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府 二鹿 三艋舺」龍年新春盛世(二) 鹿港龍山寺~天后宮漫步

2012/02/29 00:38

清代流傳的諺語「一府 二鹿 三艋舺」,道出了鹿港過去在台灣開發史

上重要的地位。

鹿仔港!許黃施,半邊天。
乾隆時,開大基,帆仔船,若飛魚。
鹿仔港!春秋夢,一甲子。

鹿港地處台灣西部海岸線中間位置,背倚富庶的穀倉"彰化平原",而成為清代南北船隻的重要轉運站。鹿港於雍正九年(1713年)正式開港,乾隆49年(1784年)與福建泉州晉江的蚶江口對航,當時每日進出的貿易商船,造就出"鹿港飛帆"的盛況,在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半葉的全盛時期,鹿港商人組成的「鹿港八郊」勢力冠於全台,商業之蓬勃可見一斑。

這個昔日扼全台經濟、文化的清代第二大城市,如今的鹿港,市區已遠離海岸約4、5公里之遠,日治初期興建縱貫鐵道與光復後的縱貫公路都將鹿港摒除在外,通衢地位不再,使得「二鹿」繁華盛世早已步入歷史。光復後的台灣都會興起,鹿港沒能搭上這班車,但歷史與韶光留下來的古蹟卻逐日沉澱,卻成了不少人心中的記憶和歸宿。

發展遲緩,鹿港依舊保留百年前的傳統風貌,反倒成了今日最大的觀光資產。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反應小城純樸、溫暖的懷舊風情,吸引了不少人開始關注這塊見證了台灣開發史的城鎮。昔日的老屋群搖身一變成了珍貴的古蹟,今天的鹿港,假日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觀光人潮絡繹不絕,展現活潑生氣盎然的景象。

 

鹿港名剎「龍山寺」氣勢恢弘的建築,被公認為全台所有的寺廟中,

格局最優美的一座。

 

人們穿梭在一幢幢古色古香的老商行之間,拙實簡樸的龍山寺、精雕細鑿的天后宮、紅磚老街細膩的窗櫺及優美的楹聯,處處傳達出鹿港百年繁華的氣度,處處讓人驚艷。

 

民國101年歲次壬辰,生肖屬「龍」。

 

 

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能飛天鑽地、呼風喚雨,因而歷代皇帝都以龍作為專用

圖騰和稱謂。以前「龍」象徵權勢與尊榮,在現代則有成功、幸運的意涵。

 

 

因此同樣是過年,但龍年就特別有年味。我們今年的年假,過的也是「龍」味十足。

 

 

除夕當天,為了迎接龍年,我們先到北港朝天宮去看看護廟兩百多年乾隆乙末

年間所立的蟠龍柱。大年初二到鹿港龍山寺拜拜,看看道光年間所立的「天翻

地覆」蟠龍柱,接著到中山路「千里龍廊」燈區欣賞九龍盤天。大年初六回到

香火鼎盛的艋舺龍山寺拜拜,「鑽燈腳」沾個平安福氣。

 

 

龍山寺五門殿的龍柱,左邊的龍頭在上,俗稱升龍,右邊的龍頭在下,俗稱

降龍,稱為「天翻地覆」。龍身翻轉有力,重形勢而輕細節,表現出

道光時期的特色。

 

龍山寺拜殿的單龍蟠柱,四爪握珠,口啣龍珠並露出兩顆龍牙,在晴空下

鮮活有神。

 

 

龍年看龍柱,肯定祥龍瑞氣盈門,龍年大發!

 

 

龍山寺戲台上方的藻井結構,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清道光11年(1831)重修

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

 

鹿港龍山寺山門與五門殿之間寬敞的前埕。

 

鹿港龍山寺建築上以雕鑿細膩著稱。

 

鹿港龍山寺的燕尾脊在藍天襯托下,充滿著律動的美感,實為鹿港最美麗的天際線。

清晨時分的龍山寺,此時無吵雜、擁擠及人群,呈現著一份寧靜、寬暢的視野

空間、緩慢而虔誠的祈求。

我老家住溪湖,離鹿港不遠,算是在地人。每逢假日回溪湖時,只要有空,總是

會往鹿港跑,特別是清晨時分來到鹿港,聽聽龍山寺虔誠念佛的早課。

無拘無束穿梭大街小巷,肚子餓時,在龍山寺旁買根現炸的油條先解饞,穿越

九曲巷後,來到第一市場後,再來一碗熱騰騰的蚯蚓龍山麵線糊。

 

