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門外的迴廊,可以看見一圈圈拱圈層次分明,散發濃濃的異國情調。
遙想大航海時代,歐美列強想的都是商業據點,只有那驕傲自大的大清不是。他們只想到愛新羅覺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外,就是四夷,只要想登上王土,就是來朝天子。
清嘉慶中葉後,清國日趨衰落。但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
在航海時代,商業利益打開了交流的窗口。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滿清帝國閉關自守中華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饒的物產,引起英美各國之覬覦。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後一償宿願。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皆具文台灣開口通商,法國條約中更加增淡水一口,翌年再因換約啟戰端,續訂北京條約,1863 年台灣正式設立淡水關通商。
晚清全臺首要國際商港,淡水港與稅務司開啟了滬尾的黃金歲月。
大清古名滬尾的淡水,於北京條約之後開放通商而成為國際商港,並設立滬尾海關收取關稅。
北京條約之後,台灣開放讓外國人來做生意,但是滿清的腐敗無能,不僅管不動外國人,也不大懂得和他們打交道,設海關檢查收稅也常被他們抗拒,又會被自己的貪官污吏中飽私囊。清廷爰採納當時於大陸海關代理「總稅務司」職務的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之意見,任命英籍的侯威爾(John William Howell)出任滬尾海關副稅務司,一則冀望侯威爾本持專業能力掌管海關,俾確保關稅的徵收。
晚清時期的中國海關,稅務司、副稅務司等之高層職務大都是由外籍客卿出任。這些洋官稱為「客卿」,大部份是英國人,他們除了稽征查驗,也要修建碼頭、疏通港道、建燈塔和海上救難、處理華洋衝突等業務,他們可是把淡水港管理得井然有序、讓清政府賺不少錢,也留下詳細的報告,不過他們的薪水可是很高呢!稅務司一個月就1500兩,中國的書辦一個月才25兩哩。
1869-1876年,滬尾海關稅務司改由英籍的好博遜(H.E.hobson)出任。他於到任之翌年、即1870年在砲台埔向淡水地主吳春書、吳惶葉兄弟購買當時位於埔頂的土地,興建「稅務司官邸」,由於當時的關稅收入已告豐盈,因此這座而以水泥、磚瓦為主要建材所建蓋的西班牙風格洋樓,極為豪華氣派。
官邸呈坐東北、朝西南之方向,綠意盎然的庭園圍繞,顯露寬廣闊達的格局,圍繞四周之外牆則以該時工匠泛稱作「黑磚斗子」的磚塊所築砌,建築基地先經特地填築,增高了3英呎以防止淹水潮濕,兼能展現屋舍的軒昂尊貴。
屋頂披水四面呈斜坡式俾可便於排水,覆以耀眼亮麗的紅色琉璃瓦,高巍的屋椽得擴增室內的空間和通風避熱之效果。
東、西、南三面均有8呎高、又稱作「涼台」的弧拱迴廊(Bungalow),除可增益視覺上的美觀效果外,尚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面、每一處弧拱區的空間,皆能獲有充足的日照與開敞視野,屋內則飾有百葉窗、壁爐等裝飾,洋溢著高雅悠閒的格調。
▲小白宮正面有11個拱圈,兩個作為步道入口,以對稱的方式將拱圈分為三個三組。
▲這種建築英國人與馬偕博士都叫它「 Bungalow 」意思是別墅、別莊。 馬偕博士也說它是「有涼台( Vorandah )的平房」,日本則說是有「南蠻」味的建築。它是英國在殖民印度和亞洲的過程中流行的建築樣式,主要出現在港口及熱帶地區,是離鄉背井到浪漫的東方之英國人第二個家。
▲小白宮的迴廊深達八尺,提供舒適和浪漫的空間。
▲當時共蓋了三棟同型白堊洋樓,外牆面都是敷有亮麗的白灰,因此附近居民(如真理街三巷的老居民)都稱它們為「埔頂三塊厝」。
在1863年到1903年這卅年間,大台北的物產就由小船利用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運到艋舺、大稻埕加工打包,再利用淡水河送到淡水轉大輪船出口,而外國產品也反方向賣到台北各地,淡水就成為貨物集散的轉口中心,在清末成全台最大的國際港,晚清時期,可說是淡水的黃金時代。
「總稅務司公署界石」碑
日治昭和時期,淡水國際港已徒具虛名,僅剩明媚的風光和豐富的歷史。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走向現代化。1895年,依據清日簽訂之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割讓予日本。
改朝換代初際,滬尾港與大陸之間的船運短暫停頓,後因臺灣總督府指定基隆港為開發重點航線,加上因淡水河上游桃園大圳的開築,促使淡水河水量遞減,因此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易,淡水港發展條件優勢不再,以及外國海運通商費用成本過高、攬貨不易等,洋商航線船班被迫停止,此後已難再常有「大船入港」的景象,黃金歲月也跟著流逝飄移。
日本政府接管淡水海關時,「埔頂三塊厝」雖日益沒落,但因它『荷蘭風』、『南蠻味』恍如長崎的異國情調建築,加上有「東方拿坡里」之譽的淡水秀麗風光,這些過了氣的官邸和洋樓,卻成為官宦進出淡水的招待所,早期的兒玉總督就以它為淡水的賓館。
淡水稅關長成為淡水官方儀式,節慶、文化活動的中心。稅關官員組了「五十會俱樂部」和地方官員、台銀和日本商社社員、地方士紳,主催了日治時代早期淡水的社會文化活動,如「淡水俱樂部」的組成、公會堂 ( 今文化中心 ) 和淡水海水浴場的建設等,甚至全台第一的台灣高爾夫球場,就是透過稅關和臺灣銀行社員穿針引線,而在淡水設立的。當時,埔頂的稅關舊官邸的夜晚,遠近漁火點點,襯托著數株「雞蛋花」微香滿庭,自然就是淡水最浪漫的賓館了。
到了日治末期淡水港的持續沒落,關務日益萎縮,「淡水稅關」收入已大不如前,無法每年撥付經費妥善維護,三棟舊官邸日漸荒涼傾廢,不僅人去樓空,原本翠綠清碧的庭院則是蕪草蔓生。光復初期被一巷之隔的淡江中學學生稱之為「化物屋敷」 ( 意即鬼屋 ) ,除了調皮的學生會入內嬉戲、塗鴉,也成野狗公園,也常有遊民住在其中。
1884年清法戰爭的滬尾之役,法軍砲擊所留下的砲坑遺跡
此時三棟舊官邸之二的海關洋員宿舍與秘書之住所早已摧枯拉朽般地被戰火摧毀,偃息後於戰後拆除,僅存官邸一棟。接下來這棟富於歷史意義的老建築,也正因為妨礙了發展而即將被扳倒?
1884年清法戰爭的滬尾之役,法軍砲擊所留下的砲坑遺跡
「日據時期消防栓」
搶救下來的小白宮
戰後,小白宮由財政部關稅總局接收,權充財政部長官行館。但多年來,缺乏經費從事整建,任其閒置,小白宮宛如「紅顏玉女漸白首」,久經風雨吹襲,任其荒朽頹圮幾被遺忘。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