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鹿港】三級古蹟 興安宮,三山國王廟,城隍廟

2008/02/28 16:06

20080209 【鹿港】        三級古蹟 興安宮,三山國王廟,城隍廟

 

【興安宮】三級古蹟  中山路89號後段、興化巷64號

 

       創建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即臺灣歸入清國版圖的第二年),為福建興化人所建的「人群廟」,堪稱鹿港第一古廟,距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鹿港地區的興化籍閩人:周、蘇兩位族人,為感念媽祖庇佑,祈求族人興旺安寧,便從福建省迎請天上聖母到鹿港,創建了鹿港地區的第一座媽祖廟,取「興化平安」之意(「興化」係指今福建東南沿海,自仙遊縣至莆田縣一帶),命名為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而其祭祀之神明為清朝順治年間從湄洲祖廟恭請來的分靈媽祖。

 

興安宮為鹿港的人群廟之一,「人群廟」係指大陸原鄉某一人群移民到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此人群廟同時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興安宮之建成年代雖早,但由於興化移民不多,香火不盛,乏人管理,使其格局始終未有太大的擴展。然而未及大規模整建的結果,也使得興安宮得以保有較多的傳統建築及古物與安宮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

 

 

 


興安宮整體格局較為狹長,屬於街屋式廟宇。為典型的鹿港街鎮長條型的建築,隱身於民宅之間,廟的格局為兩殿式建築,面寬只得單開間,第一進為三川殿,第二進為拜殿及正殿,全廟使人感覺狹長而深遠。

 

民國85年興安宮由政府主導修復,其廟宇的彩繪由和美陳穎派匠師施做,興安宮雖已重新彩繪,看似新廟,但匠師的構圖及用色,均依傳統工法,呈現廟宇的彩繪藝術。


興安宮屋簷墀頭處,原有一對石獅,據說在民國76年琳恩颱風的夜晚,此對石獅遭宵小竊取,目前所看到的石獅,為重修時新刻的造型。



三川殿精緻石雕

 


興安宮由前而後並無獨立柱子以作為空間的隔擋是極為罕見

 


正殿神房內懸咸豐二年「奠安山海」匾

 


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清光緒13年(1887)興安宮曾局部重修,並由信士柯清泉、柯春榮敬獻「慈航普渡」匾。

 

 

 

【三山國王廟】三級古蹟 化縣鹿港鎮順興里中山路276號

 

鹿港三山國王廟又叫國王古廟,是初期移民鹿港的潮州人在乾隆 2年(1737)創建,是屬於廣東潮州的客家廟。主祀潮州人的守護神,即中山、明山、獨山等三山之神,屬於潮州人的「人群廟」,有會館的功能。
  道光24年(1844)時曾有整建。其後因閩粵分類械鬥,迫使潮州人遷離鹿港,三山國王廟因而乏人祭祀與照料,香火並不十分興盛。
  現存的鹿港三山國王廟坐東朝西,是座沿街的單開間兩進廟宇建築。歷經多次改建、重建後,外形已脫離粵東風格的原形。正門門扇的雕刻濃密厚實,和其他閩南寺廟華麗流暢刻法大不相同。此外,紅底青邊的顏色搭配運用,也很罕見
鹿港是泉州人群的社群結構,由於客家潮州人的式微,三山國王廟遂成泉州人管理的廟宇,清嘉慶4年(1799)曾將三山國王廟改名為「三仙國王廟」,正殿前方有一只石製香爐,其上有落款「嘉慶四年梅月置,三仙國王弟子王合成叩謝」等字樣,說明了潮州客家人在鹿港勢力的消長。

 



現存的鹿港三山國王廟坐東朝西,是座沿街的單開間兩進廟宇建築。歷經多次改建、重建後,外形已脫離粵東風格的原形。

 

三川殿兩旁門板有精緻的雕刻,中門門檻上方,懸有光緒四年(1878)所立的「國王古廟」古匾一塊。

 


頂板為花鳥圖,身堵分別有「百忍堂」與「汾陽府」的精緻雕刻。

 


