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5新社、石岡古蹟漫遊

2007/10/27 22:33

20071025新社、石岡古蹟漫遊

 

日期:96年10月25日(四)             天氣:晴

人員:         獨自1人  交通:汽車

       今日慶祝台灣光復節,特地休假再度拜訪中部基石。一路經石岡看見路口有明顯指標往五福臨門神木,遂臨時改變主意先拜訪神木後再經東勢至卓蘭開始今日基石巡禮。想不到這一改變,原本計畫拜訪9顆基石縮水為為6顆,將多餘時間拜訪當地古蹟。

        每一處古蹟其背後都有一段感動人心的歷史故事,比拜訪基石來得生動有趣。但是藉由探訪平地&郊山基石可多了解當地地理環境,又藉由未知陌生的野外初訪增加了不少探險的樂趣。今天古蹟探訪事前未曾規劃,純粹藉由探訪當地基石之路線順道拜訪,其所獲得意外收穫遠比探訪基石更大。

 

 

位於石岡鄉龍興村岡山巷一鄰三號附近,有一棵數百年的樟樹巨木,其旁又有楠、朴、相思、榕等四種樹,同長於一處,枝葉茂盛,氣象萬千,民國六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蒞臨觀賞,特賜名「五福臨門」。五福臨門神木,主要以樟樹巨木為中心,該樹樹高約二十公尺,胸徑二‧五公尺,胸圍四‧九公尺,樹冠幅約一三○○平方公尺,樹齡據推測約有三百五十年。目前台中縣政府將「五福臨門」闢建為一個觀光區,園臨內花木扶,整齊美觀,環境幽雅,確是一個理想的好去處。在園區入口處左側路旁,矗立著一座五福臨門的碑記,介紹「五福臨門神」的歷史源流,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蒞鄉參觀賜名,以及其後闢建為觀光區的經過等等,使到此參觀的遊客都能藉此瞭解「五福臨門神木」的由來和發展梗概,相當有意義。】  本文摘錄自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龍興村五福臨門神木

神木為以樟樹、相思樹、楠樹、榕樹、朴樹等五種樹,同長一處合抱而成的巨樹,枝葉茂盛,樹冠高大,綠蔭寬廣。故總統經國先生於民國六十四年二度蒞臨本鄉時,特別賜名「五福臨門」。

龍興村路口奉安泰山石敢當。

客家村落常見老樹下即有伯公廟,龍興村路口老樹與伯公廟。

       路過台3線161.5公里處,瞥見右側有古式牌樓,停於路旁,駐足觀看。細觀之下原來是『義渡紀念碑』古蹟。為清道光年間,官封五品大夫,朴仔堡總理劉章職夫婦佳城。

內有『義渡紀念碑』記載清道光十三年,朴仔口以東有大甲溪流,當時地方士豪劣紳在西邊設有舟子來往渡船交通,向過往行人需索銀兩,有一日渡船載了少女18人渡至中流,船夫調戲少女,以致渡船傾覆,18名少女盡溺死,釀成地方械鬥,劉章職為免地方互相殘殺,便出面調解息事,並與其弟濟川,會同地方士紳募錢設置義渡,當時彰化知縣李廷璧,嘉許其義舉,出銀百兩贊助,義渡會總共募得二千三百八十七元,將這些銀兩購置田產,以每年租榖所得作財源,由義渡會僱船夫十二人,使過河的人,免費渡船地方稱便。

牌樓正面書寫道光壬辰年冬月 「仗義卹鄰」劉章職立,最左邊為「崇功報德在貞恆」 朱阿貴書

牌樓背面書寫道光丙申年夏月 彰化縣正堂賈「正直好義」劉章職立 昭和壬申年重勒

       牌樓後面有一座古墓,可惜未細觀其年代。此古蹟位於台三線161.5公里處,平時車水馬龍,若匆匆路過很容易失之交輩。之後,開始今日基石巡禮。待下午回程時再造訪土牛客家民俗文化館與石岡鄉土牛國小之「民番地界碑」。

