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股鄉觀音山福隆山步道(石佛古道),凌雲禪寺,西國33所觀音石佛巡禮

2008/03/07 22:55

 

20080302 五股鄉觀音山福隆山步道(石佛古道),凌雲禪寺,西國33所觀音石佛巡禮

 

 

        兩年前一度熱衷於騎單車運動,幾乎每週騎單車由蘆洲直上五股鄉觀音山後再直下八里,而全段最陡之部分即由凌雲寺到楞嚴閣這一段,剛開始體力不濟,常被迫下車來牽車上行,練到後來始可一股作氣由山下直上楞嚴閣。過了楞嚴閣這一關後再經一陡坡,來到華富貴山路之土地公廟後,一路直下八里就可享受御風飛行之樂趣。
        去年重心開始轉移到北部郊山,開始尋找日據時代的三角點,從此單車就高掛家中,去年整年居然未再上五股鄉觀音山。今年重讀旅聯網Tony兄的「觀音山.西雲寺.凌雲寺.開山院.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 」
旅記、蕭郎的「獅子頭山,石佛古道,鷹仔尖,北橫古道,龍形古道,烏山頭山 [2004/4/4]」等相關文章後,對五股觀音山豐富的人文史蹟感到莫大的興趣,尤其是石佛古道更是引人入勝。

       但是石佛古道前半段(第一番-第十六番明村山莊登山口)有些已是墳墓區,並不適合帶小孩子同行,但是後半段由凌雲路三段觀音山站(鴻興土雞城)→右轉石階步道→凌雲禪寺→開山院。全程步道平緩,頗適合親子同行。

(注一)石佛古道前半段:西雲寺→穿越左側公墓區→凌雲路一段149巷→凌雲路一段→凌雲路三段觀音山站(鴻興土雞城)

資料參考:台北縣成州國小觀音山綠精靈隊製作

 

福隆山步道〈明村土雞城-凌雲禪寺-40分〉這裡是觀音古道的起點,早期馬路沒開闢前都是由這裡開始登山。途中經過多家土雞城及凌雲寺到達凌雲禪寺,可由禪寺後殿左側接硬漢嶺步道登山口,由登山口公路的上方不遠處,就是開山院與楞嚴閣,為石佛古道終點。

第二座凌雲禪寺牌樓於報恩亭旁,看見第二十一番,聖觀世音菩薩。

凌雲寺建築古樸,全殿都是由觀音山石建造而成。建築格式左側護龍前馬背為火形、後馬背為水形,前後不對稱,而己巳年(民國78年)新建的右側護龍,其前後馬背則皆為火形;山牆窗花設計獨特,建築材料、型態是一般寺廟所少見,具歷史保存價值。

清代末葉,相傳地方糜爛為宵小竊據,匪徒潛匿為窟,時常出擾。劉銘傳撫台剿平而焚之,遂一度中輟,經地方人士集資就原址重建。

凌雲寺現址位於五股鄉觀音村凌雲路三段五十七號,前身名為「凌雲古剎」,由謝建賢創建於清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主祀南海觀音佛祖,俗稱內岩(巖),是五股鄉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重修碑文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第一次重建,其重建碑曾遭埋沒,民國45年農曆四月一日由當地居民楊鏗鏘、楊新通等人尋獲,目前嵌於寺門左壁上。

碑文說明凌雲寺原為謝建賢捐資開創,主祀觀世音菩薩,因「倒壞已久」,主祀神一度借西雲岩寄香火。至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中由楊梅發起重建舊寺,是年十月完竣後,請西雲岩長老與坑內山腳各頭家迎歸觀音佛祖安座,次年(丙子、1816)立碑以誌。

開山凌雲寺於昭和二年,十一月籌資改築(第三次重建)。

2004年後殿新建落成,同年舊殿屋頂因建材老舊毀壞進行整修,2005年整修左護龍。左側護龍前馬背為火形、後馬背為水形,前後不對稱 。

2006年整修右護龍,其前後馬背則皆為火形;獨特的山牆馬背是其建築特色,為傳統閩南單殿式的寺廟建築。

凌雲禪寺位於五股鄉觀音村凌雲路三段116號,創建於民前二年〈1909年,就在凌雲寺的後方。

下方新建的大殿,到了這裡當然要到二樓參拜這尊高10公尺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國內最大的室內佛,主殿裡非常的莊嚴肅穆,3尊石佛就位於大士殿的右方牆角下。

