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進[猴硐]黑金歲月,周章淋老師帶你尋訪南國寶樹「鐘萼木」

2010/04/14 23:18

 

走進[猴硐]黑金歲月,周章淋老師帶你尋訪南國寶樹「鐘萼木」

 

猴硐南國寶樹「鐘萼木」

 

 

近幾年來,台北縣政府重新打造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透過猴硐在地的文史

工作者介紹當地的歷史古蹟以及礦業遺跡,而受到媒體的青睞,猴硐之美

逐漸廣為人知。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歷史風情導覽動線--整煤廠運煤橋 → 內店礦工聚落 →

製材所(撩柴所) → 電車庫(機車庫) → 烘砂室、礦工浴室(礦工紀念館) →

 瑞三本鑛 → 斷吊橋 → 猴硐壺穴 → 內寮仔 → 獅仔嘴岩三貂嶺步道 → 三座寮仔

→ 十坑(東二坑、馬坑) → 運煤隧道 → 復興鑛 → 美援厝礦工宿舍聚落 →

新坑 → 醫務所 → 鍾萼木 → 變電室 → 機電工廠(機電室) → 礦務所、運煤橋

 → 猴硐坑 → 鍾萼木 → 運煤隧道 → 神社 →  鍾萼木 → 介壽橋 →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運煤廣場。

每到假日,來訪猴硐的人潮絡繹不絕,猴硐車站人車進出極為熱鬧,似乎

又回到五、六十年代生產鼎盛時期,是個充滿蒸氣排放聲、機械運作聲與

人聲喧嘩的地方。

 

 

 

猴硐車站前開業超過70年的老麵店,正是猴硐由黃金歲月到落寞蕭條時期

的最佳見證。賣麵超過70年的兩位老人家,一個忙著下麵、一個忙著切小菜,

神情奕奕的顯得愈老愈康健,假日時兒子返鄉幫忙兩位老人家招呼客人,

孫子則幫忙端菜,人潮似乎比過去鼎盛時期更多了,可見猴硐逐漸揮別寂靜

即將再動起來。

 

 

 

2月7日當天我們來到侯硐車站,買好了當日平溪線小火車一日遊車票,在等候

下一班車時,我們逛進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瀏覽整煤廠辦事處及倉庫的

歷史建築。昔日的整煤廠辦公室,如今成為遊客服務中心,上次來時,

兒子對裡面阿姨親切的態度,印象甚為深刻,進去寒暄了幾句,我則向這位

熱心的小姐詢問有關南國寶樹「鐘萼木」的訊息,這位小姐隨即為我引見

侯硐車站旁「猴硐文史工作室」周章淋老師,周先生為人古道熱腸,馬上為

我們義務解說,有這位「黑金的故鄉   猴硐」的原著者現身說法,下一班到

菁桐的火車是幾時,已不重要了。 

 

鐘萼木在冬季落葉後,非常易認,枝芽挺直分岔朝上,樹皮有塊狀

灰白斑為其特徵。

 

 

 

  周章淋表示,猴硐除了有礦業遺址外,還有瀕臨絕種的保育類植物「鐘萼木」

,全台灣根據專家的考證,鐘萼木大概有1千株左右,而猴硐這邊就擁有將近

5百株。

猴硐的鐘萼木有的一年開2次,12月開一次花,到4月又開一次花,

猴硐神社裡有2株,一年就可開兩次花,未來猴硐花季時可舉辦鐘萼木節,

五月是與鐘萼木附生的「輕海紋白蝶」盛產飛舞時期,也可舉辦蝴蝶節。 

 

 

 

 

鐘萼木開粉紅色鐘形的花,花瓣5片,花以頂生總狀花序排列於枝頂,

因花萼形似一個喇叭的小鐘而得名。

 

 

 

過了介壽橋,由懷德亭(李建興紀念亭)旁的石階拾級而上,在石階步道中途

就有一株明星級的寶貝樹種,每年會固定花開二度的鐘萼木,周章淋表示,

猴硐的鐘萼木大都生長在面向東北向的山坡上,僅能遠距離欣賞,但猴硐神社

裡這兩株,是最能方便讓人近距離觀賞拍照的寶貝樹種。

 

 

我們一邊走邊聽周老師的鐘萼木生態講解,聽得津津有味。

 

 

 

猴硐東有武丹山(580m)、三貂嶺大山(523m ),西有三爪子尖山(536m 

,南有獅子嘴奇岩(422m ),北有小粗坑山(537m )四面群山環繞,基隆河

由南而北從中穿過,為一座南北狹長、依山傍水的河谷山城。每到冬季,

東北季風便長驅直入,在這陰冷潮濕的環境裡,原本是不適合人們居住的

區域,反而孕育出鐘萼木在此繁殖生長。喜蔭涼潮濕環境的鐘萼木,

東北季風風越大,它就越挺直。

 

