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古道

2010/07/12 23:12

 

20100522〔草嶺古道〕

 

「淡蘭古道」是台灣北部最早的一條東西交通官道,是清治台時代「淡水廳」到

「噶瑪蘭廳」之間往來的道路。

 

清初噶瑪蘭平原向屬後山,在吳沙開蘭之前,僅有平埔社民居於此,與前山台北

盆地之間被雪山山脈阻隔,聯繫兩個平原的交通孔道,主要靠蜿蜒其間的淡蘭古道。

清乾隆年間,先住民白蘭首先開鑿經過三貂嶺的「白蘭古道」,也是「淡蘭古道」

之濫殤。所謂淡蘭古道,乃指由艋胛經錫口、水返腳、八堵、暖暖、三爪仔、

三貂嶺,進入三貂社,翻山越嶺進入噶瑪蘭的道路。

 

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漳浦人吳沙率領「民壯」兩百多人,從台北貢寮入墾

蛤仔難番地開墾,並取得了平埔社番的埋石誓言。嘉慶12年(1807年),臺灣知府

楊廷理為了敉平日益嚴重的漳泉械鬥問題,於是以白蘭氏的古道為基準再闢新路;

另闢從瑞芳苧子潭,經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雙溪、草嶺到宜蘭大里間

的官道。

 

 

 

 

 

到了道光初葉,台北望族林平侯(林本源之始祖),因當時艋舺、萬華到蛤仔難

(噶瑪蘭)的交通非常不便,因淡蘭米運而修築三貂正道,由於較往昔的古道

便捷,成為舖遞所經之官道,即今之草嶺古道。清咸豐六年(1856年),林平侯

之子國華繼承父志,修築基隆經瑞芳、頂雙溪到三貂嶺的路線,從此淡蘭通道

成為暢通東西之間的重要孔道,行旅興盛達百年之久。

 

 

同治六年(1867年),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噶瑪蘭,在三貂嶺段留下「金字碑」、

在草嶺段留下「雄鎮蠻煙」、「虎字碑」的歷史遺跡,成為淡蘭古道上膾炙人口的

珍貴史蹟。

 

 

 

全長八十公里的淡蘭古道,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大正時期的

滄桑演變,隨著現代公路的興起,呈現支離線斷景象。如今,僅留下三貂嶺、草嶺

與窿嶺等三段古道,其中三貂嶺、草嶺有幸獲得政府重視,得以重修重建,供後人

緬古懷舊、踏青健行之用。

 

行走淡蘭古道,道盡先人故事,古道上留有無數名人如楊廷理、姚瑩、柯培元、

劉明燈、羅大春、胡鐵花及馬偕的足跡,我們走在古道上,可以心懷先人,與

古人神交。

 

 

2010年五月下旬的週末,我們來到福隆車站,在火車站前排隊買好我們的

今日午餐。

「福隆便當」,一個新臺幣五十五元,有羅蔔乾、清脆爽口的高麗菜、滷的

夠味的豚肉、豆乾與滷蛋,菜色雖簡單,但米飯有紮實的香味,假日常吸引遠道

而來的遊客,心甘情願地排隊買便當。

 

 

拎著便當我們來到望遠坑親水公園午餐。餐後,稍事休息,隨後展開今年的

草嶺古道行,走在僻靜的鄉間小路上,瀰漫著一股純樸恬靜的氣息,一種

農家安靜舒適的生活節奏自心底響起。 

 

 

走過跌死馬橋,來到遠望古坑榕樹入口。此時初夏時節,已漸有酷暑之味道,

此時先不忙走古道,兒子見溪水清澈,在此暫歇個腳,先下水清涼一下後,再

開始邁向今日古道行。

 

古道旁的大葉雀榕

 

此處巨樹林蔭,溪石錯落,水流淙淙,景色清新脫俗。

嵌在樹下懸崖上的仙跡岩,在巨石上有像人的腳印凹, 傳說有仙人在此駐足。

 

 

 

剛開始為一路陡直的上坡路,在炎炎夏日走來稍喘,但沿途綠蔭蔽天,

並不覺得累。

 

 

 

約十分鐘,爬上坡後,變為平坦易行,來到古道山谷中的梯田,初夏季節,此時

梯田已成為水草豐澤的草原,只見三五牛隻漫步青綠草原,營造出古道上少見的

牧牛草原景致。

 

 

梯田旁一座小巧的土地公廟。

 

 

過了山谷中的梯田,即是古道的歷史古蹟區,綠樹圍繞的「雄鎮蠻煙」碑,

散發濃濃古意。

 

 

雄鎮蠻煙碑為清朝同治六年(1867)鎮台總兵劉明燈所書,字體雄渾有力,有

鎮壓山魔、保護行人的力量,現在則是健行者的中途休息站。相傳當年劉明燈

北巡噶瑪蘭,於草嶺古道山腰,遇大霧瀰漫、霧氣瀰漫,以為是山魔作怪,特立

雄鎮蠻煙碑於此,一以鎮邪,二定民心。

 

 

清代總兵劉明燈所題刻的「雄鎮蠻煙」摩碣,筆道遒勁,為台灣現存最碩大的碑碣。

 

 

 

過了雄鎮蠻煙碑離草嶺啞口就不遠了,之間有一處打掃乾淨的公廁和涼亭。接近

古道最高點啞口時,步道夾在兩山之中,兩旁全是芒草,不久就看到了另一處

古蹟-「虎字碑」。

 

 

 

「虎字碑」矗立在草嶺古道海拔330公尺,此處終年強風吹拂,相傳當時清朝總兵

劉明燈出巡噶瑪蘭,來到埡口,此時迎面刮起陣陣強大的東北季風,劉明燈於是

取用《易經》乾卦九五爻:「雲從龍,風從虎」原理,以草書寫下「虎」字,

勒於石上。果然暴風傷人的事件,從此消聲匿跡。

 

「虎字碑」上款落有「同治六年冬」,下款為「臺鎮使者劉明燈書」,與

「雄鎮蠻煙」摩碣同為三級古蹟,經過時可得好好摩娑吟哦一番。

 

 

 

過虎字碑即登上草嶺啞口,路旁可見一間古樸的福德祠,祠前立有北宜兩縣的

界碑,百年來默默守護著這一片土地,正是見證著古道的百年歷史。

 

 

登上啞口觀景台,站在古道最高點往下望,龜山島、大里海岸線鋪在眼前。回首望

剛走過氣勢非凡的「虎字碑」、筆道遒勁的「雄鎮蠻煙」摩碣,與山下舊草嶺

隧道的「制天險」和「白雲飛處」石額,走了一趟草嶺古道等於讀了半部台灣史。

 

 

原路回到望遠坑親水公園,兒子嚷著要騎腳踏車,只好順著小兒,取出小摺,本想

一家三口騎到德心宮拜訪兩年前舊識林書林老先生,但老婆已累得騎不動了,

只好就罷。

 

台北貢寮遠望坑口:一等水準點9469號

 

 

台北貢寮遠望坑:礦務課第440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