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0-29大里越嶺桃源谷下大溪賞秋芒之旅

     十月二九日早上九點半,將車停在大溪車站旁停車場。今天

行程安排由大溪車站搭火車至大里車站 -> 大里天公廟 -> 草嶺古道

埡口,土地公廟廣場轉往桃源谷 -> 草嶺山 -> 灣坑頭山 -> 桃源谷

-> 鹿窟尾尖山-> 蕃薯寮山 (桃源谷步道大溪線) -> 大溪車站。

那天我打算以最悠閒的方式走訪這一條最經典的賞秋芒路線。早上

先搭火車至大里,越嶺桃源谷下山回到大溪車站取車,回程就不用

趕火車,在無時間壓力下,可以很悠閒地暢遊這條東北角最經典

的稜線之旅。

生平第一次走進大溪車站,那天非假日,車站顯得冷冷清清,我和

台鐵一位工程師聊了一下,他說:昨天全台灣放晴,就宜蘭下大雨。

大溪位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在秋冬之際,陰雨綿綿是稀鬆平常的

事。慶幸當天秋陽高照,讓濱海漁村暫時揮別了陰冷的天空,

還飄著幾分夏日風情


▲台2線上的大溪車站。

10點左右,從大溪車站搭電聯車在大里站下車。大里舊名「大里簡」

,乃平埔族「大里簡社」所在,以社得名。又大里北側山嶺名為草嶺

,為宜蘭與台北縣之界山,因地當草嶺南麓,故大里亦稱草嶺腳。

大溪與大里相距4.7公里,9:54分出發的區間車到大里已10:00分。


昔日先民過往草嶺古道時,將沿路的地名與特色編成許多順口溜,

其中有一句「草嶺風,大里簡雨」。此乃形容草嶺的風大,大里多雨。

慶幸當天大里是個大晴天,走出大里車站,熱情地陽光灑滿全身,

溫暖、愜意的感覺彌漫心頭。走在台二濱海公路抬頭仰望草嶺山稜線

,天空一片湛藍,預告今天賞芒之旅好兆頭。


▲台二濱海公路眺望草嶺山稜線

  • 來到天公廟下方的停車場,入口有一大石,上有何應欽將軍親筆所
  • 題的「蘭陽第一勝」字蹟。


上方即是大里遊客服務中心,東北角管理處轄區草嶺古道大里入口處

,每年芒花季在此登場。

遊客中心廣場上豎立著一座「虎字碑」的拓碑區,這是自草嶺古道中

的碑文所仿製成的,無法登草嶺古道的遊客,可在此體驗拓碑的樂趣。


▲劉明燈所書「虎」字在陽光下顯得凜凜有神。

大里慶雲宮 蘭陽第一勝


遊客中心旁就是著名的大里天公廟,又名草嶺慶雲宮。廟宇背山面海

,建築雄偉,氣勢磅礡,主祀由福州供奉來臺的玉皇大帝。取名

「慶雲宮」,乃取宋蘇軾詩「一朵紅雲奉玉皇」之意也。

淡蘭官道從嘉慶12年(1807)開闢,早期為官兵及商旅進出蘭陽的必經

之路,一直到大正13年(1924)12月宜蘭線鐵路全線通車後,風光一個

世紀多的淡蘭官道也在鐵道通車後逐漸荒廢。不過古道終點的大里,

山海緊逼,東濱太平洋,婆娑之洋、海龜伏臥,大里的山海壯闊景致

,堪稱蘭陽第一勝景。

大里天宮廟後方之碑林碑林之美與「登草嶺詩」

走過天宮廟凌霄寶殿廟埕,後方為慶雲公園入口。入口靜靜地坐立

一座長約140公分,高約120公分,毫不起眼的石碣,趨前一看,

即是久仰的「草嶺詩碑」。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這個蒼勁的碑文,

此後沿途思詠再三,頗於我心戚戚焉,內文所描述的情境彷彿是我

此番重遊草嶺的心情寫照。


「草嶺詩碑」,係近代書法名家頭城康灩泉先生的隸書金石。碑文曰:

「為有雲山約,重來草嶺遊,摩崖碑勒虎,蹙蹐杖扶鳩; 景好留泥爪

,城荒話石頭,何當凌絕頂,極目海天秋。」
錄盧史雲「於草嶺」,庚寅重九康海秋。

泐 ㄌㄜˋ: 雕刻、銘刻 蹙蹐ㄘㄨˋ ㄐ|ˊ: 縮步不前的樣子 杖鳩

ㄓㄤˋㄐ|ㄡ : 杖端刻有鳩形的手杖 相傳鳩不會被食物噎到 故以

鳩杖賜年高之人以扶老

1950(民國 39)年的重陽節,頭城地方人士包括盧纘祥、康灩泉、

游藤、莊鼈、林才添等十數人,仿古人重九登高的習俗,一起攀登

草嶺並寫詩比賽。最後盧纘祥先生以〈登草嶺詩〉評為第一。民國42年

,盧先生當選為宜蘭縣第一屆民選縣長,之後,盧先生英年早逝。

當年登草嶺的這群朋友為履行諾言,由書法家康灩泉先生執筆,以

隸書將盧纘祥「遊草嶺」一詩刻成石碑,置放大里慶雲宮草嶺古道

入口必經之處,用以誌念不忘之義。


慶雲公園即為草嶺古道的終點,此座公園頗具人文特色,除「登草嶺

詩碑」外便是廟方將歷年廟宇改建後,舊廟的聯柱陳列於此,兩側

共有十數根聯柱形成柱林,形成草嶺碑林之美。我一一端詳每一座

石柱,可惜多未落款年代與未署題贈者,無法由舊柱探討其建廟

與改建之年代。


走過碑林,出口還有座類似日本神社的洗手亭,頗富逸趣。接著即

通往草嶺古道埡口的林道,入口有一棵百年老榕。就此踏上草嶺

古道,開始進入百年山海的時光走廊。


從天公廟至草嶺古道埡口,約2.5公里,剛開始走在碎石子路上,

之後轉為柏油路,這條產業道路呈之字型迂迴上升至啞口,石階古道

則從中穿過。古道與柏油路多次交會,不過柏油路因受颱風侵襲部分

坍塌封閉,後半段僅開放石階步道供遊客通行。途中有觀景台、

林務局護管所改建的古道驛站,以及客棧遺址。


秋風話盧宅

途中有處客棧遺址-盧宅,位於草嶺古道南麓,昔日為淡蘭古道商旅

落腳的小客棧。宜蘭鐵道開通後,古道被冷落變得車馬人稀。當盧宅

主人過世,後代子孫不再提供商旅住宿,也搬離現址,後由外地人

整修做為居家使用,先後遷入的盧姓、江姓及劉姓居民,多以養豬

或種番薯為生;至民國六、七十年間,最後的居住者因移居他處。

這座「老客棧」便荒廢至今,如今只剩斷垣殘壁,但在幾塊大石頭

上有鑿穿的眼孔,據傳是劉明燈當年率部在此栓馬餵食歇息的地方。

客棧石欄杆及台階已染成碧綠色,橫臥在一旁的大石頭與客棧古道

融為一體,顯現出滄桑的氣氛,見證百年前古道過往歲月。


▲客棧遺址


過了盧宅遺址後,古道拾級而上,展望漸佳,大里海岸線映入眼簾。

此時古道旁正值芒花盛開,迎風飛舞,但見草浪翻飛,著名的草嶺

古道秋芒出現了。此時啞口陣陣強勁的山風,差點吹翻我的帽子,

但見秋芒隨風自在飛舞,讓人心情也跟著乘風飛揚起來。

約末40分鐘,抵草嶺古道越嶺埡口,這裡有一座石砌的古老土地公廟

,見證古道百年歷史。


▲虎字碑啞口福德祠

石頭小祠、祠內供奉石雕的土地公、土地婆,護衛著百年來南來北往

過往商旅的平安,有楹聯曰:「公老尊萬世 神正享千秋」。


過了啞口後往東便進入到新北市界,往南則可以循稜前往灣坑頭山

,接到桃源谷。

為有秋芒約,重來草嶺遊


站在啞口觀景台,看著滿山的白背芒與強風較勁而伏偃如浪濤般的

芒花,在陽光照下,古道更顯得蒼茫而動人。每年十一月東北角風景

管理所會舉辦「草嶺芒花季」,總是吸引成千上萬旅客,絡繹不覺於

古道途中。

出發往桃源谷,和草嶺古道分道揚鑣。 桃源谷步道〈草嶺線〉:由

草嶺古道埡口至桃源谷,全長共4.5km。

台灣右肩之旅


東北角海岸山海交錯,一邊是浩瀚大海,嶙峋灣岬、礁岩崢嶸,另

一邊是峰巒相疊的雪山尾崚,景色綺麗。其中草嶺古道是最具代表性

的歷史人文山徑,由古道埡口沿「草嶺線」至灣坑頭山、桃源谷、

鹿窟尾尖,迤邐延伸至三方向山,峰巒層疊,連綿不絕,這一道位

居臺灣最東邊稜脈,行走其間,宛如漫步在台灣的右肩上。


鹿窟尾尖山眺望桃源谷、灣坑頭山稜線。

草嶺古道富饒人文氣習,灣坑頭山,遠眺蒼茫大海,龜島竦峙;

