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老街漫遊
2009年除夕鹿港老街漫遊
鹿港,經典古都,人文史蹟多不可數。興化人的興安宮、潮州客家的 三山國廟與漳州人的南靖宮三座人群廟訴說著鹿港族群的移民史。 三步一寺、五步一廟的鹿港,大小廟宇就超過60座,天后宮、城隍廟、 地藏王廟、蘇府王爺、龍山寺、鳳山寺與新祖宮等古老廟宇,這些頗具 歷史價值的經典建築襯著一對對起翹昂揚的燕尾脊,繪出鹿港美麗的天際線。 精緻的細部裝飾、拙樸的石雕,巧奪天工的木雕、色彩斑爛的剪黏, 栩栩如生的彩繪,氣勢恢弘的書法,處處是名師大作,美不勝收。
鹿港名剎「龍山寺」氣勢恢弘的建築,是大家都公認全台所有的寺廟中, 格局最優美的一座。
鹿港鹿港八景之ㄧ「龍山聽珼」
鹿港美麗的天際線
龍山寺戲台上方的八卦藻井結構,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清道光11年 (1831)重修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花板共分為七個層次, 為奇數,象徵為「陽」,間隔出六個空間,為偶數,象徵為「陰」, 表示陰陽調和。以一層層精巧細緻的斗拱推疊而成,佇立亭下, 抬頭仰望,其雕刻、彩繪之美,令人嘆為觀止。
敕建天后宮--新祖宮拙樸的石雕。
鹿港天后宮三川殿內的精緻華麗的八角藻井,為大木匠師樹發師(王樹發) 所設計的作品。
鹿港天后宮三川殿精緻的木雕與栩栩如生的彩繪。
走過曾經是萬商雲集的埔頭街、瑤林街、大有街等「船頭行」,街道兩側 簷瓦相連的老街屋,立街門面的彩繪與雕龍畫棟象徵著富裕與貴氣, 傳統的原木窗櫺詮釋著歷史原貌,新舊交沓、華麗與質樸雜揉的面貌, 傳達著當年的繁華。九曲巷、摸乳巷、意樓、十宜樓、甕牆,處處展現 鹿港先人的智慧及文風巧意。
小時候,即被古老又神秘的鹿港深深吸引住。我家住在溪湖,離鹿港很近, 小時候就常往鹿港跑。從幼稚園到小學,糖廠的五分車還未停駛前, 小學的遠足就是坐五分車到鹿港去郊遊。稍大以後,小學到國中, 開始騎腳踏車到鹿港逛。如今定居蘆洲,過節返鄉時,只要一有空閒, 還是往鹿港跑。
今年趁著返鄉過年之際,一如往常,除夕一大清早就到鹿港龍山寺、 初一到鹿港天后宮上香。對我而言,清晨時刻來到鹿港,是最能體會 古蹟之美及享受老街幽靜之感的最佳時段。此時無人聲鼎沸的觀光人潮, 或許少了那麼一點繁華熱鬧景像,但卻可無拘無束穿梭大街小巷, 感受鹿港老街寧靜的風情。
在經陰冷多日的天氣,除夕當天終於放晴了,於是趁著午後至圍爐 前的空檔,我們一家三口再度來到鹿港小鎮。
此時,鹿港的遊子已紛紛返鄉過年,大街小巷都已停滿了車,尋尋覓覓 終於在新盛街的金盛巷口找到車位。停妥車,先參觀附近的意樓,
仰天看意樓:哀怨淒美的傳說
遊客可從中山路119號旁小巷子走進去,抬頭仰望,一楊桃樹旁的意樓。 後人附以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賦予意樓圓形的花窗看起來更神秘與淒美。
仔細端詳這磚瓦砌成的圓形花窗,竟是由多個葫蘆與古錢所構築出來 的圖案,除了富麗雅致,還有圓滿、葫蘆的福氣、古錢的發財之意。
之後再進入金盛巷內不久,抬頭即可見一紅磚綠瓦的「跑馬廊」橫空而立, 即是「十宜樓」。 昔日是騷人墨客夜宴時吟詩論對、品茗對月的聚會所, 「宜樓掬月」傳為一時佳話,如今早已人去樓空,供遊客在此徘徊追思而已。
鹿港鹿港八景之ㄧ「宜樓掬月」。
九曲巷的代言人--金盛巷
鹿港靠海,每年中秋過後所謂的「九降風」(即東北季風),橫掃大街小巷, 寒冷刺骨,為了阻擋寒風,許多老街都設計成狹窄曲折,泛稱「九曲巷」, 街道彎曲則可阻擋強風侵襲,即便是寒冬,巷內則靜暖如春,「曲巷冬晴」 之名由此而來,而今日的金盛巷 最具此特色。
由金盛巷穿出,即來到鹿港第一市場,這裡有許多鹿港在地小吃, 遠近馳名,如水晶餃、肉圓、麵線糊、生炒五味等,這些物美價廉、 材料實在的鄉土佳餚,不僅是在地人解決三餐的地方,更為觀光客 打牙祭的好所在。
鹿港第一市場的麵線糊,人氣頗旺。
「石敢當」
穿過鹿港第一市場,進入後車巷,到巷弄盡頭的牆面,有一小石板刻有 「石敢當」三個字。台灣早期民間,常在門前、巷弄口、路沖的位置設置 石敢當,用來驅邪震煞,據說見到「石敢當」可以趨吉避兇。
