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苗栗頭屋〕重返夢幻桐花林,滿天桐花落,石觀音古道,石觀音寺參拜觀音,嬲棟茶亭訪蕃子寮山

2010/05/09 23:14

 

20100421〔苗栗頭屋〕夢幻桐花步道,石觀音古道,蕃子寮山

 

 

春末的四月是油桐花開的最盛期。走入油桐樹林,山風飄起,千萬朵油桐花

在空中輕旋舞落,桐花在空中不斷的飄蕩、旋轉、飛翔,安靜輕盈又充滿

活力,姿態優雅而美麗,落地之後,花瓣依舊芬香。

 

 

早年,客家先民在北台灣的山地或丘陵地區,過著披荊斬棘,蓽路藍縷、以啟

山林的生活。除了樟樹、茶樹,油桐樹也曾經是台灣客庄重要經濟產業之一。

 

 

 

2008年的五月上旬,我曾到苗栗山區踏查基石,本只為走訪日據時代所設

的三角點而來,卻欣遇油桐花開,一路穿過諸多錯落在山谷間淳樸與優雅

的小村散屋,沿途看見客庄所在的山坡上,彷彿下了一場薄雪,寧謐的

山林間處處呈現一片雪白,讓人深深感受其寧靜之美,俗慮盡滌。

 

 

 

從此以後,看著那青翠的山巒層層疊起,油桐花如春蝶般綻放飛舞林間,

翩翩隨風舞動時,讓人想到客庄。

 

 

 

上週在土城「桐花公園」終於見到了今年第一場「五月雪」,只是遊人如織,

擠在熙熙攘攘的賞桐人群中,雖見到了如雪花紛飛的油桐花,卻失去賞桐的

閒情逸緻。因此本週特地請假,安排至苗栗頭屋、獅潭山區一帶訪古、

賞桐,一嚐宿願。

 

 

 

苗栗境內多山,丘巒綿亙,僅沿海地區散佈著少數的平原。早期客家先民

沿著昔日賽夏族與沿海的道卡斯族交易往來的通道與獵徑,進入獅潭山區

拓墾,山區原本是賽夏族的勢力範圍,漢人入墾後與賽夏族人衝突不斷,

漢人將賽夏族人趕走後,為防止原住民的反擊,漢人在山稜線上沿線設置

隘寮,以防範賽夏族人的襲擊,因此早期在山區裡的古道便成為隘勇道,

即現在所稱呼的軍事要道。

 

 

賽夏族人被迫遷徙至偏遠的內山裡,整個獅潭成為漢人為主的聚落,山區的

隘勇路或聯繫山徑轉為經濟交易通路,舉凡山區所提煉的樟腦、茶、木材、

農產品等物資運至平地鄉鎮販賣,並攜來油、鹽、布匹等民生物資。這些

舊山徑因運輸功能不同,有的被稱為挑鹽古道、挑筍古道等。早期公路未

開通之際,這些舊山徑因負擔的運輸功能不同,被賦予不同名稱,但大抵為

艱苦謀生之路線,維繫著客家人在山海阻隔下,貧瘠生活的命脈。

 

 

 

走訪苗栗頭屋、獅潭古道群相較其他賞桐景點,多了一份客家質樸的人文

內涵,更凸顯古道反璞歸真的自然風貌,也因為如此,這幾年來,油桐花開

時節,到苗栗客庄賞桐、訪古也成了一年一度的盛事。

 

 

 

鳴鳳山區地帶,為獅潭鄉先民通往苗栗的交通樞紐,附近古道交錯,其中較

為知名的有「鳴鳳古道」、「南長城古道」、「北長城古道」、「八達嶺古道」

、「錫隘古道」等,這些古道和先民開發苗栗內山地區有重大關係,從古道

周邊仍然保留拓墾風味的地名,如:番子寮、大銃櫃、錫隘、銃庫等,不難

理解古道所兼具的隘勇防守及交通越嶺的雙重功能。

今日純粹賞桐、古道訪古而來,對於這麼多條古道遍佈於鳴鳳山區,也僅能

擇其一,感受客庄的人文生態洗禮。  

 

