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鄉」新社慈仁宮-凱達格蘭人與漢人合建的媽祖廟

2008/10/02 21:28

 

        離開桃源谷回到遠望坑口,左轉沿著下雙溪河岸的小路也就是昔日

草嶺古道入口,往新社方向續行,途經德心宮。雙玉村的德心宮昔稱下洲仔廟,

相傳首建於乾隆年間,是貢寮鄉內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與清道光初年創廟的

澳底仁和宮、清道咸之際創廟的新社慈仁宮,為三貂社三大媽祖古廟。

 

過德心宮,沿著河岸的小路穿越過北迴鐵路的下方,來到北40鄉道,

對面即為貢寮國小,右轉往新社方向續行,不久來到新建成的新社大橋。

過橋後由此再往左邊,不一會兒就抵達「慈仁宮」。

 

        新社慈仁宮建廟雖比德心宮、仁和宮晚,但卻是三座媽祖廟中最為

古樸的一座,廟貌雖歷經三次重建,但整體建築仍然保存著光緒初期

重建之古蹟古物。慈仁宮其創廟起源甚為傳奇,慈仁宮主祀媽祖雖然屬於

漢人信仰,然而從廟內一座木雕媽祖的由來,卻透露出此廟屬於「凱達格蘭族」

所創建的古廟,廟內目前仍保存「三貂社」原住民的諸多歷史遺跡,

意義非比尋常。

 

新社慈仁宮三川殿屋脊與艋舺清水巖作法一樣,分為三段,

中間採用作脊上加脊的西施脊,中間作雙龍搶珠剪黏,顯得華麗。

 

慈仁宮入口廣場前有一對已風化的古樸石獅子,在母獅子旁由

凱達格蘭族文化史調查小組豎立起兩塊鐵皮牌,其中一塊簡述三貂社的沿革,

另一塊則說明清咸豐六年「淡水同知」所立的「奉憲嚴禁持械擄劫碑」

碑文的全部內容。

 

三貂社的沿革簡述如下:

一、原住民(凱塔格蘭)KETAGANAN龜霧社(母語)為台灣原住民發展地,

族分四支,宜、北、中、南,山橄欖樹為族記,以社為治。

 

二、稱三貂社之因由,天啟六年(西元1636年)5月西班牙提督安東尼奧發現

東北角,以其國都名之謂三貂角,將原龜霧社譯名三貂社。

後因世事變化遷徙鹽寮一帶「番仔山」。但仍非久居之地,

是夜捆竹為橋大遷徙,建立新社,歷經千載計,典故文化考研中,

凡以山橄欖樹為記名,吾族親是也。

 

在慈仁宮的廟側左方,另有清朝「奉憲嚴禁持械擄劫碑 」古碑的遺跡。

這座碑立於清咸豐6年,高度有150公分,寬度有93公分,屬硬砂石材質,

由當時淡水同知唐均所立。因當年三月有歹徒持刀械入侵新社故設立此碑。

 

石碑文風化非常嚴重,僅能辨識出「淡水同知唐均所立、

清咸豐6年;發立三貂新社曉諭」等幾字。

 

新社慈仁宮「奉憲嚴禁持械擄劫碑」碑文的全部內容。

 

        根據「慈仁宮」廟口一位老婦人說,她先生姓潘是目前凱達格蘭族

第19代頭目,曾祖潘金山為第15代頭目,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是從馬來西亞

搭乘舟船漂洋過海,先在蘭嶼登陸,後來發現蘭嶼土地太小,

再往北漂流到今三貂灣雙溪河口處登陸,並且創建了三貂社,流傳至今已好幾百年了。

他們祖先原先住在海邊的舊社,後來與漢人(梅州吳氏)發生械鬥,

於是被迫住到「番仔山」(現今貢寮核四廠後山),但是又碰到山賊,

只好再舉村搬到「田寮洋」附近的新社,也就是現在的雙玉村。

老婦人還述說此廟的起源 : 大約清道光年間,漢人與平埔族人常到

海岸邊撿拾海產,有人發現天上聖母神像漂流在岩石間,但因神像所在的岩縫太深,

一般人無法可取,只有靠著當時先祖使用咒語法術,乃將聖母神像請回家中供奉,

可惜使用咒語這項法術已經失傳許久,後代子孫已無人會使用咒語了。

 

現今貫穿新社的柏油路兩旁,多半是已經歷不少風霜的老式水泥平房。

就像台灣各地的鄉下,青年人大都出外謀生,只剩老年人與小孩子留在村落裡。

這位老婦說,現在新社大部分都是漢人居住,平埔族僅剩幾戶世居於此。

 

根據新社慈仁宮廟史簡介:

