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 二鹿 三艋舺」龍年新春盛世(二) 鹿港龍山寺~天后宮漫步
清代流傳的諺語「一府 二鹿 三艋舺」,道出了鹿港過去在台灣開發史 上重要的地位。 |
鹿仔港!許黃施,半邊天。 乾隆時,開大基,帆仔船,若飛魚。 鹿仔港!春秋夢,一甲子。 |
鹿港地處台灣西部海岸線中間位置,背倚富庶的穀倉"彰化平原",而成為清代南北船隻的重要轉運站。鹿港於雍正九年(1713年)正式開港,乾隆49年(1784年)與福建泉州晉江的蚶江口對航,當時每日進出的貿易商船,造就出"鹿港飛帆"的盛況,在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前半葉的全盛時期,鹿港商人組成的「鹿港八郊」勢力冠於全台,商業之蓬勃可見一斑。
這個昔日扼全台經濟、文化的清代第二大城市,如今的鹿港,市區已遠離海岸約4、5公里之遠,日治初期興建縱貫鐵道與光復後的縱貫公路都將鹿港摒除在外,通衢地位不再,使得「二鹿」繁華盛世早已步入歷史。光復後的台灣都會興起,鹿港沒能搭上這班車,但歷史與韶光留下來的古蹟卻逐日沉澱,卻成了不少人心中的記憶和歸宿。
發展遲緩,鹿港依舊保留百年前的傳統風貌,反倒成了今日最大的觀光資產。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反應小城純樸、溫暖的懷舊風情,吸引了不少人開始關注這塊見證了台灣開發史的城鎮。昔日的老屋群搖身一變成了珍貴的古蹟,今天的鹿港,假日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觀光人潮絡繹不絕,展現活潑生氣盎然的景象。
鹿港名剎「龍山寺」氣勢恢弘的建築,被公認為全台所有的寺廟中, 格局最優美的一座。 |
人們穿梭在一幢幢古色古香的老商行之間,拙實簡樸的龍山寺、精雕細鑿的天后宮、紅磚老街細膩的窗櫺及優美的楹聯,處處傳達出鹿港百年繁華的氣度,處處讓人驚艷。
民國101年歲次壬辰,生肖屬「龍」。 |
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能飛天鑽地、呼風喚雨,因而歷代皇帝都以龍作為專用 圖騰和稱謂。以前「龍」象徵權勢與尊榮,在現代則有成功、幸運的意涵。 |
因此同樣是過年,但龍年就特別有年味。我們今年的年假,過的也是「龍」味十足。
|
除夕當天,為了迎接龍年,我們先到北港朝天宮去看看護廟兩百多年乾隆乙末 年間所立的蟠龍柱。大年初二到鹿港龍山寺拜拜,看看道光年間所立的「天翻 地覆」蟠龍柱,接著到中山路「千里龍廊」燈區欣賞九龍盤天。大年初六回到 香火鼎盛的艋舺龍山寺拜拜,「鑽燈腳」沾個平安福氣。
|
龍山寺五門殿的龍柱,左邊的龍頭在上,俗稱升龍,右邊的龍頭在下,俗稱 降龍,稱為「天翻地覆」。龍身翻轉有力,重形勢而輕細節,表現出 道光時期的特色。
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廟宇,到鹿港不到天后宮媽祖廟,不算到此一遊
|
曾榮獲國家民族藝術薪傳獎的吳敦厚大師,所彩繪的傳統燈籠,圖案鮮活, 造形栩栩如生。
|
在老街巷口內,預見一位老師傅正在編製蒸籠,這位老伯說,鹿港目前所有肉包 名店的蒸籠都向他下訂單,害得他老人家從除夕到過年期間都不敢休息,說做 這一途真的很辛苦。但仍驕傲地說,他做的蒸籠很牢靠,可承載上百公斤的重力呢! |
鹿港廟多,香自然銷得多,做香的人也跟著多,目前全鎮還有5~6家秉持古法製作。 |
在巷口遇見製香人手腳俐落地正在「掄香扇」。將一大束約數百枝已經沾上黏粉 且浸過水的香枝,在香粉中不斷翻打,再藉由手掌虎口的力量,讓香枝一次又 一次展開成扇形、又收攏起來,這動作叫「掄香扇」,在這一開一合之間,香粉 均勻地附著在竹枝上。
接著把香腳染成紅色,再拿到外面的廣場曝曬。 |
我們在天宮到城隍廟這一段,人山人海的景象,連拍照都有點困難,人擠人的結果 就是拍照時很容易被撞到,好不容易瞧好位置拍攝,又會被路人推著走。如今 走到中山路尾,人潮才逐漸散去,所以才可從容拍照。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