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南澳]武塔國小,探索泰雅原鄉之路~南澳古道(蘭陽第2條國家步道)

2011/07/25 22:31

 

100-07-16 武塔國小、南澳古道(舊武塔古道)

 

蘭陽第2條國家步道「南澳古道」意象標誌。

 

 

 

武塔國小校園操場旁的綠蔭廊道,令人驚艷。

 

       南澳鄉位於宜蘭、花蓮之間,為宜蘭縣境內最大、最南端的鄉鎮,

除了東邊頻臨太平洋,靠近蘇花公路的村落外,境內的南澳溪、大濁水溪

南北溪流域皆為崇山峻嶺、多屬未開發原始的山區。在這片廣大無人的

群山萬壑間,昔日曾是南澳泰雅族的生活領域。

 

南澳泰雅族尋根之路

 

早期南澳泰雅族人由大甲溪上游越過思源啞口,向四季、南澳溪和大濁水溪

(今和平溪)遷移,最早一支由四季循著南澳溪續向東北遷移,首先在古魯定居

,後來形成碧候社(Piaxau)。其餘族群往更下游的地方遷移,先到莫瑤

(Moyau),再移到尼公哥(Ngongo,金洋舊社南方),形成金洋社(Kinyan)。

另外一支,則續更向東前進成為武塔(Buta、Telangan)等社。

南澳古道,又名舊武塔古道、比亞毫古道,日據時期闢為警用理番道路,

全長27.5公里。

比亞毫,又稱碧候,為南澳泰雅族群自大甲溪上游遷移來後最早移往的

地方之一,原稱「古魯」,為紀念第三代頭目比亞毫,乃其名命名此地。

早期古道是泰雅部落彼此聯絡的山徑。日據時期,日本人將部分路段拓為

警備道路,沿途設有駐在所,方便統治,串成頗具規模的大南澳警備道系統

。而今步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有比亞毫社(舊碧侯)、莫瑤社、老金洋

(舊金洋)、基嘎央社、庫巴玻社、基路模安社、莫很駐在所、哥各朱社、

旃壇社等遺址。

日治昭和時期,在日人勸誘下,將南澳泰雅族群遷出這片神奇的群山,

光復後,國民政府陸續將沿線的舊部落遷移至南澳的平原上,即是今日的

東岳村、武塔村、金岳村、金洋村、南澳村、碧侯村、澳花村等七個

泰雅族村落,從此大南澳古道幾無人煙。

昔日古道縱橫雲集,所經的大南澳溪流域,光復至今,古道鮮有人前往探尋

,歷經多次風災侵襲,多處吊橋毀壞,沿途崩壁、斷崖不斷,這一帶,除了

邊緣地帶偶見獵人足跡外,絕大部分人煙緲絕,山窮水險,「比亞毫古道」

漸漸沒入荒煙漫草間,成為地圖上一個逝去的地名。

 

近年來,林務局羅東林管處花了兩年時間調查和整理,重現南澳古道的歷史

痕跡,以900萬元的經費,包括兩座頗具風味的吊橋,整修出3公里長的南澳

古道,以旃檀駐在所遺址為起點,順著南澳南溪上溯至古道3公里處,沿途有

吊橋遺址、警備道、泰雅族舊耕地等歷史遺跡,來回走一趟約需3個小時,

於100年4月23日開放,成為宜蘭縣境內第20條自然步道、第2條國家級步道。

 

七月十六日,我們從南澳「震安宮」的「羅大春開路紀念碑」開始今年的

蘇花公路之旅,象徵通過歷史的踊道,從現代的蘇花公路,回到19世紀末

蘇花古道的氛圍,接下來即展開今年的南澳古道之旅。

我們在南澳街上的悟饕池上便當店,買好今日的午餐,隨即驅車到蘇花公路

134.5K指標處,右轉進入武塔部落。

 

 

武塔國小~南澳鄉的耀眼的森林小學

 

進入部落前,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學,武塔國小,一所

充滿拙樸風味的原住民特色小學。

今天因緣際會,不期而遇來到武塔國小,周遭群山環繞,碧草如茵,對

長久置身在水泥叢林的都市人來說,這真是不可多得的奢華!

