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富里鄉]六十石山,五十年來金針花開富貴情
20090907【花蓮縣富里鄉】六十石山
車行一路往上登上山巔,來到制高點的忘憂亭,居高臨下俯瞰整片六十石山, 望著眼前突然展現的開闊震懾不已,由近至遠,平坦的丘陵上鑲嵌著如銀帶 般的道路,被蜿蜒道路擁抱的花田,舖就一山的金黃。
六十石山位於花蓮縣最南端富里鄉的竹田村境內,突起於海岸山脈主棱 的西側,海拔約800公尺,為一大片寬廣起伏的坪頂,金針園便迻邐於坪頂之上。
早期為林木蓊鬱的原始樟樹林,是一片幾乎罕有人跡的化外之地。日據昭和年 間,日本人為了煉製樟腦在此砍伐樟樹。原本是一片繁茂的樟樹林,為了煉製 樟腦而被砍伐一空,結果發現在空曠的山坡上,散佈著60塊巨大的石頭,所以 這裡被名命為六十石(ㄕˊ)山。
台灣光復初期,蔣中正部屬張雪中將軍率領舊屬的外省籍退役官兵到六十石 山區成立「復興農場」進行伐林作業。由於六十石山僻處東部偏遠山區,冬日 裡,強勁的東北季風越過海岸山脈呼嘯而來,潮濕又寒冷的氣候更顯得陰冷 荒涼。高曠寒冷、作物不興,連這群飽嚐風霜的榮民都望之卻步,伐木業結束 後,榮民放棄開墾,紛紛離去。
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七日,西部地區發生氣象史上稱為「八七水災」的嚴重 災害。這一場豪雨造成雲林、嘉義、彰化等地區的農田大面積流失,多少農民 在這一場天災中,一夕間失去家人、無家可歸。突來的八七水災,田產變成 稀泥,災農嘸田可作,當地出現了人口移出的風潮。
許多「災民」從雲林、嘉義離鄉背景,跑來後山找機會。之後,陸續有 「災民」從雲林、嘉義經高雄舉家遷入台東與花蓮的山區。災民最初搭竹筏 渡秀姑巒溪,再徒步上赤柯山,部分移民選擇到花蓮富里鄉的六十石山區, 幾年後,部分災民也選擇落腳在台東的太麻里的山區。其中來自雲林的災農, 大都遷入六十石山區墾荒撫地。這些移民都是來自「雲」林地區的「閩」南 籍人士,至今六十石山在行政區域仍屬於富里鄉竹田村「雲閩」25鄰。
這些「八七水災」的災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經歷無數的辛勤與艱難 終於在東部開創了一片天,今日台灣三大金針產區--花蓮玉里鎮赤柯山、 富里鄉六十石山,以及台東太麻里的金針山就是由此而來。
「災民」初到六十石山,此時山區還是一片荒蕪,渺無人煙的荒涼地帶。 災民刻苦地種下從故鄉帶來的雜糧如番薯、生薑、果樹等作物,從此在此 地落地生根。開墾初期,山區環境困阨,農民收成欠佳。雜糧欠收,果樹 也水土不服,氣候、土壤不適應,桃子、梨子、梅子全種不好。
直到1963年,由於太麻里金針山與赤柯山的農民發現山區溼氣高、露水重 、土質鬆軟,很適合移植故鄉嘉義梅山的高山金針。由於山區常年雲霧籠罩 ,厚重之濕氣及露水,再加上鬆軟的紅壤土,造就了非常適合金針種植的 自然地理條件。金針遂成了當地生產的大宗,自此農民的生活逐漸改善。
金針又名萱草、忘憂草,為百合科的多年生宿根草本。嘉義梅山的金針花, 原產於中國華南,於明末由鄭成功部屬引進台灣,環境適應能力極強。
六十石山後來也自台東太麻里引進金針品種,漸漸地,六十石山整座山頭 佈滿了金針花田,夏末初秋盛產時,農民戴著遮陽的斗笠,穿梭在滿山遍野 的金針花田裡採收細長的金針花苞,為當時最鮮明的意象。
金針山的另一風情就是採金針的農婦,他們戴著遮陽的斗笠,三兩為群穿梭 田中,一邊聊天、一邊將細長的金針花苞採下,放進身後的背袋。
民國六十年起到七十年代,是金針花產區的黃金時期。金針花在市場上屬於 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乾燥金針曾經是年節禮盒的高貴贈品,當時產地一斤 乾燥金針的批發價可賣至新台幣四、五百元。金針為山區農民帶來了財富, 自此災民的生活大為改善。