新社慈仁宮位於貢寮鄉雙玉村田寮洋街十三號,清朝時代稱為三貂社,

日治時期以來即稱新社,光復後改名雙玉村。相傳道光年間,新社居民潘三枝

之祖母(名潘氏古祿)往海岸撿拾海產物之際,在入桂(在今福隆村桂安)發現

聖母神像漂流在岩石間,虔誠抱回家供奉。因神靈顯赫,附近居名有求必應

於是信徒日增,則有建廟之舉。

 

清道咸之際由地方漢番人士集議,初建小型草茅廟,至咸豐己未年

(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改建土角壁蓋草茅廟殿,至光緒戊寅年

(光緒4年,西元1878年),因廟腐害嚴重,改建石壁蓋瓦,今日廟貌,

大都沿襲光緒年間至今。

 

正殿旁木雕窗落款年代為咸豐己未年(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

即說明咸豐九年改建土角壁蓋草茅廟殿。

 

慈仁宮正殿上方懸掛民番古匾「德被海天」落款年代為光緒壬午年

(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  左邊為紳耆民番暨信士等敬立。 

 

正殿內石柱落款光緒己未年,石柱上刻有許多捐獻建廟者的名字,

有當地漢人仕紳與平埔族頭目等。

 

新社慈仁宮於民國五十三年、七十一重修過,雖然整修後廟貌煥然一新,

但三川殿、大殿仍然保存清咸豐、光緒年間重修之建築材料,

整體風格古樸,不以繁瑣雕琢取勝,反而呈現出古廟之風采。

 

三貂社第一位正堂舉人—連日春(1827-1887)於三川殿大門題字並落款。

 

慈仁宮三川殿大門貢生莊如川敬立等題字。

 

門口對聯上方有兩隻蝙蝠又像青蛙的圖騰花紋,

宛如一把窺探凱達格蘭文化的鑰匙。

「三貂社屯目潘國殷合屯丁廿一名全叩」等廟柱文字

 

         廟牆上刻有許多捐獻建廟者的名字,有當地漢人仕紳、當時船戶商號

與平埔族頭目等,可見這是一座由凱達格蘭人與漢人合建的媽祖廟

,其中最特別的是在虎門頂堵上有「三貂社屯目潘國殷合屯丁廿一名全叩」

等廟柱文字,正是說明清朝治台期間的屯目屯丁政策,三貂社在清乾隆五十五年

被編入屯兵,名額是二十一人,成為官方授命的淡北十九社番屯丁,

一直持續到清末。短短兩行字,正是見證三貂社一段歷史變遷。

 

慈仁宮三川殿壁堵石雕「天官賜福,招財進寶」。

 

峕戊寅冬吉旦(歲月在光緒4年冬,西元1878年)

 

位於石獅旁的裙堵壁上有剔地起突高浮雕麒麟堵,皆背而立,

轉頭對望,身軀圓滑鼓起,神態可愛。

 

「慈仁宮」最為特別的是其諸多清朝古物其落款年代均使用奇特的「山百」字,

連慈仁宮的廟祝都不知其意。查了教育部異體字典內說文解字,

最接近的峕字為【時】 音讀 ㄕˊ 峕,古文‘時’,在此解釋成

歲月或年代似乎較為合理。

 

民國丙午年(民國55年)重建,仍保存光緒年間之石雕。

 

慈仁宮三川殿龍柱

 

 

慈仁宮三川殿龍堵石雕

 

慈仁宮三川殿虎堵為老虎與幼虎相對嬉戲,趣味十足,

親情流露,造型純樸,頗具拙氣。

 

慈仁宮三川殿虎邊身堵石雕拙氣十足,具有親切的鄉土美感。

 

        早年雙溪魚量豐富,曾經是凱達格蘭族的重要漁獵場。

漢人來此拓墾,更利用舟楫之便,靠著雙溪水運,搭載旅人,

運送大宗貨物,自雙溪運到出海口靠近龍門村的舊社,再換乘帆船轉運各地,

上溯回程的小船,往往會載運日用品回雙溪。當時新社乃咽喉之地,

雙溪及福隆居民所需用之民生貨物悉由溪舟輸送以吞吐。

直到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年)「舊草嶺隧道」打通,北宜線鐵道貫穿,

河運的榮景才告沒落。

 

龍堵雙龍搶珠石雕為當時船戶吳金發興金得利等敬獻

 

龍門身堵石垛雕刻題材為四聘之ㄧ,周文王聘姜太公(呂尚)輔佐,

有三貂社贈戶金德興號叩謝落款

 

小廟旁邊住家,據傳為三貂社最後一任頭目的後裔的住家。

 

古老的東北角地區,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活動領域。在距今四百年

漢人大規模渡海來台之前,北從基隆、南到桃園,整個大台北地區都屬

凱達格蘭族的活動範圍。新社慈仁宮正是見證凱達格蘭族三貂社在歷史上

的起落興衰,今日再度來到「慈仁宮」緬懷過往,對「凱達格蘭族三貂社」

的歷史有了更深的體會,不虛此行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