 

今日動線安排如下:台十三線(扒仔岡口)接苗22線 ---苗22線3公里外茶亭

(200甲桐花林)—苗22線6.3公里夢幻桐花林—鳴鳳村的「雲洞宮」—石觀音

古道—石觀音古寺—嬲棟茶亭訪蕃子寮山。

 

 

 

四月二十一日當天是個艷陽高照晴朗的好天氣,早上由中山高下苗栗

交流道,接72快速道路往後龍、頭屋方向行,於頭屋交流道下來接台十三線

後,往明德水庫方向在扒子崗遇苗22鄉道右彎上山。這是一條美麗的

桐花公路,由苗22線3公里外茶亭開始,山區彷彿下了一場薄雪,一眼望去,

青翠的山巒間一簇一簇油桐花,處處呈現一片雪白。此時人車稀少,公路

兩旁不時見到雪白的桐花飄落路旁,讓人不忍輾過。

 

 

車行至6.3公里處有個大轉彎,就是「夢幻桐花步道」入口,有塊大石頭寫著「夢幻桐花步道」,

另一牌子寫著「悠遊桐花迷夢幻,參拜觀音見如來」。

 

 

上週來時,桐花尚未完全綻放,有的尚在含苞階段,心想下週想必是雪白

的桐花盛開期。

當天重返「夢幻桐花步道」時,才一啟程,即見到入口的產道,彷彿下了

一場大雪般,今日來得早,此時四下無人,桐花林中顯得靜諡優雅,最能喚起

賞桐散步的閒情逸致。

 

 

 

 

進入夢幻桐花林步道之後,兩旁都是油桐花林,路面原本就鋪滿油桐花,

不時還會有一朵朵白花,輕輕飄落眼前,掉落腳邊,讓人不得躡手

躡腳地,小心翼翼地行走,避免踩踏到任何花瓣。

 

 

 

 

桐花林樹很高,滿目盡是透著陽光的綠色大葉,反而看不到桐花,但是地面

盡被似雪的油桐花所鋪覆,滿天桐花飄落飛舞的奇景,彷若進入北國之境,

奪人魂魄,美得讓人直想起乩。

 

 

 

 

 

桐花林步道不長,進入林中,約莫15分鐘來到上方步道岔路口,左上往

「浮雲洞,右往賞景平台。此時林中不見任何遊客,僅我一人安安靜靜地

獨享桐花盛宴。

 

「浮雲洞」是一座天然岩洞,內有一尊如來佛,是當地山水社區供奉的保護神。

不知不覺來到「浮雲洞」,虔誠地向如來佛頂禮致敬,收攝因被林間美的

出奇的氛圍所震懾地心情。此時真的應驗了如桐花林入口所寫的

「悠遊桐花迷夢幻,參拜觀音見如來」。

 

走出「浮雲洞」接上產業道路,往下回到「夢幻桐花步道」入口。

這段產道,同樣也是盡被雪白桐花所披覆,沿途桐花仍不段地飄落,

宛如五月雪一般。

 

桐花林入口民宅正忙著包月桃葉肉粽,一顆20元,買了2棵當作今日的午餐。

沿著苗22線公路續往上行,不久來到公路高點,即為頭屋鄉鳴鳳村雲洞宮的所在。

 

 

 

【雲洞宮】

 

 

鳴鳳山區除為早期隘勇路線之外,附近寺廟文化也相當興盛,有雲洞宮、

石觀音寺等,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站在雲洞宮前,因地居高嶺,視野極為遼闊,四周崗巒疊翠,縱目四眺,

苗栗山城盡收眼底,景色幽靚蒼茫。

 

 

 

 

由雲洞宮後方現有五條古道,分別為鳴鳳古道、南長城古道、北長城古道、

八達嶺古道、錫隘古道。不過今天主要目標至不在古道之旅,於是循著雲洞宮

前方的產業道路往石觀音寺方向續行,大約4公里的路程,可抵石觀音寺。

 

