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26雙溪區灣潭古道 |
|
淡水河系是北臺灣第一長河,主要供應北臺灣五縣市 七百萬人口的民生用水,可說是北臺灣的母親河。 |
淡水河系主要由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三大支流及三峽河 、景美溪等構成。其中最深遠的兩大支流,發源於雪山山脈 的大漢溪與新店溪於板橋江子翠附近匯流後,始稱淡水河, 前行至關渡與基隆河來會,河道加寬形成大河氣勢,流至淡 水區油車口附近注入臺灣海峽。 |
淡水河系溯源至其支流之一的新店溪,是由北勢溪與南勢溪 兩大源流匯流而成。其中北勢溪是貫穿東北角一條源遠流長 的山溪,其上游有兩道支流,發源於台北與宜蘭縣的分水嶺 ,北支流源於三方向山(大溪山)的芉蓁坑,之後依序納入大 坪、香碓坑、後寮等溪,於雙溪壽山宮附近納入源於三份二 山的溪尾寮溪,之後始稱北勢溪,續往西流依序納入料角坑 、保成坑、怣子坑(戇子坑)、藤寮坑等溪。南支流則發源自 叢雲山的灣潭溪,之後西流納入三份二、打鐵坑等溪,至灣 潭再納入南勢坑溪,之後續往西北流,途經夢形最後於三水 潭處與北勢溪交會,並流入坪林、石碇兩區(今已闢為翡翠 水庫),成為新店溪的上游。北勢溪在新店的燕子湖附近 (雙溪口)與南勢溪會合,始成為新店溪。
|
▲在雙溪區北勢溪上,有一座美麗的橋~和平橋。 |
|
灣潭,位於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境內,地名取自南勢坑溪和 彎潭溪交匯處,在此形成一道彎曲的水潭。
|
▲站在灣潭橋上,這裡就是雙溪區灣潭古道入口,可以很清 楚地看到南勢坑溪匯入灣潭溪。
|
三水潭位於坪林、雙溪兩鄉交會之處。北勢溪與其支流灣潭 溪在此交會,故又稱「雙溪口」。 雙溪口是「笨箕湖古道」(北勢溪古道)與灣潭古道的交會處。 |
翡翠水庫源頭北勢溪流域其行政區域位於新北市雙溪區南部 的泰平里,是雙溪區 12 個行政里中的一個。海拔高度約四、 五百公尺之間,面積50.5平方公里,面積占雙溪區三分之一 強,相當於8個永和區的大小,為雙溪最大里。 |
泰平里,里名為光復後新命之吉祥語地名,係以「大坪」、 「大平」一名雅化而來。前清時期稱為「大坪」,日人稱為「大平」 ,係由於地形平坦而得名。清道光四年(1824),據說有蘭營 守府武略騎尉黃廷泰千總夜夢此地有平原一片,即往尋求, 行至其處,果然有平原,於是插豎大旗,招佃墾耕大坪, 當時即稱「黃總大坪」。 |
今天開車沿著雙泰產業道路循著苕谷坑山蜿蜒而上,越過 大樟嶺,過芊蓁坑後不久後,迴異於之前秀麗山景,眼前 豁然開朗,一片綠野平疇映入眼簾,雖然大半田地都已廢 耕,仍可想像當年阡陌水田的迤邐風光,此地即為「大坪」。 路旁右側有一座廟名奇特的「總爺祠」,廟匾為「蘭營守 府官」,祀奉清代噶瑪蘭營的頭圍千總黃廷泰,即是最 早開闢泰平地區的人。 |
泰平里境壤北勢溪流域,上流流域坡度平緩,主要河流有 北勢溪與灣潭溪。兩岸到處可見寬廣的河灘和草原,芉蓁 坑、大坪(泰平)、溪尾寮、後寮、料角坑(鹿角坑)、保成坑 、灣潭等地,舊時代均分佈廣大之水田、梯田與茶園等, 更高海拔的山區,則為森林保護區。在這片遼闊的山區裡 錯落不少小村小墟,其中村人聯絡小徑與泥土道路不計其 數,這些聯絡小徑往昔是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今天則變 成了登山客尋幽探訪的秘境了,其中以虎豹潭古道、灣潭 古道、北勢溪古道最為有名。
