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開車走訪後壁區,由嘉義水上鄉至台南後壁區這一段
台一省道與台鐵縱貫線平行,途經南靖糖廠時,左邊就可看見南靖車站。
省道過了八掌溪就進入台南市了,台南縱貫鐵路第一站就是後壁車站。
短短的數公里旅程,就可連續造訪兩座老站房,為今天不期而遇的第一
驚喜。接下來途經南82線岔路口,瞥見往「無米樂社區」的招牌,不自覺
地拐了進去,為今天最大的驚奇探索之旅。


南82線筆直的鄉道,兩旁高大的路樹形成綠色隧道,這正是通往
「無米樂社區」之路。望著南台灣火熱的太陽照在一望無際的稻田,
讓人胸臆大開,也對這趟未知的旅程充滿著期待。
|

台南市後壁區,是明鄭時期漢人溯急水溪開拓的據點,明鄭時曾在後壁
下笳苳地區屯田駐兵,當時稱為「營尾」,隸屬承天府天興縣。到了清初
則為台灣府千總駐防營地,改稱「下茄苳北堡」隸屬鹽水港廳。當時,
後壁鄉除了屯兵外,大都還是荒蕪之地。
|
清中葉時期,當地人民大都種植「菁仔」(一種染料樹),因產區鄰近
八掌溪畔,產量豐富,染布工寮櫛比鱗次,因此得名「菁仔寮」,後演
變成「菁寮庄」地名。「菁寮」當時為往返台南府城到諸羅縣城古官道
的中途驛站,許多商旅人士都會在此打尖、補給,於是商人、攤販慢慢
聚集而形成街市,這裡曾是八掌溪沿岸最繁華的聚落,是當時僅次於鹽水
的南部大城鎮之ㄧ。
|
從清末進入日治初期,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當地更成立菁寮公學校
(今菁寮國小),是鄉內第一所小學。大正八年(1919年)菁寮此時也出現
最早的金融業務-「菁寮信用組合」。

|
大正6年(1917年),八田與一提出興建嘉南大圳的計畫,從1920年起,
花了十年時間,於昭和5年(1930年)完成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工程,
這項當時亞洲第一大的灌溉工程完成後,從此嘉南平原由看天田變成
米倉,而後壁鄉昔日的屯兵處,也成了一片蔥蘢稻田。
|
嘉南大圳興建完成後,當時「菁寮庄」受惠於水利建設,庄內務農人口
激增,此時菁寮老街配合市街改正,臨街面建築紛紛改建成商用街屋。
在大正年間至光復初期,俗稱「北勢街」即是當時最熱鬧的嫁妝老街,
聚集了各行各業的商家,有西服店、布行、棉被店、金飾店、喜餅鋪、
禮服店、鐘錶店、理髮院、腳踏車店、漢藥鋪、碾米廠、飲食店、冰果部
、戲院及茶室、酒家等等。在這條街上,可以找到所有結婚所需要的用品
,因此有「嫁妝街」的別稱。

|
日據時期菁寮派出所轄有七堡。光復後重新劃名,七堡抽籤,抽中者使用
原名,其餘自行命名。一堡由時任「保正」的阮謙先生命名為「墨林村」
,取其希望後代人才輩出,墨客林立之意。二堡幸運地中籤則繼續沿用
「菁寮村」之名。三堡「後廍村」,因緊鄰八掌溪河畔,昔日私人製糖
之草寮林立,又位處「菁寮」聚落之後,因而得名。四堡「崁頂」,五堡
「菁豐」(原前菁寮),六、七堡「新嘉」(原白沙屯)。
|
二戰後,菁寮仍為鄰近區域的市集中心。民國四十一年,菁寮還出現可
容納四百人的戲院-菁寮戲院,是當時後壁地區唯一的戲院。不過此時期
後壁寮開始因交通建設的投入逐漸發展起來,縱貫道路與縱貫鐵路通過
後壁寮附近,取代了「菁寮庄」的交通路線。後壁鄉公所、郵局和農會等
公家機關和台鐵的後壁車站都在後壁村,後壁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後壁村,
菁寮聚落則自此由燦爛歸於平淡而沒落。

|
菁寮隨著產業逐漸沒落、蕭條,人口大量外流而減少,年輕人紛紛往大都市
謀職。然而鐵路、省道與高速公路都未經過這裡,意外地阻擋水泥現代化
的擴張而保留其原有古樸原貌。

|
「菁寮庄」沉寂了多年後,進入21世紀後,台灣逐漸發展出守聚落文化
資產,重拾傳統老技藝的產業,菁寮老街在此時代背景下,再度受到關注
,經在地文史工作者與當地的耆老、公家單位挹注下,「菁寮老街」再度
整建,重現當年「北勢街」嫁妝一牛車的文化資產。

|
整建後的菁寮老街,古舊中透著新意,老街仍保有不少老行業,像是古早
味的冰店、中藥店、單車店和花布店。然而有別於一般老街,跨出老街,
信步於村中,仍不時可見遺留下來的日式建築、西式洋樓、閩式三合院
更是引人懷古。

|
自從2005年「無米樂」紀錄片躍上主流媒體舞台後,種出冠軍米的崑濱伯
和菁寮這塊純樸的土地才慢慢被發掘。「無米樂」成了菁寮村的代名詞。
今天由菁寮里、後廍里和墨林里三個村落組成的「無米樂社區」、這個
「無米不樂」的古老農村,又再度受到國人的關注。

「蘭麗米」第1屆全國良質米冠軍品種(台梗9號),白米晶瑩剔透、
米飯香甜可口,號稱「全台最好的良質米」之ㄧ。

菁寮老街遊客中心


|
在這裡可以看到傳統台灣鄉野的樸實,屬於農村特有的鄉土氣息,感受到
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彷彿回到時光的轉盤,走進回憶中。
|

黃家古厝:菁寮村(菁寮)39號對面,一般人稱做西洋樓仔,為一座融合傳統
與西洋風格的建築物。起造人為黃爐及黃水順(首屆庄長)兄弟,黃宅立面屬
二落正身五間起,兩側對稱。兩側間則都是八角凸出式廳堂,側間正面也
作山形牆,後側則是形式較簡約的欄杆。

黃家古厝正面有雙柱式造形及洗石子的山形牆,牆額上有雙排文字,上為黃氏
堂號「紫雲荔園衍派」,下「AD1928」為西年的建築時間,「JD2588」
是日皇年代(昭和3年),而「Shinj Yun Kow.」係黃氏店號「黃振順」
(廈門音拼音)之意。

屋之後面亦作山牆形,其左上書寫黃姓祖籍「江夏」,右上書寫黃氏店號
「振順」,文字旁並有藻飾。黃宅建築耗資當時20甲 農地的經濟價值興建
,主體建築面積有300坪 。前後院亦相當寬敞。


走在古意盎然的菁寮嫁妝老街上,西式洋樓、閩式家屋並列,散發出
濃濃地古早味。

菁寮嫁妝老街的盡頭轉角處,有一口古老的荷蘭井。


菁寮荷蘭古井的水質,還非常乾淨,遊客可以在此體驗汲水的樂趣。
漫遊菁寮,單車巡禮或是信步走訪是最佳方式。但仲夏不宜,南台灣
火熱的日頭會讓人消受不起。若在清徐的晨風裡,或是黃昏時,
夕陽灑照大地,看著古老的瓦房更添動人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