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百年孤寂包樹崠,獨鐘天字一號鍋鼎山~三角點故事起源
101-12-20 〔苗栗縣大湖鄉〕包樹崠山
|
「包樹崠」,又名「鍋鼎山」,當地稱為「鍋仔崠」。 名不見經傳,無任何人文遺蹟或自然景觀,是一座默默無 聞、百年來無人青睞的小山,卻是擁有一棵三等三角點 一號的一座山,天字第一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台灣 地理學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不容小覷。
|
三角點歷史背景 |
日本據台後,為了統治人民、管理土地、開發資源與改造 社會等因素,先後繪製了六套實測地圖,亦即明治29年 (1896 年) 的五萬分一台灣地圖 (85 幅)、明治37年 (1904年) 二萬分一台灣堡圖 (466 幅)、明治38年 (1905 年) 十萬分一 台灣地圖 (35 幅)、大正 5 年 (1916 年) 五萬分一台灣蕃地 地形圖 (68 幅)、昭和 3 年 (1928 年) 二萬五千分一台灣地形 圖 (177 幅),以及昭和 13 年 (1938 年) 的五萬分一台灣地形 圖 (117 幅)。繪製這些地圖都運用了當時最新的測量技術, 在台灣實地精密的測量出地形,作為政經建設與教化施行的 藍圖。其繪製的過程係經過三角點測量、水準測量、地形測量 與製圖作業等四個階段完成。
|
三角點是測量上的名詞,主要是作為製圖的依據。「三角點」 ,或說是「基點」、「點位」、「基石」,以功能來分還有 天文原點、水準點,都是測量基準點。日據時代埋設的三角 點大致上可分為一等、二等、三等三角點與4等圖根點等,
另外除了上述三角點之外,不同單位及年代亦有埋設各種需 要的其他基石,例如:森林三角點、總督府圖根補點、內務 局補助三角點、樟林地界、水準點、小水準點……。
|
日本人繪製台灣地圖的實質意義,代表地圖上所標示的範圍 就是國土的延伸。每一套地圖的產生,就是代表其統治領土 的範圍。
|
清朝於1895年(明治28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割 讓給日本,1895年日本軍隊在澳底登陸,展開接收台灣軍事 行動,到了12月平定全台後,就開始不斷地繪製地圖,作為 統治的基礎。1898年(明治31年),雖然領台才三年,山地尚 未平定,但民政長官後滕新平即成立「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並自任局長以示重視,開始了平原及淺山地區的地籍測量 作業,開始埋設三等地籍測量三角點與圖根點,主要用途是 了解清末漢人街庄聚落的分佈。 |
這是日本人第一次大規模地籍測量作業,於西元1900~1904年 完成三角測量,以台中市台中公園內砲台山(標高90公尺)三 等三角點八九號為原點,成一坐標系統。共設立主三等 三角點209點、次等901點、圖根點2859點,天文點2點,基線 12條,主水準點260點,副水準點249點, 並完成台灣第一套 二萬分之一堡圖(地形圖)共466幅,是台灣第一套詳細的地圖 ,發行於1904年(明治37年)。
|
這個時期(堡圖)的三角點有一個特色,就是「三角點號碼」 採漢字直刻,由上而下書寫,由苗栗鍋鼎山(包樹崠)一號至 澎湖大礁山一一六○號。此時全台灣還未設置一等及二等 三角點。
|
苗栗鍋鼎山(包樹崠),三等三角點一號,也就是在1900年所 埋設,距今已有113年的光陰。
|
第一套堡圖從測量到出版只花了四年而已,所埋設的三角點 大都於丘陵與平原,此時全台灣高度超過一千公尺的山峰設 有三角點者總共還不到十座,涵蓋台灣總面積約三分之二, 另外三分之ㄧ的面積即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仍屬「生蕃地」 的領土,還不算實質統治。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