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中東豐綠廊逍遙行,石岡鄉日式農會穀倉,土牛國小「民番地界碑」

2008/09/04 23:34

 

        今日南下返鄉回彰化溪湖老家,車上載著兩大一小的卡達車,順道至東豐綠色隧道一遊。

正午時分車行中二高時,此時外面火球高彰,心想此時若頂著大太陽下騎單車,不但沒享受到騎乘樂趣,反而累得滿身大汗,何苦來哉。途經大甲交流道時,遂直下大甲先拜訪大甲古蹟後,待午後陽光變柔和時再來騎腳踏車。

下午四點左右我們由大甲交流道南下中二高,隨即接上國道四號線直行到底接台3線,迴轉至國道四號線高架橋下方停車,此即為東豐鐵路綠色走廊起點。高架橋下沿路兩旁均有單車出租店,初乍此地,一般遊客可以選擇租車,但今天我們則是自備單車。

        東豐綠色走廊的舊名是東豐鐵路,又叫做東勢支線,建於民國四十七年,是台灣山線鐵道的支線之一,貫穿豐原、石岡、東勢三地。當時東勢地區的大雪山林場,光是紅檜、扁柏和杉木的年產量就有七萬五千噸,修建石岡水壩工程也有一百一十萬噸的材料待運,加上民間的農特產品不下十萬噸,東豐鐵路因此應運而生。

 

 

 

       東豐鐵路綠色走廊是中部名聞遐邇的親子單車經典路線之一,是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為自行車道的腳踏車專用道,全長約十二公里,車道兩旁綠意盎然,車道外則是秀麗的鄉村田園景觀,加上沿線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懷舊的鐵道風情、百年芒果老樹、梅子古道、日式舊穀倉、土牛溝「民番地界碑」、土牛客家文化館等等,豐富而多采多姿的人文饗宴,可讓遊客感受其從古到今,從泰雅、平埔原住民到漢族入侵開墾的拓荒期,土牛地界的劃分,由清朝到日治時期的歷史風情,特殊的921震災景觀,使一趟原本悠閒的單車之旅,化為既豐富又令人驚豔的文化采風之旅。

 

可惜今天來得太晚,我們僅造訪朴子車站、0蛋月台、日式穀倉、石崗鄉土牛國小奉憲戡定埤等,其餘景點留待他日再來石岡『ㄌㄧㄠˋ』一一造訪。

 

初訪遊客建議路線:可由后豐鐵馬道的后里馬場當作起點再連接東豐綠色走廊至東勢客家文物館。

 

后里馬場停車場  → 髮夾彎→九號隧道→花樑鋼橋→左轉接→東豐綠色走廊→ 朴子車站 → 石岡水霸及921地震公園(支線)→日式穀倉(支線) → 0蛋月台 → 遊客服務中心 → 天皇宮 → 情人木橋、食水嵙休閒園區 → 百年芒果樹 → 梅子車站 → 百齡牧場 → 東豐鐵橋 → 橙色拱橋 → 東勢客家文物館

 

后豐鐵馬道的后里馬場

 

后豐鐵馬道的九號隧道

 

后豐鐵馬道的花樑鋼橋

 

        后豐鐵馬道起點在豐原國道四號線高架橋下方,終點至后里馬場,全長共4.5公里。沿途風景包含從起點至大甲溪花梁鋼橋間長約一點九公里的自行車道及隧道及花梁鋼橋,接著有從九號隧道至終點后里馬場長達二點六公里的自行車道,沿途風景絕佳。再連接十二餘公里的東豐綠色走廊,全線約十七公里,各路段有不同的人文風情,值得專程拜訪。

 

豐原國道四號線高架橋下方為東豐綠色走廊與后豐鐵馬道起點,兩條鐵馬道在前方500公尺左右一分為二,左線為后豐鐵馬道,直行為東豐綠色走廊。

 

 

綠色走廊外則是秀麗的鄉村田園景觀

 

 

 

東豐綠色走廊沿途風光明媚,兩旁綠意盎然,東豐綠色走廊外則是秀麗的鄉村田園景觀,騎起來十分舒適,自行車道時而穿越地下道,時而穿越鐵橋,騎起來並不費力,非常適合親子一同來騎腳踏車。

 

石岡水壩原本為聞名遐爾的觀光景點,九二一地震更讓它躍上國際舞台版面,地震堰體錯動閘門處,不再修復,闢為九二一地震紀念館,成為國際性的地震觀光景點。

 

朴子車站

 

 

