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1-8 瑞芳-大粗坑古道、102公路、金字碑古道


      天涼好個秋,正是古道健行賞秋芒的好時節。

東北角管理處每年舉辦的草嶺古道芒花季也在此時熱鬧

登場。草嶺古道是淡蘭古官道裡知名度最高的古道,也

是淡蘭官道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文山徑,每年「草嶺芒

花季」總是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前來踏青賞秋芒。相較之

下,淡蘭古道另一條具有相當份量的歷史古道~金字碑古道

就顯得冷清許多。然而就以人文厚度與秋芒景致而言,金

字碑古道連走大粗坑古道,比草嶺古道的秋芒大觀也不惶

多讓,而且幽雅靜諡更勝一籌。

      深秋的一個晴天,又是古道健行的好日子。那天,

我們安排由猴硐國小啟程,我們循著昔日淘金客的足跡沿

著大粗坑古道,走訪大粗坑聚落(吳念真同學的故鄉) ,然

後上至小金瓜露頭遙想當年金九的黃金歲月,之後沿著102

公路往牡丹方向行,在不厭亭一覽芒花紛飛的秋芒景致後,

再由金字碑古道回到猴硐國小。這是一條值得推薦給大家的

賞芒健行步道,其中有許多值得品味的景點,我們去年走

過一回,今年再度舊地重遊一番,依舊回味無窮。其中還

碰到不少外國朋友也來健行,看到他們手上都拿著一本英

文旅遊導覽,其中也有大力推薦這條健行步道,可見新北

市觀光旅遊局非常用心地推展轄區內的步道群,如今這些

昔日賞景懷古的幽徑,也都變成了國際級觀光步道。


車行過了猴硐員山子分洪道後,映入眼簾的是寬廣的基隆

河,此時河岸的菅芒花正值盛開,銀白秋芒綿延數百公尺

,迎風搖曳生姿,為基隆河妝點秋色。

過了猴硐國小來到九芎橋,便往半嶺路上山,此時道路沿著

大粗坑溪而行,沒多久就會經過歷史悠久的舊「侯硐國小」

。我們將車停在舊「侯硐國小」附近,展開今日健行之旅。

直行來到大粗坑古道與金字碑古道岔路口,右轉過淡蘭橋是

通往「金字碑古道」,為淡蘭古道之一。左轉沿著半嶺路

上行即為「大粗坑古道」,為昔日採金古道之一。


   舊「侯硐國小」回望橫跨大粗坑溪的小拱橋與後方的

   「九芎橋」,此處即是百年前金九展開黃金歲月的入口。

猴硐九芎橋位於基隆河與大粗坑溪交會之河口處,是一處

極為重要之關隘,不論是商務經淡蘭古道(金字碑古道)前往

宜蘭、採金經大粗坑古道前往金瓜石或是前往猴硐採煤等

,都得行經此地。


▲大粗坑古道與金字碑古道岔路口

「水金九」黃金故事~發現大藏金

位於基隆山旁的九份、金瓜石,是19世紀基隆河採金史上

的重要聚落。光緒十六年(1890)夏,台灣巡撫劉銘傳築臺北

到基隆間鐵路,在七堵架設橫跨基隆河的鐵橋(今改為大華

)。光緒十九年(1893)曾去美國加州從事金鑛開採的潮州

人李家,在河邊清洗飯碗時,無意間發現河中竟有砂金,

於是逆流而上尋找砂金源頭,發現過支流大粗坑溪後之

基隆河已少見砂金,於是再跟著砂金的足跡轉向大粗坑溪

,終於在九分山區「小金瓜露頭」找到大金脈,也戲劇性

開啟了「水金九」近一世紀採金史的序幕。


「小金瓜露頭」座落於102縣道19.5km步道旁的岩嶂,遠觀

酷似一匍伏山頭的河馬,因其形狀像南瓜(金瓜)而稱

「小金瓜露頭」。歷經一百多年的開採金礦,如今小金瓜

變成河馬頭。


位於小金瓜露頭下方的大粗坑聚落與小粗坑聚落皆是昔日的

採金聚落。而其對外聯絡的大、小粗坑古道皆為著名的採金

古道。此次行程安排連走大粗坑古道與金字碑古道。兩條

古道起點都以九芎橋為起點,但古道風光則大異其趣,金字

碑古道全程在濃蔭的森林裡,陡上至三貂嶺鞍部可體會清代

道光元年(1821),噶瑪蘭通判姚瑩所著的《東槎紀略》其中

一篇〈台北道里記〉所描繪的地景:『盤石曲磴而上,凡

八里至其巔,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草樹

蒙翳,仰不見日色;下臨深澗,不見水流,惟聞聲淙淙,終

日如雷。』。大粗坑古道則全程無遮蔭,夏日不宜,唯秋冬

之際,沿途芒花夾道,秋高氣爽正是健行的的好時節。


▲大粗坑溪秋芒景觀。


我們循著昔日淘金客的足跡,沿著半嶺路上山,途經半嶺

福德宮、淨寺。半嶺福德宮設有四角拜亭,雖歷經數次修建

,但仍保留拙樸的石砌福德祠樣貌,看得出年代相當久遠。

古老的土地公那在不安、動亂的淘金年代,為熙來攘往的

淘金客提供了心靈的慰藉。


▲半嶺福德宮


產業道路的盡頭,路邊豎立著大粗坑觀光步道的紀念碑,

為大粗坑古道南口的起點,左側有一造型不俗的石頭厝,

門牌註名瑞芳區半嶺路26-6號。步道右側有座橋是通往

「昇福坑」礦坑,據說是臺灣最後的採金礦場,民國77

元月13日創建,到民國89年時礦坑結束運作。在橋中央,

望向後方的山谷間,兩側山壁有道細長白絹的瀑布,當地

人稱為「菜刀崙瀑布」。


▲半嶺產業道路的盡頭


▲大粗坑觀光步道與菜刀崙瀑布

 