站在猴硐神社面對三貂嶺大山的山坡上,都可看到鐘萼木的群落。

 

 

 

對面三貂嶺群山一片綠色蒼茫中,遠遠可以見到一棵棵掛滿了銀白小鐘的鐘萼木

 

 

 

拾階而上,不久來到猴硐神社遺址,只見三貂嶺群山環擁,雖然神社坐落於

基隆河右岸海拔一百多公尺的平緩的山丘上,卻是鳥瞰侯硐聚落的最佳

景點,基隆河岸、下方的火車站,東側三貂嶺群山環擁,視野極其寬闊。

 

 

 

周先生說:侯硐神社建造年代不明,大概是日治昭和時期侯硐地區礦業興盛時

所建,鳥居的石柱為當時的基隆炭礦所捐贈。日本神社一般祭拜日本天照大神,

是掌管大地的神,相當於土地公,因此日據時代遍佈於台灣各鄉鎮。神社主體

建築光復後早已被拆光,原有的石燈籠已被「瑞三礦業」移至他處,只留下

兩座「鳥居」兀立在石階上。

 

周先生特別指出:日本人蓋神社相當講究,雖然本殿早已成為一堆土丘,

但猶存弧形的基座遺址,仍具有相當美感。

 

 

 

 

初春時節,筆直的參拜道與老舊的鳥居,在兩旁盛開的杜鵑花襯托下,

為神社遺址增添幾許春意。

 

 

 

原路回到懷德亭,我們沿著侯硐路驅車來到猴硐坑。橫跨在基隆河上的古樸

優美的瑞三運煤橋,是連接猴硐坑與瑞三選煤廠。

 

由介壽橋遙看聳立在石礎上的拱橋與基隆河中的倒影、後方的獅子嘴奇岩

呈現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周先生說:目前拱型的運煤橋是民國54年由瑞三所建,但原來的橋墩卻是

大正九年(1920年)建的,當年石造橋墩是用混凝土做外部石材間的連接固定,

歷經納莉颱風、象神颱風侵蝕,90年來仍屹立不搖於基隆河上,為當地居民

所津津樂道。

 

 

當年猴硐所產煤礦質冠全台,由礦坑運出來的煤炭,藉著台車一車車開過

運煤橋,運到基隆河對岸的選煤場(其規模也是全台最大的),然後再由宜蘭線

火車運出去。選煤場至今猶存,只不過已破敗不堪 , 上面仍舊寫著兩句標語:

“礦場安全,人人有責;努力生產,保安第一。”如此熟悉的的標語,小時候

在家鄉溪湖糖場處處可見。

五、六十年代,正是台灣工業起飛的年代,台灣的經濟大部分都是靠煤碳當

燃料以取得動力來源。當時猴硐煤業鼎盛時期,居民高達九百多戶,聚集

六千多人,可說是猴硐有史以來的黃金時期。

 

隨著礦業日漸枯竭,工資上漲敵不過進口煤,民國79年台灣第一大煤礦場

「瑞三公司」也吹起熄燈號,猴硐地區除了礦業外缺乏其他取代性產業,

終至曲終人散。如今台車在,礦坑也在;選煤場在,運煤橋也在,唯獨年輕人

不在,獨留老弱婦孺,見證這曾經輝煌燦爛的煤礦產業生態聚落。

 

 

 

礦坑邊上一棟四層樓的建物,上面寫著“瑞三礦業大樓”。樓看來並不老舊,

然而卻已經封閉不用,雖然今日的“瑞三公司”不是上市公司,而礦坑多已

荒廢,但這裡的許多的山地與不動產,大半都掌握在“瑞三公司”手中,

可見這個公司的資產、權勢仍在。

 

 

 

然而猴硐卻因禍得福,發展遲緩的古樸老聚落,至今散發出悠緩的韻味,

只見群山環擁,沿山錯落的房屋、黑色油毛氈屋頂。窄窄的街道石階、

極少的車輛,時光彷彿在這裡停留了三、四十年不曾移動,反而吸引都會

人口前來尋幽訪勝。

 

 

 

周先生也指出瑞三辦公大樓後方也有鐘萼木的群落。

 

 

驅車往前經過醫務所、美援厝礦工宿舍聚落。

 

 

 

這棟石砌牆構造的建築,是瑞三礦業公司建於昭和10年(1935年)的員工醫護所。

在缺乏醫療資源的年代是侯硐居民重要的急救醫療場所。

美援厝礦工宿舍聚落。

 

 

 

 接著我們開車穿越長長的運煤隧道,隧道又窄又暗、地面又崎嶇不平,

若不是有周先生指點,我們根本不敢開進來。

小心翼翼地穿越陰森的隧道後,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豁然開朗,即為

復興鑛坑所在,此地腹地頗大,無迴車問題。 

 

 

