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Tyrannosaurus 白堊紀後期,肉食性 身長:12~15公尺 體重:5~7公噸 分布:亞洲、北美洲 暴龍又名霸王龍,學名意思為「暴君蜥蜴」,是所有肉食性恐龍中
最晚出現、最大型、也最孔武有力的種屬之一。
厚頭龍
學名:Pachycephalosauru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雜食性 身長:4.5~5公尺 體重:1.5~2公噸 分布:北美洲 厚頭龍是最大型的腫頭龍類恐龍,牠的頭頂上有厚達25公分的骨質
圓頂,能夠像鐵頭盔一樣發揮保護頭部的功能。
鐮刀龍
學名:Therizinosauru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雜食性 身長:9~12公尺 體重:3~6公噸 分布:亞洲 在目前發現到的鐮刀龍化石中,我們可以發現牠們雙臂上長有鐮刀般的
大爪子,那些爪子長達70公分,能夠幫牠們攫取葉子,並把葉子塞入沒有
長牙齒的嘴巴裡。
副櫛龍
學名:Parasaurolophu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10~12公尺 體重:2~4公噸 分布:北美洲 副龍櫛龍頭上有一個向後伸出且長達1.8公尺的頭冠,頭冠內部為中空
狀態,可以像迴音室一樣幫助他把呼叫聲擴大送出。
慈母龍
學名:Maiasaura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7~10公尺 體重:3~4公噸 分布:北美洲 學名意思為「好媽媽蜥蜴」。雌性的慈母龍會結伴築巢,而且和龜類及
鳥類一樣,每年都會回到同樣的築巢地點。牠們很可能也會共同分擔照顧
幼龍的責任,當有的慈母龍出去覓食的時候,其他的慈母龍就留下來保衛
恐龍寶寶。
白堊紀的慈母龍,就穿上了象徵主義派畫家克林姆那閃耀、金澄的畫風
外衣,呼應其背上總是站著小恐龍的溫馨慈愛形象。
劍角龍
學名:Stegocera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2~3公尺 體重:40~80公斤 分布:北美洲 又名「頂角龍」,劍角龍的頭顱是傾斜的,後部較高。科學家們認為這些
大塊骨頭是用來當作武器-或許不是為了用來對付捕食性動物,而是在求
偶戰鬥中用於炫耀的。
甲龍
學名:Ankylosaurus 體長:9公尺 體重:7000公斤 年代:白堊紀後期 (68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西北部 可能棲息地:亞洲、北美洲 甲龍可以說是中生代的裝甲車。這種恐龍全身披覆著骨板,讓牠們形成差
不多像烏龜般的保護,以抵抗當時像異特 龍這類大型肉食性或其他小型獸
足類恐龍的攻擊。
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經常被作為晚
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學名:Triceratop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7~10公尺 體重:5~10公噸 分布:北美洲 三角龍是一種長相和行為都很像犀牛的恐龍。們也和犀牛一樣,會用
角來嚇阻肉食性恐龍;公三角龍也會用當它和其他公龍打架、博取母
三角龍的歡心。公三角龍對峙時會扣住對方的大角,並且利用頸盾推
擠對方。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