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淡水】雙峻頭水源地,坪頂國小,樹林口,南勢埔,山子頂老樹巡禮,公司田溪橋遺跡

分類:老樹巡禮
2008/01/26 20:42

20080120【淡水】雙峻頭水源地,坪頂國小,樹林口,南勢埔,山子頂老樹巡禮,公司田溪橋遺跡

 

       人文匯粹的淡水,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美麗的山水,及一份獨特的傳奇色彩,宛如一座豐富的人文知識寶藏,令人流連忘返。
       暨之前造訪淡水古蹟園區之後,目前開始展開淡水百年老樹尋訪之旅,  每一株老樹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故事,不但可作為當地顯著之活地標,亦可由記載老樹之故事,為當地的生活歷史作為見證。尋訪老樹可藉此多了解在地的人文與地理,可更加深對淡水之認識。

 

 

淡水-雙峻頭水源地,水源街朴樹

       今天淡水老樹巡禮第一站先拜訪水源街朴樹。 由登輝大道至水源街右轉,在未到淡江農場前有一條水泥小路右轉約百來公尺,即可看到隸屬於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第一管理處的雙峻頭水源地。是台灣第一座淨水場的湧泉水源地。
原名滬尾自來水場,明治年間,日本政府令丹麥籍職員前往堪查該處的水質後,命名為東亞第二泉,隨後並劃為水源保護區,嚴禁人民開墾伐木,並進行自來水工程,至今仍為淡水地區重要水源。(注一)
  由於這裡是水源重地,禁止閒人出入,故此處靜非常清幽。水源地的遺址並無開放,僅能透過相機伸進門內拍攝內部景觀。大門外面有一根1899年設立的鑄鐵直管支撐著一株老樹的龐大枝幹,頗為奇特。

 

淡水-雙峻頭水源地

水源街百年朴樹

大門外面有一根1899年設立的鑄鐵直管支撐著一株老樹的龐大枝幹,頗為奇特。

 

 

       台北縣有許多具有特色的小學,如石碇的雲海國小、永定國小素有桐花國小之稱等,其中淡水鎮的水源國小、坪頂國小校內擁有數株的百年老樹,向有公立森林小學之美名,值得一一造訪。
    向來學校就是樹人與樹木的地方,學校常因此保留下了許多的珍貴老樹,淡水鎮的坪頂國小的老樟樹及老楓樹就是一個例子。
       今天淡水老樹巡禮第二站來到坪頂國小,由登輝大道第一紅綠燈右轉北2鄉道蜿蜒山上至4k左右即可到坪頂國小。
        坪頂國小創立於民國十五年,擁有悠久的校史,在這所精緻的校園中,假日開放供一般民眾作為休憩之場所。學校不但花草錦簇,且大部份花草皆設有解說牌,育樂於教,是非常適合親子遊戲的活動空間。

 

坪頂國小創立於民國十五年

 

淡水-坪頂國小樟樹 (88-20)
  大樟樹長在校園的門口左邊,為了保護老樹,樹身設有避雷針,特別的是在二公尺的分枝上長有一棵魯花樹,較上部份有一些伏石蕨,樹長得非常高聳,推測樹齡約100年。

 

淡水-坪頂國小老樟樹 (北88-淡20)

大樟樹長得非常高聳,推測樹齡約100年。

母子與樟樹爺爺合照

 

淡水-坪頂國小楓香(88-19)
       坪頂國小後方有一棵非常挺拔的大楓樹,其直徑約有九十公分,高約十九公尺,推測樹齡約100年。老樹在校方細心照顧下,顯得生氣蓬勃。附近有許多親子遊樂器材,老婆與兒子一一體驗,玩得不亦樂乎。

 

淡水-坪頂國小楓香(北88-淡19)

老樹在校方細心照顧下,顯得生氣蓬勃。

母子與楓樹爺爺合照

坪頂國小有許多親子遊樂器材是非常適合親子遊戲的活動空間。

 

 

淡水-樹興路榕樹(北10-淡5)

 

       北2鄉道過坪頂國小遇叉路,右往台北,左往淡水,取左續行後遇叉路取左往北4線,在北4線公路4.5k處,路旁下方有一土地公廟,廟旁有一株老榕樹,若不注意尋找,很容易錯過。

早期山野人煙稀少,山區為祈求平安,多設土地公廟。土地公廟供奉之處,大多在蒼天大樹之下,大樹復蒙神祇之便,常常有神木或神樹之稱。故老樹配小廟是很典型的景致,土地公廟與老樹彷彿就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 

       老樹所在樹興里地區村屋散落分布,位居山谷之間,路口標示有畚箕湖。此株老榕樹,直徑大約有1.6公尺,樹冠開展,覆蓋可達三十公尺之廣,推測樹齡約150年。土地公安然供奉於下,可遮擋去不少的烈日與大雨,附近有石桌、提供了鄉民夏日乘涼的地方。

老樹配小廟是很典型的景致,土地公廟與老樹彷彿就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

 

淡水-樹興路榕樹(北10-淡5)

 

 