往石觀音寺之鳳翔亭

鳳翔亭旁之大樟樹

 

 

 

【石觀音寺】

 

 

 

石觀音寺位在八角崠山脈西麓的支稜上,隸屬頭屋鄉飛鳳村,與公館鄉

北河村為鄰。石觀音寺是一座依天然岩洞建築的百年佛寺,規模雖不大,

但在崇山峻嶺懷抱下,格外清靜優雅。寺中石肖觀音、岩壁神水及山門前的

大石壁,俱為景點。

 

 

 

石觀音寺的開山祖師羅成,法號普雲,原是清代拓墾期白手起家致富

黃滿頭家(黃南球)的結拜兄弟。羅成善於用槍、百發百中,人稱「神槍手」,

兩人約定打天下後,財產均分。黃南球開發獅潭成為山城首富後,羅成

每次到他家,紿終未聽黃南球提到當時承諾,看破世情,到石觀音後山,

歸隱山林,築居修行法號普雲,逐漸將石觀音寺經營一番局面。來訪參拜

及求水治病的信徒絡繹不絕,名氣漸開。

 

 

 

寺前石觀音古道,就是早期頭屋飛鳳村鄉民要到石觀音寺禮佛膜拜所築的古道。

 

這是我第一次走訪石觀音古道,沿途除了少部份新設的木棧橋外,

一路都是陡下的石階,全程皆在蔥蘢翠綠森林裡,沿途仍保留了古樸的

石階,頗有古道之況味。

 

 

當年客家先民辛勞的搬石頭築石階古道,造該古道共一千六百多石階,

由此石階數目便可知汗水流不少呢!

 

 

 

不久來到古道三岔路口,直行有藍天登山隊所留下往石觀音山(龍珠山) 的

路標,左下往公館鄉北河村,右下往頭屋鄉飛鳳村。

 

石階是往頭屋鄉飛鳳村而行,沿途仍是盡為青蘚所覆的老石階,古意盎然。

 

 

 

石觀音古道全程林蔭綠意幽幽,走來輕鬆暢快,然而一路陡下,心想車子停在

上方石觀音前廣場,回頭還是要循原路回頭取車,可就一路陡上,就要費

一番力氣了。

然而一路上被古道所吸引,心想非探出古道出口不可,於是順著石階一路

往下,還好此段古道不長,約莫2公里,古道下方接上石觀音前方一路往下

的產業道路,想必是石觀音古道已和大都數古道命運一般,已被公路切割

為柔腸寸斷,幸好目前仍保持上方這兩公里石階,供登山客來此尋幽探訪。

 

 

 

 

 

石觀音古道的油桐花算是比較少的了,但是離下方出口不遠,卻遇見剛落的

油桐花灑滿了盡為青苔所覆的老石階上,古道如雪,仍有著鏡頭難以擷取的

動人意境。

 

 

【嬲棟茶亭訪蕃子寮山】

 

 

 

離開石觀音寺,回頭往雲洞宮方向,循著苗22線往獅潭方向,來到今日此行

另一重要目的,即尋找去年失之交臂的蕃子寮山。

 

 

 

蕃子寮山登山口位於苗22道9.55K處大轉彎,此處視野極佳,可遠眺頭屋、

苗栗市區方向的山巒起伏,俯瞰明德水庫。由公路旁登山口啟登,約莫20分鐘

便可抵蕃子寮山頂,三等三角點七號,可是列入我必訪基石之ㄧ,今日除了

賞桐、訪古外,尋找七號基石,算是了卻這兩年來過門不入的宿願。

 

由產道登山口走進去,不久遇岔路口,取右緩上的泥土山徑,入口尚有一兩條

登山布條,可供辨識。

 

剛開始整個路面已經被密密的雜草所覆蓋,只好取出登山杖撥草前進,

還好前進不久,雜草路改為寬大的泥土路,頗有古道之風。

 

經過一小段竹林後,來到岔路口,左邊有一老舊茶亭,路口寫著

「嬲棟茶亭」。想不到,荒煙蔓草如斯的山頭,竟然杵著一座老茶亭。

 