走一趟民族路與美市街交匯處的第一市場,就能嚐盡鹿港所有的在地小吃

 

 

前年老婆與振味珍的東家老闆合照。

 

鹿港百年老店鄭興珍的鳳眼糕。

 

 

鹿港小吃─玉珍齋的糕餅、九龍齋的牛舌餅、振味珍的肉包、及遠近馳名的

蚵仔煎、麵線糊等,所謂「富貴三代,才知穿衣吃飯」,鹿港美食,令人遙想

起昔日「二鹿」風光。

 

建於清道光10年(1830)鹿港後車巷的隘門,題有「門迎後車」四字,見證清朝械鬥

時期不平靜的歲月。

 

走過「隘門」後,左轉巷子可接埔頭街,這是鹿港現在最令觀光客流連忘返的老街。

 

 

寧靜的「三槐挺秀」半邊井,充滿著鹿港早期濃濃的人情味,至今依然保存。

 

 

清晨時分逛鹿港是最能體會古剎之美及享受老街幽靜之感的最佳時段。此時無人聲

鼎沸的觀光人潮,可無拘無束穿梭大街小巷,感受鹿港老街寧靜的風情。

 

 

埔頭老街細膩的窗櫺及優美的楹聯

 

 

走過寧靜的瑤林街、埔頭老街,來到尚未湧入人潮的天后宮。

 

 

遊客在香煙裊裊中參拜銀面端坐的「開基媽」,細細品賞由民初工藝大師李煥美、

蔣馨及郭新林等人精雕細鑿的主殿,可以遙想當年鹿港舟楫穿梭、帆桅連天的盛況。

 

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廟宇,到鹿港不到天后宮媽祖廟,不算到此一遊

 

天后宮三川殿屋樑斗栱上的豎材上,雕刻有代表人生四種舒暢形態的「人生四暢」

,每一座皆由老翁和小童構成,唯妙唯肖。

 

四暢乃「舒暢」的諧音,以人體四種自然舒適之姿態──掏耳、撚鼻、搔背、伸腰

,表現出生活種最舒暢的小動作。

抬頭細細欣賞三川殿樹發師(王樹發)所設計的精緻華麗的八角藻井。

等到耳邊響起陣陣京片腔調的聲音,此時蜂擁而至的大陸遊客陸續進場,

也正是該我打到回府的時刻。

今年過年時,大年初五我帶著家人同遊鹿港老街,當天下午我們在鹿港最熱鬧的

中山路上,就是昔日鼎鼎大名的「不見天街」,但見今日的中山路,遊人如織

、萬頭鑽動的盛況讓「不見天街」變成「不見地街」。

中山路「千里龍廊」燈區人山人海的景象。

鹿港,一個積聚豐厚台灣民間文化內涵的小鎮,處處可見廟宇古蹟,漫步鹿港

街頭,不時可見到國寶級的傳統工藝大師。

 

全國「薪傳獎」工藝大師中,鹿港小鎮獨佔六名,範圍含括木雕、神像雕刻

、錫藝及民俗燈籠等,可見鹿港工藝傳承的功力。

 

 

 

曾榮獲國家民族藝術薪傳獎的吳敦厚大師,所彩繪的傳統燈籠,圖案鮮活,

造形栩栩如生。

 

 

在老街巷口內,預見一位老師傅正在編製蒸籠,這位老伯說,鹿港目前所有肉包

名店的蒸籠都向他下訂單,害得他老人家從除夕到過年期間都不敢休息,說做

這一途真的很辛苦。但仍驕傲地說,他做的蒸籠很牢靠,可承載上百公斤的重力呢!

 

 

 

鹿港廟多,香自然銷得多,做香的人也跟著多,目前全鎮還有5~6家秉持古法製作。

 



 

在巷口遇見製香人手腳俐落地正在「掄香扇」。將一大束約數百枝已經沾上黏粉

且浸過水的香枝,在香粉中不斷翻打,再藉由手掌虎口的力量,讓香枝一次又

一次展開成扇形、又收攏起來,這動作叫「掄香扇」,在這一開一合之間,香粉

均勻地附著在竹枝上。

接著把香腳染成紅色,再拿到外面的廣場曝曬。

 

 

我們在天宮到城隍廟這一段,人山人海的景象,連拍照都有點困難,人擠人的結果

就是拍照時很容易被撞到,好不容易瞧好位置拍攝,又會被路人推著走。如今

走到中山路尾,人潮才逐漸散去,所以才可從容拍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