沿著步道石階拾級而上,不久來到大峭壁下。在民國八十

九年大粗坑溪受到象神颱風侵襲,河道發生大規模土石流

,記得以前這裡有一大段崩壁,步道已瀕臨溪邊,走起來

戰戰兢兢。如經步道經過重新整修,看起來安全多了。不

過抬頭仰望這陡峭的大崩壁,令人震懾,擔心隨時有石頭

掉落,還是趕緊加速通過,以策安全。

不久路旁出現一座萬善堂,祭祀有應公。這座萬善堂建於

明治三十二年(1899),為當年採金動亂的歲月做最鮮明

的見證。九分發現金礦之後數年間,冒險而來的淘金客

前仆後繼,偷採金礦,爭奪不斷,因而造成多人死傷,

早期移民來台採金客多是羅漢腳,在這荒山爭奪地盤中、

或病或傷,不幸客死異鄉,以致無人料理後事,於是便有

地方善心人士建萬善堂,祭祀這些無主的孤魂,祈求採金平安。


   大粗坑萬善堂,護衛著百年來南來北往淘金客的平安,

   有楹聯曰:「萬事有求必應」、「善心果報無差」。 


步道順著大粗坑山腰一路往上,沿途雖沒有遮蔭,但涼風

習習,看著溪畔盛開的菅芒花隨風搖曳,走來不以為苦,

倒有一番自在。


▲大粗坑古道秋芒,為古道增添悲秋的色彩。

不知不覺中便來到已廢棄的大山分校的遺址,這裡有寬闊

的平台可供大隊人馬休憩。

大粗坑聚落大山分校


大粗坑聚落在淘金熱時,曾吸引許多礦工在此居住,著名

的導演吳念真先生,便是大粗坑人。民國38(1949)侯硐

國小第四任校長孫傳家在此地設侯硐國小大山分校,便利

大粗坑居民之子女就讀,金礦枯竭後,人口外移,大山

分校也在民國六十年(1971)正式廢設,現僅餘廢棄之

分校辦公室與校舍,和一旁的土地公廟大德宮作伴。


在這大粗坑山的谷地間,為整個大粗坑聚落的所在。

昔日九份稱「小上海」,而大粗坑稱「小美國」,據說

有三千人居住在此,當年曾滿布賭場、酒店、商店等

各式聲色娛樂場所。現今也只能在電影「多桑」、

「戀戀風塵」等電影中,才能緬懷大粗坑繁華一時的歲月。

「大粗坑聚落遺址」的中心,現場只剩一所「大山國小」

和一間小廟「大德宮」。


大粗坑原有4百多戶人家,而今人去樓空,只剩斷垣殘壁,

盛開的芒花伴著廢墟,令人有一絲淒涼的懷舊感。


大粗坑聚落二層樓洋房 


山谷間有一座架高的陸橋,為連接大粗坑聚落與102公路

的捷徑。現代化的鋼筋水泥陸橋對比周邊的廢墟形成強烈

的對比。


我們走上天橋,回望「大粗坑聚落遺址」,展望絕佳,

大粗坑山與牡丹山所夾之翠綠河谷,一覽無遺。


天橋上方接上大粗坑產道柏油路,產道蜿蜒向上,幾個轉

彎後便接上102公路。


▲大粗坑產道秋芒


大粗坑產道的盡頭與北102公路銜接,路口設有大粗坑古道

指標。此時往右即是往牡丹、雙溪,途中可至金字碑古道

入口,取左則轉往九份前進。而小金瓜露頭與大粗坑山的

入口就在大粗坑古道北口的隔壁。

小金瓜露頭的入口在102公路標19.5k處,站在公路旁即

可看到酷似河馬的「小金瓜露頭」。


   小金瓜露頭,每次來到這裡,總有時間停止的感覺,覺

   得時間在這裡靜止了八九十年。百年前鐵路工人潮州人

   李家發現大金脈的所在,從此開啟了九份的流金歲月。

   如今礦脈淘盡,千金散盡,只剩滿山翻飛的芒花,以及

  枯山水般的蒼涼,望著不遠處的九份山城飄著濃郁秋味