頂板為花鳥圖,身堵分別有「百忍堂」與「汾陽府」的精緻雕刻。

 

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是鹿港彩繪匠師王錫河的作品。

 


正殿前方有一只石製香爐,其上有落款「嘉慶四年梅月置,三仙國王弟子王合成叩謝」等字樣,說明了潮州客家人在鹿港勢力的消長。

 


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乾隆2年(1737),廟宇的設立說明早年即有客家人士來此開墾。鹿港三山國王供奉廣東揭陽縣巾山、明山及獨山三座山的神明

 


三山國王廟曾於清道光24年(1844)重修,楹柱上書有「潮郡著神靈三山宛峙,鹿溪崇廟祀百代如新」,此對楹柱係由當時士紳黃萬春號所獻,目前楹柱置於廟內中埕。


目前廟方保存清乾隆2年(1737)「海東霖田」匾


三川殿內有一塊「奉憲示禁」碑,係清乾隆55年(1790)由粵籍士紳墾請於鹿港勒石示禁,嚴禁海防官員不得對客藉人士加索規費。證明潮州移民曾在彰化地區從事墾拓、創業、祭祀的遺跡,而〈示禁碑記〉的碑文內容更突顯了當年粵籍百姓回籍時遭受不肖胥吏索錢剝削的艱辛心酸的一面。

 

 

 

【城隍廟】三級古蹟  鹿港鎮中山路366號

 

位於化縣鹿港鎮順興里中山路366號的鹿港城隍廟,為三級古蹟,興建於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建造者為當地居民籌建,其古蹟類型屬於祠廟類。
鹿港城隍廟又稱鰲亭宮,主祀城隍爺;配祀六部司、文武判官、牛爺、馬爺、謝范二將軍、三十六神將及南、北斗星君。後殿供奉觀音菩薩,配祀註生娘娘及城隍。該廟創建於乾隆19年(西元1754年),係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石獅城隍廟分靈而來,而石獅城隍又是源自永寧城隍的分香,永寧城隍爺於明初敕封為「忠佑侯」,由於此一淵源,故鹿港城隍「忠佑侯」之封爵乃因此而來,也突顯了6百多年來一段曲折隱晦的移民史實。其廟埕為船伕、碼頭工人休憩飲食之處,於是廟埕遂有「飫鬼埕」的稱呼,在廟的兩側還有隘門相通,聯接宮後與五福街,其香火鼎盛,威名顯赫。
  道光年間地震頻繁,使得城隍廟受創損毀,因此道光至光緒年間迭有修建。大正9年(西元1920年),因實施市區改正,而拆去前殿,且外觀改建成日式風格的磚牌樓與廟門,而此次重修之資乃由辜顯榮獨自負擔。光復以來,大多是補強性修復,變動不大。現存的廟宇坐東北朝西南,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沿街廟宇建築,廟內雖然幽暗,但保存不少古文物,石柱、木聯、神桌、木匾、磁香爐及石碑,都頗具特色

 

 

三川殿門神正門是神荼與鬱壘,兩旁側門為文官與衙役,有別於一般的廟宇。

 

兩旁側門為文官與衙役

 

三川殿木門屏窗堵雕刻,是薪傳獎施鎮洋的作品,極具藝術價值。

 

三川殿前有一對石獅,係道光30年(1850)重修時的作品,獅座為青斗石雕,為清中葉的經典作品。

道光30年的石獅,由靑斗石刻成,肌文凸出,鬃毛線條流利,為石雕之傑作。

 

鹿港城隍廟的聯句相當特別「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早報遲報,終需有報」

 

兩旁木柱書有「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盡必滅」

 

城隍廟內有一面算盤與銅鏡,象徵城隍爺以算盤算計士民在陽世的功過

 

銅鏡則有「善惡分明」之意。

 

正殿主祀城隍,城隍受封為「忠佑侯」,神龕上方「燮理陰陽」匾,訴說城隍爺職責掌管陰陽兩界。

 

廟內古物很多,石柱、木聯、神桌、木匾、磁香爐及石碑,都頗具特色,道光20年的神桌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的瓷香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