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後壁區〕「無米樂社區」與崑濱伯相見歡,菁寮老街探索之旅

2011/06/14 23:44

 

1000605「無米樂社區」探索之旅

 

 

       端午假期,我帶著家人前往關子嶺溫泉區這台灣老牌風景區一遊。

當天身上沒帶地圖,僅憑著老爸的記憶與路標往白河鎮行。回程途中我

才發現往關子嶺之路由南二高下白河交流道接南82線才是最便捷之道。

但我卻由中山高的水上交流道下來,循著台一省道往南行,繞經後壁、

白河市區才抵關子嶺。去程雖迂迴較遠,但途中不期而遇之旅卻比今天

關子嶺主要行程精采許多。生命中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所遇之驚奇,遠比

事先精心策劃的安排大了許多,人算不如天算,今天「無米樂社區」之旅

可說是老天巧妙的安排。

 

生平第一次見到崑濱伯就好像看到自己庄內的阿伯一樣,很自然地敘舊

起來,崑濱伯一年八班,老爸二年二班,崑濱伯大我父親四歲,叫

「崑濱伯」實在是最恰當不過了。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開車走訪後壁區,由嘉義水上鄉至台南後壁區這一段

台一省道與台鐵縱貫線平行,途經南靖糖廠時,左邊就可看見南靖車站。

省道過了八掌溪就進入台南市了,台南縱貫鐵路第一站就是後壁車站。

短短的數公里旅程,就可連續造訪兩座老站房,為今天不期而遇的第一

驚喜。接下來途經南82線岔路口,瞥見往「無米樂社區」的招牌,不自覺

地拐了進去,為今天最大的驚奇探索之旅。

 

南82線筆直的鄉道,兩旁高大的路樹形成綠色隧道,這正是通往

「無米樂社區」之路。望著南台灣火熱的太陽照在一望無際的稻田,

讓人胸臆大開,也對這趟未知的旅程充滿著期待。

 

 

 

「無米樂社區」的前世今生

 

台南市後壁區,是明鄭時期漢人溯急水溪開拓的據點,明鄭時曾在後壁

下笳苳地區屯田駐兵,當時稱為「營尾」,隸屬承天府天興縣。到了清初

則為台灣府千總駐防營地,改稱「下茄苳北堡」隸屬鹽水港廳。當時,

後壁鄉除了屯兵外,大都還是荒蕪之地。

 

 

清中葉時期,當地人民大都種植「菁仔」(一種染料樹),因產區鄰近

八掌溪畔,產量豐富,染布工寮櫛比鱗次,因此得名「菁仔寮」,後演

變成「菁寮庄」地名。「菁寮」當時為往返台南府城到諸羅縣城古官道

的中途驛站,許多商旅人士都會在此打尖、補給,於是商人、攤販慢慢

聚集而形成街市,這裡曾是八掌溪沿岸最繁華的聚落,是當時僅次於鹽水

的南部大城鎮之ㄧ。

 

 

從清末進入日治初期,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當地更成立菁寮公學校

(今菁寮國小),是鄉內第一所小學。大正八年(1919年)菁寮此時也出現

最早的金融業務-「菁寮信用組合」。

 

 

大正6年(1917年),八田與一提出興建嘉南大圳的計畫,從1920年起,

花了十年時間,於昭和5年(1930年)完成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工程,

這項當時亞洲第一大的灌溉工程完成後,從此嘉南平原由看天田變成

米倉,而後壁鄉昔日的屯兵處,也成了一片蔥蘢稻田。

 

 

嘉南大圳興建完成後,當時「菁寮庄」受惠於水利建設,庄內務農人口

激增,此時菁寮老街配合市街改正,臨街面建築紛紛改建成商用街屋。

在大正年間至光復初期,俗稱「北勢街」即是當時最熱鬧的嫁妝老街,

聚集了各行各業的商家,有西服店、布行、棉被店、金飾店、喜餅鋪、

禮服店、鐘錶店、理髮院、腳踏車店、漢藥鋪、碾米廠、飲食店、冰果部

、戲院及茶室、酒家等等。在這條街上,可以找到所有結婚所需要的用品

,因此有「嫁妝街」的別稱。

 

 