淡水-樹興路楓樹(北48-淡09) (北48-淡10) 
        接著來到北4線公路3.5k處,樹林口路邊有一座福德宮,根據資料顯示福德宮應右邊有一株老榕樹,與左邊三株老楓樹。可是眼前僅見到左邊兩株老楓樹,與一株倒在地上之大樹。
福德宮右後方這一株老楓樹,側幹被折斷,樹林里的居民,非常細心的照顧這棵樹,為了預防菌蟲從斷口侵入,特地打造仿樹身的塑膠模子包住枝幹的斷口。時近深冬,此株老楓樹葉落盡,然而枝幹挺峻,顯得蒼勁。希望土地公能庇佑此株老楓樹,也許等夏天來時,期待老楓樹重現生氣蓬勃,恢復枝繁葉茂的大樹面貌。
欣賞了老楓樹後,根據根據資料顯示福德宮應右邊有一株老榕樹,可是遍尋不著,在附近尋找了一會兒,無意中發現一座清朝古墓,標示年代為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顯示淡水樹林路口地區開發甚早,清朝乾隆時期就有漢人來此開墾居住。

 

淡水-樹興路楓樹(北48-淡09) (北48-淡10)

福德宮應右後邊這一株老楓樹為了預防菌蟲從斷口侵入,特地打造仿樹身的塑膠模子包住枝幹的斷口。

兒子與楓樹爺爺合照

 

清朝古墓,標示年代為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

北4線公路就是著名的滬尾櫻花大道

 

 

淡水-南勢埔榕樹
        欣賞了老楓樹後,再沿著北4線公路往上行,來到岔路口,左轉接北3線公路往北新莊續行。在接近北新路101公路時,左邊有南勢埔指標,入口有犇牛休閒牧場標示,左轉進南勢埔的鄉間小路,約數百公尺,即可看到左邊巷子有一株高聳之大榕樹。
這株雀榕位於南勢埔的鄉間小巷路邊,樹高約十五公尺左右,可惜冬天樹葉落盡,不見大樹枝繁葉茂容貌,冬天實在不是賞樹的好時機。
大樹就在村落住宅旁,亦有紅磚古厝,在此依稀可以看到早期農業社會的模樣,老樹附近有犇牛休閒牧場,本想賞樹之餘進去參觀一番,可是不得其門而入,只好作罷。

 

南勢埔榕樹就在村落住宅旁

兒子與南勢埔榕樹爺爺合照

淡水-南勢埔榕樹,樹齡約150年。

 

 

       原路退回北3線公路往北新莊續行,出口右轉不久就可看到有名的天元宮,目前櫻花尚未開放,來訪遊客顯得稀少。在天元宮之前有座水源橋,橋下即是有名的大屯山麓水梘頭湧泉,此處湧泉供農田灌溉使用,也常見鄉民來此提水帶回家供飲用水。

水源橋,橋下即是有名的大屯山麓水梘頭湧泉

水梘頭湧泉此處湧泉供農田灌溉使用

 

 

淡水-山子頂雀榕
        過天元宮不久,右邊有指標往山子頂步道,沿著產業道路往山頂方向走,繼續尋找山子頂兩棵樹,9號樹與10號樹。
因道路不熟,山路狹窄,無會車之處,故不敢深入,僅在山腰有一座土地公廟空地處停車,入口門牌標示山子頂10號。此處位於山子頂步道中間路段,展望頗佳,可以遠眺淡水市區。此處上方有一古厝旁有一顆大榕樹,相當粗壯,直徑近3公尺,樹根發達,盤繞樹身,枝葉擴展濃密,生命力仍相當旺盛,但是並沒有任何標示。我們沿著石階步道逛了一會兒,巧遇山子頂12號民宅主人,聊了一會兒,最後主人還帶我們走了一小段山徑,他說此山路日據時代就有了,可通往南勢埔公車站牌,可惜知者不多。

 

此處上方有一古厝旁有一顆大榕樹,相當粗壯

山子頂古厝

大榕樹直徑近3公尺,樹根發達,盤繞樹身,枝葉擴展濃密,生命力仍相當旺盛

兒子與榕樹爺爺合照

 

 

淡水-北投子雀榕
        回到北新路101公路往淡水行,途經水源國小,可惜水源國小寒假期間未開放。只好過門不入。北新路快到登輝大道前一百公尺處,佇立著一株壯觀的雀榕,樹根約有四、五人展臂才能環抱,樹高約十五公尺,樹齡約110年。以前常路過此地,今天方知此處也有一顆老樹,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淡水-北投子雀榕

 

淡水-北投子雀榕 樹齡約110年

 

 