桃源谷大草原綠草如茵,牧野風光,無限迷人,東北角山海依偎

風光盡收眼底。不過此行「臺灣右肩」之旅近14公里的山徑縱走,

上下落差達900公尺,對腳程可是一大考驗。


步道拾級而上,愈往上行,視野愈佳,東北角山海依偎風光盡收眼底。


草嶺線途中回首來時路。滿山芒花翻飛,增添古道滄桑之感。


▲步道上回望啞口觀景亭,遠眺桶盤窟尖。


由啞口陡上草嶺稜線這一段,以前走來輕鬆寫意,如今走來氣喘吁吁

,方知歲月不饒人。然而,抬頭仰望湛藍的天空,慶幸老天賜給我

一個賞秋芒的大好天氣,此時陣陣山風吹來,頓覺舒暢無比、

不勝快哉。


正午時分抵草嶺山,575m,山字水泥柱。山頂為觀景平台,展望極佳。

眺望不遠處的灣坑頭山,不過途中仍需翻過幾座小山頭,才能抵

小百岳灣坑頭山。


在秋高氣爽時節,漫步在這條美麗的稜線,讓人胸臆大開。眺望

滄茫大海、海天一色,遠近青翠山巒,燦光寮山、草山、鼻頭角、

靈鷲山、隆隆山等崗巒重沓,連綿不絕,氣象萬千。


站在高崗上,可以發現兩邊都是海,一側是福隆一帶的黃金沙灘、

另一側是大里、大溪、延伸到蘭陽平原的岩岸。


步道沿稜而行,不久視野出現了貢寮的內坑梯田。這片層層疊疊的

梯田,周邊為山林和草坡圍繞,放眼望去,三二農舍錯落,彷彿

化外之境,令人神往。


▲看見貢寮內坑水梯田


灣坑頭絕頂,極目海天秋


灣坑頭山,海拔616公尺,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的桃源谷步道草嶺線上

,山頂上有一顆二等三角點No.1181基石,為三方向山系以東至三貂

角間最高峰,也是雪山山脈末端最高的一座山峰,雄峙東北角,是

台灣小百岳,亦被選為台灣百大名山。山頂為觀景平台,可遠眺

草嶺山、雪山尾稜,俯瞰大里、大溪海岸線。


繼續朝桃源谷出發,此時步道上芒花隨風搖滾,整個山谷有如白浪

般波濤洶湧。


秋日的桃源谷步道,一片銀白的芒花,遍及步道兩旁,秋色綿延山坡。


今天晴空下的主色調便是銀白秋芒與翠綠大草原相互輝映,稜線風勢

非常強勁,山谷迎向風面,植物多為低矮的風衝矮林,與稜線上茂盛

的芒花和背風面綠油油的草地,以及遠近綠色調的奇妙組合,構成

一幅美麗的景色

東北角難得有如此的好天氣,讓我得以償宿願,我不覺放慢腳步,

在秋陽下徘徊獵景。


過了灣坑頭山以後,稜線北側的緩坡便是另一處有名的景點,

人稱桃源谷大草原。

世外桃源谷,流連不捨離


「桃源谷」昔名「大牛埔」是早期農家牧牛之地,海拔約500公尺。

在這片未經開墾之天然草埔,綠草如茵,綿延高岡之上,迤邐近

三公里,那藍天碧草空谷遺世而獨立之幽境,正如其名是遠離

塵囂的世外桃源。


終於來到大草原了,此時暫時擺脫那堅硬的石階步道,奔向綠毯如茵

的大草原裡。走在柔軟的地毯上,有著無限的自在感,從大里走到

這裡,還沒大休息,忍不住席地而坐,一個人獨享世外桃源。


喔,不是獨享,草原上還有一大群牛悠哉地吃草。他們才是這裡的

地主,我只是短暫的過客,暫時跟他們分享這片遺世而優美的的大

草原。牛群依然故我地吃他們的草,我也跟著拿起麵包、沏上一壺

香醇的烏龍茶,與群牛共進午餐。


午休後,突發奇想乾脆繼續逗留至太陽下山,然後搭便車下山。

