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灣岬步道賞芒,貢寮德心宮

2007/11/19 21:14

20071117龍洞灣岬步道賞芒,貢寮德心宮

 

日期:2007/11/17 天氣:晴
人員:一家3口  交通:轎車

 

 

        秋末初冬東北部正進入芒花盛開,銀浪翻飛的季節。北部各大賞芒聖地,如陽明山、九份與金瓜石、草嶺古道、五分山均是最佳觀賞五節芒的好路段。然而以上賞芒聖地不是人潮洶湧就是需費腳力,假日若要悠游自在、不受車潮與人潮影響賞芒興致,就要費思量地規劃賞芒地點。本週末北部難得出現豔陽天,機會難得,再度奔向碧海藍天的東北角,把握秋芒好景。東北角風景區除了本月展開的「戀戀芒花思古道-2007草嶺古道芒花季」活動外,其實也有很多選擇如南子吝山與鼻頭步道外,其中龍洞灣岬步道則是最輕鬆易走的新賞芒美地。
拜快速道路之便,大幅縮短台北至龍洞之路程,不到1小時即來到濱海公路88.5公里往西靈巖寺的停車場。但是假日車多,停車場爆滿,只好退回往另一停車場。約濱海公路87.2公里處龍洞隧道前,有一條左岔路,進入約500公尺可抵達這個停車場。此停車場較不為人知,非常空曠,可避開人潮。

 

此停車場較不為人知,非常空曠,可避開人潮。

 

       我們一家3口停好車,順著步道往上走,一路是翻飛的芒花。回頭俯瞰前方龍洞灣、鼻頭角,眺望壯闊的碧海藍天,欣賞美麗的龍洞灣岬角,抬頭仰望右前方的和美山陵線,山海交錯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令人賞心悅目。步道途中有一座涼亭,往上走,步道有條左支線,來到觀景台,俯瞰龍洞岬特殊的海蝕洞與清澈的龍洞灣海域,還有雄偉的海崖峭壁。這處觀景台下方海岸的突出稜岩,剛好有兩位攀岩者正準備下攀,地勢險惡,站在崖上觀景台,不禁佩服他們的膽識。 由於兒子在此崖上觀景台,忽上忽下非常危險,只好快速離開。回到涼亭,已是中午時分,我們全家都已飢腸轆轆,遂回停車場拿今日的午餐,此時涼亭就僅我們一家人獨享。值此初冬之際,氣候涼爽宜人,若邀三五好友,或全家老小在此野餐,欣賞海天一色美景共進午餐,應是一大樂事。果不其然,當我門離開停車場時,正好有一家老小,扶老攜幼,全家帶著鍋碗瓢盆來此野餐,想必此位仁兄也是樂山樂水智者。

兒子與和美山合照

龍洞灣岬步道是最輕鬆易走的新賞芒美地。

地勢險惡,站在崖上觀景台,不禁佩服他們的膽識。

雄偉的海崖峭壁

欣賞海天一色美景共進午餐,應是一大樂事。

我們的午餐-水餃、石門劉家粽子、花椰菜、蘋果

 

       接下來,無特定計畫,純逍遙遊。看看北島地圖,草嶺古道貢寮入口的「德心宮」後方有三株老榕樹,正好順道拜訪。由濱海公路轉北40鄉道往貢寮火車站方向不遠處,有一公車站牌--舊社旁,路右有一顆老榕樹,老樹裡面有一大型古厝,不禁引起我的注意,於是開車進去參觀一下。此古厝為吳姓人家,於是順便問吳宅主人前面那顆老榕樹貴庚,老主人回答說,從小就有,應有一百年以上。貢寮地區開發甚早,民風又純樸,百年古厝處處可見,由於此處是民宅,不便打擾,寒喧幾句,隨即離去。

 

