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結鄉】大埔永安石板橋,利澤老街,利生醫院,永安宮,二結農會穀倉

2008/01/18 21:09

【五結鄉】大埔永安石板橋,利澤老街,利生醫院,永安宮,二結農會穀倉

 

        宜蘭早期有一【通蘭古道】是早期貫穿蘭陽平原的交通重要孔道。此古道南北路上,各有一座石板橋,北為武暖石板橋,南為永安石板橋,大埔庄位於通蘭古道南路(羅東到利澤簡)中間站,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而大埔永安橋是必經的橋樑。同樣被列為縣定古蹟,武暖石板橋較為人所知,但大埔永安石板橋相較之下顯得沒沒無聞。

         趁著週末假期一路順暢穿越雪山隧道,下羅東交流道往五結鄉前進,來到協和中路時,此時映入眼前的是平疇阡陌的鄉村景觀,視野為之開闊。進入大埔村時由於鄉村小路分歧,無明顯指標,經問路後順利來到大埔永安石板橋。

通蘭古道南路在羅東和利澤簡中間的大埔庄,是水路與陸路交會處,而永安橋(當地居民習稱「大埔橋」)是必經的橋樑。

 

 

【永安石板橋】宜蘭縣定古蹟,建於光緒7年(西元1881年),橋址在現在五結鄉協和村成安宮旁。(注一)
 
        宜蘭縣政府為保存古蹟原有的樣貌並配合社區營造規劃,於民國88年初進行大埔橋修護與地景保存工程,歷經10個月的努力,如今不僅還原石板橋樸拙原貌,配合周遭十足鄉村秀麗的景致,一畦一畦青翠的菜園,附近民家飼養的雞鴨與橋下河水緩緩流過,恬靜的田園風光,似乎回到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景觀。
  我門在石板橋逛了一陣子後,來到附近的成安宮參拜。一般橋頭多以福德正神土地公來鎮守,以求庇民佑土,納福專財。但成安宮卻奉祀開台聖王鄭成功,相當特別。成安宮旁也立有一座石碑,與永安石板橋旁之石碑一模一樣,但較有古味,心中頗為納悶。
        廟旁有間樸拙的民房,剛好遇見民房主人,順便打個招呼。老先生姓謝,世居大埔,據說大埔排水線旁的居民大都以林、謝二姓為主。他說成安宮建於民前12(根據資料記載成安宮(建於西元1894年),但歷經幾次翻修後已不見古意,唯一古蹟是廟旁的石板橋石碑,他說廟旁石碑才是真跡,橋旁石碑是仿的,之後再仔細比較兩座石碑後,橋旁石碑明顯是新立,廟旁石碑則顯得古樸滄桑,很容易辦識。

 

恬靜的田園風光,似乎回到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景觀。

位於協和中路成安宮旁大埔排水線-大埔永安橋(後方真欣渡假飯店)

母子於大埔永安橋合照

石板橋下的大埔港仔,在清朝時代從大陸來的「浣邊仔」船可運貨到橋邊。

碑文記載,永安橋原為木橋,且無名號,後因日久腐朽,為求橋體歷久常新,並祈事事坦順,當地居民遂於光緒七年(1881)興捐集資,重建成石橋,並以「永安」為名。

 

成安宮後方農家雞舍

成安宮(建於西元1894年),供奉開台聖王較為特別。

成安宮旁也立有一座石碑,謝老伯說:廟旁石碑才是真跡,橋旁石碑是仿的

與謝老伯閒聊

謝老伯的民宅也有70年的歷史

位於協和中路旁休耕的農地

 與謝老伯閒聊了一陣子之後,我們就動身啟程到下一站利澤簡老街。

 

 

【利生醫院】宜蘭縣定古蹟,建於建於民國八年(西元1919),現址在五結鄉利澤路66號 。(注二)
 
       今日開車來到利澤簡老街,首先在五結鄉利澤路66號利生醫院對面停車場停車,開始我們今天老街之旅。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棟二層樓的建築,位於路口三角窗,非常顯眼的利生醫院。具有八十幾年歷史的利生醫院,是利澤簡地區第一間醫院,也是宜蘭縣日治時期的醫院代表,目前更是利澤簡老街最具特色的建築地標,已為宜蘭縣教堂類古蹟建築物。
       利生醫院具有歐美建築的風格,外觀仍保持日治大正時期的風格,內部樓板與屋頂是木構架,典雅的造型,令人印象深刻。

 

位於路口三角窗,非常顯眼的利生醫院。

樓下為利生牙醫診所。

利生醫院長達93年行醫的歲月共歷經三代,許多佳話在當地廣為流傳。

利生醫院具有歐美建築的風格,外觀仍保持日治大正年間的街屋

 

 

