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谷鄉〕鳳凰山寺慚愧祖師「佑我開山」,八通關古道祈「萬年亨衢」
1000403鹿谷鄉鳳凰山寺,「萬年亨衢」碣 |
清朝對台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不理的態度。直到 清末,中國受到列強窺伺,台灣成為列強極想奪取的殖民 地,這時清廷才開始注意到台灣。 清同治十年辛未(西元1871年),有琉球民因風飄流到臺灣 南部的八瑤灣,不幸為牡丹社先住民所殺,覬覦臺灣已久 的日本便藉詞琉球為其保護國,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 以緝兇為由發兵臺灣,大舉進犯屠殺牡丹社原住民。 |
清廷深感事態嚴重,乃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身分來臺灣 處理臺灣防務,並以理諭、設防令日兵退兵,史稱“牡丹社事件”。 |
事件平息後,沈葆楨力主開山安撫原住民,開始了“開山撫番” 、教化原住民(時稱“生番”)的工作。 |
沈葆楨認為:若能開闢路段疏通台灣前山與後山(即西部、 東部)之間的交通,不但有利漢人墾殖,更能促進後山的經濟 發展與軍事防禦力量。由於當時日人不斷由東部沿海騷擾, 意圖進犯,清廷便立刻採納沈葆楨的意見,分北、中、南 三路貫通前山與後山。 |
為使前山與後山之間的陸路交通通暢,計開北、中、南三條 橫貫東西的步道:北部以提督羅大春率兵十三營,自噶瑪蘭 (今宜蘭)的蘇澳開至奇萊,共計205里,成為今日蘇花公路 的濫觴。南路以海防同知袁聞柝率兵三營,分二路進行,由 鳳山的赤山到卑南計175里,由射簝至卑南計214里,其路徑與 今日的南橫公路大致相彷。 前山第一城舊遺址 |
中路即八通關古道,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中部統領 吳光亮總兵率領飛虎軍約2000人,兵分兩路由竹山、社寮兩地 分別動工,(竹山因成為中路起點,號稱「前山第一城」)。 兩路在大坪頂會合,東進大水窟(鹿谷鄉永隆村)、鳳凰山麓、 茅埔、楠仔腳蔓(信義鄉久美部落)、八通關,越過秀姑巒山, 再沿拉庫拉庫溪向東,到達璞石閣(今玉里),歷時十個多月 完成,全長265里,相當於152公里,成為臺灣第一條橫貫東西 的越領道路。 |
八童關(Bantounkoa)或「八通關」原是鄒族原住民對台灣最 高峰玉山的稱呼。開山完成,總兵吳光亮沿用此名,取其四通 八達,入口有如隘口之意思。 |
八通關猶如一道歷史的長廊,開山撫番、屯墾後山,對清朝在 台灣開發史上,舉足輕重。沿途所留存的古蹟,具有劃時代的 意義,目前皆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甘泉井土名後溝坑。清乾隆時林爽文亂、福安康駐兵於此,泉清 而甘,大旱不涸,前台灣總鎮吳光亮閱兵通此飲而甘之,遂鳩 工修築,四面皆環以石,因水甘,遂以甘泉名井。
社寮土地公 |
八通關古道沿途的古蹟,重要如下: |
1.林圯埔公墓:鄭成功部將林圯埔在此駐紮開墾,目前在竹山 鎮仍有林圯埔公墓。 (待訪) |
2.「開山佑民」匾:吳光亮的弟弟吳光忠協同哥哥一起開路, 在鹿谷鄉祝生廟內題匾祈禱。 (待訪)
|
3.「佑我開山」匾:吳光亮的弟弟吳光忠協同哥哥一起開路, 在鹿谷鄉頂城鳳凰山寺題匾祈禱。 |
4.「萬年亨衢」碣:在鹿谷鄉鳳凰谷鳥園內,由吳光亮親書 但未落款,是鼓舞士氣的大石碣。 |
5.鳳凰眼:在鳳凰谷鳥園山道上,有一巨石中有兩洞如兩眼, 相傳吳光亮曾以白銀崁入雙眼,使番人驚駭不敢越界侵犯。 (待訪) |
6.「山通大海」碣:原在八通關古道集集支線上,今在筆石溪 與陳友蘭溪匯合處的上游右岸處,原石在民國四十八年八七 水災中被沖走,現在留存的是南投縣政府重新刻的。 (待訪) |
7.「德遍山陬」碑:新寮地區的士紳為紀念吳光亮的德政而 於土地祠旁立碑歌頌。(待訪) 8.「開闢鴻荒」碣、「化及蠻貊」碣:
|
集集鎮茅竹南溪的左岸,是以前吳光亮駐紮營地,俗稱吳大人 營盤。開闢鴻荒碣為光緒十三年吳光亮,八通關中路完成後, 經集集獅頭山勒石為記。 |
「化及蠻貊」碣係光緒十三年,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陳世烈,字竺軒,廣東嘉應人,他在中路撫墾很有成效,當時 沿山有郡番16社、巒番、丹番37社,番丁4,000餘;又有 楠仔腳蔓等7社,番丁400餘,先後薙髮歸化。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