 

「嬲崠茶亭」,嬲崠二字為客家語,「嬲」(國語音ㄋ|ㄠˇ;客家話音

ㄌ|ㄠˋ)是客語「聊天」的意思,「崠」客語指小山頂,[嬲崠茶亭]是主要供

旅客坐在山頂聊天、休息之涼亭。

 

苗栗縣多山,先民經由古道進出內山開墾,古道旁的茶亭,大都建在坡頂或

山路最高處,多由私人或地方有識之士出錢出力籌建,並由善心人士義務提供

茶水。商旅經過一番跋涉,或苦鬥陡坡,揮汗如雨的抵達涼亭,在亭內小坐片刻,

喝下兩盅有心人義奉的清茶,既消暑解渴,又滌除旅途勞頓,所以,茶亭往往是

行人最期盼的歇腳地點。

 

2003年鴨米前輩在茶亭講古。

 

 

 

趨前一看,原來此座茶亭於2003年曾來過一趟,當年跟隨林宗聖老師第一次

走訪苗栗古道就是由「北長城古道」直下「水寨下古道」到頭屋鄉明德村

普光寺。這條古道是早期鳴鳳茶亭山下的居民要到普光寺禮佛膜拜,或更遠

到老田寮(現明德水庫)購物,訪親的主要路線。 

 

2003年行走「水寨下古道」途中

2003年行走「水寨下古道」途中

「水寨下古道」出口為頭屋鄉明德村普光寺

 

 

近年來由於苗126線公路與苗22線的闢建,頭屋鄉成為後龍沿海地區及苗栗

河谷平原,通往獅潭鄉與中港溪上游必經的交通捷徑。因此早期山區的

聯絡古道,如「鳴鳳古道」、「北長城古道」、「水寨下古道」等,這些

穿林越嶺的山徑便失去原有的聯繫功能,而漸漸湮沒在山野林中。

 

「嬲崠茶亭」位於鳴鳳村蕃子寮山的小山頭上,這座以紅磚建築的茶亭,

有著三面牆各有一扇八角窗,造型相當典雅,近年來,由於古道功能不再,因此

過往行人大都經由公路直接下山,因此茶亭已廢棄多年,偶有登山客行經

北長城古道或登蕃子寮山,才會來此休息打尖。

 

 

 

 

「嬲崠茶亭」又名「鳴鳳茶亭」,牆壁上尚有於民國46年(歲次丁酉年)興建之

捐款牌匾。 民國46年想必是苗126線公路與苗22線尚未闢建,想必是當地居民常

行走的古道,故有重修茶亭之需求。

 

 

 

蕃子寮山就位於「嬲崠茶亭」後方的小山頭,由茶亭後方山徑開始啟登,

不久開始陡上山徑,還好路跡清楚,雖一路陡上卻無迷途之虞。經過一小段

竹林後,即開始拉繩陡上,約莫10分鐘後,終於見到三等三角點7號。

前幾年開始尋找登山基石,從三等三角點1號開始搜尋,歷經3年工夫,才搜尋

300多顆日據時代所埋設的原點三角點,如今鑒於時間、人力等因素,尋找

三角點已不復以前癡迷,不過若是因緣際會,總是要順道拜訪一番。

 

 

由蕃子寮山山頂回到停車處,此時才午後兩點不到。今日除了鳴鳳古道還

遇見遊客之外,在石觀音寺向師父打招呼外,一路上都未遇見任何遊客,

一個人獨自在鳴鳳山區四處遊蕩,見識到夢幻桐花林,滿天桐花落的美景,

走在石觀音古道上,雖然古道上的油桐花算是比較少的了, 但在古道末段

林間偶遇散落在古樸石階上,仍是令人讚嘆的美麗。石觀音古道維護如此

完整,且全然隱逸於蓊鬱的森林,讓我此行更加飽滿。最後在「嬲崠茶亭」

感受到客家先民生活歷史的感動,倒也自得其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