       今天的老街約百來公尺,老街上還可看見利澤戲院、利生醫院等商業舊式建築、也有流流社人建立基督教堂(注四),商行、米店、打鐵店、棉被店等等,由此可一窺以往溪南第一街的繁榮景象。
        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的舊照中,利澤簡橋橫跨河道,直通利澤老街。如今冬山河截彎取直,老橋拆除了,逐漸淤塞的河道被填平成新生地,隨著陸路交通的開通,火車運駛,水路沒落,商業開始蕭條。過去利生醫院門口的渡船口也成了柏油道路,已大不如昔。走在利澤簡的老街,看不到過去繁華的集散市場,但幾棟倖存的建築,靜靜的矗立在歷史的街角--利生診所、利澤戲院及永安宮媽祖廟,仍可看出往日的餘暉。

 

過去老街上商家林立,有米店、打鐵店、棉被店、倉庫等,還有多家戲院,並有兩座歷史悠久的重要宗教聖地,一座是永安宮媽祖廟,一座馬偕傳教的基督教堂。

數棟日據時代大正年間的街屋、尖峰厝、連貫整條老街的騎樓,仍保 持的相當完好使得利澤老街與其他街道相較  ,自有一番古樸的氣質。

利澤簡教會一八八三年,馬偕抵達蘭陽平原,開始他行醫傳教的行腳,利澤簡也留下他的行跡。

利澤戲院-從廟口的簡陋臨時戲台到可遮風蔽雨的寬敞戲院,從歌仔戲、布袋戲到新劇、電影,見證了一頁滄桑的娛樂史

 

 
【永安宮】宜蘭縣定古蹟,建於1826年(清道光六年)
 
        坐落於利澤老街上「永安宮」媽祖廟,目前也被列為宜蘭縣定古蹟。其信仰祭祀範圍遍及包括利澤下福、成興、猴猴、頂寮、埤仔尾、加禮遠、社尾仔、新店仔、清水等八大庄,可說是宜蘭溪南最重要的廟宇之一。

         永安宮建於1826年(清道光六年),迄今已有一百八十年的歷史,期間曾經多次修建,已不復見廟的古貌。今日的永安宮大抵仍保持昭和時期翻修的模樣,是保存宜蘭本地匠師群的工藝特色的代表性廟宇。內部茭祉陶作品頗為精緻。但其中最特別的是,廟裡有位熱心執事先生,特別指點「永安宮」內部供奉的媽祖金身,其中有一尊是200多年由唐山過台灣之古物,相傳是三百多年前從福建省湄洲嶼的祖廟分出來,而且她還是清朝康熙皇帝所敕封十二尊天上聖母中的一尊,相當尊貴。(注三)

 

走訪利澤老街後,本想就近探訪附近之「流流社」與相傳由馬偕牧師栽種的大葉山欖,但是打聽當地人相關訊息,均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放棄,遂驅車前往下一站「二結農會穀倉」。

 

 

【永安宮】 宜蘭縣定古蹟,建於1826年(清道光六年)

永安宮是保存宜蘭本地匠師群的工藝特色的代表性廟宇。

廟裡有位熱心執事先生,特別指點「永安宮」內部供奉的媽祖金身,其中有一尊是200多年由唐山過台灣之古物。

龍虎壁堵上交趾陶頗為精緻。

昭和時期石獅

 

 
【二結農會穀倉】宜蘭縣定古蹟,建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現址在五結鄉復興中路37號。
 
        位於蘭陽溪南岸,緊鄰二結車站,居交通要衝的「二結農會穀倉」,建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宜蘭縣內僅存的日治時期榖倉建築-五結鄉農會二結榖倉,已被列入宜蘭縣定古蹟,目前正進行修復工程,為二結農村稻米文化留下歷史見證。
        經過整修後二結穀倉,原本已老舊剝落倉庫,出現新的契機。樸實風格的倉庫外觀,和附近的田園景觀相互契合。可惜二結農會穀倉目前仍在規劃中,尚未開放。僅能在外圍欣賞整體典雅造型的建築物,如今倉庫牆面已老舊剝落,但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依然迷人。(注五)

 

【二結農會穀倉】宜蘭縣定古蹟,建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

二結農會穀倉目前仍在規劃中,尚未開放。僅能在外圍拍照紀念

佔地九百多坪的二結榖倉,前身是「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

具有日本殖民時期的建築特色,混合和洋風格的「二結農會穀倉」

由窗戶縫隙可一窺內部的結構設計。

二結車站邊的橋頗有古意

二結車站邊的二結圳與步道

二結是鐵路車站宜蘭和羅東之間的一個小站

車站對面旁有一排灰舊的水泥大房屋,「二結農會穀倉」

別緻的屋角與馬背的造型加上優美的採光窗,顯得不俗。

 

 

