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城新月 】金同春圳,津梅磚窯,中山公園,擺厘陳氏鑑湖堂,楊士芳進士旗杆座

2008/03/11 20:21

 

20080308【蘭城新月 】-金同春圳,津梅磚窯,中山公園,擺厘陳氏鑑湖堂,楊士芳進士旗杆座

 

 

      俗諺:「竹風蘭雨」,宜蘭多山多雨,尤其冬季在東北季風吹襲下,更是冬雨綿綿。隨著冬天的腳步逐漸遠離,來到3月飛春的季節,宜蘭也漸漸擺脫冬雨的陰霾,轉為宜人的氣候。
       每次進宜蘭城,總是有新的發現。今日循著蘭城新月的軌跡,從城外的津梅磚窯,金同春圳開始今日的行程。剛開始漫步在宜蘭鄉間小路,眼前所見是平疇阡陌的田園景觀,視野為之開闊,心情頓時開朗不少。之後進入宜蘭城轉變成熱鬧繁華的氣氛,然而街頭偶然出現與現代化建築截然不同的歷史空間,旅客稍微留意駐足欣賞這些古蹟,總會有新的發現與新的驚奇。
       接著我們來到宜蘭地區最早的第一座新式公園,在這座充滿歷史空間的中山公園稍事停留後,再循舊城南路左轉神農路穿越宜蘭城。舊城南路與神農路附近以南門為中心,附近有舊縣府和監獄的舊址,目前遺有「舊宜蘭監獄署」和「縣治紀念館」,「林氏家廟」,「台灣銀行宜蘭分行」,「五穀廟」等等,古蹟與歷史空間交替出現,可說是宜蘭城的一大特色。

       車行經過宜蘭大學,進入舊稱擺厘的「進士里」。進入進士社區不久,過了進士社區的信仰中心:鎮興廟(王公廟)後,不久就來到今日最後一站「擺厘陳氏鑑湖堂」,為今日行程劃下美麗的句點。

 

今日蘭城新月遊蹤:
津梅磚窯→金同春圳→宜蘭河濱公園→聖後街石敢當→百年校史中山國小→中山公園→擺厘陳氏鑑湖堂→楊士芳進士旗杆座。

 

 

 

【津梅磚窯】宜蘭市北津里津梅路3號旁

 

       在未進宜蘭城的宜蘭橋前右轉 ,沿著北門口宜蘭河方向,車行約300公尺,在津梅路3巷裡可以見到一根大煙囪,那就是津梅磚窯。他是宜蘭僅存的一座,可能也是全國保持最完整的磚窯。
磚窯已停工約20年,當年是全台知名窯場之一。津梅窯場屬於目窯,共有13個孔目,每一個孔目,一次可燒一萬塊磚,13個孔目同時運作,20-28天內就可以燒出13萬塊紅磚。紅磚是光復前後,本地建築的主要材料,許多老厝都會用到津梅窯場品質優良的紅磚。可見其在建築上,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藝術化的鳥頭造型排水孔設計,使屋頂有如大鵬展翅。

社區透過文化再造,重新賦予津梅磚窯新的生命,停窯二十多年後,地方決定加以整修,目前已成為戶外教學最合適的場地。

 

 

【金同春圳】梅洲里社區活動中心、慈航宮旁
交通路線:宜蘭市中山路三段 → 宜蘭橋 → 津梅路 → 北津河邊公園 → 金同春圳

 

金同春圳,位在宜蘭市的北津與梅洲社區,開圳於清朝嘉慶年間,於光緒年間由業主金同春所購得由此命名。

 

   宜蘭縣境河川密佈、地勢高低落差較大、沖蝕力強,如遇上颱風、豪雨常導致山洪爆發,沖毀水路,加深了墾殖的難度。因此,興水利以除潦旱,自入墾以來便是噶瑪蘭的重大目標。
噶瑪蘭在設廳以前,興築的埤圳區域和拓墾路徑是一致的。據統計噶瑪蘭設廳前蘭陽溪以北興建有泰口圳等六條水圳,溪南有火燒圍圳,拓墾田園二千餘甲,可以說「官雖未闢而民已闢」,奠定日後噶瑪蘭納入版圖的基業,清廷可說坐享其成,而這種開圳、墾地並進的拓墾方式,在台灣拓荒史上更是少有。
在蘭陽地方開疆入治以來,楊廷理奉命擔任噶瑪蘭通判。積極興建水圳,從嘉慶十六年到嘉慶二十五年,短短十之間,完成的埤圳達十四條之多,宜蘭平原水利開發至此大致完成。此後,從道光至光緒年間,長達七十年的時間,又開設了18條埤圳。金同春圳也是噶瑪蘭設廳後的陸續開發的水圳之ㄧ。