日據時期菁寮派出所轄有七堡。光復後重新劃名,七堡抽籤,抽中者使用

原名,其餘自行命名。一堡由時任「保正」的阮謙先生命名為「墨林村」

,取其希望後代人才輩出,墨客林立之意。二堡幸運地中籤則繼續沿用

「菁寮村」之名。三堡「後廍村」,因緊鄰八掌溪河畔,昔日私人製糖

之草寮林立,又位處「菁寮」聚落之後,因而得名。四堡「崁頂」,五堡

「菁豐」(原前菁寮),六、七堡「新嘉」(原白沙屯)。

 

 

二戰後,菁寮仍為鄰近區域的市集中心。民國四十一年,菁寮還出現可

容納四百人的戲院-菁寮戲院,是當時後壁地區唯一的戲院。不過此時期

後壁寮開始因交通建設的投入逐漸發展起來,縱貫道路與縱貫鐵路通過

後壁寮附近,取代了「菁寮庄」的交通路線。後壁鄉公所、郵局和農會等

公家機關和台鐵的後壁車站都在後壁村,後壁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後壁村,

菁寮聚落則自此由燦爛歸於平淡而沒落。

 

 

菁寮隨著產業逐漸沒落、蕭條,人口大量外流而減少,年輕人紛紛往大都市

謀職。然而鐵路、省道與高速公路都未經過這裡,意外地阻擋水泥現代化

的擴張而保留其原有古樸原貌。

 

 

「菁寮庄」沉寂了多年後,進入21世紀後,台灣逐漸發展出守聚落文化

資產,重拾傳統老技藝的產業,菁寮老街在此時代背景下,再度受到關注

,經在地文史工作者與當地的耆老、公家單位挹注下,「菁寮老街」再度

整建,重現當年「北勢街」嫁妝一牛車的文化資產。

 

 

整建後的菁寮老街,古舊中透著新意,老街仍保有不少老行業,像是古早

味的冰店、中藥店、單車店和花布店。然而有別於一般老街,跨出老街,

信步於村中,仍不時可見遺留下來的日式建築、西式洋樓、閩式三合院

更是引人懷古。 

 

 

自從2005年「無米樂」紀錄片躍上主流媒體舞台後,種出冠軍米的崑濱伯

和菁寮這塊純樸的土地才慢慢被發掘。「無米樂」成了菁寮村的代名詞。

今天由菁寮里、後廍里和墨林里三個村落組成的「無米樂社區」、這個

「無米不樂」的古老農村,又再度受到國人的關注。

「蘭麗米」第1屆全國良質米冠軍品種(台梗9號),白米晶瑩剔透、

米飯香甜可口,號稱「全台最好的良質米」之ㄧ。

菁寮老街遊客中心

 

 

在這裡可以看到傳統台灣鄉野的樸實,屬於農村特有的鄉土氣息,感受到

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彷彿回到時光的轉盤,走進回憶中。

 

黃家古厝:菁寮村(菁寮)39號對面,一般人稱做西洋樓仔,為一座融合傳統

與西洋風格的建築物。起造人為黃爐及黃水順(首屆庄長)兄弟,黃宅立面屬

二落正身五間起,兩側對稱。兩側間則都是八角凸出式廳堂,側間正面也

作山形牆,後側則是形式較簡約的欄杆。

黃家古厝正面有雙柱式造形及洗石子的山形牆,牆額上有雙排文字,上為黃氏

堂號「紫雲荔園衍派」,下「AD1928」為西年的建築時間,「JD2588」

是日皇年代(昭和3年),而「Shinj Yun Kow.」係黃氏店號「黃振順」

(廈門音拼音)之意。

屋之後面亦作山牆形,其左上書寫黃姓祖籍「江夏」,右上書寫黃氏店號

「振順」,文字旁並有藻飾。黃宅建築耗資當時20甲 農地的經濟價值興建

,主體建築面積有300坪 。前後院亦相當寬敞。

走在古意盎然的菁寮嫁妝老街上,西式洋樓、閩式家屋並列,散發出

濃濃地古早味。

菁寮嫁妝老街的盡頭轉角處,有一口古老的荷蘭井。

菁寮荷蘭古井的水質,還非常乾淨,遊客可以在此體驗汲水的樂趣。

 

 

漫遊菁寮,單車巡禮或是信步走訪是最佳方式。但仲夏不宜,南台灣

火熱的日頭會讓人消受不起。若在清徐的晨風裡,或是黃昏時,

夕陽灑照大地,看著古老的瓦房更添動人韻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