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鹿港龍山寺古蹟巡禮 這是一篇隱藏文章。

2008/02/20 21:03

 

20080209戊子年大年初三 龍山寺

 大年初三清晨5點多鐘,龍山寺山門前一片寧靜。

 龍山寺後殿早課梵聲響起,莊嚴肅穆,虔誠之心由然而起。

鹿港龍山寺的山門,造型秀麗飛簷如翼,運用減柱之法,只用12根柱子 其中4支支撐上簷,八支支撐下簷,各司其所各司其職,係出自高明匠師之手。

鹿港龍山寺清乾隆51年(1786)龍山寺遷建於現址,主要是選擇位於鹿港街區郊外南方之腹地,與鹿港街區發展有密切關係。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由前而後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山門兩旁的花圃內,有一對青斗石獅座,為清嘉慶3年(1798)由溫陵(泉州)劉華堂及澎江(澎湖)許克京兩位信士所敬獻。龍邊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虎邊母獅,懷抱小獅,這對石獅的造型,身體的姿態獨特,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

 惜字亭造型小巧典雅,屋頂為燕尾式,再加上紅磚砌成的方形雙層爐身,以及石塊砌成的台基,頗富古意。

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山門與五門殿之間寬敞的前埕,其院落進深與五門殿開間的寬度及屋簷高度的比例,幾近黃金比例,為完美建築設計的傑作。

五門殿兩旁的龍、虎堵石雕,均採深浮雕方式,龍堵的石雕構圖中,龍在空中騰雲駕霧,下方雕飾有二隻鯉魚,並以岩石做成禹門的造型,象徵「魚躍龍門」。龍的下方有一人物做降龍狀,即佛教十八羅漢中的「降龍尊者」,其衣服著有青色的顏料,也符合了五形的色彩。

虎堵的石雕,老虎由山稜縱躍而下,回首凝視身邊的小老虎,旁邊的松樹隨風搖曳,有「虎嘯生風」之勢,而在左上方有一人物做伏虎狀,即佛教十八羅漢的「伏虎尊者」。

五門殿兩旁夔龍窗木雕,其圖案源自於《易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代表陰儀與陽儀,四象為四方之象,即春夏秋冬,木雕的圖案中分別以兩隻鯉魚及四隻夔龍來表達,又象徵「鯉魚躍龍門」,有祈求「登科取士,金榜高中」之意。

四象外圍有八卦的造型,八卦的四隅有四隻蝙蝠,代表「賜福」,龍邊為「先天八卦」圖騰,虎邊則採「後天八卦」圖騰,匠師採用雙面透雕的工法,內外的圖案相同。小小一窗之中,竟可容納如此多的深義。

五門殿正門兩旁有一幅很特別的木刻對聯,它是用圓形的篆體字雕刻成,其上書:

龍山開鎮源流遠

鹿水重興慈澤長

這幅對聯說明了鹿港的開港、龍山寺創寺、重興的意義。「龍山」乃指龍山寺,其創建(遷建)年代可溯自清乾隆51年(1786)以前,與鹿港開港(乾隆49年(1784)為同時期。「鹿水」是指鹿港,昔時文人對鹿港有「鹿水」、「鹿溪」、「洛津」等雅稱。龍山寺在道光、咸豐年間重新整修,才有今日的規模,士紳鄉耆寄望已漸淤塞的鹿港,也能夠與龍山寺一樣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歷史,重興二鹿的風華。

五門殿正門的入口處有一對造型碩大的石鼓,石鼓採用泉州石材,石鼓與大門的門臼一體成形,其主要的功用為鞏固門柱及門扇之用。石鼓下方有二個童子造型,一拿蓮花,一拿芭蕉,在裝飾的圖騰上,其象徵的涵意為「連招貴子」。

