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銅鑼九華山大興善寺,大湖法雲寺

2007/11/27 20:43

 

 

20071124苗栗銅鑼九華山大興善寺,大湖法雲寺

 

        記得廿幾年前第一次到銅鑼九華山大興善寺朝山,當時我媽、大姊與我跟隨彰化教育學院(今彰化師大)學生朝山團從山下一路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步一跪、九步一拜的虔誠景象,歷歷在目,印象極為深刻。爾後幾年我媽幾乎每週都會上山做義工,很少間斷,銅鑼九華山大興善寺漸漸成為媽媽的生活信仰中心。
        本週回南部接小兒回家,與老媽約好在九華山大興善寺碰面。銅鑼九華山大興善寺本已在2005年11月11日遷移至三義西湖村現址,但三師伯不忍銅鑼九華山基業就此荒廢,因此就在原地將舊寺拆掉重建。在各方信徒義捐與三義九華山大興善寺大師伯贊助下重建銅鑼九華山大興善寺。
        新落成大興善寺建築整體外觀簡潔、開闊,質樸而內斂,色調為沉穩的灰色調。大殿後方以大石頭堆砌成小山丘,山丘上佈有仙鶴,在陽光照射下顯得特別耀眼。兒子看了覺得非常有趣,忍不住爬上去觀摩一番。

        趁中午空檔之際,順便拜訪附近的茄冬更山三角點,小停車場對面(電桿茄苳枝56左分5)有條小產道,沿著水泥小路一路緩下,兩側都是綠色盎然之茶園,車行900公尺右側有泥土岔路停車,朝東北方向平坦紅土地可見茄冬更山基石【3-71】。

新落成大興善寺建築整體外觀簡潔、開闊

大殿後方以大石頭堆砌成小山丘,山丘上佈有仙鶴,兒子看了覺得非常有趣,忍不住爬上去觀摩一番。

往茄冬更山水泥小路,兩側都是綠色盎然之茶園

茄冬更山基石【3-71】

       

 

        參拜結束,時間尚早,於是前往造訪掛念已久的大湖法雲寺。拜國道72快速道路之便,由中興交流道上國道72快速道路,不到30分鐘即來到72號公路終點處。法雲寺位於『東西向快速道路72號公路終點處』與省道3號交會處的大湖鄉汶水村的半山腰上,此處也正是獅潭溪、汶水溪與大湖溪『匯流後稱後龍溪』的交會處,山明水秀風光明媚,是早期台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首先來到汶水老街。現今老街重建後,己呈現另一種不同的風貎,雖古意盡失,但仍可反應出客家人的純樸實際風貌。街頭仍擺有客家人傳統美食-膽肝,今日已不多見。一般旅客、登山客團體均將大客車停放於汶水停車場,沿著法雲禪寺牌坊,經過吊橋順著桂竹林的車道步道而行,約需50分鐘的行程。午後來此,時間太趕,於是選擇開車上山。
        本想經彼岸橋上山,但彼岸橋入口已被封住無法進入,下車問當地人,原來彼岸橋被柯羅莎侵襲沖斷,橋斷後,暫時只能依賴省道台三線往南方約四公里處的恭敬橋出入。遂沿台3線再往南,經大湖草莓文化館不久即可看見恭敬橋。過橋後右轉往法雲寺續行,開車漫遊此鄉道沿溪谷而行,沿途盡是阡陌縱橫的草莓栽植區,田園景緻清幽宜人。
        到「法雲寺」,沒有馬上到大殿禮佛,卻在視野遼闊的殿前廣場俯視大湖溪風光。法雲禪寺依山傍水而建,殿前遠眺中央山脈層巒翠嶂綿延起伏;近瞻鸚鵡山,巍峨壯偉,盡收眼底。眺望大湖鄉水尾坪河階台地,一畦畦的草莓園整齊有數的羅列在河階台地,有如一個臥睡的心型,在冬陽暖和均映照下,令人心曠神怡。
       大雄寶殿兩旁有一對大理石石獅,內奉大玉佛像,兩側門邊則供奉韋陀尊者與伽籃尊者。玉佛像背後,則另供伽藍尊者像。建築為少見的日式寺院結構,頗有大唐古風,華麗而莊嚴。殿內十分寬敞、潔淨,虔誠禮佛之心油然而生。注:法雲寺在民國十六年因為白蟻蛀蝕而拆除重建,民國二十四年大地震,殿宇又遭全毀;嗣後中日戰起,直到台灣光復又重建大雄寶殿。弘宗法師發動泰國、緬甸、新加坡的僑胞捐贈一尊高九台尺,重達一萬台斤的大理石玉佛,當時,動用千斤頂,在千餘蹬石階上一寸一寸的移動,費時一個月,才正式安奉於正殿中。
  正殿右側有一棵波蘿蜜樹結實累累,值得仔細觀賞。在大殿右後方小岡阜上,豎立有大湖開發紀念碑,碑中記載「法雲寺」的開山緣起,紀念碑上記述吳氏兄弟披荊斬棘,開疆闢土的經過與功勳,以紀念開發大湖的吳氏兄弟。紀念碑的附近,則有一塊「石敢當」。石敢當後方有整排石鼓,古意盎然,相當特殊。後方林園古松參天,樸實自然。此時,遊客稀少,更顯得法雲寺的寧靜。
  開山堂高五層,佔地頗廣,但大門深鎖,無法入內參觀。繞過開山堂,走上早期寺院建築所遺留的木造迴廊。長木廊盡頭,有一個小小的茶房,石壼、木柴、陶碗,保留了台灣早期的廚房器具,顯得相當特殊。

        穿過長木廊來到法雲寺議事廳,議堂內遇見寺裡師父,請我們喝茶,喝一口清香甘醇的茶後,順便欣賞議堂內陳設書法與歷代住持法相。議堂內有覺力和尚及妙果和尚的法相,並有許多意境深遠的題字,細看之下乃出自一代抗日名將白崇禧將軍的手筆「目中所寓無餘子,山裡相逢有道人」、「慈悲喜捨」等題字。我對已故白崇禧將軍了解不多,但對白崇禧將軍的名言:「聖不在儒當中,聖在汝行中,從儒當中求聖,只能得些聖形,在汝行中求聖,始能得到聖行。」多年來,反覆咀嚼,感受良多。今天在法雲寺除參拜大玉佛像外,欣見一代抗日名將白崇禧手書遺墨,獲益良多。

汶水老街

街頭仍擺有客家人傳統美食-膽肝

法雲寺朝山步道

通往大殿之步道茂林修竹,清幽寧靜

金童山

從法雲寺可眺望大湖鄉水尾坪河階台地,有如一個臥睡的心型景觀。

法雲寺全景。兩旁有一對大理石石獅。

從法雲寺殿前廣場看見的鷂婆山。該山是台灣最標準的豚背狀山脊景觀之一,由於砂岩含鈣而堅硬,岩層奇突,形如巨鷹展翅,氣勢懾人。「鷂婆」客家語即老鷹之意。

正殿右側有一棵波蘿蜜樹結實累累,值得仔細觀賞。

大湖開發紀念碑,碑中記載「法雲寺」的開山緣起

母子與大湖開發紀念碑合照

石敢當後方有整排石鼓,古意盎然,相當特殊。

開山堂高五層,佔地頗廣,但大門深鎖,無法入內參觀。

後方林園古松參天

兒子在議事廳外玩耍

一代抗日名將白崇禧手書遺墨

白崇禧將軍的手筆「目中所寓無餘子,山裡相逢有道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