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風情】鳳山溪枋寮庄單車道逍遙行,順遊褒忠義民廟,劉氏雙堂屋,燒碳窩古道

2008/10/21 22:49

 

        新埔舊稱“吧哩國”,境內鳳山溪、霄裏溪環抱於前,燒碳窩溪、太平窩溪

潺潺流過平疇阡陌的綠色田野,蓮華山、犁頭山東西相對,境內處處可見錯落在

青山綠水間的百年客家古厝,紅磚屋瓦襯著一對對起翹昂揚的燕尾脊,為新埔最

鮮明的意象。

 

 

 

         清乾隆間,客家先民由紅毛港、香山港等地登陸,沿著鳳山溪溯溪而上,

一路來到新埔枋寮落腳,當時新埔枋寮地區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地,客家先民

至此拓墾,以木板搭築簡陋的木屋棲身。客家話"枋 "為木板之意,而"寮  "則為

簡陋的小木屋," 枋寮"地名由此而來。

 

新埔境內鳳山溪潺潺流過

 

民國93年,新竹縣觀光局在此闢建枋寮自行車步道,根據新埔鎮公所網站資料,

鳳山溪枋寮自行車道全長八點二公里,沿途種植六百多棵苦楝樹、並有樟樹、

無患子樹,形成三個綠色隧道,加上原有的義民廟、雙堂屋等二個三級古蹟,

還有福興宮、天祿堂、土牛溝遺址、燒碳窩古道、涼井伯公、瑞閣園、西河堂公廳

、鉅鹿堂公廳、槺榔伯公廟、枋寮景觀河堤、枋寮大伯公、大平窩溪和燒炭窩溪

會合處的溼地自然生態、墾園山水生態園區、花草咖啡屋等,沿途景觀相當豐富。

 

對如此豐富而多元的人文景觀自行車道,嚮往許久,只是苦無機會成行,難得今日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備,在秋高氣爽,湛藍的晴空下,面對如此山水美景,

我們一家三口在鳳山溪畔終於一償夙願,只嘆時間太匆匆,無法盡興而歸。

 

在新埔鎮的旱坑里的柿子園區度過午後休閒時光後,驅車前往今日主要的行程

“鳳山溪枋寮庄單車道逍遙行”。第一站我們先來到位於新埔鎮上坊寮義民路

(竹14鄉道)二段460巷內的劉氏雙堂屋,重修後雙堂屋前堂庭埕廣闊,

有停車場可供停車。

 

由於網站無地圖可供導覽,但去年此時我們也曾到此一遊,就注意到鳳山溪枋寮的

單車道,不過不符當日行程,只是拍個照匆匆而過(詳見20071027枋寮義民廟土牛溝

遺址探訪 燒炭窩古道追憶行)。今日則是專程而來,雙堂屋前有大型的鳳山溪枋寮

自行車道路線導覽圖,首先研究今日的動線。枋寮自行車步道,大致可區分為由

燒碳窩產道,連結義民廟後轉至鳳山溪堤防車道。前段為山線,後段為田野路線,

山線部分可從雙堂屋為起點,經瑞閣園、天祿堂、涼井伯公、燒碳窩古道,

經過「崇德護理之家」後有支線通往「槺榔伯公廟」與土牛溝古道,

然後原路退回至土牛溝公車站,接竹14鄉道(義民路),右轉約500公尺可抵

新埔義民廟,然後再循指標通往鳳山溪堤防車道。山線部分以前陸續走過,

只是後半段枋寮景觀河堤、枋寮大伯公、大平窩溪和燒炭窩溪會合處的

溼地自然生態等景點,還很陌生,還好沿途指標明顯,無迷途之虞。

 

【劉氏雙堂屋】

 

位於義民路(竹14鄉道)二段460巷內的上枋寮劉氏雙堂屋,是新埔最古老的古厝,

建於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由粵籍劉家開基祖劉延轉

(公元1725年~1800年)所建,仿照原鄉住居形式以泥磚築牆、茅草鋪頂,

興建一座四合院,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

劉宅進行整修,由劉氏後嗣亦為著名匠師的劉福清主持,加建左右三槓橫屋,

共費時十年,成為「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共計九十九間室,氣勢恢弘,

顯示劉氏家族人丁之旺盛。

 

劉宅門廳上書寫「鐵漢家聲」堂號,據說因劉家老祖先宋朝時代的劉安世,

擔任朝廷諫官,正直無私不畏權勢,因得罪宰相蔡京而被放逐至嶺南,

蘇東坡稱之為「鐵漢」。

 

雙堂屋為新竹地區規模最龐大的傳統客家農宅,屋頂兩對燕尾脊翹,

弧度優美。紅牆石窗,配上寬廣的前庭,顯得氣勢雄偉。周遭白粉牆與

卵石牆基,外觀樸實,無雕樑畫棟,展現客家人節儉實用的風格。

 