不禁想起兩年前,仲夏的午後,我們在澳花村澳花國小內,同樣的也是具

有泰雅風味的綠色森林小學,在徐徐山風吹拂下,坐在老樟樹下午餐,

旅程的舟車疲累,頓時隨風飄散。如此的怡然自得,印象極為深刻。

如果說澳花國小是南澳鄉的一棵明珠,那武塔國小就是南澳鄉的耀眼的翡翠。

武塔國小,標準的原住民特色小學,我逛了一圈,發現學校每一年級

只有一班,從一年忠班到六年忠班,都是僅有忠班而已。看了教室內的

課桌椅擺設,這裡的小朋友可都是享有博士班等級的待遇,一位老師僅

指導幾位小學生而已。

武塔國小在校園旁還設立了一處標準童軍露營區,有專用停車場。

各位看倌,建議下次經過蘇花公路時(指標134.5K附近),不妨拐進來

,坐在此地休息、午餐,保證不虛此行。如果錯過此宿頭,過了蘇花公路

漢本隧道(指標155.5K附近),拐進澳花村的澳花國小也行。

離開武塔國小,穿越武塔村落,來到堤防邊,看見一座紀念碑,趨前一看

,原來是傳說中的莎韻紀念碑。碑上依稀可辦認「愛國乙女莎韻遭難之地」

,石碑上的「莎韻」及背面的日本紀元等字已遭抹去。

當年日本人所描述的師生戀劇情,雖然淒美感人,但泰雅族人認為

《沙韻的故事》乃為日本人所杜撰,無法認同。這一段時代的悲劇,

早已隨著年代久遠雲淡風輕,但《莎韻之歌》的哀傷歌聲,傳唱多年,

依舊感人肺腑。

離開武塔部落,過莎韻橋後右轉宜57鄉道,公路順著南澳南溪右岸上行。

一路緩坡,經過約5.5公里,抵金洋部落。

金洋部落

過了金洋部落後不久,隨即遇岔路,左方就是往「神秘湖」的飯包山林道

,對神秘湖的美景嚮往許久,不知何時才能如願。

金洋村有三處步道區,宜57鄉道終點,左岔路沿產業道路約1.5公里,第一處

為仲岳溪步道,再前進2公里即到達金洋步道,另一處則金洋產業道路終點

即為南澳古道(舊武塔古道)。

產道跨過一條小河,河道上見到此行第一座廢棄的吊橋。

產道旁南溪的支流,是夏季溯溪的優質路線。

到了宜57鄉道終點,往後是金洋產業道路,路幅明顯變小,有些路段僅

容一輛車通行,根本無法會車,其他路段也僅容兩輛車勉強擦身而過。

看來,要炒熱南澳古道很難,大團體要來,首先就要通過此4公里長的

狹窄產道的考驗。

所幸一路無車,小心慢行約4公里終於來到產道盡頭,登山口即在終點,

但入口無法停車,我只好倒車回到離入口約百來公尺的大停車場。此地

距離蘇花公路約11公里,但車程需耗費半小時以上。

入口俯瞰南澳南溪,南溪除了水量充沛溪水清澈之外,有些地方河床

平坦適合親水,車子可開近溪底。

羅東林管處在步道每隔0.5K均設有里程指標,沿途亦立有不少人文、生態

的生動解說,頗具參考價值。本文特別節錄幾段解說文字,讓有興趣的旅人

,想到古道探訪,做一個導覽。

南澳古道入口

古道入口,即為旃檀駐在所遺址。旃檀這個名字來自泰雅語的苦楝(Senran)。

泰雅族部落旋檀社原名奎諾斯社。

甫一進入古道,隨即置身於蔥蘢翠綠的森林裡,沿途鳥轉蟬鳴不絕於耳,

步道起伏不大,走來輕鬆愉快。

走在落葉上的古道,瀰漫著一股自然純樸的氣息,感覺非常踏實。

跨溝澗的木橋,很貼心的包了一層鐵絲網防滑。