不過想歸想,最後還是收拾行攮,續行。來到桃源谷石觀音線岔路口

,左下為桃源谷石觀音線步道,右下為車道往內寮產道。我是要從

大溪下山,所以左右皆不取,續直行往草原稜線走。

來到桃源谷最高點,此時天氣叵變,從海邊漂來陣陣雲霧掩蓋了的

草原,這就是典型的東北角秋冬的氣候。桃源谷在秋冬之際,由於

地處東北季風迎風帶,經常受到翻山越海的雨霧洗禮,明明在臺北

是晴空萬里,興沖沖地來到桃源谷,卻是濃霧深鎖桃源谷,

讓人沈陷在無奈的嘆息。

步道指標:桃源谷大溪線步道終點(5K),左下入草原往貢寮火車站

11.9公里。續行稜線草地往桃源谷最高點山頭。


依依不捨穿越桃源谷大草原,回首再望一眼,驚鴻一瞥臺灣藍鵲,

站在擋牛柱旁,似乎在提醒旅人「小心牛隻」。



桃源谷大草原


桃源谷往鹿窟尾尖這一段稜線步道,也出現令人驚艷的秋芒景致。


秋天的風,銀白的芒花在風中飄逸,在舞動的單面山的山谷間,雖無

北國那滿山遍野的楓紅,但是滿山銀白的秋芒在風中飛舞,奔騰著

一股蕭瑟秋意,這就是臺灣特有的秋天最美的景致。


▲莫道寶島秋色,不如北國。

不久,來到鹿窟尾尖山岔路口。此地設有步道地圖,距離大溪河濱

公園還有 4.1 公里。

高崗上的土地公~「坑內福德祠」


此地有一座福德祠,位於貢寮區內寮坑內蕭家後山,古老的石砌小

土地公廟位於古道越嶺點,廟側右下是古道路線往大牛埔蕭家莊,

廟前方有山徑是通往鹿窟尾尖的稜線山路。

祠宇為漢人蕭氏在道光、咸豐年間移墾內寮時,由蕭家族人所建。

石牆上原本刻有蕭氏家族五十餘位名字,部分已風化無法辨識。

楣題「福德祠」,有楹聯曰:「福德修積德,正氣達神明。」

東北角風管處設有高崗上的土地公解說牌,抄錄如下:
與天爭地陡山墾梯田 蔭民有福土地公顯神德
早期先民秉持著人定勝天的開拓精神,頭頂著強風烈雨,腳踩著

連綿山里,特別是在冬日東北季風來襲的季節,可謂「天無三日情,

地無三里平」。先民們要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掙口飯吃,那還真是

要祈求土地公顯神德蔭民有福。

我在坑內福德祠,向土地公請安問好後,隨即由土地公廟斜對面上

登鹿窟尾尖山,約莫五分鐘即來到鹿窟尾尖。

鹿窟尾尖山,攬單面絕景


鹿窟尾尖,553m,又稱內寮山,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山頂為小草地,

展望比灣坑頭山不惶多讓。俯瞰南側睏牛山大草原,規模雖然不及

桃源谷,但幽靜自然更勝一大籌。


此地是遠眺灣坑頭山、桃源谷單面山地形最佳觀景點。


▲單面山對峙山海依偎之間,為東北角最具特色的地質景觀。

東北角風管處以前設有單面山的解說牌,這種單面山的地形在宜蘭

的頭城海邊很常見,是指一側陡峭,而另一側緩斜的不對稱山體,

形成的原因是由砂岩和頁岩相間的沉積岩層,因造山運動的推擠而

傾斜隆起,岩層受到海浪侵蝕,下層地質較軟,受侵蝕而下塌成陡崖

,上部地層的質地較硬,未被侵蝕而保持緩斜坡,桃源谷的草原便

因強風與牧牛的影響,而在緩坡上形成,這種單面山的構造,後來

被用在頭城附近的蘭陽博物館主體建築上。