|
▲ 北勢溪流域的上游平坦寬闊,先民才能傍溪而居,過著 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
北勢溪古道群位於翡翠水庫水源保護特定區,禁止開墾, 至今還保留原始純樸的風貌,可說是新北市最偏遠的地方 之一。早期公路未通的時代,至少要三天兩夜來溯登北勢 溪古道群,現在開車漫遊,一天內就可走遍北勢溪的古道 群。只不過山中產業道路狹窄,忽而陡上、忽而陡下,開 車要有左迂右迴的能耐,車內乘客則需不怕暈車。 |
近幾年,深深地被雙溪的大河風光所吸引,曾獨自一人偊偊 獨行於北勢溪畔。亦曾數次開車載著老婆與小孩,不辭舟車 勞頓而被老婆數落好幾次,前往張家莊、灣潭、料角坑等地 ,一覽北勢溪大河風光。
|
灣潭古道位於台北縣坪林鄉漁光村與雙溪鄉泰平村之間,為 兩地往來的一條古道,因路線沿著北勢溪支流「灣潭溪」而行 ,故稱為「灣潭古道」。 |
|
「灣潭古道」,是一處可以感受北勢溪最瑰麗的溪流景觀的 古道,延溪行的古道,連綿約4公里長,深潭不斷、溪水緩 慢奔流,兩岸森林蔥蘢蓊鬱,和著潺潺的水聲,顯現大河暢 流不息的生命力。 |
這條古道位置偏遠,有2個入口,其一是由接近坪林與雙溪 的交界處黑龍潭的地方,再進去有一個地方名曰「張家莊」 ,古道另外一個入口是雙溪區的烏山村灣潭,這兩個入口, 都只有一條產業道路可以進出,那裏應該是整個新北市地 區最偏遠的地方吧? |
無論自坪林或雙溪出發,路途甚遠,若自坪林出發至古道 入口張家莊,路程約20公里,車程最少要70分鐘。若從 雙溪市區要上泰平、烏山村灣潭古道入口,路途亦遠,也 須70分鐘以上。 |
灣潭古道我們走過兩次,第一次由坪林走北42公路(坪雙 公路),經漁光、闊瀨、黑龍潭到中心崙張家莊進入。第二 次改由雙溪區泰平里烏山村灣潭進入。 |
這兩個北勢溪秘境,不是你我所熟悉的陽明山、烏來或是 山城金瓜石、九份或平溪等山城。隨著交通與網路發達後, 這裡早已被人遠遠遺忘,遺世獨立,宛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 源與世隔絕,在這裡連手機訊號都沒有!不知有HTC與 華碩,遑論蘋果、三星了。 |
今年夏天某一個週末,我們再度重遊北勢溪古道群。那天原 本計畫:由烏山古道啟程,連走灣潭古道與北勢溪古道。 首先將小摺放在料角坑17號(北勢溪古道起點),然後開車至 青山雲霄精舍由烏山古道啟程,連走灣潭古道與北勢溪古道 ,之後,再騎著小摺回到青山雲霄精舍取車。但是那天出發 太晚,來到料角坑時,已接近中午12點了,只好退而求其 次,改走灣潭古道與北勢溪古道。)
|
▲ 「雙泰公路」公路的起點,對面即是雙溪區周家古宅, ▲ 此處也是平林溪與牡丹溪匯流處,雙溪地名即由此而來。 |
我們這次由從台北出發,由62快速道路來到台2線濱海公 路後,由貢寮進入雙溪,再走雙泰產業道路,過泰平國小、 壽山宮,遇雙泰二號橋(雙泰道路13.4K),過橋後右轉,走 往料角坑產業道路,約兩公里,過一水泥孔橋後,道路S 型陡坡而上,至料角坑17號民宅。 |
