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鄞山寺,淡水紅毛城 ,福佑宮

2007/12/20 21:58


20071211【滬尾】鄞山寺,淡水紅毛城 ,福佑宮

 

        兩年前當時我們家正流行單車運動,那時八里左岸自行車道與淡水黃金右岸自行車道剛啟用不久,每週總是蘆洲-八里或蘆洲-淡水來回好幾趟。可是往返淡水多回,對淡水國家級古蹟卻不曾拜訪過,說來慚愧,今天總算偷得浮生半日閒就近探訪淡水古蹟,以彌補缺憾。

【鄞山寺】二級古蹟

 

        以前以為淡水鄞山寺就在淡水郊區,今日才方知鄞山寺原來離淡水捷運站這麼近。從淡水捷運站對面之學府路往前走不遠處右轉鄧公路,在右邊即可望見一座傳統客家古建築,就是目前列為國家二級古蹟鄞山寺。鄞山寺整體建築前低後高,格局完整,在四周高樓大廈環伺下,更顯得獨特,可謂彌足珍貴。此處鬧中取靜,周邊設施完善,附近有書局、餐廳、兒童休閒設施,大人可悠閒地、可具體而微地欣賞這棟經典傳統建築,小孩更可在附近不受拘束地玩耍,此地可謂知性、兼具樂趣的親子休閒活動場所。
        淡水鄞山寺建於道光二年,鄞山寺主祀定光佛,與彰化定光佛寺並為臺灣在清代所建的兩座定光佛寺。定光佛寺主要分佈閩西的客家地帶,尤以福建汀州府為主。淡水鄞山寺亦稱汀州會館。

鄞山寺如今為全臺僅有的一座閩西汀州形式之廟宇,此廟歷經三年多之整修,大體上保存了道光初年之原貌,甚至連一般寺廟都極難保存的屋脊泥塑,鄞山寺都還是道光原物,已被公認為是認識台灣傳統建築最完美之教材。在臺灣建築史上,鄞山寺為道光時期之代表作,可謂彌足珍貴。

國家二級古蹟鄞山寺在四周高樓大廈環伺下,更顯得獨特

據說,此地地理為「蛤蟆穴」,廟前的半月池如蛙口,有風水沖剋傳說。

三川殿上客家先民開發史伏虎故事為主題的泥塑。

正面的三川殿上報鼓石雕有精製的螺紋及花草圖案

杜逢時的鄞山寺石碑記,據說其特色筆力雄健中帶秀逸之美,卻又不乏骨力,時稱「台灣三筆」之一,在北台灣享有極高聲名。

清朝同治時期江廷章進士所提之古匾

道光四年(1824年)之古匾

鄞山寺正殿內都保存道光時期原物

左邊之福德正神為咸豐八年(1858年)所立

 

【紅毛城】一級古蹟

        紅毛城高踞淡水出海口的山巔,迄今已超過350年歷史。是台灣建築史上少數可以考證正確年代的最古老建築物。由於淡水港的具有控制北台灣的重要戰略地位,為各殖民列強諸國必爭之地,淡水港主權一直易手,創建近四百年的紅毛城,歷經西班牙、荷蘭、鄭氏、清朝和英國的管轄治理。1868年英國租用紅毛城為領事館,大肆整修而成今貌,並以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戰後,中英斷交,歷經澳洲、美國托管至民國69年(1980年)正式收歸我國。

        紅毛城佇立在淡水出海口的小山巔上,入口處「南門」立有「VR1868」字樣的石碑,為昔日地界標誌,臺灣人不得跨越入內。而今「南門」轉為遊客出入口,撫今追昔,這其中的滄桑身世,正是台灣近代的歷史縮影。

