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勝興車站‧開天隧道‧挑柴古道‧客庄桐花精典風華

2013/05/21 23:19

102-5-2〔三義鄉〕勝興車站‧挑柴古道

 

       前幾年,開始迷上登山踏查基石的緣故,有一陣子我常獨自拿著前

人的記錄以及路線圖,在苗栗荒郊野外到處尋找三角點。登山尋找

三角點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摸索過程中,面對未知世界的探險、遇到

挫折時的焦慮,登頂成功時湧現的喜悅,只有身歷其境才能體會箇中三味。

 

幾年下來,一路上穿過許多錯落在山谷間淳樸與優雅的小村散屋,

走過南庄、峨嵋獅山古道群、頭屋獅潭古道群、流連明潭水庫、

鯉魚潭風光,漫步公館、銅鑼伯公下、關刀山脈越嶺古道群、火炎山

脈通霄越嶺銅鑼古道群,在獅潭老街、竹南中港風情、三義木雕、

舊山線鐵道精典風華、大湖草莓園、卓蘭果園,親身領略苗栗客庄的

純樸之美,深深被客家的風土民情所著迷。

 

尤其是每當四、五月時,客庄山區彷彿下了一場薄雪,一眼望去,青

翠的山巒間一簇一簇油桐花,處處呈現一片雪白。在無人的山路不時

看見雪白的桐花飄落,更是讓人心醉神馳。也因為如此,這幾年來,

每當油桐花開時節,我總是會安排到苗栗客庄賞桐、訪古。

 

苗栗縣三義鄉是一個典型的客家村落,有許多著名的賞桐景點,其中

最經典的賞桐路線,莫過於勝興車站與龍騰斷橋,不但是台灣舊山線

的經典路線,也是客庄賞桐的必遊勝地。

 

勝興舊地名「十六份」

 

勝興村地處三義鄉中部,昔日客家先民來此砍伐樟木,有壯丁十六股

,並設有十六座蒸餾樟腦之爐灶,因此稱為「十六份」。在同治10年

(1871)成書的淡水廳志中,已有「十六份」的記載,光復後改名為勝興村。

 

「十六份」老街 

 

勝興車站旁的三合院堂號「隴西」

三義鄉舊地名稱為三叉河,約位於現今廣盛及勝興二村,客家先民入

墾後於乾隆53年(1788)設三叉河隘,以保衛街莊安全及開墾的成果。

這座三合院堂號「隴西」,約略可窺大抵從廣東陸豐、梅縣等縣遷徙而來。

 

客家先民靠山吃山,苗栗的物產多緣於山而來。昔日苗栗山區盡是原

始樟木林,19世紀煉樟業達於高峰,縣內也興起許多以"份"命名的聚

落,從地名也可一窺當時開墾的組織,係採合股的集團開墾方式進行。

三義南方有『八股頭』是八個大股東,『四份』在新山線一號隧道

南口上方,『九份』『十份』在銅鑼、大湖交界處,『二十份』在

木雕博物館下方,『三十二份』『百二十份』均在東方三義、卓蘭

、大湖交界處。

位在三義木雕博物館下方的『二十份』伯公廟

在銅鑼新雞隆的『九份』伯公廟

在銅鑼、大湖交界處的『十份』伯公廟

 

 

勝興車站~台灣舊山線精典風華 

 

 