 

我們將車停在梅洲里社區活動中心附近的停車場,對面就是新建成的慈航宮,我們先向媽祖拜拜祈求平安後,開始今日行程。金同春圳這條過去曾是一條重要的灌溉渠道,如今開發成社區休閒步道。圳水非常清澈,圳裏水草隨著水流,搖曳生姿,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圳邊兩岸翠綠垂柳,造型不俗的小橋,還可以見到附近的供主婦們於此洗衣的洗衣槽,圳邊有剛晾好的被單,典型農村景象。看見水裏魚兒優遊自在遊來游去,可見此地生態做得非常好,我們就在圳邊散步,逍遙自在一番。

金同春圳也是噶瑪蘭設廳後的陸續開發的水圳之ㄧ。

 

 

【宜蘭河濱公園】
      金同春圳離宜蘭河不遠,我們離開水圳,過橋時看見河濱公園景致宜人,忍不住停下車來賞景。河堤上的有自行車道,平坦筆直,沿著綠帶,值此季節,不冷不熱,若騎著單車漫行於宜蘭河道上,想必是非常逍遙自在。走到堤外,我們欣賞這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迤邐接天涯,視野非常遼闊,感覺頗為舒服。若天氣晴朗時,坐在綠色大草原可一覽遠處蘭陽諸山頭,遠處山巒疊起,在此欣賞峰巒倒影,應是一大美景。

 

宜蘭河濱公園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迤邐接天涯,視野非常遼闊,感覺頗為舒服。

 

 

【聖後街石敢當】

 

        之後,我們沿著中山路由宜蘭橋進入宜蘭城。來到中山路二段與聖後街交叉口,左邊是聖後街,右邊是城隍街,城隍街有城隍廟和碧霞宮,限於時間關係,今日只參觀未曾到訪的聖後街石敢當。在聖後街附近有兩處泰山石敢當。一處位於宜蘭市力新街16巷內,也就是楊士芳進士第舊宅巷口內,去年12月中旬曾來過一次,但當時卻找不到聖後街石敢當的位置,只好作罷。聖後街的聖指的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孔廟,據說是全台最漂亮的孔廟,可惜後來拆掉遷移至力行街(注一)。此次有了前車之鑑,很順利的在聖後街158巷口,也就是在聖後街的法蒂瑪天主堂隔壁巷口,找到了「石敢當」。

 

噶瑪蘭原是後山獐癘之地,時有颱風、惡水,特別是葛瑪蘭山地,有凶蠻的泰雅族,仍然保留出草馘首的習俗,使漢人聞風喪膽,裹足不前。有一句閩南諺語:「爬上三貂嶺,不敢回頭想某仔!」,因此漢人在宜蘭城有求於泰山石敢當祈求平安,化解危險。此座「石敢當」為小型的石敢當,雕刻細緻,上部刻有獅頭,口中含著一把劍。與今年初西螺所見之高五呎六吋全台最大的「泰山石敢當」用來擋濁水溪的惡水,上部刻有獅頭,獅頭上寫著「王」字,口中含著一把劍,大小相差頗大,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十分有趣。

 

 

【中山公園】

 

        每次來宜蘭,總是要到這座宜蘭市最古老的公園,主要是園內充滿了歷史空間,每次到訪都有新的感受。園內設施曾有宜蘭街公會堂故址、宜蘭神社故址、幼稚園、射箭場與派出所等,是宜蘭地區第一座新式公園。
目前中山公園內有尚有幾個主要歷史景點,如獻馘碑、舊日軍通信中心、忠靈塔與坐落於東南隅的宜蘭演藝廳。

 

【獻馘碑】--族群和解新里程碑

 

 