復興坑後方有石階不知通往何處,周先生說:「復興坑後方石階步道,

原來是礦車斜坡道專運復興坑出坑的石碴,6年前我與吳念真導演來此地拍

『阿祖的兒』子影片時,我問他是否記得此石階步道原來是礦車斜坡道,而且是

他拍攝多桑電影做為大粗坑他父親下工的場景以前是礦車斜坡道,如今變成

石階步道,變化可真大,難怪吳念真認不出來。 」

 

 

 

 

 

周章淋:「猴硐的礦坑坑道長度總共是60公里 ,坑道總長有60公里,卸底最

遠離坑口4.5公里,最深達海拔下356公尺,坐炭車進去最遠要一小後後才會到

工作地點。礦坑裡面蘊藏量其實還很多,本身蘊藏量是2795萬噸,從光復開採

到79年結束的時候,也只開採674萬噸,所以裡面還很多啦!因為太深成本

太高,價格無法與進口煤競爭,所以就關起來。」

 

 

周章淋:「復興坑,開坑的時間,是在大正3年1914年,最早是由顏雲年所開

的「久年二坑」東一坑,民國五十三年改稱「復興坑」。而瑞三本礦是在

昭和15年(1940年)開坑,猴硐的礦坑到後期,瑞三其實只有2個坑在經營,

一個是這個復興坑,一個就是瑞三的本礦,這2個礦產比例大概,復興坑

這裡是佔1/3,2/3是在瑞三本礦那邊。」

 

 

最後,我們來到基隆河對岸的「瑞三本坑」。

 

 

坑口的「檢身室」是做入出坑安全檢查及人員核對統計。礦工入坑前要到

檢身室檢查有無攜帶火柴、香菸、酒等違禁品,通過檢查才能將入坑排交出,

掛在牆壁的入坑人員表上,如果過了出坑時間還有入坑牌掛在牆上,大家的

神經就會緊繃起來。

 

 

周章淋:礦坑裡陰暗潮濕,通風不良,空氣中充斥媒塵,連在煤坑內吃便當

都要有技巧,便當蓋僅能暴露一小部分吃,剛開始新人不知道在地底下

吃飯的竅門,將便當蓋全部打開,頓時飯盒全部沾滿煤塵,當天的便當就

無法下肚了。

 

 

 

礦坑裡再怎麼危險與艱苦歹討賺,能入坑就能賺到錢,就能維持全家大小的

生計,在煤鄉的礦工都會這麼說:「入坑死一人,毋入死全家」,靠著這

一代暗無天日的工作,換來下一代的光明未來。

 

 

礦工浴室有女工專門負責燒熱水,提供出坑工作人員盥洗之用。礦工出坑後

全身佈滿汗水與煤塵,全身黑漆漆只剩黑白眼珠轉來轉去,通常此時兒子也

會認不得老爸,所以礦工會先到浴室清洗乾淨才回家。

(資料來源:周章淋,黑金的故鄉 猴硐,臺北縣政府,2009)

 

 

工寮內部隔成許多小房間,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個窗戶的地方就是一戶,

大約兩坪大的空間裡住著一家人,舉凡吃飯、小孩讀書、睡覺....等都是

在此小空間內。四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早期沒有電鍋煮飯,舉凡炒菜、

煮飯全都在大灶上打理,每戶輪流煮飯一小時,若早上6點半上工時,

最早一戶需在早上3點半起床煮飯,趕著煮好當日的早餐與中午的便當。

如此艱辛的礦工生活,若不是周先生親自講解,實在很難體會。

 

 

周章淋:「因為我們這邊產煤炭,所以煮飯絕對不會用木柴,絕對用自己產的

東西,煤炭,煤炭丟在裡面,用一個鐵鏟鏟起來丟進爐灶裡去」

 

 

 

 

 

站在侯三公路上,隔著基隆河欣賞對面的河床中裸露出大小不一的壺穴、

前方不遠處的三層紅磚樓房的舊礦工宿舍,與更遠方的獅仔嘴奇岩,

形此一幅美麗的鐵道與山水景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目前在每個歷史建築都設有解說牌,這些精簡扼要的解說都

出自周章淋所著,「黑金的故鄉猴硐,臺北縣政府,2009」。

 

 

來過猴硐多次,對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一景一物,大多曾參觀過,也看過每一棟

歷史建築物的導覽解說牌,然而面對著這些空虛的礦坑遺跡,無法想像這昔日

「黑金的故鄉」的流金歲月與那「做炭坑」礦工生活的過往種種。

直到遇到周章淋先生,在猴硐土生土長的文史工作者,由周先生捻捻道來

孩提時代的所見所聞,現身說法,活靈活現地描述當時的礦工生態、生活情景,

頓時讓聽者融入當時的時空環境裡,使這些冰冷的廢墟又活絡起來,彷彿

走進時光隧道,引領我們回到昔日猴硐的黑金歲月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