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訪霞喀羅古道登霞喀羅大山

2009/02/04 00:33

20090119走訪霞喀羅古道登霞喀羅大山 

 

【霞喀羅古道歷史鳥瞰】

 

兩百多年前,泰雅族的支族「基納吉群」向西翻越霞喀羅大山稜脈

遷至霞喀羅溪流域內的山麓地帶,奮力耕懇山田,在這廣闊的山林,

開枝散葉繁衍後代,這群活躍在原始森林的族人,素以剽悍聞名,

即是連日本人都懼怕而冠上「兇蕃」的Syakaro群「霞喀羅或石加鹿群」。

 

霞喀羅國家步道的起點

 

霞喀羅,泰雅族語「烏心石」之意,烏心石是一種非常堅硬的樹種,

闊葉樹裡的一級木,就像我們切菜用的砧板。

 

這條歷史步道原是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基納吉群」與五峰鄉泰雅族

「霞喀羅群」兩大族群領域的聯絡社路。日治時明治末年大正初年的

西元一九一○到一九二一年,日本軍警與泰雅族爭戰不斷;為了便利行軍,

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日本官方修築原住民原有沿著頭前溪與大漢溪

上游河谷小徑成為軍事便道,這便是當時日人理蕃重要的霞喀羅大山越嶺道。

 

全長近50公里的霞喀羅古道,實際上是由日據時代「霞喀羅警備道路」

(新竹縣五峰至霞喀羅)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霞喀至秀巒)所構成。

從西端十八兒(五峰)開始到東端控溪(秀巒),沿途有西熬(茅圃)、桃山、

井上(清泉)、笠野、瀨戶、松本、霞喀羅(石鹿)、小林、庄子、田村台、

高橋、松下、楢山(青山)、朝日、石楠、薩克亞金(白石)、見返、武神、

馬鞍、塔拉卡斯(粟園)、養老(延老)、哈嘎、錦路等總共 25 個駐在所,

短短50公里的警備道路,設置了25個駐在所,平均每隔2公里即有一個,

是台灣所有日據駐在所密度最高的警備道路,可以想像當年泰雅族同胞與

日警殺伐反抗之激烈。

 

昭和年代以後,日本警方已能完全控制此地區,原本一條充滿肅殺氣氛的

山徑搖身一變為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當時登山風氣興盛,大霸尖山的

首登(1928 年)、「聖稜線」的初次縱走(1931 年),都經由本線,

日後更成為攀登大霸的必經路線。因這條路線係登山及縱走連嶺系統的

必經之道,沿途的駐在所有提供借宿服務,其中位處要衝的薩克亞金(白石)、

田村台與佐藤,更設有提供糧食、酒類與日用品等名叫「酒保」的供應店。

 

到了 2002 年,林務局開始整建現有路況較佳的 22.5公里步道作為

第一條國家示範步道,定名為「霞喀羅國家步道」。使這條古道

睽違世人數十年後,以嶄新的面貌重現世人眼前。

步道最吸引人的資源特色,即秋末之楓紅景觀,

每年11月下旬至隔年1月均帶來豐沛的人潮,勢不可擋。

 

我們今日走的霞喀羅古道只是其中石鹿到養老段,共經過田村台、

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馬鞍、武神、栗園等10座駐在所。

 

然而2004 年 8 月底,北臺灣受到艾利颱風的重創,霞喀羅國家步道受創嚴重,

多處崩塌,對外聯絡道路亦告中斷,遊客幾乎絕跡。直到前年復舊整修工程

告一段落後,這一條國家步道才又活絡起來。

 

2003年12月上旬,那年我曾隨林宗聖老師由尖石鄉秀巒的養老端入口,

首次踏上霞喀羅古道。走訪如此具有豐富內涵的楓葉古道,

我們放慢腳步,由栗園穿越桂竹林到馬鞍駐在所遺址,駐在所位在

稜線鞍部,附近生長有大片楓香林,在深秋的季節裡楓葉已漸漸轉紅了,

紅的、黃的楓葉將古道點綴的如詩如畫,令人驚艷不已。

我們一路漫步在這一條國家歷史步道,由馬鞍到「白石吊橋」後

結束當年的霞喀羅古道之旅。

 

事隔5年後,2009年一月中旬,我獨自一人再度踏上霞喀羅古道,

不過,這一次改由五峰鄉清泉至石鹿登山口進入。

 