龍山寺的龍柱,左邊的龍頭在上,俗稱升龍:龍身翻轉有力,重形勢而輕細節,表現出道光時期的特色。

右邊的龍頭在下,俗稱降龍,此種相互對峙的雕法,稱為「天翻地覆」。

五門殿身堵的博古堵採深浮雕,分別代表「香、花、燈、果」,為禮佛時的四種基本物品。龍邊博古圖騰中香爐的左上方有一隻蝙蝠,象徵「福」,左下角有一顆桃子,象徵「壽」,香爐取其諧音為「祿」,整體造型象徵「福祿壽」。虎邊的博古圖騰雕刻牡丹、花瓶及案桌,代表「富貴平安」,旁邊有「南瓜、石榴、佛手瓜」為三樣多子的瓜果,代表「多子多孫多福」之意。

龍山寺在20世紀增加了四大天王浮雕,人物姿態威武勇猛,以觀音石雕成,乃出自惠安蔣氏石匠的傑作。

 龍山寺之穹窿藻井支承在相距五公尺半之四根大柱及其連繫樑枋上。自此正方形四邊上架設了八支五鋪作計心斗拱,及四角上的四支斜角同式斗拱。在五舖作斗拱卷頭上面的枋子,形成一八角形井口。並在井口上,架了十六朵七舖作的斗拱,上層的斗拱雖較下層略小,仍相當壯大,放上升了近一公尺來的高度,圍著一個八十五公分的圓心,中為盤龍抱珠的圖案,俯首下視,表現出肅穆莊嚴氣象,也含有庇佑蒼生的意義。其中完全沒有用到一根釘子,顯現出設計者巧奪天工的絕妙技藝。

龍山寺戲台上方的藻井結構,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清道光11年(1831)重修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八卦」也有鎮邪、平安之意。

進入五門殿即是戲台的空間,龍山寺的戲台突出於中埕,並與五門殿相連接。戲台的特色是屋簷採「斷簷升箭口」的作法,其屋頂下層屋簷未相連貫,使明間處形成一個挑高的空間,提供一個民眾欣賞戲齣時有更寬廣的視覺空間。

泥塑的憨番位於戲台屋頂燕尾脊的下方處,憨番的型態袒胸露體,兩膝彎曲紮馬步,雙手撐著膝蓋,像似用力扛著屋脊,位於龍邊的憨番保存較佳

        中埕位於正殿﹝拜亭﹞和戲亭之間,中有兩株百年的老榕樹,為中埕增加不少綠意,左右兩側則是廂廊﹝護龍﹞。

鹿港龍山寺咸豐九年向浙江寧波訂製的古鐘具有荷葉邊,是道光時期的特色

正殿前有一座拜殿,拜殿採捲棚形式,是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為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

龍山寺拜殿的前簷柱為清咸豐2年(1852)的楹聯落款,木雕的上方有「咸豐通寶」的落款,由此可明確研判拜殿的建築為咸豐年間所建造。

拜殿龍柱的特色為單龍蟠柱,四爪握珠,口啣龍珠並露出兩顆龍牙,顯得格外生動。柱身後側上方雕有鳳、麟、鶴、龜等四種吉祥動物,所以這對龍柱又稱「四靈柱」,喻為「鳳毛麟趾、鶴算龜齡」,有「稀奇珍貴、祥瑞長壽」涵意。

兩株百年的老榕樹,為中埕增加不少綠意

後殿於大正10年(1921)遭到回祿之災後,於昭和11年至13年(1936至1938)重建。後殿建築為單簷硬山式,殿宇面寬五開間,殿內碩大的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由於時值日治時期,台灣山區的木材已開採,所以後殿大量使用台灣檜木。建立一對傾向近代複雜風格的龍柱。

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六間,設有三個門,共用了四十根柱,其氣勢之大,可說是全台之冠了,即使在台灣的古建築,亦是少有可與之匹敵的。殿身使用十一架棟架,架內有三根通樑以及五根瓜筒。屋頂採重簷四垂頂式,坡度和緩,屋簷則採「風吹嘴」式。整體架構古樸雄渾,令人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