貢寮地區開發甚早,民風又純樸,百年古厝處處可見

民宅老主人說老榕樹應有一百年以上

接著來到德心宮,映入眼前的是雄偉新建築,神光顯赫、氣派非凡的德心宮。但已不見古意,不若澳底穗玉村慈仁宮仍保有古樸的外觀與諸多歷史古蹟,可令人思古之幽情。進去參拜一下媽祖後,順便參觀此廟之新建築。新廟中有數量眾多的木雕、石刻,頗為可觀。 隨後來到後方小山丘榕樹園,參觀傳說中的三株老榕樹。此片榕樹園,有大小二十餘棵榕樹,其中除了三株兩百歲以上的老榕樹外,其他榕樹年齡也不小,均有可觀之處。細看三株老榕樹在榕樹園裡顯得特別高大挺拔,可能是受媽祖的庇護下,顯得生氣蓬勃,目前已被台北縣列管為珍貴老樹。榕樹園除了老樹之外,廟方還將舊廟拆下來的舊石柱、石碑安放此處,供人緬懷。

雄偉新建築,神光顯赫、氣派非凡的德心宮。

廟方還將舊廟拆下來的舊石柱、石碑安放此處,供人緬懷。

「德心宮」後方三株老榕樹之一

再看一眼三株老榕樹之一

榕樹園全景

「德心宮」後方三株老榕樹之二

 

      欣賞了老榕樹之美後,本想離去前往望遠坑公園、草嶺古道一遊。但兒子對老樹與古蹟不感興趣,反而對廟左有戶林姓小兄弟正在玩遙控器汽車看得津津有味,不想離去。加上個人覺得面對這麼一座歷史悠久之廟宇,一定有許多典故,就此匆匆離去,實在可惜,於是就多停留一會兒到處逛逛。德心宮目前仍有局部整修工作,此時見廟前有一位老伯正與施工人員交談,我上前請教這位老伯關於後方榕樹園老樹與廟方歷史等等,想不到這一請益之下,有如挖到寶藏一般,今天德心宮之行真是受益良多。
        這位老伯姓林,今年77歲,卻力氣頗大,林老伯翻開廟前古井之水泥蓋展示給我們看時,有如翻開木製蓋子一般輕鬆愉快,我則需費好大力氣才能搬動它。林老伯為人古道熱腸,自小世居此地,對德心宮典故如數家珍,今天還特地充當解說員為我們一一解惑。他說此廟歷經5次大翻修,從第一次以土塊堆砌為牆壁,覆茅草為屋頂,第二次改用石材為壁,今日廟方還留有數件當時的石柱石匾,第三次是在日據時代改建,第4次在民國六十八年全部重建,至七十四年規模完成。第五次因即是是因為象神颱風以來的秋颱,讓下雙溪一帶經常遭到水患的摧殘,舊廟多次泡在水中。後因颱風造成多次淹水,神像、器皿隨洪水於廟內飄流,民國九十年納莉颱風災情更重,那次颱風還曾淹到一層樓高。為了不忍看著這座鄉親的信仰中心再次遭到大水的襲擊,管理委員會在徵詢各方意見後,決定忍痛將鄉親口中的下洲仔廟(相傳首建於乾隆年間,可說是鄉內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故而決定加高基座重建,在各方鄉親與信士集資一億多,費時五年餘直至去年七月大致完工。

 

兒子對廟左有戶林姓小兄弟正在玩遙控器汽車看得津津有味

 這位老伯姓林,今年77歲,卻力氣頗大

接著林老伯帶我到後方榕樹園參觀,他說本來有4顆老榕樹,其中一棵因影響新廟之建築忍痛將此株老榕樹鋸掉。榕樹園早期原本種蕃薯為主,早期德心宮之廟祝因收入微薄乃將廟後方空地種蕃薯貼補家用,後來收入漸豐後改植榕樹。歷經多年,小榕樹早已成林,和小山丘的三株老榕樹形成今日的榕樹園,目前是當地居民乘涼的好地方。舊廟拆下來的舊石柱、石刻花堵均安放此處,細看一下舊石柱之年代無法確認,應是在日據時代改建之器物。接著,來到廟宇後方左側有一從未乾枯的自然水池,當地人均稱為田螺洙,洙即口水之意,意即田螺吐口水的意思。因此水池地下有一天然湧泉,所以此池從未乾枯過。(注:後來上網查資料得知:根據文獻記載,「嘉慶十七年在下雙溪洲仔與遠望坑之間設立官渡「遠望坑渡」(參閱貢寮鄉志p.380),久居此地的耆老──林讚賢先生証實,渡口正位在德心宮後方。故清朝時期雙溪河水運交通,可透過德心宮旁「遠望坑渡」的小型船隻:俗稱「溪駁」(吃水兩尺以內小船),轉載海舶來貨,逆行上溯至頂雙溪。除了過往曾為宜蘭及三貂地區水陸交通要道,德心宮也是好地理所在:廟宇左側有一小山脈可以看作龍形,山口處有一從未乾枯的自然水池,彷若龍正吸吐池水,而水池前一座圓形小山,猶如龍珠,廟宇建築在龍珠前方,正位於吉祥之「龍珠地」!」