第二進門上書寫「「藜照堂」,指的是劉向「祿閣校書,藜燄照十行之簡」

的典故,以此勉勵後代子孫多讀書、守法公正之意。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雙堂屋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九十年政府

撥款整修,兩年後完工,對外開放參觀。目前前後庭、中庭、川堂皆開放參觀。

 

雙堂屋前有規劃為鳳山溪枋寮庄自行車道之路線,沿著自行車道往雙堂屋

後方走,不久即見到山坡上有大型祖塔,為劉家新潮尖塔形的祖塔,為紀念

劉延轉之父劉瑞閣,及取名「瑞閣園」。瑞閣園為旅美建築師李澤礎設計,

黃瓦三角造形的祖塔,規模宏大。

 

雙堂屋前有劉氏祖祠,後為劉家祖塔,具體展現客家建築

"前祠後墳、聚落而居"的住宅觀。

 

【燒碳窩古道】

 

        「燒炭窩古道」在清光緒年間到民國60年代,是湖口與新埔兩地往來捷徑,

古道北口自今老湖口,向南穿越湖口台地(俗稱平頂埔),經燒炭窩至南端入口

新埔鎮上枋寮雙堂屋附近,全長約7.5公里,平均寬度2公尺,步行約2.5小時

可走完全程。其中平頂埔邊緣至燒炭窩底之陡坡路段,為便於挑夫通行,路面全以

扁平石塊舖成「石崎仔」,至今仍有三百餘公尺保存完整。

 

        回到雙堂屋的門前廣場,開車繼續往前行。沿著馬路走,約150公尺,過台灣高鐵

高架橋後的第一個巷口(義民路二段530巷),入口有燒炭窩古道指標,道路雖狹窄尚

可行車,昔日之古道已鋪上柏油路,成為鄉間道路及鳳山溪枋寮庄自行車道了。

 

沿著燒炭窩產道前行,右側小路不遠處,有一棟三合院古厝為劉家天祿堂,

創建於民國4年,由劉河水所興建。古厝廳堂屋簷亦採為雙燕尾,卵石牆基、

白灰牆,古樸典雅,典型的客家傳統三合院。

 

 

再往前走,路右側有一土地公廟,為「涼井伯公廟」,廟旁大樹下有一古井。

 

「涼井」是為古道中途住民休息、解渴的重要據點,因此,便也有

「涼井伯公廟」的設立。

 

廟前水塘佈滿了「水芙蓉」,偶見幾隻不知名水鳥,在池中覓食,週遭優雅寧靜,

十足鄉村景觀。

 

2004年「單粒石頭公」舊照,可惜已在前年的風災中被土石流淹沒了。

 

燒炭窩產道至此開始明顯的上坡路,此段若帶小朋友來騎單車,顯得吃力。

上坡路至末段的叉路口,有標誌左下往燒炭窩古道,直行到路底為民宅。

取左下,此為一小段下坡路,,遇一水泥橋,越過燒炭窩溪,前方有一間

土地公廟,就是「燒炭窩伯公廟」,附近有一座雙層的觀景台。前行的車道為叉路,

右方往陸軍靶場禁止進入,左轉往燒炭窩古道入口、崇德護理之家。

 

 

我將車停在「燒炭窩伯公廟」路口,往前走約一百公尺,就看見路右側有一條鋪著

鵝卵石的山徑,路口寫著「燒炭窩古道」。2004元旦,隨林宗聖老師、楊俊哲老師

等人在新埔國中黃老師帶領下走完原汁原味的燒炭窩古道。當年黃老師從劉家天祿堂

開始帶領,經涼井伯公廟、單粒石頭公、由燒炭窩底至平頂埔邊緣之陡坡的

「石崎仔」路段,可惜古道中段被軍方封鎖。

 

燒炭窩古道最完整的路段。一塊塊平整的石塊鋪成的山路,是昔日為方便挑夫行走,

而鋪上的石塊,由此爬往湖口台地。古道左側有卵石堆砌的駁坎,

右側則為繁茂的竹林。

 

然而此地是黃老師從小到大的地盤,黃老師憑著兒時記憶,盡量循著原來古道

的路徑行走,無奈古道至此已切斷,只好經樹林高繞至軍事基地之路,然後越嶺至

湖口裝甲兵訓練基地,經大湖口山後沿著185高地(二層高之司令台)前大校閱台,

接泥土路後來到老湖口街午餐。

 

站在湖口台地高處,俯瞰燒炭窩之展望極佳。(2004年舊照)

 

大湖口山,185m,聯勤製圖廠二等三角點內補二十二號。(2004年舊照)

 

進入湖口台地後,可以看到營區內的震撼碉堡、全國最大的閱兵台。(2004年舊照)

 

今日帶著家人,我們僅小走一段卵石的山徑,直到軍方封鎖處為止,其餘留待他日罷。

(遊客如欲健行古道,建議行至戰車射擊台即折返,繞經糠榔伯公、土牛溝古道,

返回原點。如欲前往老湖口者,應利用假日非射擊時間,並請嚮導隨行以策安全。)