凌雲禪寺後殿隱約可見重建於民國二十九年,民國七十一年再重修,因民國八十一、二年連續兩年發生寺後方山崩,造成建物嚴重受損,已封閉無法使用。

楞嚴閣位在觀音山硬漢嶺登山口附近,沿著凌雲路再往上走一小段路,可以看到左邊有一個開山園,而楞嚴閣就在對面。

楞嚴閣之名取自佛經中楞嚴經(金剛經)一詞,建於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由凌雲禪寺第三代住持覺淨大師所建置。

整棟建築材料則全使用當地觀音山石打造而成。造型中西合併,騎樓廊道呈現中國閩南風,石柱柱頭則是帶點典雅的巴洛克造型,至於屋頂之三角頂立面則是充滿印度佛教風格,這是因為覺淨大師早期曾到印度取經,受到當地文化風俗影響,因此便沿用至楞嚴閣整體建築之內。目前未對外開放,建築幽雅、老樹林立,更增添神秘氣氛。

開山院是由凌雲禪寺的第二代住持本圓大師建置於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年),與楞嚴閣互相為鄰,並稱為「子母院」。目前開山院屬於私人財產,平日大門深鎖,並未開放給民眾參觀,僅能從高高的圍牆外觀望而已。隱約可看到第三十二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開山院全院皆使用觀音山石建造,是一棟古樸的二層樓建築。外觀型式帶點閩南風味,又有仿印度天竺式的圓頂建築,在台灣可以說是相當少見的宗教建築型態。

於開山院內靈場建設紀念碑背面(大正拾五年建台北西國三十三所的紀念碑)。第三十三番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就在旁邊

 

大正十五年,日本內地各佛寺捐募了三十三尊石刻觀音佛像,而在這第三十三尊佛像「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後,有一尊披袈持缽栩栩如生的雕像,名為「花山院法皇」,他是日本古代的一位高僧(華山法皇),攜同佛眼上人巡禮近畿(日本關西一帶)諸國的觀音道場,而唱出「三十三所」這一信仰口號。

 

 

日本的西國三十三所巡禮亦延伸至台北的觀音道場,沿著西雲禪寺到凌雲禪寺設立了「台北西國三十三所」,亦建立「靈場建設紀念碑」於開山院內,同時日本和台灣內地只要塑造有三十三尊觀音之處,便增設一尊華山法皇像殿在其後,以茲對初倡此種巡禮開創者的一種追念。
資料來源:佛教城市─佛教入口http://www.buddhismcity.net/creation/details/6142/
台北縣成州國小觀音山綠精靈隊製作 觀音山宗教史

在日本和台灣內地只要塑造有三十三尊觀音之處,便增設一尊華山法皇像殿在其後,以茲對初倡此種巡禮開創者的一種追念。

第 7番(岡寺)如意輪観世音。位於五股西雲禪寺廟後的土地公廟上方。

第十八番,六臂如意輪觀世音菩薩。位於福隆山步道入口約300公尺左側,只剩基座。

第十九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位於福隆山步道入口約600多公尺左側,只剩基座。

第二十番,善峰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位於凌雲禪寺牌樓旁。

第二十一番,聖觀世音菩薩(菩提山穴太寺)。位於報恩亭旁。

第二十二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只剩基座。位於寺右亂石碑前下方空地。

第二十二番石佛,補陀洛山 総持寺千手観世音。位於凌雲禪寺大士殿內。

第二十三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位於淺岩穴中,只剩基座。

第二十三番石佛 応頂山 勝尾寺 十一面千手観世音。位於凌雲禪寺大士殿內。

第二十五番石佛,御嶽山 清水寺十一面千手観世音。位於凌雲禪寺大士殿內。

位於凌雲禪寺上方的舊建築,左側一字排開總共有五座觀音。

第二十四番,二臂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紫雲山中山寺)。

第十七番,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補陀洛山六波羅蜜寺)。

第二十六番,二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法華山一乗寺)。

第二十六番,二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法華山一乗寺)。

第二十七番,如意輪觀世音菩薩(書写山圓教寺)。

第二十八番,聖觀世音菩薩(成相山成相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