我在鹿窟尾尖駐足觀景好一陣子,突然一道彩虹從內坑梯田穿出,

橫跨整個桃源谷大草原,讓我捨不得離開這段稜線而佇足拍照良久。

今天一路走來,古道秋芒、山海大觀,灣坑頭山、桃源谷、鹿窟尾尖

每一處都足以讓人流連忘返,然而此時已是下午近四點鐘了,再不

下山,就要摸黑下山了。

回到土地公廟後,往大溪方向下山,一路飛快下山,來到位在稜脊上

的公廁,指標上寫著往大溪河濱公園還有 3.6公里。

下山路上未見任何登山客,現在終於在公廁附近見到遊客了,此後還

沒遇見下山的人。


不久來到一個分岔路口,左線是山腰古道,右線會在上坡經過蕃薯寮

山,然後兩線會合,就此展開冗長的下坡路段直下大溪。此時天色漸暗

一人獨行不宜走山腰土路,仍採右線的石板路,爬上幾座小山頭後,

於四點三十分登上456公尺高的蕃薯寮山。山頂是一座觀景平台,

旁邊散生幾株小樹,展望非常良好,可眺望南邊的太平洋與龜山島。


蕃薯寮山,海拔 456公尺,三等三角點 1120號。

番薯寮,原是大里簡舊社所在,因早期居民搭寮種番薯而得名。

拜訪了蕃薯寮山三角點後,今日遊興已飽足,無心在戀棧,接下來

還有一大段的長陡下坡路要行。


從蕃薯寮山下大溪的石階約二三千階,雖是下坡無體力負擔,但也

不可小覷。踩在陡峭的石階路,此地的森林濕氣相當重,有的石階

長滿青苔,相當濕滑,大意不得。此時手執登山杖,放慢腳步,

小心翼翼地避開青苔,一步一腳印,就如同老人家拿著拐杖慢慢行一般。

下蕃薯寮山,蹙蹐杖扶鳩

走在森林裡的步道,樹木遮天,天色更顯昏暗,山腳的海岸與大海都

不見蹤影。這段下坡路感覺特別長,走來頗為忐忑不安,偶遇路旁

盛開不知名的野花,也無心欣賞。走出幽暗山徑上,在夕陽天光相映

下,終於看見山下的公路與海岸,龜山島也再度出現在暮色蒼茫的海上。


山海大觀幾度夕陽

下午5點,來到仁澤新村之前的小拱橋,終於降到平地了,這裡離

大溪車站還有一公里。

仁澤話龜島


仁澤新村的居民大部分來自龜山島。民國63年因為政府計畫將該島定

為軍事管制區,而被要求遷至台灣本島,政府並在大溪里的大溪車站

附近建築「仁澤新村」,讓島民得以居住,龜山里亦因此併入大溪里。

隨著近年來本土意識抬頭,1999年以後,「仁澤新村」的居民紛紛

要求重新設立龜山里,並將「仁澤新村」改稱為龜山島社區。

走過「仁澤新村」,隨即來到濱海公路(台2線)旁的大溪河濱公園。

大溪舊橋」別來無恙


從大溪河濱公園回大溪車站,在蒼茫暮色中再看一眼大溪舊橋。距

2007年冬天我們一家三口造訪這座精美的拱橋後,轉眼間,

又過了8個年頭。


大溪舊橋(位於大溪河濱公園旁)。建造於昭和16年(1941),

目前為宜蘭縣定古蹟。

今天從大里草嶺古道越嶺下大溪,山海大觀,又見海龜浮臥,有古道

出鄉關的悸動。撫今追昔,滄桑多變,茲仿作盧纘祥之「登草嶺詩」

做為結語:「為有秋芒約,重來草嶺遊,大里慶雲宮,蘭陽第一勝;

灣坑頭絕頂,極目海天秋,世外桃源谷,流連不捨離;鹿窟尾尖山,

攬單面絕景,下蕃薯寮山,蹙蹐杖扶鳩,夕陽照大溪,蒼茫望海龜。」

歲在乙未羊年秋月。

arrow
arrow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