 

回到燒炭窩古道的入口,取車再繼續沿著鄉間小路前行,經過崇德護理之家,

不久遇接竹14鄉道」的木牌岔路口,左轉約約800公尺可接「土牛溝」公車站,

右轉上坡循著小水泥路至路底, 一路沿水泥路往上,左邊是公墓,右邊則是乾溝,

約5分鐘後來到水泥路盡頭,之後就是水泥階梯。沿階梯一路往上3~4分鐘,

到最高點來到一座古樸之土地公廟,就是「槺榔伯公廟」了,再往前就是泥土小徑,

為土牛溝古道入口。附近有土牛溝古道,約前行0.8k,接竹14鄉道約3.5K附近,

公車站名為「土牛溝」。然後再走竹14鄉道返回雙堂屋取車。

 

土牛溝古道之槺榔伯公廟,由石牌上搭建三坱石板而成,左下書寫民國前100年秋立,

枋寮庄信徒敬奉,算一算此座伯公廟應有兩百年以上歷史。

 

【新埔褒忠義民廟】

 

新埔義民廟,正名褒忠亭。清乾隆51年(1788年),客家人協助清廷攻剿

林爽文反清事件,為收復竹塹城而戰死的兩百多位義民軍。戰後地方望族林先坤、

王廷昌僱請牛車沿途遍拾骨骸(有黑布圈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

唯車過鳳山溪後,牛竟不受驅駛,焚香祭拜並跌筶探問原委,遂合葬於此地。

乾隆皇帝御賜「褒忠」蓋祀祠,乾隆五十三年,戴元玖捐地,由林先坤、劉朝珍、

王廷昌、吳立貴等擴建為廟,迄今以兩百多年,為新埔最古之廟宇,

每年農曆7月20日為義民祭。

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是全台灣地位最崇高、歷史意義最強烈且最重要的義民廟,

新埔義民廟受清廷封誥成立之後,其他台灣各地之義民廟皆為新埔義民廟分香所生。

自明治三十七年(一九0四)迄今雖經多次重修,屋頂和地板都有用現代的建材,

不過仍保留其清代的特色。

 

義民廟中門前方兩側的石獅均為早期作品,為青斗石所雕,可惜無落款年代,

但是看其造型類似大甲鎮瀾宮清乾隆癸丑年的那對石獅,體態修長,工法簡潔,

頗具拙氣,可惜風化嚴重,廟方只得以水泥修補。

 

義民廟三川殿龍堵之裙堵為浮雕蒼龍教子,虎堵之裙堵為浮雕猛虎下山戲子。

 

靠外側的身堵部份為泥塑之蓮花童子與芭蕉童子,質感粗礦古樸。

 

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有功,先後頒賜「義勇」、「懷忠」、「褒忠」

三塊匾額褒揚,因此義民廟又稱「褒忠亭」。

 

新埔義民廟有一大特色就是廟內匾額特多,除了清代以外,日治時代地方所長

所贈匾額也不少。新埔義民廟乃因協助清延平亂有功,成為清廷強化統治與

節義教化的典範。此後,義民廟已成為各個統治政權對於客家政治文化主權宣示

與收攏之所。日治時期,日人不准建廟卻可建寺,但義民爺信仰非一般的靈魂崇拜,

而是在祭拜保衛鄉土之義士。在日本強權統治時代歷任總督,如台灣總督長谷川清、

新竹州知事野口敏治分別向義民廟致頒「盡忠報國」、「得其所哉」的匾額,

一直到光復後的總統、省主席、縣長都有送過匾額至義民廟,由此可知義民廟

對於客家文化治理的重要性。

 

 

辛未年(昭和五年,西元1931元)新竹州知事 野口敏治送過匾額。

 

【鳳山溪枋寮庄單車道】

 

向義民爺膜拜致敬後,已近黃昏,我們循著鳳山溪枋寮庄單車道指標,

來到堤防,開始今日單車逍遙遊。

 

鳳山溪旁下枋寮的單車道,道路平坦,車流稀少,騎起來十分舒適,

非常適合親子一同來騎腳踏車。沿途綠野平疇,遠處山巒清晰可見,

秀麗的田園景觀不時座落著百年客家古厝,清雅脫俗,美景如畫。

 

 

此時雖是中秋已過,但午後陽光熾熱,仍讓人吃不消,我們等到傍晚才來騎車,

涼風習習,多了一份愜意,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一路上指標明顯,看得出這是一條用心規劃過的路線,單車從褒忠大橋下沿著

鳳山溪堤防邊,經過大勇橋再沿著太平窩溪右岸的產道,穿越大仁橋、大智橋

再回太平窩溪左岸的產道接燒碳窩溪旁的產道,可順遊西河堂公廳、鉅鹿堂公廳,

可惜此時天色已暗,我們只好回到鳳山溪堤防邊,結束今日之旅,開車回溪湖老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