退休後的林業鐵道,是東豐綠色走廊的前身,為全省首創的自由車專用道。因九二一大地震,來不及驗收(當天驗收),由全省的第一變成第二。卻也保留了錯動的石岡火車站月台,和全省唯一僅有的水泥製鐵軌枕木。

 

0蛋月台對面的象徵自行車的鐵馬裝置藝術,由0蛋月台有指標通往日式舊穀倉(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

 

【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日式舊穀倉

 

 

        石岡百年來經歷兩次大地震,民國二十四年(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的「屯仔腳大地震」,當時的石岡可以說是重新造鎮的新市鎮。沒想到事隔六十年又再次經歷這次的九二一大地震。

經過「屯仔腳」大地震搖過後的石岡,可以說是個重新規畫、造鎮的新市街。石岡穀倉也就是在那個地震以後才建造。

1923年(大正十二年),日本關東大地震,震垮了許多磚石構造的建築後,日本的建築師開始積極接受現代化建築觀念,以期創造新的建築。台灣一批又一批的現代化建築也應運而生,石岡農會日式穀倉就是日治昭和時代,日本人以防震結構工法所造的碾米廠,歷經921等大大小小多次地震後,仍能屹立不搖,保持完整外貌站在原地,令人對日治時代傳統木造建築的防震功能讚嘆不已。

經學者專家實地勘查,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因其具有現代新式建築所無法企及的三個特點,其大柱大樑及大量牆面採取獨特的斜撐式樑柱架構、採用大量大甲溪流域出產的珍貴木材(如紅檜、亞杉等)、牆壁使用已失傳的竹編夾泥牆的真壁結構等優點,因此,在921地震之後仍矗立於街角。

 

 

也因為九二一大地震,石岡日式穀倉擺脫了被拆除的命運。石岡鄉農會所屬的石岡穀倉,因近一、二十年來石岡的水稻的種植面積,逐漸被所謂的高經濟作物給取代,穀倉因此失去了他的被利用價值,荒廢在鄉野路旁。民國八十八年,石岡鄉農會計畫拆除穀倉,希望打造全新的商業契機。拆除工程於八十八年即已發包完成。只是還來不及拆除,卻碰上九二一大地震,離穀倉不遠處的石岡火車站月台,因地處斷層帶而分上下錯開。但是近在咫尺的木結構建築的日式穀倉,卻屹立不搖的挺立在原地,引起地方人士重視、奔走才得以保存,經過五年精細的修復工程,老穀倉保存了舊式的碾米器具及儲存稻米的空間,現已列為台中縣歷史建築物,是石岡鄉歷史發展上很重要的歷史建物。

 

石岡農會日式穀倉 住址:中縣石岡鄉忠孝街139號

 

【土牛國小】土牛溝「民番地界碑」

 

台中縣石岡鄉土牛國小西北側校園涼亭內之「民番地界碑」,。該碑之碑文為 : 「奉憲勘定地界 勘定朴子籬處,南北計長貳百捌拾五丈五尺,共堆土牛壹拾玖個,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六尺,每溝長壹拾五丈、闊壹丈、深六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 乾隆貳拾陸年正月 日 彰化縣知縣張 立」

 

 

 

       土牛溝的歷史可追溯自清朝康熙末年,陸續採取分疆劃界的策略。至清朝乾隆年間,當時漢人與原住民有嚴重的地界衝突,官府為了解決日趨嚴重的漢番衝突問題,而實施 大規模的劃界,在漢番界線處,開挖「土牛溝」,豎立明確的界線,既禁止漢人越界拓墾,並且樹立石碑,作為漢人和原住民開墾耕作的地界線,在清嘉慶二十年即解除漢人越界開墾的禁令。

 

台中縣石岡鄉土牛國小位於台三線160.5公里處。

 

       在今土牛國小下方掘大水溝,並在溝的兩旁築了十九個大土推,外型如牛,名曰「土牛」,雙方以土推及河溝為界,並立碑為証互不侵犯。挖這條溝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漢番的關係釐清,用意是希望漢人留在土牛溝界內,不要到平埔族境內,如此一來漢番接觸的機會減少,糾紛當然就少。此即「土牛」地名之由來。

 

去年曾至楊梅一帶尋找土牛溝的遺址,然而土牛溝自乾隆二十六年至今,歷經兩百多年,早已支離破碎,在一片綠野農田中要找到一些有關土牛溝的遺跡,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然而石崗鄉土牛國小奉憲戡定埤為當地歷史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見證,若無這彌足珍貴的土牛溝「民番地界碑」,土牛溝可能成為歷史名詞。若對土牛溝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來到石崗鄉,可別錯過這一歷史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