北勢溪古道入口就在料角坑17號民宅附近的岔路,走往 溪谷的方向。此時先不忙走北勢溪古道,而是將車上兩台 小摺取出,放在民宅雞寮旁。原路退回「雙泰公路」。 |
「雙泰公路」過了壽山宮後乃沿著北勢溪之北支流「溪尾 寮溪」而建。北勢溪之北支流,在虎豹潭附近又分出兩支流, 北邊的一條名為泰平溪,源於三方向山,內有虎豹潭古道、 樓仔厝古道等登山小徑通過。南邊的一支流叫溪尾寮溪, 源頭在烏山尖附近。雙泰公路越過烏山分水嶺後,來到約 17.5K處地名為「三分二」後,道路分出兩線,向西通到灣 潭,向東則越過縣界,進入宜蘭縣的大溪流域,路線改編為 宜1線,下山接到台2線公路海邊的大溪站。
|
▲ 我們由壽山宮一路開過來,路上很少見到車子,但是看見 一隊騎單車的車友們,正在奮力地邁向烏山尖的分水嶺。 看他們騎得頗為吃力,我不禁擔心回程騎著小摺通過這 段陡坡時的窘狀。 |
到烏山分水嶺附近時,但見一間建築雄偉的廟宇倚在巍峨 的烏山尖山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門上寫著「青山雲霄精舍」 ,兩旁繫著五彩繽紛的風鈴,在藍天下與背後的烏山形成強 烈的色差,我停下一會兒就匆匆離去,時間已過中午,我們 還要趕到下一個灣潭福德祠,灣潭古道入口去休息並吃午餐。
|
▲「青山雲霄精舍」 |
由「雙泰公路」17.5k處,右下轉入到灣潭福德祠的產道約 五公里左右,進入產道不久,即見路口有一座古樸的石砌 土地公廟。 |
若說行走雙溪古道有什麼特色,那就是古橋多、瀑布多、 石板土地公祠多。走在荒煙的古道上,乍見土地公祠,讓 人有著一股特殊的情懷,彷彿回到先民拓墾時代的小棧道 上,因此總不免要停下腳步雙手合十膜拜一番,謝謝土地 公的庇佑和陪伴,保佑山旅順利。 |
|
▲石龜橋福德祠 |
這座古樸的福德祠,祠為石造,質極古老,創建年代不詳, 祀福德正神神牌、香爐,兩旁對聯曰:「福為仁者壽、 德正境皆春」。 |
過了石龜橋,我們於12點30分抵今天此行灣潭古道入口, 灣潭福德廟。 |
|
泰平里灣潭,位於灣潭溪畔,清末稱為灣潭庄,人口一百多 餘人,大都以種茶、植大菁,兼耕山田為生。日明治36年 (1903)泰平傳奇人物曹(南)田,曾在現今「灣潭分校」舊地, 即灣潭福德廟左側民宅,設立烏山製藍所,遺址猶在,或 稱為「曹田公館」。 |
這兒曾有一處「泰平國小灣潭分班」,民國43年設立在烏山 19號田壟上,附近有烏山、三分二、坪溪、網形諸庄分布。 到了民國47年春天為止,「泰平國小灣潭分班」遷至灣潭 福德廟旁。民國八十年代,送走了最後一名畢業生後,再也 沒有新生入學,至此廢班,併入泰平本校。
烏山19號~「泰平國小灣潭分班」
|
▲灣潭福德廟 |
灣潭福德廟原本為石造祠宇,地處灣潭溪南畔,創建於日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為灣潭庄一帶保護神,民國八十三 年,遇山崩。民國八十四年村民集資,移建於此。村民仍取 舊名為「灣潭福德廟」。楣題「福境照明德」兩旁對聯曰 :「福德沾民千古在、正神護國萬年興」。 |
我們在灣潭福德宮休息午餐後,午後一點,正式出發,預計 下午5點左右健行至料角坑17號,北勢溪古道出口取車。 |
灣潭古道由灣潭福德廟至三水潭(雙溪口福德祠)全長約有五公 里左右,單程需一個多小時,路徑平緩明確,是親子型步道, 老少皆宜。
|
走過灣潭二號橋後,即是灣潭古道入口,隨後就是非常寬敞的 保線路,沿灣潭溪前行。
