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地藏王廟,龍山寺,金門館

2007/12/01 20:26

 

 

      

20071125【鹿港】地藏王廟,龍山寺,金門館

 

 

       自從定居蘆洲以後,回溪湖老家次數漸減。每次回家總是像過往旅客,匆匆來回,對小時候熟悉的環境與人物漸漸疏遠而陌生。自從開始學習登山以後,藉由尋找日據時代的三角點的過程中,漸漸對當地的古蹟古物、人物風情產生莫大的興趣。

        這幾年每逢返鄉探望老爸時,總是會利用早上空檔時間,尋訪附近鄉鎮之三角點,近2年來,收穫不少。但隨著歲月增長,漸漸對古老的事物感到興趣,轉而探訪家鄉附近的古蹟,開始學習認識在地的文化資產。藉由地利之便,清晨不到7點鐘即來到鹿港小鎮。今天鹿港古蹟之旅就如同20年前入伍前夕,當年我媽就帶著我從溪湖媽祖廟,一路拜到鹿港地藏王廟,天后宮。祈求地藏王菩薩、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保佑小子我一切平安順利。平安退伍後也是一路按此路線一一還願。今天第一站也是由地藏王廟開始參拜,當年是以一般眾生來此地祈求平安,二十年後,再度踏進地藏王廟除了拜拜以外,主要還是以探訪文化古蹟為主,由當年涉世未深的年輕小夥子變成今天歷經歲月滄桑的中年男子,此時才驚覺歲月匆匆與自己成熟的轉變。
 
第一站:【鹿港】地藏王廟(三級古蹟) 
        依稀記得當年牆壁上已呈現斑駁的歷史痕跡,古色古香的地藏王廟,如今在歷經6年的修復(民國88年由政府撥款修復,同年5月11日開工,期間歷經九二一地震,至民國92年復工,93年11月10日完成廟宇的修復,同年11月17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呈現今天新的容貌,但仍不失原有的風格。
        地藏王廟採座東朝西方位,三間起二進式規模。由前而後除廟前廣場外,配置依序為三川殿、丹墀、拜殿和正殿。根據鹿港地藏王廟管理委員會主委許森樹表示,鹿港地藏王廟自創廟以來迄今345年,是臺灣地區唯一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的地藏王廟。
        目前廟中存有嘉慶年間的地藏王神像,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的「天竺尊嚴」匾,及位於廟方虎邊牆面有一塊嘉慶23年(1818年)「重興敬義園碑」。注:「敬義園」為鹿港最早的慈善組織,係自清乾隆42年(1777)由鹿港巡檢王坦、幕僚魏子鳴發起,並得到士紳林振嵩及泉廈郊商的捐助,於地方上拾字紙、收遺骸、置義塚、修橋樑等地方公益。
        2004年鹿港地藏王廟整修,入火安座期間,發現喜慶文獻,在十殿閻君中於第八殿「都市王」神尊背部取出距今已有二百零四年的春牛圖。證明地藏王廟建廟超過 200年。

       另外,廟前廣場前右側有顆老榕樹,當地人稱為羅漢樹,據說樹齡已有二百七十年。相傳由於「地藏王菩薩」是屬於陰陽神,所以當初這棵榕樹是以榕樹枝倒著種的,故俗稱「倒頭榕」,屬於「陰樹」。據說是先有地藏王廟後再種植此棵羅漢樹。可見此顆老榕樹正是見證地藏王廟歷史的最佳代言人。老榕樹在廟方的細心照料下,目前長得極為健壯,生機盎然,樹下也建有磚造圓形矮護牆保護,維護措施相當完善。

新地藏王廟,但仍不失原有的風格。

地藏王廟採座東朝西方位,三間起二進式規模。

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的「天竺尊嚴」匾

位於廟方虎邊牆面有一塊嘉慶23年(1818年)「重興敬義園碑」

鹿港地藏王廟整修,發現喜慶文獻,雕刻師傅修護神像金身內有版刻春牛圖 證明建廟超過 200年。

龍門風格簡潔樸實

虎門

已有二百七十年羅漢樹見證地藏王廟歷史的最佳代言人。

 