明治31年(1898年),第四代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起用後藤新平為台灣總

督府民政局長,明治32年(1899年),後藤新平設立台灣鐵道部,自己

擔任部長。之後,在長谷川謹介技師長指揮下,由南北兩端分段開始

施築西部縱貫線(山線)。其中全長約二十三公里的舊山線鐵路,

行經三義鄉境內崎嶇蜿蜒的山路,穿越重山巨溪,是台灣西部縱貫線

最後完成、工程最艱鉅的路段。台灣西部縱貫線(山線)全線於

明治41年(1908年)4月20日完工通車。

台灣鐵道部以當時的建造技術考量,鐵道若是走海岸線,必須橫貫氾

濫嚴重的河流,架橋的工作更困難,對於內地的物產運輸也不方便,

因此才轉入層層山巒,利用河谷的狹窄、堅固的岩壁之地理特性來

舖設線路,這也成為舊山線景觀最迷人之處。

舊山線在短短十五.九公里穿山過河,與周邊地景串連出無數的驚嘆,

創造了台灣鐵路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坡度、最大彎道、最長花樑鋼橋

、最長隧道群......,無論隧道、鐵橋、車站皆兼具科技與藝術美學,

堪稱二十世紀之鐵道工藝美學經典之作。

舊山線通車當初,勝興站原名「伯公坑信號場」。至昭和5年(1930)改

為「十六份信號場」,亦即現今所稱的號誌站,轉以辦理列車交會運

轉業務。昭和11年(1935)改稱十六份驛,台灣光復附近地區設勝興村,

民國47年改名為勝興站。

從三義至豐原間的舊山線共開鑿9座隧道,由北往南依序命名為第一號

隧道至第九號隧道,勝興車站正位於第一號隧道與第二號隧道間,這

些隧道經過昭和10年(1935)年4月21日的關刀山大地震,結構皆有受損,

於昭和12年(1937)完成整修後,第一號隧道北口仍保留紅磚結構,其他

隧道則皆改成水泥結構與簡單的線條造型。

 一號隧道:在勝興站北側,長230公尺,坡度達千分之二十六,為

台灣鐵路幹線最陡的一段。

 

舊山線火車自三義開出,來到勝興就是艱難的大爬坡,接著火車穿

入「山線越嶺道」的首席隧道「一號隧道」。一路陡峭的坡度在千分

之二十到二十五之間,尤其是彎度曲率半徑只有三百公尺的十六份彎

,更是台灣西部鐵路坡度、彎度都居第一的路段。過去火車行經十六

份坡,還設有供火車爬不上坡、倒退嚕再加速的折返線,在後端加

掛一部「補助機車」協力推進,慢慢地將火車推上最高點-勝興車站。

因為上坡車行緩慢,許多居民都有中途跳車或是車上、車下互相託寄

物品的特殊經驗。

 

「一號隧道」位於三義站至勝興站之間,長度228公尺,明治36年(1903)

8月26日開工,明治37年(1904)8月19日峻工,當時造價71,839日元,坡度

高達千分之二十六,是台鐵舊山線幹線中最陡的一段。

火車鑽過山線第一隧道後,令人眼睛一亮,就是台灣鐵路最高點的

勝興車站。這一座建於西元一九一二年的木造小車站,屋簷下有日本

人趨吉避凶的米字八卦圖案,月台上還有一座最高點的紀念碑。

 

勝興車站(前) 

 

 

 

勝興火車站在西部海拔最高峰關刀山山麓,是西部縱貫鐵路的最高點

,為西部縱貫鐵路中最險峻、自然景觀最特殊的一段。

 

勝興車站(後) 

 

 


勝興車站位處於台灣鐵路最高點,在月台與車站間有座四角柱狀紀念

碑,四面標示內容分別為「民國四十八年一月台灣鐵路管理局長 莫衡」

、「勝興車站」、「台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零二、三二六公尺」、

「基隆起點一六四公里五九九、八公尺」等字樣,為遊客排隊拍照

的熱點。

 

二號隧道:開天隧道

南下列車開出勝興車站後,隨即下坡鑽進二號隧道,這座隧道建於

1905年,全長726公尺。昭和10年(1935)年4月21日的關刀山大地震時

受損並不嚴重,仍然保持原來磚砌結構。靠勝興站的北口上仍可看到

後藤新平親提的「開天」二字,饒富深義。

爬上十六份坡之後,開始是陡急的下坡路段。穿過題有「開天」字跡

的二號隧道,不久就是擁有「台灣鐵路橋樑極品」之稱的魚籐坪鐵橋。

 