 獻馘碑的「馘」字,是砍頭的意思,過去漢人在入墾葛瑪蘭時,常會遭遇原住民的出草獵人頭。宜蘭境內的泰雅族,尤其是南澳原住民出名剽悍。因此,造成入墾者極度的恐慌不安。這樣的情景,一直延續到日治仍未改善,因此,設有隘界、隘寮、隘丁等,日治時拉長隘湧線,到大南澳消極圍堵泰雅族。日本統治者,第五任總督佐九間佐馬太上任後,祭出「五年計劃理番事業」(1910--1914)。並由總督率軍親征,以武力攻擊太魯閣山區。雙方戰爭,一觸即發。
五年理番事業計劃實施前,19084月,宜蘭隘勇線強力封鎖食鹽及所有物品的供應管道,逼迫南澳原住民輸誠。隘勇線提出的條件之一,交出過去出草的戰利品首級。同年1227日南澳原住民大頭目帶領856名族人下山自下午五點列隊於宜蘭郊外圓山警察分遣所廣場(員山分駐所),以南澳原住民重誓埋石方式,發誓從今以後不再出草。並答應繳出武器及馘首。六點半儀式完成,當晚夜宿分遣所,第二天清晨,喜氣洋洋地,帶著渴望已久的食鹽、農具、衣物等高興的回到山上。自吳沙入蘭開墾之後,原住民與漢人的血腥衝突,畫下句點,漢蕃恩怨從此一筆勾銷。
當時原住民所提出的馘首,有兩百多具之多,大部分是葛瑪蘭墾荒的犧牲者。19093月,宜蘭士伸藍新等人,鳩資建此首塚,上題「獻馘碑」,並詳載獻馘始末,供後代子孫憑弔,這段先人墾荒的辛酸血淚。「獻馘碑」,代表族群融合的新里程,沒有政治的圖騰象徵,倒有公共藝術的雅緻,值得憑覽。(摘錄李欽賢台灣人文風景100點)

 

 

【宜蘭街公會堂故址】

 

 

宜蘭街官民為慶賀裕仁天皇登基,共同募資遷建公會堂於此,1932年竣工,是演劇、集會、宴客之所。終戰後,曾租給民間經營戲院,在1977年拆除

【宜蘭演藝廳】

 宜蘭演藝廳坐落於中山公園東南隅,是為全國首創三面式舞台設計之演藝場所,整體外形以綠鋼為屋頂,閩南紅磚搭配灰紫交錯的洗宜蘭石,動線空間採雙層迴廊設計,廊柱鑲嵌手工陶板,是為典型之多元性表演文化公園。

 

 

 

【百年風華─中山國小】

 

 1896年(日明治29年)5月,日人發布在宜蘭建立第一個教育機構,名為國語傳習所。1898年(日明治31年)日本政府發布「台灣公學校令」,國語傳習的設備由當地公學校接收。改制後,宜蘭國語傳習所、頭圍分教場、羅東分教場分別獨立為公立學校。

 

中山國小創校距今已一百零九年了,前身為宜蘭國語傳習所於民國前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創立,先後在羅東、頭圍設立分校,至民國前十四年十月一日,「宜蘭公學校」正式創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就讀的學校,以養成日本國民性為宗旨,為蘭地第一所新式學堂,也曾是專收男童的小學。
今日的中山國小,已完全改建成現代化小學,不復古意。我在校內逗留將近半小時,眼見一棟棟新落成教室大樓,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古蹟,倒是兒子在校內遊樂區玩得不亦樂乎。

 

 

 

【擺厘陳氏鑑湖堂】

 

座落在宜蘭市近郊進士社區的陳氏鑑湖堂,因為水生池的營造與原先的古厝、登瀛書院、落羽松老樹群,構成一個人文和生態並茂的園區,這幾年吸引了不少遊客的造訪,也成為學校戶外教學的熱門景點。今天光是遊覽車遊客就來了不少台,可說是宜蘭市新興的火紅熱門景點。

「陳氏鑑湖堂」占地約2甲半,以祠堂坐落處區分為前頭厝、後頭厝,前頭厝為陳宣石大宅,後頭厝則為陳宣梓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物遭受嚴重破壞,後由陳嵐峰將軍集資重修鑑湖堂正廳,以做為祭祀之用,即為陳氏家廟。目前雖然僅存正廳、山門及一部分的右外護龍廢墟,但是從配置中,仍不難想像當年規模之宏大。

與擺厘「鑑湖堂」比鄰的八房古厝為第八房陳燦元的三合院住宅,是竹圍綠籬、紅磚瓦房完整的三合院。目前已是遊客的必遊的景點之一。

陳家古厝右護龍古色古香、窗明几淨、純樸優雅

古厝可見其窗戶造型為【工】形設計,代表這戶人家的主人,生活很儉樸,力求實用不奢華。

方斤勇石,是族內子弟們練武的舉重器材。

武舉人的方斤勇石,我使盡力氣仍無法舉起,真佩服武舉人的勇猛過人。

陳氏子弟中舉的人不少,但比較奇特的是目前家廟內看不到代表中舉的旗竿座。根據陳家說法:「因為陳氏的故居位於螃蟹穴,如果有旗子會破壞地理。」

護耳:「這面牆突出來的建築物,閩南話叫做【兔仔耳】----狀似兔子的耳朵,四方形的建築物,就是所謂的護耳。是放置槍砲、彈藥的火藥庫,是守衛人員專屬的守備位置,特別為防禦外敵所設。」

