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寮義民廟土牛溝遺址探訪、燒炭窩古道追憶行

2007/11/01 18:35

枋寮義民廟土牛溝遺址探訪、燒炭窩古道追憶行

 

日期:2007/10/27 天氣:晴

人員:個人  交通:轎車

 

        在新埔鎮的旱坑里的柿子園區度過午後休閒時光,此時太陽已漸西斜,於是動身驅車往義民廟繼續今日後半段行程。
        兒子從中午玩到現在,一上車沒多久就已沈沈入睡。到了新埔鎮上坊寮義民路(竹14鄉道)二段460巷內-劉氏雙堂屋時,老婆與兒子尚在熟睡中,此時夢周公比看古蹟重要,就讓他們在車上繼續睡,我與馥菁下車開始參觀-劉氏雙堂屋。
        劉厝因兼具前後堂同時具有三合院及四合院的配置精神,因此又稱"雙堂屋", 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前後庭、中庭、川堂皆開放參觀。重修後雙堂屋前堂庭埕廣闊,前堂屋簷採雙燕尾,氣派非凡。其格局與大溪的李騰芳古厝、彰化馬興陳宅-益源大厝不相上下。走進禾埕,映入眼簾的是「鐵漢家聲」四個大字,據說因劉家老祖先宋朝時代的劉安世,擔任朝廷諫官,正直無私不畏權勢,因得罪宰相蔡京而被放逐至嶺南,蘇東坡稱之為「鐵漢」。
        
         雙堂屋前有規劃為鳳山溪枋寮庄自行車道之路線,沿著自行車道往雙堂屋後方走,不久即見到山坡上有大型祖塔,為劉家祖塔,稱「瑞閣園」(為紀念來台祖劉學悟之父劉瑞閣)。瑞閣園為旅美建築師李澤礎設計,造型特殊,全省唯一。雙堂屋前有劉氏祖祠,後為劉家祖塔,具體展現客家建築"前祠後墳、聚落而居"的住宅觀。
        瑞閣園在往前就是為鄉間小路,目前為鳳山溪枋寮庄自行車道之其中一段。可惜此地無自行車租車行,目前正值秋高氣爽,行走在鄉間小路,應有一番閒適之情。
回到雙堂屋的門前廣場,開車繼續往前行。沿著馬路走,約150公尺,過台灣高鐵高架橋後的第一個巷口(義民路二段530巷),入口有燒炭窩古道指標,道路雖狹窄尚可行車。燒炭窩古道已來過一次,今日順道開車舊地重遊。
沿著530巷的鄉間小路前行,右側小路不遠處,有一棟「天祿堂」三合院古厝為劉家天祿堂。再往前走,路右側有一土地公廟,為「涼井伯公廟」,廟旁大樹下有一古井。行到此地,不禁想起2004元旦,那年有幸隨林宗聖老師、楊俊哲老師等人在當地文史工作者新埔國中黃老師帶領走完原汁原味的燒炭窩古道。當年黃老師從劉家天祿堂開始帶領,經涼井伯公廟、單粒石頭公、至平頂埔邊緣至燒炭窩底之陡坡「石崎仔」路段,然後越嶺至湖口裝甲兵訓練基地,經大湖口山後沿著185高地(二層高之司令台)前大校閱台,接泥土路後來到老湖口街午餐。由入口至「石崎仔」路段,記憶鮮明,之後經樹林高繞至軍事基地之路,記憶變模糊,倘若獨自行走未必有把握走到老湖口街。

        行車至涼井伯公廟後,再往前道路愈狹窄,會車不易。今日來此僅是回味當年走此古道之幽情,於是開車往回走,過不久即來到枋寮義民廟。新埔已來過3次,卻尚未拜訪義民廟,今日當然不能錯過。

注:燒炭窩古道起自今老湖口,向南穿越湖口台地(俗稱平頂埔),經燒炭窩至上枋寮雙堂屋附近銜接竹14公路,全長約7 公里。其中平頂埔邊緣至燒炭窩底之陡坡路段,為便於挑夫通行,路面全以扁平石塊舖成「石崎仔」,至今仍有三百餘公尺保存完整。古道沿線植物種類繁多,人文史蹟豐富,如客家伙房屋、涼井、各式伯公、石砌駁坎,以及軍方觀測台、閱兵場、測量三角點等,無不令人發思古幽情。惟遺憾者乃軍方於民國六十年代闢建戰車射擊場,阻斷古道,導致古道逐漸隱沒於荒煙慢草之中。民國86年,地方熱心人士重新整理古道,並與土牛溝古道通聯,做為民眾健行路徑,古道始重見天日。民國93年,縣議員林保祿向新竹縣觀光局爭取興建枋寮自行車步道,並重修古道部分路段,終成今貌。