公司田溪橋遺跡
        公司田溪發源於淡水的極東的大屯山,流經水源、中寮、新興、崁頂、油車、沙崙等8里,最後流經港仔坪西入台灣海峽,是淡水境內最長的溪流。
淡金公路是北海岸的主幹道,在育英國小附近以公司田橋跨越林子溪(公司田溪)。這個橋溪交會之處,昔稱林子街,正是滬尾城鄉的交點,淡北交通的孔道。該地本為原住民Sunack社聚落,後來成為漢人街庄和兵防重鎮。公司田橋的咽喉地位,直到登輝大道通車之後才被商工橋取代。
        本以為公司田溪橋碑立於育英國小校園內,可是到了育英國小僅見台北縣政府之重造公司橋碑記,不見古碑,經校內校工指點後,公司田溪橋遺跡,石橋板三條、石碑一塊,於民國95年均又置回公司田溪三號橋原遺址一帶。

 

育英國小僅見台北縣政府之重造公司橋碑記

兒子在育英國小校園與吳姐姐合照

公司田溪三號橋

台北縣政府之重造公司橋,橋上有石橋板三條、石碑一塊

重造公司橋碑記上可見同治元年(1862)乃由泉州人氏黃龍安與臺北陳悅記家族等捐資重建石板橋。

林本源家族亦列名其中

台北縣政府  民國九十一年(2002)經指定為古蹟,以供緬懷先人開拓之艱難與成究。

 

 

  注一:滬尾水道的水源工程
  淡水在清朝乾隆年間,因位處淡水河口,係漁民設滬篩撈魚之末端,故稱為滬尾,民國九年改稱為淡水,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將淡水、基隆、臺南、高雄等四港口開設對外貿易,因淡水與福建沿海僅一水之隔,復與日本之橫濱、神戶、長崎港埠相毗鄰,以致航運頻繁,商旅雲集,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澎列島割讓給日本,由於當時係屬農、漁業社會,街巷狹小,污水四溢,蚊蠅及野鼠滋生,且該地距當時臺灣政、經文化中心(臺北)近在呎尺,為防止船舶經由香港、廈門等地帶引進流行之黑死病等傳染病及防止瘧疾、霍亂之發生,日本行政當局除積極改善環境衛生外,並將興建本地飲用水設施計畫列為全臺最優先重要工作。

一八九五年丹麥技師韓生(Emanuel Hansen)奉派履勘大屯山麓水梘頭及滬尾各兩處湧泉,認為該四處水源均自火山岩洞處湧出,除非地殼大變動,湧泉水不致減量,且水質甚佳皆可飲用,雖水梘頭兩湧泉之水質及水量均稍優於滬尾,惟當時為減省工程費,採用較接近淡水街庄之滬尾水源,平均每日出水量六、三八九立方公尺,除供應當地每日最大用水量二、四三七立方公尺自來水外,並供應下游約七十甲農田灌溉用水。

注二:

 

淡水公司田溪橋遺跡
  
  淡水公司田溪 發源自大屯山,溪長約 15 公里,為淡水鎮內第一大溪流,流經港仔坪 注入台灣海峽。 淡水公司田溪相傳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供應淡水及雞籠守軍物資所開闢遺留的,經臺北縣政府指定公告縣定古蹟。
  西元 1654 年,據「巴達維亞城日記」得知,漢人已被允許到淡水,人數逐年增加並用牛耕作。約在今淡水大庄一帶,可說是漢人在北台灣最早的開墾地,極具歷史意義。 同年荷蘭人繪「淡水附近及雞籠圖」標示今油車口一帶有漢人居住聚落,今大庄一帶為公司田溪南畔疑似有稻田的圖形。因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開闢的田,故此溪以公司田溪而命名,而其上之橋,稱為「公司田橋」。
  「公司田橋」原本是座木板橋,每當豪雨發生時,橋板就會被沖到下游,等到雨過天晴時,鄉民才又將它搬回原處。咸豐十年 ( 1860) 的夏天,因颱風雨勢過大,橋板被沖走後就不知漂流到何處,於是大家提議建造一座石橋,石材打鑿自下游雙溪口。二年後石橋終於完工,此橋是昔日淡水、雞籠間的交通孔道,亦是駐軍戍守及傳達軍書必經之咽。據「重造公司田溪碑記」得知:該橋最晚在嘉慶年間就已經建造,後因洪水沖毀而在同治元年 (1862) 重建。「古公司田溪橋」位於今淡水第三號橋址旁,目前公司田溪附近已被規劃成淡海新市鎮。 民國八十九年在地方人士關心呼籲下,臺北縣文化局將淡海新市鎮開發區內的公司田溪三號橋附近上下游溪岸列為縣定古蹟,即「淡水公司田溪橋遺跡」。現僅存橋板三條,石碑一塊。

 

淡水舊市街西北郊之公司田溪始見於荷蘭時期地圖,清代漢人入墾漸多,其中、上游形成面積廣大之梯田。昔淡水往三芝、金山公路穿越公司田溪中游。昔淡水往三芝、金山公路穿越公司田溪中游。清嘉慶十七年(1812)初建橋樑,惟毀於道光年間,至同治元年(1862)乃由泉州人氏黃龍安與臺北陳悅記商號等捐資重建石板橋。現有重造公司橋碑,紀錄修茸始末;石板三條并存,彌足珍貴。民國九十一年(2002)經指定為古蹟,以供緬懷先人開拓之艱難與成究。台北縣政府  立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五月十七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