民國87年,新建之三義一、二號隧道、泰安隧道及后豐隧道相繼完工

後,取代舊山線九座隧道的功能,民國87年9月23日晚上9點10分,車次

167最後一班南下列車停靠後,舊山線停駛走入歷史除勝興廢站停用外

,九座隧道也一併除役。

 

新山線截彎取直的改線,雖然讓三義到台中的路程從原先一小時左右

縮短到約四十分鐘,但是卻讓山線最美的路段從此隱沒、走入歷史,

並且差點面臨拆除的命運,使得許多懷舊與不捨的民眾及鐵道迷們,

在民國87年(1998年)9月23日晚上勝興車站發出最後一班車後,開始為

搶救舊山線與保存勝興車站為文化古蹟做努力。勝興車站在隔年

4月16日經苗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盡管舊山線已停駛列車,但是勝興火車站、開天二號隧道和魚藤坪

斷橋都是百年古蹟 ,加上沿途景緻秀麗,早年是鐵道迷公認的台灣鐵

道經典代表。

 

近幾年來,客委會為活絡客庄經濟,將原本只是台鐵舊山線上的一個

小站--勝興,打造成「國際桐花村」。古老懷舊的鐵道山城意象,加

上「客家桐花祭」的主祭場,使勝興舊山線懷舊之旅一躍成為國內

熱門的旅遊勝地。如今,非假日時遊客就絡繹不絕,一到假日更是

遊人如織,將原本純樸寧靜的山城擠成嘉年華般的熱鬧。

 

賞桐花、踩鐵軌,更有熱鬧滾滾的鐵道音樂會。

 

飛雪步道及木橋

全台唯一的「桐花伯公廟」

 

【挑柴古道】

挑柴古道位於勝興車站附近,早期三義、大湖附近盛產樟腦油、香茅

油、木柴、木炭,早期貨物完全依賴挑夫用肩挑到勝興車站,再由

火車運往各地。勝興站前因此成了小市集,居民在這裡購物,也以

物易物,帶回一袋袋平地轉來的米、通霄海邊的鹽和漁貨。

 

早期山區無現代化公路,居民進出謀生都倚賴山中交錯縱橫的小徑。

這些內山的小村散屋靠的是一條條蜿蜒的山區古道,維繫著客家人

在山海阻隔下,貧瘠生活的命脈。 這些舊山徑因負擔的功能不同,

被現代人賦予不同的命名,但大抵為艱苦謀生之路線,如挑柴、

挑鹽、挑炭、挑夫等古道名稱卻也流傳下來。 

勝興車站附近有著豐厚人文和清幽景致的挑柴古道,也是欣賞油桐花

的最佳景點,夾在舊山線各熱門景點中,是鬧中取靜,最能體會山區

寧靜之美。

 

今年,挑柴古道入口貼有整修中「禁止進入」。當年我大老遠慕名桐花

之美而來,豈有放棄之理。 

穿過在油桐樹、桂竹和相思林間,迴異於站前熱鬧,無人的古道只剩

下空山鳥語,踽踽地走在古道上,遇見剛落的油桐花灑滿了盡為青苔

所覆的山徑上,古道如雪,有著鏡頭難以擷取的動人意境。


古道有如蒼翠的地毯上舖了一層白色地毯


連續幾天的陣雨打落了不少盛開的桐花

即使經過幾番風雨的折騰依然清新美麗

舊山線景點 古道寧靜之美 

古道吊橋。 

古道上方有一座「等食亭」,早期在山區工作的挑夫,為了節省回

家吃飯的時間,多挑一些貨物,以賺更多錢,挑夫們的太太會輪流

送飯上山到「等食亭」給大家吃 。 

「等食亭」桐花紛飛,更增添古意。

 

過「等食亭」,到達「綠色賞螢步道」,挑柴古道步入尾聲,古道又

與「十六份」老街 交會,約莫45分鐘即淺嚐一趟當年挑夫步履挑擔

之艱辛。 

 

輕鬆愉快地走完挑柴古道後,循沿舊山線鐵軌的鄉道往南續行,

來到「台灣鐵路橋樑極品」之稱的龍騰斷橋,重溫魚藤坪斷橋舊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