        到了義民廟虔誠地向義民爺膜拜致敬後,開始參觀附近景點。義民廟經過歷年的擴建增修,已不見兩百年古廟的風采,但由廟內諸多清代匾額,仍可感受其歷史悠久之氣氛。到了廟後方的墓地時,古樸的墓碑上刻著「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塚」,在此又虔誠地向義民爺頂禮致敬後,感受其義民軍保衛鄉土義無反顧之史蹟。

 

        之後,向廟內執事人員詢問附近土牛溝遺跡乙事。執事先生回答說,土牛溝遺跡在此附近山中,但要專業嚮導帶領才能找到。最後經不住我一再詢問,終於透露說由廟前往新埔方向第一個閃黃燈,左轉上山即可抵達。此時老婆與兒子尚在睡夢中,我則開車依其指示方向來到山坡上附近民宅停車。此時剛好有一戶人家,扶老攜幼從山上走下來,小孩看到我便說,山上有土地公,我一聽更加深此地可能是傳說中土牛溝遺跡。

        一路沿水泥路往上,左邊是公墓,右邊則是乾溝,依其溝深與溝寬形狀非常類似傳說中土牛溝。約5分鐘後來到水泥路盡頭,之後就是水泥階梯。沿階梯一路往上3~4分鐘,到最高點來到一座古樸之土地公廟,再往前就是泥土小徑。此座土地公廟非常特殊,左下書寫民國前100年秋立,枋寮庄信徒敬奉。拜完了土地公後,天色已晚了,今天探訪活動就到此結束。回家後上網查資料原來此座伯公廟稱為槺榔伯公廟,位於燒炭窩山中。古樸的伯公廟由石牌上搭建三坱石板而成,約兩百年以上歷史。伯公廟後方應為傳說中土牛溝古道。

劉厝因兼具前後堂同時具有三合院及四合院的配置精神,因此又稱"雙堂屋"

彰化馬興陳宅-益源大厝

據說因劉家老祖先宋朝時代的劉安世,擔任朝廷諫官,正直無私不畏權勢,因得罪宰相蔡京而被放逐至嶺南,蘇東坡稱之為「鐵漢」。

漢代的劉向父子在天祿閣抄書,有一天發現天上有一個藜在發光,照亮了經書,劉家為了感謝這個神蹟,就取了個堂號叫藜照堂

雙堂屋前有規劃為鳳山溪枋寮庄自行車道之路線

堂內匾額

劉家祖塔,稱「瑞閣園」(為紀念來台祖劉學悟之父劉瑞閣)。瑞閣園為旅美建築師李澤礎設計

燒炭窩古道起點劉家天祿堂:創建於民國4年。是座小而美的客家傳統三合院,由劉河水所興建。

「涼井伯公廟」,廟旁大樹下有一古井為古道中途住民休息、解渴的重要據點

單粒石頭公

林宗聖老師、楊俊哲老師、黃老師2004元旦於燒炭窩底之陡坡「石崎仔」路段

 

黃老師帶領我門穿越軍事重地

大湖口山二等三角點

唯有當地嚮導才能親臨閱兵場

往義民廟前「西河堂」古厝

義民廟經過歷年的擴建增修,已不見兩百年古廟的古味風采

乾隆皇帝嘉獎他們為義民,並親自寫了褒忠兩個字

廟內諸多清代匾額,仍可感受其歷史悠久之氣氛。

古樸的墓碑上刻著「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塚」

廟前往新埔方向第一個閃黃燈,左轉上山即可抵達土牛溝遺址。

左邊是公墓,右邊則是乾溝,依其溝深與溝寬形狀非常類似傳說中土牛溝。

土牛溝遺址待查證

此座土地公廟非常特殊,左下書寫民國前100年立,枋寮庄民敬立。

槺榔伯公廟由石牌上搭建三坱石板而成,約兩百年以上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