早上七點半從台北出發,走北二高至竹東,轉進122縣道,

沿著昔日的「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經十八兒(五峰)、

西熬(茅圃)、桃山 、井上(清泉)、瀨戶(民生),約花了

兩個半鐘頭於早上10點,抵達霞喀羅(石鹿)駐在所遺址。

 

清泉部落河階台地上佇立著三座古色古香的吊橋,整個山城

除山水之美外,還給人一種清靈恬適的氣氛。

 

途中經過清泉,這是我第一次造訪清泉部落。一進入清泉,

馬上被一棟新建成木造的日式建築物給吸引住了,非假日的早晨,

偌大的停車場顯得空蕩蕩的,正好避開人潮,於是停了下來,

進入參觀,原來此棟新建成的建物乃是上個月才剛館的「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

 

    主導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將軍於民國35年(1946)到48年(1959)

間曾幽禁於此,度過13年如同隱者般的歲月。張學良被幽禁處,

原本位於上坪溪畔上,即日據時代的「井上溫泉療養所」的舊址。

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重創清泉地區,讓當地面目全非,使深具歷史

意義的療養所被沖蝕成河道,以及其旁的霞喀羅事件紀念碑也被沖毀。

 

新竹縣政府近年來將「張學良故居」原貌重現於舊居原址對岸,

全館以檜木打造,佔地約50坪,採木造結構,黑瓦、木屋,屋內規劃有

書房、客廳、臥室與長廊。館內有少帥生平介紹、幽禁示意圖、年表等。

館內還擺設張學良、趙一荻當年在清泉山居歲月的居家照片,透過這些

歷史鏡頭,約略可瞭解3、40年代在這個淳樸的泰雅部落當年的風光。

 

根據「張學良故居」館內的老照片,充分展現出當年張少帥平易近人的

作風,以及他和趙一荻小姐的堅貞愛情,頗為當地居民所津津樂道。

 

右側的上坪溪畔為張學良幽居處。

 

當地除了「張學良故居」外、還有「三毛的夢屋」、「張學良紀念地」、

「丁松青神父的天主堂」等,有了這些傳奇人物的「清泉故事」,

除了清泉溫泉的秀麗山景,還有豐富的人文軼事,想必又是另一個

遊憩的新興景點。

 

清泉派出所

 

清泉一號吊橋

 

停車場往前行,在水泥橋前右轉,經清泉一號吊橋旁,就是清泉派出所,

在此短暫停留辦理入山證。清泉派出所就是日據時的井上駐在所。

因仍在使用,駐在所地基、駁坎遺跡保持相當完整。站在吊橋前,

眺望吊橋對岸的紅瓦厝,依稀可見三毛「夢屋」。

 

霞喀羅駐在所

 

產業道路民生部落岔路口

 

現有石鹿派出所係光復後改建(民國53年),日據時代的

駐在所遺址在現址下方。

 

之後,仍沿著昔日「霞喀羅警備道路」,從海拔 460 多公尺的清泉出發,

過橋後順著霞喀羅溪向東南方蜿蜒上山。清泉至石鹿登山口,

約長13.7公里的產業道路,一路陡上,途經笠野、瀨戶(民生)後林道

轉而向東。剛開始沿途山坡已全被開墾為果園及菜園,隨著海拔高度往上,

路況愈差,部分路面崎嶇顛簸,有一兩處路段有土石崩落,尚在維修中,

小心翼翼地放慢車速,尚可通過並不礙事。沿途經過民生(雲山)、

松本等部落。最後來到石鹿派出所舊址下方,此處高度約1500 公尺,

距離登山口還有 3.7 公里。道路上方有一棟為民國 53 年改建的

石鹿派出所(前身為1922年(大正十一年)的霞喀羅駐在所)。

大正 6 年及 9 年發生兩次霞喀羅事件後,迫使日本當局在此裝置兩門大砲

(現砲台遺址在車道下方),專門對付附近的木喀拉卡(Mukeraka)、

天同(Tenton)等霞喀羅諸社。

 

導覽地圖上說明如下:

 