在護耳內槍孔的位置一高一低,有蹲式、臥式兩種。依稀可見當時治安真的不是很好,為了防禦土匪的侵襲而特設的槍孔。

三合院古厝內有銃孔與狗洞看板:銃〔ㄔㄨㄥˋ〕孔與狗洞都是防禦功用,狗洞:則於入夜後放逐家犬巡防,以防盜賊入侵。

 

【登瀛書院】

 

為教育子弟,陳宣梓於宅院南側興建書院,初建為土墻茅簷,佔地1,500坪,名為「鑑民堂」,供奉文昌公等五恩主,清同治二年(1863),秀才陳掄元將土墻茅簷改建為磚牆瓷瓦,並正名為「登瀛書院」。

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政府在擺厘興建機場,將用地內所有民房、廟宇強制拆除,基於對陳家的尊重,登瀛書院倖免於難,可惜受到二次大戰空襲的損害,於1950年倒塌,於1962年改建成現在的模樣。

登瀛書院供奉文昌公等五恩主,「五恩主(有文昌帝君、呂先祖、朱衣夫子、魁星、灶君)」

擺厘陳氏人丁興旺,財富雄厚,先耕後讀,允文允武,有清一代曾中試一位武舉人、四位武秀才、兩位貢生、一位稟生,以致當時有諺語說:「縣考無陳不開科。」曾任陸軍中將及監察委員的陳嵐峰,則是民國以來官位最高的陳家子弟。

于右任贈與監察委員陳嵐峰之匾額

陳氏松園為前頭厝宣石大宅,植栽以落羽松最為著名,「松園」即由其而得名。園區的落羽松,樹齡已達60年之久。民國34年,陳蒼溟於員山忠烈祠旁,發現31棵被丟棄的幼苗,於是將如火柴般的小樹帶回家中栽種,第一代存活了19棵,後來繼續繁衍於其他地方。

陳家松園擁有宜蘭縣境內面積最大的落羽松,原名美國水松,樹形優雅美麗,四季分明,以冒出地面的膝根最為奇特,每株松樹的根部,都向上長有奇形怪狀的樹榴(學名叫「膝根」),吸引許多人來此觀賞。

落羽松是濕地的大型植物,葉片狀似羽毛,長相四季分明,冬季時,葉子會全部掉落,春天長出嫩芽時,葉子的顏色慢慢由淺至深,是欣賞落羽松最佳季節。

老婆也姓陳,對陳家落羽松特別感興趣,與陳家松合拍了不少照片。

 

 

【進士里飛機掩體】

 

歷史的見證、戰爭的遺跡:日治時代的機堡,日治時代稱「掩體」(日語音「掩袋」) ,主要是用來停放停放日本「零式」戰鬥機 (屬於神風特攻隊,以轟炸琉球港美軍軍艦為主要任務 )

在陳氏落羽松園區有大型的進士社區導覽地圖,內容包括陳氏家園、楊士芳進士旗杆座與古井、鑑湖堂、登瀛書院、落羽松、7.機堡、油庫、美福大排、宜榮中排、鎮興廟等等,其中在陳氏家園附近赫然見到楊士芳進士旗杆座導覽說明,吸引我的興趣。

【楊士芳進士旗杆座】

 

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日治時期屬員山堡珍珠滿力庄,昭和15(1940)劃入宜蘭市南町,光復後則因進士楊士芳的故居在擺厘,因此易名為「進士里」。

 

 

楊士芳進士旗杆座離陳氏鑑湖堂車程不到5分鐘的距離,可從鎮興廟對面之小路進去,但是道路目前配合宜蘭運動公園周邊景觀設施而施工,只好將車停在路口,步行跨過工地進入楊進士故居。(注三)

 

楊士芳進士故居擺厘是宜蘭進士里的舊稱,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日治時期屬員山堡珍珠滿力庄,昭和15年(1940)劃入宜蘭市南町,光復後則因進士楊士芳的故居在擺厘,因此易名為「進士里」。

開蘭進士楊士芳的志氣與風骨,可謂宜蘭人的典範,尤其楊氏所留遺物寥寥可數,其擺厘故居之一對旗杆座,乃為極重要的表徵,目前已被宜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開蘭進士楊士芳旗杆座」基座以唐山石精雕而成,旗杆夾上分別刻有「同治十三年九月」、「戊辰科進士分發浙江即用知縣楊士芳立」等字樣,係宜蘭縣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進士旗杆座。

旗杆座下方仍堆有數塊舊石碑,依稀可見刻有「同治十三年」等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