        登完小百岳暗影山後回程途中瞥見抽藤坑溪右邊有一漂亮之安妮公主花園建物,宛如歐洲鄉村城堡。旁邊有一巨大淡藍色大水管直上山頂,非常壯觀。於是停車觀看究竟,原來這巨大淡藍色大水管名為抽藤坑 二號倒虹吸管,大有來頭。

安妮公主花園&抽藤坑 二號倒虹吸管

抽藤坑 二號倒虹吸管與專用巡水梯

抽藤坑倒虹吸管圳跨山越谷的雄偉

臺中縣政府在2001年9月,將2號倒虹吸管列入「臺中歷史建築」。所謂倒虹吸管,指的是運用位能上落差,累積動能來推動水流,達到南岸順利推上北岸。不致於圳水會逆流或停滯,在倒虹吸管附近中95-1公路旁,豎有一處說明供人閱覽。其二號倒虹吸管,日據時是東洋地區第一長的倒虹吸管,至今仍是遠東最長的倒虹吸管。被票選為台中縣歷史建築物第一景,及全國百景第廿六名。

白冷圳歷史公園

 

        拜訪北大茅埔山後結束今日基石巡禮回到台八線約7公里處,看見路左有兩顆大榕樹非常引人注目。停車拍照。位於大茅埔招呼站牌旁,有四支枝幹,枝葉茂盛,樹旁並設長形鐵架涼亭,看見不少當地老人在此聊天。請問當地老伯說,棵老榕樹,據推測樹齡約二百年。樹下之伯公廟約八十年前在樹下建立。

 

東勢鎮慶東里東關街老樹下之伯公廟

伯公廟對面也有一顆老樹,樹形傘形,枝葉 茂盛,樹基部位,有一塊約三噸重的「大 石頭公」緊靠基幹,樹下設置石製方形供 桌及香爐,供祭拜者置祭品及插香之用, 樹下並架設鐵棚,樹基地面約有十餘坪, 全部舖設水泥面。

在往前數百公尺路旁有一棵老楓香樹問當地居名民,據推測樹齡約有兩百年。樹下建土地公廟為日據時期所建,十多年前才將土地公廟改建。

        觀賞老樹與拜過土地公廟後,已近下午4點了。一般文化館開放時間均在下午5點結束。於是趕往今日之主要目的:土牛客家民俗文化館與土牛民番地界碑。

土牛客家民俗文化館原為廣東大埔縣客家先賢劉文進公所建劉家伙房,921中部大地震被震垮,成了廢墟一片。只見一株蒼鬱的百年麵包樹依然屹立不搖。後代子孫捐地在原地原貌重建,95年5月9日落成起用,保存甚多大埔客家文化珍貴史料。

百年麵包樹

清朝匾額

其中中堂上扁額「仗義卹鄰」道光十叁年梅月日職員劉章職立與『義渡紀念碑』上道光壬辰年冬月 「仗義卹鄰」劉章職立應該是同為劉氏祖先。

石岡鄉土牛國小

台中縣石岡鄉土牛國小西北側校園涼亭內之「民番地界碑」,為當地歷史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見證。該碑之碑文為 : 「奉憲勘定地界 勘定朴子籬處,南北計長貳百捌拾五丈五尺,共堆土牛壹拾玖個,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六尺,每溝長壹拾五丈、闊壹丈、深六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 乾隆貳拾陸年正月 日 彰化縣知縣張 立」當時漢人與原住民有嚴重的地界衝突,最後在今土牛國小下方掘大水溝,並在溝的兩旁築了十九個大土推,外型如牛,名曰「土牛」,雙方以土推及河溝為界,並立碑為証互不侵犯。此即「土牛」地名之由來。這與石牌之地名因「漢番界碑」而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土牛「民番地界碑」原來樹立在劉美德屋後稻田裡,後因位置不顯著,村民本建議遷至豐勢路旁,但怕妨礙交通,再遷至土牛國小東北方的大土推上,但因位置偏僻,外人參觀至為不便,最後遷至現址。

造訪土牛民番地界碑,心裡感動萬分。踏上歸程,結束今日大豐收行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