此處舊名霞喀羅(烏心石之意),是日人當年監控霞喀羅諸設最早設置的

前哨戰略地。不管是東南山麓的霞喀羅最大部落-木喀拉卡(Mukeraka)、

或是隔霞喀羅溪對岸的天同(Tenton),皆可鄰近觀察警戒。此處前身為

1922年(大正十一年)的霞喀羅駐在所,日人離台後,國民政府接收使用

而改稱為「石鹿派出所」,再於民國53年以中式木造房舍重建,直至

民國78年廢除派出所後遺留至今。路旁另一邊的工寮、菜園為昔日

駐警宿舍及砲台原址,派出所旁沿稜往上的混凝土道路原為1.8公尺寬

的「參拜道」石階,用以前往後方山麓的霞喀羅神社與忠魂碑,

如今僅存蒼鬱直立的日本黑松與木荷見證此地的倥傯過往。

 

過石鹿派出所後,車道縮減,變為林道土石路,僅鋪設兩道車輪寬的

石板路面。本想一鼓作氣直駛至石鹿登山口,可惜行至500公尺即被

道路施工的工程車擋住,車子無法通過,只好將車子停妥,整裝後

開始步行走約3公里的林道至石鹿登山口。

 

霞喀羅古道入口眺望霞喀羅大山、佐藤山

 

終於抵達了霞喀羅古道的登山口。看看時間,已超過上午11點鐘。

今天計畫想要登霞喀羅大山,步道口(海拔1638m),至霞喀羅大山登山口

(海拔2030m),步程約3公里,爬升約400公尺,來回約花3~4小時,

回到此處約下午3點鐘,時間尚充裕,於是決定踏上心怡已久的霞喀羅古道。

 

霞喀羅古道,前一公里古道路面寬闊,平緩好走,一路緩緩爬升。

今天天氣頗佳,正是登山健行的好天氣,此時冬天的暖陽照在身上,

置身在中高海拔的森林裡,空氣中洋溢著芬多精的芳香,無法形容的舒服。

 

行至1公里處時,抵達羅林山道叉路口,附近有一新建的山中公廁,

可惜無水尚未開放。

 

 

「田村台駐在所」

 

繼續順著古道的主線繼續前行,繞過一個小轉彎,左方出現一處高起的

平台,坡崁邊緣的石塊排列極為整齊,並砌有一條斜坡道,

這裡便是有名的「田村台駐在所」遺址(海拔 1800 公尺)。

 

田村台駐在所,設置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佔地甚廣,據記載約 1800 坪,

共可發現五組十二間房子。因位於霞喀羅古道和檜山古道(北坑溪古道)

的交會處,為日治昭和年間,攀登大霸尖山的重要夜宿驛站。

 

順著西邊陡坡上爬 20 公尺則還可發現駁坎堆砌的砲台遺跡(據說有四門山砲),

附近霞喀羅群四社(野馬敢(Yabakan)、羅卡火(Rokkaho)、

木喀拉卡(Mukeraka)、天同(Tenton))都在砲火射程範圍內。

傾圮的土牆巳不復見當年四座巨砲的影子,但是依稀仍可嗅出當年

肅殺之氣氛。

 

昔日的駁坎仍在,周圍並有幾株山櫻花,這是日據警備道的特色,

根據導覽地圖上說明,那是日人為了表徵武士精神與思鄉情懷特別種植的。

 

過田村台駐在所,路旁出現零星廢棄的警用的電線桿與殘留的裸線,

礙子釘在電線桿上,這些昔日古道沿線各駐在所之間的聯繫工具,

是日本警察的生命線,如今卻成為古道的最佳見證。

 

田村台以後開始持續上坡,林相也從人工林轉換為針闊葉原始林。

抬頭即可望見幾株台灣紅榨槭,我看著地上的落葉,想像它們全部

都還在枝頭的模樣,那繽紛油彩似的楓葉秀,想必是令人驚歎不已。

 

今年冷得早,才不過1月,楓香的葉子多半落盡,光禿禿的枝枒

有些已冒出新葉。

 

雖然楓香樹葉即將落盡,然而曬著暖暖的陽光,此時

古道楓情依舊不減。

 

在樹葉即將落盡的楓香林下,此時溫暖飽滿的陽光,灑進林中,

抬頭望一望楓香樹尚有殘存的幾許楓葉,此時的霞喀羅依舊寧靜而美麗。

 

古道遇崩塌,高繞而過。(約2.5K)

 