  ,望盡了九份的發展興衰,也望盡了淘金客的一場黃金夢。 


小金瓜露頭上方電塔附近就是大粗坑山。記憶當中山頂有

顆基石,可惜我在山頂遍尋不著,只見雜草叢生當中豎著

一小木棍,或許基石不在此處,只好倖然退出。


大粗坑山基石處,不見基石。

不過站在大粗坑山山頂,展望頗佳,102公路與牡丹山、

基隆山、無耳茶壺山清晰入目。


遠眺基隆山,大肚美人,婀娜多姿。


遠眺無耳茶壺山,茶壺若隱若現。


大粗坑山山頂也是欣賞102公路的最佳觀景點,豔陽下的

公路在牡丹山鞍部而築,有高山景觀公路的味道。


回到102公路,沿公路往雙溪續行,俯瞰剛經過的大粗坑

古道,「大山國小」和「大德宮」的建築相當醒目。


在芒花盛開時節,是102公路最美的季節,漫遊102公路,

單車巡禮與健行是最佳方式,大肚美人山、茶壺山黃金稜線

始終不離不棄。在秋天,涼涼的風吹過臉頰,或是在黃昏

時,看著夕陽灑在銀白的秋芒,更增添動人韻味。


102公路轉個彎上了鞍部,越嶺點就是「不厭亭」,過了

不厭亭,公路即開始急轉直下,一路奔向雙溪。

不厭亭,百訪不厭。


「不厭亭」展望極佳,是秋天賞芒的絕佳景點,凡是南來

北往的遊客來到「不厭亭」,總是要駐足賞景一番,才算

是來過102公路。不厭亭東邊有是一道縱貫南北的牡丹山

草原稜線,北面仍是牡丹山連到金瓜石山(大粗坑山)的

橫亙山稜,西邊可俯瞰基隆河,侯硐聚落,遠眺五分山。

向南眺望,峰巒層疊,氣象萬千。



不厭亭也是眾家攝影愛好者獵取秋芒的最佳景點。滿山遍野

的芒花,在熾紅的夕照下隨風搖曳,形成紅色草浪,襯著

遠近山巒與山腳下猴硐聚落的燈火,這就是膾炙人口的

102公路秋芒」景致。


可惜我們還要趕回猴硐,無法逗留到夕陽下山,只好依依

不捨告別不厭亭。


沿著102公路往雙溪方向下山,來到公路里程22K處,就是

金字碑古道的入口。公路邊的有一大型的解說牌,說明古道

史蹟,一般的金字碑古道之旅由猴硐啟程來到這裡就劃下

句點,我們則是反其道而行,由此下猴硐。

進入步道後,此段步道開鑿於陡峭山壁上,外側設有護欄

,幾個迴繞後,不到十分鐘就到達探幽亭。


通常由山下陡上至此,通常會在此休息。但天色漸暗,也就

不多做停留。


再看一眼探幽亭與前方豎立的奉憲示禁碑。


由探幽亭眺望基隆港與基隆嶼

「金字碑」


古道一路陡下,不久又來到「金字碑」。同治6(1867)歲末

,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率兵北巡,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

「金字碑」。隨後在草嶺古道也留下「虎字碑」、

「雄鎮蠻煙」等摩崖刻石。走訪這三方古碑,似乎成了

我每年賞秋芒的例行功課。


金字碑古道旁盛開的馬藍



走訪了「金字碑」,似乎今天的健行之旅也就劃下了完美句點。

嗣後,一路陡下至淡蘭橋,回到「侯硐國小」,結束今日

古道秋芒健行之旅。回想今日飽覽102公路秋芒大觀,

對應古道上零落憑弔「金字碑」的健行者,著實給人青山

依舊、幾度夕陽的感嘆!

arrow
arrow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