老伯說此池叫田螺洙-手指之處地下有湧泉,從未乾枯

 

剛剛在榕樹園裡無法細看小山丘上老榕樹整個外觀,現在來到水池這邊往上一看,才看清全貌。林老伯還一指那顆被鋸掉的老榕樹,看了實在可惜。最後來到大殿,新舊廟宇的差別,除了基座加高防淹水之外,舊有德心宮建築為三殿設計,新廟則增建為五殿。「中殿」供奉十三尊媽祖神像:有最早來台的大陸媽,坐鎮廟宇中央的鎮殿媽,及供信眾迎請的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六媽、七媽,和自台灣各地靈聖廟宇分神的南港媽、湄洲媽、關渡媽、北港媽。另外,左右兩旁「小港殿」分別奉祀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再兩旁的「五門殿」則分別奉祀文昌帝君、武惠尊王與福德正神。新廟有數量眾多的木雕石刻,均出自大陸福建地區師傅,再運回貢寮由台灣本地師傅安裝。木雕圖匾繁複精細、色彩繽紛,值得細心品味。另外,五扇大門上使用整塊紅木立體雕刻並彩繪而成的十尊門神浮雕,更是不可錯過。而屋外鐘樓、鼓樓的石欄杆上,有各式造型都不一的石獅子,每隻均各具其神態風姿。

        最後,託老伯之福,老伯帶我們登堂入室,走進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內之古物收藏室。一般人或許對於新廟之雄偉新建築,感到驚嘆,但對新廟毫無古意感到更多惋惜,對於舊廟卻懷有更多之情感與不捨。但是看到牆壁櫃子內收藏舊廟之古物時,或許對新廟毫無古意會稍微釋懷。內部陳設大都為德心宮自建廟初期到最近一次改建所遺留之古物,從清道光時期、清末民初,日據時代、光復初期之古物,全部收藏入列。對於德心宮管理委員會與地方耆老的用心,深感敬佩。此時老伯有事先忙,老婆在外招呼兒子,室內僅我一人獨自欣賞古物,面對這百多年前古物內心非常感動與激動。

 

被鋸掉的老榕樹,看了實在可惜

兒子對老樹與古蹟不感興趣,與林姓小兄弟打成一片

老婆後方為德心宮遺留之古物

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德心宮門匾

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媽祖聖像印刷

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籤詩印刷版

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柱墊

光緒6年(1880年)的古書

 

1958年舊帳簿

道光三十年(1850年)報馬用斗笠等

清末時期之農具

道光廿十年(1840年)荐盒

古瓦古磚

古酒壺

       新廟宇建造其間,林老伯每日和其他當地重建委員會的老人家自動自發來監工與關心進度,對於重建五年的下雙溪德心宮媽祖廟落成,林老伯感到非常自豪,並說從侯硐到大里也就是舊稱為三貂保,德心宮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新最大之廟宇。舊德心宮已是當地居民的共同生活記憶,舊廟拆除,想必許多地方父老感到十分不捨;而新德心宮的落成,又是另一段新記憶的開始。站在德心宮之廣場,面對寬闊的下雙溪河自下面緩緩流過與不遠處之望遠坑山,不禁緬懷過往。德心宮正是清朝古官道「淡蘭官道-草嶺古道」入口,台灣總兵劉明燈前往草嶺古道所投宿之地,「德心宮」正是見證「淡蘭官道」遺址的歷史之ㄧ。來草嶺古道多次,卻不曾造訪德心宮,如今對這段歷史瞭解較深,下次來草嶺古道健行時,感受會更加深刻。回首再望一眼雄偉之新德心宮,內心充滿感激。此時夕陽西照,向林老伯告別後,踏上歸程。

面對寬闊的下雙溪河自下面緩緩流過與不遠處之望遠坑山,不禁緬懷過往

草嶺古道入口秋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