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美崙溪畔「和風」散步 ~ 將軍府

2011/08/29 10:12

 

      花東地區向來是原住民漁獵耕作的天地。1895年(明治28年)日本領台後

,看上了這塊漢化較淺、人口稀疏的婆娑之地,便計畫以此地作為本國人民

移墾的區域,企圖在東台灣複製心目中理想的母國。

 

1898年(明治31年)即著手規劃興建花蓮至台東的「東線鐵路」,1909年

(明治42年)設立花蓮港廳,當年9月設東線鐵道部。隔年,1910年鐵道部

花蓮港出張所辦公廳完工。

 

 

1914年(大正3年)「太魯閣討伐之役」結束後,由於境內政局日趨穩定,

台灣總督府因而加速對花蓮的投資。在花蓮港廳的產業發展下,1926年

(昭和1年)貫通花蓮港廳至台東,全長173公里的東線鐵路完工。1932年

「臨海道」(蘇花公路前身)完工通車,1939年「花蓮港」築港完成。

美崙山下的花蓮市

 

 

1927年(昭和2年)設立花蓮港高等女學校,1936年(昭和11年)設立花蓮港

高等學校。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

 

 

在台灣總督府大力挹助下,東線鐵路、臨海道、花蓮築港等重大建設陸續

完成,並設立移民村,引進工業株式會社,甚至國防工業也開始引進東部。

花蓮港廳至1943年(昭和18年),是全台各州廳日本人比例最高的地方,當時

花蓮港街的日本人口比例多過漢人,成為全台「和風」最盛的地方。

 

 

花蓮港街,即今之花蓮市,明治四十二年 ( 1909年 ) 日人置花蓮港廳,時稱

花蓮港區,大正九年 ( 1920年 ) 升格為街,昭和十五年 ( 1904年 ) 升格為

花蓮港市。

 

 

今天井然有序的街町為當年所規劃。當時的木造屋舍,與環植宅第四周的

日本黑松,使花蓮儼然成為日本本土的延伸,曾被日本人譽為"母國一千浬

外,最美麗的內地都市"。

 

終戰後,日本人退場,國民政府帶著大批榮民進駐,昔日的日式房舍變成了

來自大江南北,操著各地口音的國軍眷村。日本移民在驚慌中被迫放棄一切

苦心經營的產業,而新來的移民則對前日本移民毫無交集,因此這段日治

時期的歷史也就被有意、無意的切斷。

位於中美路與府前路口的魯豫小喫.魯是山東,豫是河南。濃濃地眷村口味,

十年前來花蓮一嚐他們家的大滷麵片後,戀戀不忘,爾後每次來花蓮總是會

來一嚐為快。

 

如今,日治時期所規劃的棋盤式巷弄,錯落著幾幢殘存的日式木造舊民房。

日本人喜愛在房舍四周遍植的黑松,有些還生機盎然地長在這片土地上。

引自南洋在院內栽植的麵包樹,還枝葉蔽空、似巨傘挺立著。經過歲月的

洗禮,斑駁的痕跡 半圮的牆,有的屹立至今,有些則已頹敗。當年日本人

種下的小樹早已成為枝繁茂盛的大樹,只是存活下來的,多不是日本人的

家鄉樹。

 

在台灣,唯一的瓊崖海棠行道樹就在花蓮市明禮路。這些行道樹是在明治

四十二年(1909年),慶祝台灣總督府花蓮港醫院落成所栽種的紀念樹。

花蓮至今保留著許多日本移民村、日式官舍,儘管政權輪替至今,仍屹立

日式老房子庭院的樟樹、毛柿(台灣黑檀木)、巴基魯、楓香及氣根盤踞

壯觀的大榕樹,始終都在,成為花蓮數十年未變的老樹風情。

麵包樹原產於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島。在台灣,花蓮阿美族人很喜歡

種麵包樹,稱之為「巴基魯」,是夏季重要的野菜,在花蓮市區,常常

會與麵包樹不經意的相遇。

松園別館這群挺拔的樹形,濃密參天的松樹林,為日治昭和時期栽種。

 

松園位於花蓮美崙山右側,背著中央山脈,面向太平洋,除了建築物令人

印象深刻外,最明顯的就是60 餘株大片的松林,像綠色大傘般撐起,

與蔚藍的海岸、寧靜的天空形成浪漫風情。

 

 

花崗國中學生活動中心(原為日本人就讀之花蓮港尋常高等小學校)前

樹形雄偉、壯觀的老樹。

 

 

走在花蓮市區,在某個街角巷弄裡的庭院,經常會見到挺拔蒼勁的樹形

、濃密的枝葉,將日式老房子籠罩在老榕蓊翳的樹蔭下,帶著日治時期

濃厚的氛圍,為花蓮「和風」散步 的一大特色。

 