後車巷內正好遇見此家的手工蒸籠。鹿港古老的手工藝如燈籠、木雕、 字畫、製香、製扇、曬麵線等在這裡仍然鮮活。
「隘門」
早期鹿港隘門眾多,但目前全鎮碩果僅存的一個,位於後車巷,遊客可從 埔頭街32號與34號之間的巷道進入。右轉後,即可見巷中有一狀似牌坊的 磚造建築物,其上題有「門迎後車」四字。此座隘門建於清道光10年 (1830),肩負昔時防守把關的重任。
早期鹿港商業鼎盛,容易成為盜匪攻擊的目標。為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商賈居民開始在勢力範圍內設置隘門。當時居民因區域意識、族群觀念或 錢財糾紛,經常引發械鬥。械鬥發生時,只要逃入自己的隘門, 對方就不得再追趕。
古市街 瑤林街、埔頭街
走過「隘門」後,左轉巷子可接埔頭街,這是鹿港現在最令觀光客 流連忘返的老街。
鹿港老街俗稱「古市街」,泛指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 這些老街屋兩旁緊密相接的傳統老店舖,幸運的避開了拓寬改建的命運, 一直保持相當完整的清代閩南式建築格局風貌。在民國75年由政府 出資主導補助,知名建築師漢寶德教授負責修整各個門戶的第一進門面 及整體公共設施,是首次大規模將古蹟全面保存的案例。
百年前的「船頭行」,經過整建的街屋保留下來,目前老街兩旁古老的 木造建築,也許已無人居住,或是將自宅設為店舖,或是出租當店面 銷售著民俗藝品,或是鹿港傳統的美食小吃(麵茶、糕點), 古早味的傳統衣裳、繡花鞋、古童玩等等,沿續著鹿港百年風華的繁榮情調。
每戶人家的門都還是維持古老的木板門窗,門板上還掛著古銅門環, 大門兩旁還有姓氏燈,張貼著古意盎然的門簾,更添風貌。
埔頭街46號,名作家心岱女士的出生地。 認識台灣,先看鹿港。出身鹿港的名作家心岱 在「鹿港優遊漫步」 可說是認識鹿港的經典之作,值得推薦。
鹿港鎮百年糕餅店舖「鄭玉珍」
「三槐挺秀」半邊井 瑤林街十二號門楣上題有「三槐挺秀」四字的古宅,門旁右側有半口井 露出牆外,即為半邊井。早期要打一口井,需耗費人力與金錢,相當不容易, 一般市井小民根本無力負擔。所謂的半邊井,將井挖好後僅留半邊供 自家人使用,另一半蓋在屋外免費供船頭行外卸貨的苦力群們自由使用。 雖然這座已乾涸不用的半邊井,卻仍可以讓後代人看出當初這戶大戶人家 宅心仁厚的一面。
奉祀關公的南靖宮(鹿港鎮埔頭街74號)
鹿港有三座人群廟,分別是興化人的興安宮,潮州客家的三山國廟與 漳州人的南靖宮。清乾隆48年(1783)福建漳州府南靖縣人, 恭請關聖帝君神像渡海來台,於鹿港港墘邊創建廟宇,見證了漳州人 曾移民鹿港的史實。
清道咸之際,漳州人、泉州人為爭奪地盤,經常發生械鬥。最後由人多勢眾 的泉州人佔優勢,於是漳州人撤出鹿港,退居八卦山脈花壇一帶的山區。 南靖宮當年雖為漳州人所蓋,但隨著漳州人遷移,少部份留下來的漳州人, 已被同化了。而後留下來的泉州人,則接受了各族群的信仰,也替這些廟 維持了香火,並完善保存至今。
敕建天后宮--新祖宮(鹿港鎮埔頭街96號) 鹿港新祖宮是清乾隆皇敕建的媽祖廟,正殿前懸掛有 「清乾隆帝敕建天后宮」匾。
台灣唯一由乾隆皇敕建之媽祖廟,地位尊崇。採宮殿式建築, 規格完備且氣象巍峨,廟埕前石碑上詳載福康安大將軍平定 林爽文叛變之事蹟,史物昭彰,發人省思。
由新祖宮可接至鹿港昔稱「五福大街」的中山路,因為早期有長興、 泰興、和興、順興及福興等五條街道集中在 中山路一帶,為取其吉祥之意, 故稱 「五福大街」中山路的頂點便是全台知名的「天后宮」。
廟口延伸的商店街美食攤熱鬧非凡,在此可品嘗鹿港特產「蝦猴」。 蝦猴的學名是蝦蛄,頭部像蟋蟀,尾部像蝦,通常只食用尾部, 「蝦猴」經鹽滷後非常鹹,鹿港的諺語有「一隻蝦猴配三碗粥」, 以前是窮人家的鹹菜肴。
「天后宮」 「天后宮」是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廟宇。建廟於康熙年間,鹿港人稱之為 「舊祖宮」。我們來到「天后宮」拜媽祖婆後,末了,還向廟方祈求 一幅春聯,帶回溪湖老家,祈求我們今年一切平安順利。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