家古厝。古厝旁有座「福匯亭」。

在此巧遇由台北回雙溪老家逛逛的連女士,聊起長安老街的過往種種:

「雙溪一半以上幾乎都是姓連的,歷屆鄉長大都是由姓連的當鄉長。

連家子孫出了不少名人,如目前台大名醫連文彬也是出身自雙溪連家。

而這家古厝的原主人姓周,日據時期,跟日方關係很好,外號周總理,

有錢又有勢。可惜古厝主人目前不姓周,已經賣給了姓林的…」

 

 

旁邊有座架起二層樓高的土地公廟,連女士說:「今年10月宜蘭淹

大水,此地也淹至一層樓高,土地公牆柱上的水痕依稀可見。」

 

坍塌的古厝旁邊有整理成平台、有長椅,還有個涼亭可供休憩賞景,

此時正有鄰家小孩玩扯鈴,頓時讓傾圮的古厝顯得生氣了不少。

 

走到靠近平林溪邊的角度方能目睹周家古厝的外觀,古厝也是使用

沙岩作建築材料。

古厝旁幾株老榕樹盤根錯節,牆壁上長滿了腎蕨,灰褐色的牆壁

上一片綠,更顯得古樸美麗。

往上面看到有紅色對聯,可惜無法拍出全景。

 

古厝的屋頂造形尤其特殊,融合閩式與日式的建築風格。 

 

 

 

今日因緣際會來到長安老街,享受優遊自在的老街風情,與李先生

連女士閒話家常,回顧昔時之繁華,再望著老街底過往的渡船口

以及一旁依水而建的周家古厝,這真是一次愉快的漫遊驚艷,

心中充滿感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