用石板施作的階梯步道,泰雅風味十足。

步道約750公尺處,抵古道1號吊橋,新舊二橋均橫跨溪谷,橋頭立有

「昭和五年七月」(1930年)石柱。

旁邊是已損毀的舊吊橋。

1號吊橋跨越的南澳南溪支流,舊橋毀新橋立。羅東林管處在吊橋前設有

人文解說,上面寫著楊薌衡先生的詩-山谷間的牽掛,寫得很美,值得

駐足細細品味。

曾經是山谷間最堅定的臂膀
如今僅容記憶與流水路過
於是山谷又牽起新橋之手
新橋與舊橋
以時間的進行式
凝視、傳承並延續
是通往神話的捷徑
新橋也說
未來天地山林的話題
是寫下神話的捷徑
作者 楊薌衡

走這一段古道的感覺非常熟悉,一草一木如同上週剛走過的哈盆古道。

古道兩旁可見到處盛開的水鴨腳秋海棠花,高挺的樹幹上簇生著偌大的

鳥巢蕨--山蘇花。沿途也見到為數不少的九芎樹(俗稱「猴不爬」),

極富原始自然之美。

水鴨腳 泰雅語: Baho 水鴨腳的莖嚐起來酸酸的,是孩童的小零嘴。

九芎  泰雅語: Ciyux qesu 九芎可以搭橋、蓋屋寮,還能削製成刀柄和陀螺。

過里程1.0K不久,抵古道鞍部,此處設有木椅、解說牌。

林務局在此設有泰雅族舊耕地的說明

耆老回憶說故事:農耕是男人的工作,以前這是我們武塔的耕地,春天耕種

小米、玉米、陸稻、竽頭、地瓜等作物,成熟時把糧食背回部落,以共享的

方式分配糧食:快過年了,家裡有什麼東西,不要吝嗇,都拿出來大家分享!

他家有六口人,就分六份量的糧食。客人來訪時也會打開倉庫,驕傲的展示

辛苦耕種的成果,表示有充足的食物招待訪客。

 

古道崖壁路段都設有鋼索供人攀扶

 

小坍方,小心通過無妨。

南澳古道2K,俯瞰下方的南澳南溪,羅東林管處解說如下:

以前這條溪不叫南澳南溪! 早期南澳山林是屬於南澳泰雅人的生活領域,

他們將一條溪流劃分許多段,每一段可能以某個人的名字、日常生活發生

的事件或部落名稱等,作為溪流分段的名稱,並成為他們平常溝通用的地名。

不久即來到古道新設2號吊橋,舊道乃穿越下方溪床,過橋後即見鑿岩

開路的痕跡。

過了南澳古道2.5K,看見了警備道里程19公里里程水泥柱遺跡。

 

時代的里程柱

 

見證日本統治的歲月 - 19公里里程柱 。
台灣山林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二十世紀日本人進入南澳泰雅人的

生活領域,. 開闢一條條通往各部落的警備道。過去度量距離的里程柱,

如今成為時間的里程碑,默默的陳述著那段歷史。

在3公里終點前最後一處休息點,這邊設有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故事》的

解說牌。

我們終於到了3K處,不過還不是終點,但是過了幾十公尺即看到終點了。

其實後面的路也還不錯,據說跨過小溪澗即可抵楠子駐在所。

我們由入口漫步悠遊至古道3K處終點,費時約75分鐘,意猶未盡中但卻

不得不原路折返,行走古道不一定要走完全程,留下未竟之路,作為再訪

的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