過2K後不久,路基整個坍塌,道路封閉,原高橋駐在所也跟著

流失掉,古道改上切稜線採高繞方式避過這一崩塌地形。這段是行程中

最辛苦的路段,陡上之後,又陡下,還好沿途架有繩梯及扶杆,

經多次攀爬陡峭木梯,最後的一小段陡上斜坡,亦設有繩梯,安全無虞。

 

過了一鞍部,再經過3K後,終於到了山門鞍部,原住民稱為Blehun,

意思是兩山夾道,如門一般。

 

霞喀羅大山是兩支泰雅族群的獵場分界,同時是東邊的薩克亞金溪與

西邊的霞喀羅溪兩流域的分水嶺。霞喀羅步道西段自清泉之後,

經過石鹿、田村台,一直到山門鞍部(Blehun)之前,都是在霞喀羅溪

(石鹿溪)流域。通過山門鞍部之後,就進入麥巴來溪流域,一直到郡界鞍部

之前,便進入薩克亞金溪(白石溪)流域,霞喀羅步道東段可說是沿著

薩克亞金溪的山腰而行,此後一直到養老、秀巒。

 

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的登山口,這裡海拔2020 公尺,

霞喀羅大山高 2234 公尺,落差 200 公尺,由此處上攻來回

費時 90 分鐘。

 

小休後,右側陡上,約8分鐘翻上稜線後不久,猛抬頭一望,

有一株高大的大鐵杉矗立在眼前,此株巨木約5人合抱胸徑

將近兩米,堪稱神木級老樹,只是長在深山中,識者不多。

 

除了紅檜與扁柏外,我很少遇見這麼雄壯的巨木,而且非常奇特的

生長在稜線的山徑中央,因此欲上登霞喀羅大山的山友必須抓著

他的樹根從旁繞過去。

 

往霞喀羅大山的路比想像中還遠、還陡,還好路程不遠,

休息喘口氣後再往上攻,如此小休數次後,最後穿越一小段箭竹林,

經一崩榻地,來到叉路口,左往佐藤山,取右走一小段路,

終於抵霞喀羅大山頂。

 

霞喀羅大山又稱石鹿大山,標高2234公尺,有一顆6240號三等三角點、

一顆森林三角點及台灣省政府民國72年頭前溪保護區界碑。

 

可惜山頂周遭被樹包圍,看不到四周展望,僅在途中開闊處

隱約看見對面尖石山區的群山。

 

原路下山,來到大鐵杉附近,這時突然大霧瀰漫了起來。

山上的氣候可真的變化無常,回到霞喀羅登山口,此時已近

午後2點半了。

 

由此到白石駐在所約10公里的路程,回古道入口約3公里,心想

霞喀羅古道全程就差白石駐在所這一段了,留點遺憾,待下次再來吧。

 

早上陽光普照,此時卻風雲變色,於是回程加快腳步,

回到霞喀羅國家步道的起點,再回望古道一眼,此時遠方的山嵐不斷

翻湧上昇,很快就將周圍群山都掩去,冬季的景象籠罩四周,

增添古道蕭瑟氣氛。

 

圖中泡腳區所引用的水源就是清泉溫泉。

 

回到車上剛好午後3點半。回到清泉部落,先在上坪溪畔的溫泉泡腳池,

將趕了一天山路的雙腳浸泡在溫泉裡,精神不覺為之一振,疲憊漸消。

 隨後參觀「三毛夢屋」。

 

循著指標,沿著石階往上來到一間整修過的紅磚屋,

丁松青神父在紅磚的小屋門框上寫著「三毛的家」。

 

門前空地搭起遮雨蓬,牆上掛著三毛的照片及敘述三毛的生平記事。

 

 

已故作家三毛在民國70年到清泉部落,在清泉居住了三年的時間,

並為丁松青神父翻譯「清泉故事」,三毛形容清泉此地有

「熱情的泰雅族同胞、可愛的孩子還有清澈的溪流」,

「任誰都會流連忘返」。

 

三毛的家前面有個平台可眺望清泉吊橋、整個部落和對岸遠處的清泉

天主堂,可惜時間不夠,無緣參觀清泉地區最古老且最宏偉的教堂。

 

參觀完「三毛的家」後,咀嚼今日的霞喀羅古道之旅,充滿了歷史、

人文等況味,俯瞰溪水清澈,遠望群山蓊鬱,心滿意足地踏上歸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