(注一)
    位於協和中路成安宮旁大埔排水線上有座永安橋,該橋於民國87年指定為縣定古蹟,根據原立於橋旁石碑文記載,永安橋原為木橋,且無名號,後因日久腐朽,為求橋體歷久常新,並祈事事坦順,當地居民遂於光緒七年(1881)興捐集資,重建成石橋,並以「永安」為名。
石板橋西南側有座渡船口遺跡,根據五結鄉公所資訊網介紹 :『永安石板橋渡船口可行『駁仔』(手划船,形似傳統龍舟),輸運米榖雜貨,往來於內陸平原與利澤簡之間。同時與永安橋相連的產業道路,早期為噶瑪蘭廳治(宜蘭市)通往蘇澳的通道之一,也是三星、二結通往利澤簡必經橋樑,為蘭陽平原南北通路上一個重要的交通設施。』
       石橋的橋面是用三節長、二節短的庄艙石舖成的,橋墩也是石板,在石板相接處,是以榫接方式來穩固笨重石板,橋長約14公尺,寬約一米。
 
(注二)
  利澤簡位於冬山河舊河道旁,原為溪南地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水路上通冬山鄉,下達加禮宛港口。清代港口商船往來頻仍,貿易範圍包括艋舺、鹿港,甚至大陸福建沿海的廈門、福州等地。而在利澤簡當地設有渡船口,帆船進出運貨便利,成了溪南地區重要的商業重地。
       利生醫院由林茂長醫師與兄長所有,建於民國八年(西元1919),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民國九年(西元1920),地方仕紳創立的「利澤簡信用組合」,是五結鄉農會的前身,曾經做為日據時期的輕便車車站,後來羅東火車站開通,利澤簡輕便車站停止使用,這棟樓被五結鄉農業會當成利澤簡分會。「利生醫院」歷經建築亦相當有特色,它原為低矮建物,於民國62年買下隔鄰『利澤簡信用組合』〈即五結農會前身〉所有權。並於一九三五年原址改建成現今的規模。
 
(注三)
        「利澤簡」為濱海公路台2線與台7丙的交會點,是葛瑪蘭的地名稱呼。曾是蘭陽平原發展的重要港口--加禮遠港與頭城的烏石港,商船可通艋舺、鹿港,甚至還可以到達福州、廈門,因此利澤簡成為溪南(註一)的貨品集散地,所以有溪南第一街的稱呼。加禮遠港又稱為「奇力港」,相傳康熙年代,曾敕封十二尊天上聖母。其中一尊來到加禮遠港,但因為水淺進港不了,船員對媽祖禱告,不久海水暴漲,乃能順利進港。事後唐山航海人通稱:此為奇力港(奇蹟神力之港)。
 
(注四)
利澤簡教會
一八八三年,馬偕抵達蘭陽平原,開始他行醫傳教的行腳,利澤簡也留下他的行跡。當時的信眾以噶瑪蘭人為主,最早的教會在流流社,但後來僅存的卻是二十世紀初在利澤老街上所建的長老教會,一九八二年增建二樓,成為今日的規模。
利澤簡、加禮遠,均是原住民葛瑪蘭人(Kavalan的地名稱呼。附近冬山河親水公園對岸,有一處蘭陽平原保留最完整,具有文化、生態意義的葛瑪蘭聚落,稱為「流流社」。「流流」在葛瑪蘭語中是「沖積平原」的意思。流流社四周種植刺竹和土堆圍成小聚落,高大的大葉山欖是族人的象徵,周圍有許多海濱植物,形成一生態豐富的聚落。
 
(注五)
        日治時代末期,爆發東亞戰爭,日本統治者為控制糧食運用,經常派員到農家調查每家的農地面積、生產量,並計算出每家人口需多少糧食,多出來的稻穀全要繳交出來作為軍糧,二結榖倉將稻穀加工處理後,透過緊鄰的二結火車站運送到基隆、台北,台灣光復後,稻穀改為自由買賣,但農友仍會將農作送抵二結榖倉銷售,榖倉內當時大都仰賴勞力,工人需扛起上百台斤的稻穀上上下下,倉內的勞力市場成為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最佳寫照。
        昔日的二結榖倉因勞力密集,自然聚集許多攤販,吃點心的員工,商賈們來來往往,形成熱鬧的市集,之後,農業沒落,再加上設備老舊,建築不易補修,二結榖倉過去的風華逐年褪去,直到民國八十二年,五結鄉農會另建新的榖倉,二結榖倉仍閒置至今。不過,建築物典雅造型即樸實風格,仍難掩當年風華。
佔地九百多坪的二結榖倉,前身是「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內部的空間規劃分成「農會辨事處」、「碾米工場」及「榖倉」,由三部分連接而成的長型空間,其牆面為磚造,倉庫內的木造設備均採最上等的檜木材質,有通風防潮設計,堪稱是當時地方上最新式的建築之一。具有日本殖民時期的建築特色,混合和洋風格的「二結農會穀倉」,據說與「頭城農會穀倉」的建築設計師為同一人。就建築的歷史價值與特殊的空間功能而言,二結穀倉為宜蘭境內僅存的一座穀倉,也是五結鄉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倉庫,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以上資料參考五結鄉公所全球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