|
時值溽暑盛夏,儘管外頭有毒辣陽光,但是一踏入灣潭古道, 宛如置身於清涼之地。走在滿眼蔥蘢蓊鬱的步道,頓時暑氣 全消。
|
沿途走在林壑幽美的溪岸之上,路徑清晰,少有起伏,走 來甚為舒適。可在輕快腳步中同時觀賞北勢溪谷優美的景 色,青山倒影,幽潭處處。 |
踩著輕快的步伐,不時有山澗流水凉風徐來,同時欣賞灣 潭溪谷麗迷人的水色山光 |
古道到處可見高挺的樹幹上簇生著偌大的鳥巢蕨--山蘇花。 沿溪行的古道由於水氣充沛長年濕潤,很適合生性強健的 山蘇生長。常見一棵闊葉木被山蘇密密盤據了不下十數叢 ,極富原始自然之美。
|
山蘇花別名:鳥巢蕨、鳥蕨羊齒。野生的山蘇花常坐落在 樹枝上,像是鳥巢一般。
|
古道途中有不少岔路,有指標往竹子山、或其他山徑,那是 屬於健腳路線,不在今天親子路線。今日連走兩條古道逾10 公里,加上回程之單車路線,或許距離略嫌長一點,但基本 上是難易適中。
|
步道沿溪而行,蜿蜒的溪流清澈綺麗,空氣中散發深邃靜謐 的氛圍。
|
扺小瀑布,踏石而過。
|
途中有數道支流匯入灣潭溪,天然的落差形成小瀑布,揚起 的水霧清新沁涼,清澈的水流緩緩滑入深潭,走在古道上, 在途中山澗小渠歇個腳,掬一把冷冽山泉水沖臉,心情也 飛揚起來。
|
途中灣潭溪右岸岩壁有兩道瀑布,涓涓細水,有其小家碧 玉的情韻。
|
一路上欣賞灣潭溪溪水水光瀲灩,灘音淙淙、蟬鳴協奏似 天籟般的交響樂,這裡真是個夏日消暑的聖地。 |
我在夢潭夢見釣到大魚
|
終於來到夢潭了,去年夏天來過一次,戀戀不忘,今夏再度 重遊,依然夢幻。濯足清溪,一潭清水,看著銀花般的苦花 魚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愜意至極。
|
「 夢潭」 位於昔稱「網形庄」附近,因「網」和「夢」台語 發音相同,故稱為「夢潭」。
|
如夢似幻的夢潭,潭面相當清澈。 |
夢潭上方是荒蕪的田地,昔日這裡曾是一片綠色梯田,如今這 片山坡又交還給大自然經營了,各種小樹、藤蔓、灌木、禾草 等紛紛在這裡成家立業,芒草高過人,已無當年梯田風光了。
|
梯田邊緣發現礦務課基石,第六百一十三號。
|
古樸的石階
|
夢潭下一站即是「張家莊」。它是灣潭古道由坪林區進入的 起點,也是一個夏天避暑的露營勝地。時值盛夏,我們看見 溪谷停了不少露營車,人聲鼎沸,宛如菜市場般熱鬧。
|
穿過張家莊,走過樹蔭遮天的山徑,約莫10分鐘就來到三水 潭,雙溪口土地公位於潭側,古樸石砌的舊祠和剪黏泥作的 新廟相映成趣。
|
舊廟建於乙丑年,大正十四年(1925年),歷史已超過九十年。 楣題「福德宮」兩旁對聯曰:「福鎮雙溪在、神忠正又存」。
|
新廟建於民國 86 年(1997),仍取舊名為「雙溪口福德宮」。 兩旁對聯曰:「福蔭黎民工商均發展 德庇萬物繁榮全閩台」。
|
三水潭(雙溪口)也是北勢溪谷的清涼避暑勝地,但見三水潭 潭清水碧,北勢溪激流穿石,送上沁涼的水花與冷氣,有人 濯足清溪,有人身泡溪水,山谷中炊煙裊裊,寂靜的北勢溪 谷竟藏著滿山人氣。 |
我們在此休憩片刻,因為還有北勢溪古道行程,不便久留, 走過橫越溪谷的水泥多孔橋後,往料角坑而去。 |
- Sep 03 Wed 2014 23:39
雙溪大河戀‧北勢溪古道溯源~淡蘭古道支線‧灣潭古道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