民國七十年代後(1980年代),當時金針行情看俏,很多盤商感覺好賺,跑去 大陸、越南進貨。由於人工更便宜,廉價的金針傾銷回台,金針價格逐漸 滑落。1990年,金針被化驗含有硫化物,更讓金針價格硬生生地落底,每斤 批發價只剩80元。金針敗價,嘸好討賺,當時農家幾乎沒有收入,生活陷入 困境,只好四處打零工維生。
金針價跌後,採收不敷成本,請不起工人,來不及採收的,僅能眼睜睜地 看著金針開花,未料,滿山遍野的金黃花朵隨風搖曳,竟引來攝影家前來 取景,此時山區又出現一線曙光。
2000年,千禧年。花蓮縣政府在農業政策計畫上,訂定該年為「農業休閒年」 。當年八月中旬分別在富里六十石山和玉里赤柯山花蓮兩大金針產區舉辦 「金色風華.心靈 SPA-金針花海行」活動,希望藉活動的辦理帶來觀光 人潮,輔導金針產業轉型,開創新契機。
此後,金針產區轉型兼營觀光,同時農民改良金針乾燥作法,採收後直接 熱風烘乾,金針不再浸泡亞硫酸鹽殺青、保色,無硫金針的價格也回升到 每斤批發價三百元,農民的收穫也逐漸穩定。
近年來,金針花開時節,滿山遍野的金針花,隨著越過海岸山脈而來的 海風起伏如浪,覆蓋著整個山頭,迷人的景緻,宛如瑞士農莊山景,吸引了 一波又一波的觀光人潮。
2006年暑假結束前,我們也隨著觀光人潮來到六十石山賞花,當時上山賞花 車潮,一路由山下綿延到山頂,雖然費了一番功夫,當年我們還是見識到了 六十石山之美。
2006年舊照。
三年後,我們又再度來到六十石山。此次避開暑假旺季,改由開學後非假日 上山,果然一路車行順暢許多。
從台九線308.5公里六十石山牌樓入口處向東沿著產業道路前行,兩旁盡是 一畦畦綠色波浪的水稻田,河水穿流、山巒圍攏,視野開闊得讓人心情也跟 著飛揚起來。
山路便逐漸蜿蜒向上,沿途蒼翠的桂竹林夾道相迎,每一處峰迴路轉, 回望花東縱谷,都可看到縱谷美麗的綠野平疇。
在一連串山路穿繞之後,約莫有8公里長,海拔也逐漸攀升到七百多公尺以 上,經過矗立在路旁的百年老茄苳樹後,眼前豁然開朗,道路兩旁的金針田 ,在丘壑間連綿起伏,讓人驚豔。
居高臨下的「忘憂亭」可俯望花東縱谷全貌,遠遠望去,起伏的山巒間夾著 平原,一畦畦的稻田、錯落的村莊,蜿蜒的秀姑巒溪,恬謐靜適。 離六十石山最近的山頭,應是面目猙獰成廣澳山。
往西面遠眺,隔著花東縱谷,對岸的中央山脈,新康山、喀西帕南山等 百岳依稀可見。
金針以其金黃色之花蕾細長而端細末粗,狀如針支而得名,另有萱草、 萱萼、忘憂、療愁、宜男、黃花、川草、鹿蔥、鹿劍、丹棘等俗名雅號, 此或衍自於歷史典故、或取自其物性形色。
佔地三百公頃的六十石山上,遍佈著花田簇擁的觀景亭,分別以金針花的 別稱名之,如忘憂亭、黃花亭、鹿蔥亭、鹿劍亭、丹棘亭、療愁亭及萱草亭 等,因所在高度與方位不同,這些觀景亭各有其獨特的視野,或回望海岸山脈 、或俯瞰花東縱谷或六十石山的壯麗金針花山,所見景致各異,旅人來此 不妨一一體驗。
將採下的金針鋪成一地、或覆蓋屋頂來曬,這是金針山最迷人的風情畫, 很多人上山就為了看這幅經典畫面。
站在「忘憂亭」,望著一片金黃色花海,撫今追昔,五十年前一場八七水災, 「災民」不得不放棄傾頹家園,翻山越嶺來到花東縱谷的六十石山上,在這片 連榮民放棄拓墾的荒山種植金針,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經歷無數的辛勤與艱難 ,甫開創出一片天地,卻不堪大陸廉價的、含硫的金針花重擊,苦撐家園, 熬過寒冬,終於守得觀光契機,為台灣創造出金黃的勝景,金針花開也為 六十石山帶來一片富貴。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