「南門」即外門入口,使用觀音山的石條砌成,是紅毛城古蹟區中唯一的中國式建築。沿著山徑,四週林木蒼鬱,庭院深深,穿越百年古井,陡上石階後,進入眼簾的是一座紅色外壁的城砦,內部則是相當具特色的半圓筒形穹窿構造,主堡原具軍事防禦功能,故城牆非常堅厚,厚達近2公尺可防砲火轟擊。主堡地下一樓為地牢。以前唸歷史教科書時,對所謂的領事裁判權老是一知半解,今日看到此地牢,才有深刻體會。英國人不信任駐在國之法律,凡是他們家國人犯了法或是糾紛,一律由領事館帶回羈押、審判,這就是所謂的領事裁判權。一小間的地牢在厚達近2公尺的牆壁上,只開一小窗,並留有進食物之小洞,此地牢正是驗證領事裁判權最佳寫照。

入口處「南門」立有「VR1868」字樣的石碑,為昔日地界標誌

母子與南門合照

穿越百年古井,陡上石階後,進入眼簾的是一座紅色外壁的城砦

主堡地下一樓為地牢。

地牢城牆非常堅厚,厚達近2公尺。

一小間的地牢,只開一小窗,並留有進食物之小洞,此地牢正是驗證領事裁判權最佳寫照。

 紅毛城主堡東側則為領事官邸,官邸為維多利亞時期風格建築。紅磚砌成的方形的領事館,正門外磚牆上有12幅磚雕,包括象徵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薔薇飾磚、臺灣風格的綠釉花瓶欄杆等,因此以外觀而言,領事館較紅毛城主樓較為顯眼。內部配置也依舊時擺設,並由歷史博物館陳設近代中國對外關係、台灣開發過程、淡水開發史等歷史紀錄,使紅毛城兼具古蹟與歷史教育等功能。今日雖非假日,但遊客絡繹不絕,其中大都是台北縣市各中小學來此作戶外教學。另外,領事館外也擺設多尊舊式廢砲,其中有清代嘉慶年間古物。

 紅毛城佇立在淡水出海口的小山巔上,展望頗佳。淡水出海口、觀音山、大屯山脈一覽無遺。黃昏落日之「戍台夕照」成為一幅絕美的圖畫。

 紅毛城主堡東側則為領事官邸,官邸為維多利亞時期風格建築。

正門外磚牆上有12幅磚雕,象徵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紅色薔薇飾磚與臺灣風格的綠釉花瓶欄杆形成強烈的對比。

領事館外也擺設多尊舊式廢砲,其中有清代嘉慶年間古物。

 

【福佑宮】三級古蹟-淡水最古老的媽祖廟

      之後沿著淡水河岸漫步來到中正路「福佑宮」,淡水最古老的媽祖廟,已列為三級古蹟。 此廟雖於日據時期重建,廟前仍保留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重建等樸實渾厚的石柱與門框。另外,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巡撫劉銘傳曾奏請賜匾,御書「翼天昭佑」匾額,現今仍懸掛在正殿。 

       在福祐宮前殿之右側內牆,嵌有一極具歷史價值的石碑,於嘉慶元年(1796年)所立,碑名為「望高樓碑誌」。望高樓是臺灣最早的燈塔,位於淡水河口北岸沙崙西北岬,約在清乾隆末,淡水街人士在沙汕附近建一望高樓燈塔,以利黑夜時,指示船隻向燈塔的南邊進港。「望高樓碑」能讓今人暸解早期滬尾之社會狀況與淡水河運關係密切。望高樓的遺跡已消失在歷史潮流中,目前僅存這一石碑,見證了望高樓的歷史往事。

【福佑宮】三級古蹟-淡水最古老的媽祖廟

廟前仍保留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重建等石柱與門框。

廟門入口的一對石獅底座,還可看見「嘉慶丁巳年吉旦」的刻字。

嘉慶二年匾額

嘉慶二年匾額

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巡撫劉銘傳曾奏請賜匾,御書「翼天昭佑」匾額,現今仍懸掛在正殿。 

  在福祐宮前殿之右側內牆,嵌有一極具歷史價值的石碑,於嘉慶元年(1796年)所立,碑名為「望高樓碑誌」。

       離開福佑宮,天色已晚,回紅毛城停車場途中,順路經馬偕街,參觀「滬尾偕醫館」及相鄰的「淡水教會禮拜堂」與馬偕博士故居。

滬尾偕醫館

淡水教會禮拜堂

馬偕博士故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