第二站:【鹿港】龍山寺 (一級古蹟) 
       鹿港龍山寺是大家都公認是全台灣最優美的古寺。龍山寺優美的格局是其他古寺所無法比擬的,從山門探進,隨著深廣的石版廟埕,展現氣派非凡的格局。
       一般古寺經多次重修,必增雕樑畫棟,「無處不施雕,無處不施繪」的極盡華麗精緻的裝飾。一再重修後,造成今日一般的色彩繽紛、金碧輝煌、古意盡失的廟宇,讓人感嘆古剎不再。慶幸重建後的龍山寺仍保有宏偉典雅而莊嚴肅穆原貌。
鹿港龍山寺日據時代曾淪為日本曹洞宗西本願寺之分寺,把原有在地信徒趕走,造成鹿港龍山寺一度香火絕續義捐不興,無力重建故意外保留其原有古樸原貌。
注:「大正10年(1921年)鹿港龍山寺後殿遭到回祿之災,昭和11年(1936年)重建後殿 。台灣光復後,民國49年成立龍山寺管理委員會,進行整修,由鹿港 大木匠師施水龍主持,民國53年完成龍山寺山門、五門殿及戲台之重修,五門殿及戲台的彩繪仍由 郭新林主持,作品保有古風貌,極具藝術價值。民國72年龍山寺經內政部 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民國75年政府進行全面修復。民國88年9月21日台灣發生「921」大地震,龍山寺嚴重受損,後殿屋面坍塌,鹿港企業家寶成國際集團蔡其瑞、蔡其建昆仲以回饋地方之善心, 願全額捐助龍山寺主體工程修復之經費。」

       目前龍山寺仍在整修中,但已局部開放。記得去年整修期間,從山門、五門殿、 戲台、藻井、正殿到後殿全部封閉無法參觀。目前已開放山門、正殿到後殿供一般民眾膜拜與參觀。五門殿、 戲台、藻井仍舊施工中無法進入。

 鹿港龍山寺是大家都公認是全台灣最優美的古寺。

屋頂為採歇山重簷式的重簷四垂頂,翼角曲線柔順。

進入山門以後,在前庭的兩側花圃中,各有一隻石獅這對石獅正有守衛境士以及歡迎賓客的雙重含意。

根據獅座上的銘刻記載,乃是在清嘉慶三年澎江﹝即澎湖﹞人許克京以及溫陵﹝即泉州﹞人劉堂華所捐贈。

建築的主要結構乃是由四支圓柱以及中央石門楣所支持。

屋頂為採歇山重簷式的重簷四垂頂,「重簷」則是指有兩重屋簷。

古鐘高二公尺,口徑為一點二公尺,重量近千斤,為全台最大的一口鐘。鐘的形式為宋代南方通行的樣式,鐘口狀如喇叭,並作荷葉邊,共凸出八稜波。鐘身有環帶,鐘頂有龍頭鈕。鐘上鑄有「阿彌陀佛」、「法輪常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等文字,並且有廈郊、布郊等捐獻金錢的商行、船行的銘文。下緣刻有「浙江寧波」、「咸豐玖年」(西元1859年)字樣,由此可知此鐘的歷史。

 寺內所存最早的匾額為懸於正殿的「法雨如來」,乃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嘉義知縣張縉雲所立。

 懸於正殿的「慈靈顯應」,乃咸豐八年﹝西元1939﹞重修時所立。

重建後仍保留其原有古樸原貌。

一代抗日名將白崇禧將軍的手筆

右側的龍頭在下,以欲潛入地底,將達柱底時龍頭回轉,謂之「覆地」。

重修龍山寺記 立於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碑文的文字相當清晰。其內容主要是記載道光九年大整修之始末,可說是龍山寺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泉廈郊商船戶捐題緣金碑 立於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材質是碑石中少見的黑晶石,其原因當是緣於內容繁多,而黑晶石正好可以刻入較細小的銘文,故以之為材質。

龍山寺裡有2株200歲之老榕樹

 

第三站:【鹿港】金門館 (縣定古蹟) 
       金門館與龍山寺僅一街之隔,當我將車停在金門街口時,巧遇當地迎神廟會,熱鬧非凡。參拜了龍山寺後回到停車處,此時金門館非常安靜,空無依人,於是順便進入參拜一下。
注:「金門館原為金門會館,興建於清嘉慶十年,主祀金門的鄉土神蘇府王爺故又稱浯江館。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初時廟宇狹隘不敷使用,乃於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擴建,規模始宏,後又陸續修建過數次,直至民國八十八年再度整修,即成現今之廟貌。」

 

巧遇當地迎神廟會,熱鬧非凡。

金門館為兩殿兩護龍式建築,前殿為硬山式,燕尾翹脊,樸拙莊嚴。天井中有巨樹,枝葉繁茂。

由開臺進士鄭用錫等人所立的「重建浯江館」碑記

嘉慶十年(1805年)門額上的匾「浯江館」

懸於正殿的「過化存神」乃道光十四年(1834年)時所立。

三川殿內的舊壁畫,乃是將原殘存壁畫依原貌慢慢拼貼而成,深具歷史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