最近這幾年,花蓮民間發起保護日式建築的運動,藉由老房子的復舊,

找回了許多遺失的歷史記憶。

花蓮市的東側貼進大海,環倚著美崙山,發源於七腳川山下的美崙溪,

悠悠流經,在溪流兩岸刻畫著歷史的痕跡。

吉野即今之吉安,原稱七腳川,譯自阿美族之「知卡宣」,其義為薪柴

甚多之地。砂婆礑溪今名美崙溪。

 

這裡曾經是阿美族人進行捕魚祭的場域,清咸豐元年,臺北人黃阿鳳率領

大批墾民,沿著東北海岸,渡海南下,船隻駛入美崙溪,沿著美崙溪而上,

而後抵達今豐川十六股地區,展開拓墾花蓮新天地。

日治初期,美崙地區被台灣總督府規劃為都市計畫區,各種辦公廳舍與

宿舍都集中在這裡。首先,日本人在美崙溪出海口附近,建立起軍事基地。

1931年(昭和6年)興建花蓮港廳陸軍宿舍。1936年(昭和11年),在美崙山

東南山坡上,建立花蓮港兵事部,也就是今日的松園別館,作為太平洋

前進指揮中心。當時的作戰部指揮官中村大佐和作戰部軍官都居住在溪畔

對岸日式官舍。至今老一輩的花蓮人都稱它為『陸軍港仔』或是

『美崙溪日本仔宿舍』(以台語發音)。

將軍府這棟建築為一坐南朝北完整的建築物,前後都有寬大的庭院的建築物。

 

其中622巷6號 的「單棟式」建築,是當時日本陸軍在花蓮最高指揮官中村

大佐的官邸,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是化學兵學校教務長公館,後來成為

兵工學校少將司令單志誠的官舍,也因此這棟建築現被稱為「將軍府」。

 

今年我們的洄瀾文史之旅,就從「將軍府」開始。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鄰近美崙溪出海口,位於蜿蜒曲折的河岸旁,是日人

傳說中的日月交會之處(美崙山與花崗山之間),距離市區步行不到

五分鐘的距離,漫步在這裡卻擁有遠離塵囂的舒適與寧靜。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是七棟歷史建築與一棟縣級古蹟所組成的日式軍官

宿舍群,建築典雅樸實。

10年前軍方打算改建老舊眷舍,這片美崙溪畔的日本村差點被拆除。在

民生社區里長與居民的積極奔走下,將軍府聚落終於被保留,其中將軍府

被指定為縣定古蹟,兩邊房舍也都被畫為歷史建築。

‧622巷6號
‧日據時代為花東軍事指揮官中村大佐故居
‧民國35年易主為當時的化學兵學校教務長公館

 

坐在將軍府迴廊休息一會兒,吹著徐徐的微風,透過屋前老樹枝葉灑下

點點陽光。沒有車流的喧囂,靜謐的氛圍,感覺很愜意。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為少數臨河之日式建築,且非純日式建築,因應當地居住

環境特色所創建的在地混合式日本建築。建築師是日本人,所創造出來

的『島國風格』有著濃厚日式房舍聚落的特殊風情,整個區域使用當時

木瓜山林區檜木為房屋主樑架構,以杉板為房屋周圍架構,建築成正方型

的和洋式木造集合式住宅,有區分「單棟式」與「雙棟式」格局。

 

 

從每間建築門前的石柱上刻有的菱形標誌看,就可以明顯分別軍官階級。

 

屋頂以黑瓦為主,下層紅磚抬高的地基,屋頂四周有小方窗,以利潮濕的

台灣氣候通風。

 

 

以衫木橫式水平重疊釘在房屋外牆,以防潮濕多雨的花蓮氣候,此稱為

『雨淋板-魚鱗板』(魚鱗一片一片層次),保護房屋結構至於快速腐壞,

也方便維修更換。

 

日式房舍的設計,強調通風與採光。

 

房屋主體後側有寬闊的日式迴廊,四周有闢建單斜坡水泥排水溝。

(可適應東部多颱風暴雨的氣候,即使位於美崙溪畔,也不怕溪水暴漲

而淹大水)

 

 

整體環境依山傍水,後有菁華橋,中央山脈橫亙在西側,小橋流水遠眺

山巒,情境極佳。

 

 

將軍府屋頂上方十分不協調的鐵皮高架,雖然破壞將軍府美麗的天際線

,但對頹敗的老屋結構卻也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618巷3、5號 ‧日據時代為管理戰俘的所長官舍

 

 

將軍府後側靜謐的小巷

 

 

走進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一路行吟溪畔,行經美崙溪溪畔公園,跨過

菁華橋後,來到菁華街(日治時期昔稱「朝日通」)後,那又是一段精采地

「和風」散步之旅,下回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 的頭像
    matt

    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