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瘋媽祖」走訪北港朝天宮,途中巧遇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進香團

2009/04/07 22:07

 

20090329走訪北港朝天宮,途中巧遇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進香團

 

        在台灣最具民間文化特色就是媽祖與王爺信仰。台灣有句俗諺,

「三月瘋媽祖、四月迎王爺」,便生動地刻畫出信徒對媽祖與王爺信仰

的熱忱與瘋狂。每年從春節至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期間,全台各地的媽祖廟

都會舉行進香或是遶境,是媽祖祀典的高峰期。在所有的進香活動中,

尤以動員數十萬人,跋涉280餘公里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規模最為盛大。

八天七夜的進香苦行,表達信徒敬天謝神的虔誠,也展現了民間信仰豐厚

優美的運涵。

 

大甲媽祖遶境後,北港媽的熱鬧也將展開。今年的「北港媽祖文化觀光季」

在3月28日熱鬧登場,揭開序幕,屆時武術陣頭,藝陣搬弄,布袋戲和

傳統藝閣將輪流上演,熱鬧非凡的廟會盛況可期。

 

3月28日返鄉掃墓後,翌日北返時趁著還有半天的閒暇,於是專程南下至

北港朝天宮進香。3月29日凌晨由中山高在雲林系統交流道,右轉78號東西

快速道路至虎尾土庫出口下快速道路,約莫7點15分時左轉145縣道時,見到前方

有為數不少徒步進香團,細看之下,原來是傳說中的苗栗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

進香團,今日何其有幸,躬逢其會,於是將車停於路旁,瞻仰一下「白沙屯媽」。

 

 

【白沙屯拱天宮媽祖】

 

白沙屯媽到北港進香,自清朝到現在,保存最虔誠的徒步的方式,

用簡單的四人輕便轎肩扛媽祖神像,從白沙屯一路越跨大安溪、大甲溪、

大肚溪及濁水溪,年年徒步往返將近四百公里的路程。

 

 

「大甲媽」和「白沙屯媽」都是喜歡健行的神明,是全省僅有兩支徒步進香團。

大甲媽進香隊伍陣仗龐大,有如軍容壯盛的閱兵隊伍,白沙屯媽進香隊伍行動

飄忽,好比一支活力十足的游擊隊。迥異於各媽祖廟鑼鼓喧騰的進香活動,

白沙屯拱天宮的信徒仍堅持以徒步方式縱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四縣,

行腳至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來回步程達400公里,完全保留了早期先民虔誠

而堅忍的信仰方式。

 

白沙屯媽祖進香團執頭旗的隊伍,據說每當媽祖轎踩轎改變

前進方向後,執頭旗的隊伍必須秉持「只前進不後退」的原則,

繞道走遠路,加快速度再度回到進香隊伍的前面。

 

媽祖鑾駕行進間,沿途跪求鑽轎腳的信徒。

 

傳說中的「白沙屯媽」進香規模雖不如大甲媽,但充滿傳奇色彩。

據載白沙屯媽迄今遵循古禮在進香,出發到達時間由媽祖來決定,

而路線也非固定,全依媽祖指示前進。「白沙屯媽」帶領信徒前行,

速度時緩時疾,有時直奔十多個小時不停,有時指引小路,

有時在大路上逆向而行,行止飄忽不定,被信眾稱為「囝仔媽」。

民國九十年,白沙屯媽鑾轎還曾帶信眾衝進濁水溪,引領徒步信眾

直接涉溪而過,對信眾來說,隨白沙屯媽進香充滿未知與驚奇,

魅力無窮。

 

 

今天有緣遇到「白沙屯媽」,成千的信眾緊跟在鑾轎旁,頂著風雨,

無論是男女老幼皆以急行軍的方式近乎小跑步的速度前進,如此以雙足苦行

的方式,實在是台灣媽祖信仰中最富生命力的動人畫面,望之令人動容。

 

但見這支傳說中的白沙屯神轎隊,宛如天兵神將一般,不一會兒,

即消失在145縣道。

 

 

 

【北港朝天宮】

 

       北港是開台第一港「古笨港」的一部份,清代時郊行林立,舟車輻輳,

曾是繁榮的港市。直到光緒末年,因雲嘉海岸淤積嚴重,北港失去港口之利,

才退出貿易港的行列。然而鎮上的朝天宮至清中葉時,是當時台灣唯一設有

聖父母殿的媽祖廟,成為媽祖信仰的龍頭大廟,位尊望隆,香火極盛,

使得北港在媽祖的庇蔭下百年不衰,儼然一方宗教聖地。

 

北港朝天宮建於康熙33年(1694),由樹壁和尚從湄洲朝天閣,恭請媽祖來台,

於笨港建立一座小祠供民眾祀奉。康熙39年由地方的士紳捐資興建祠廟,

稱為「天妃廟」,雍正8年(1730)重修後,稱為「笨港天后宮」,

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後改名朝天宮。

 

朝天宮的建築屬中國南方宮殿式的建築,號稱「四落八殿,一埕七院」。

第一進為三川殿,左右分別是龍門與虎門。第二進是拜殿與正殿。

第三進是觀音殿,兩側則是獨立廟宇三官殿與文昌殿。第四進是聖父母殿,

兩側為後廂與洋樓。

 

朝天宮擁有代表台灣龍柱彫刻史上不同年代的三對龍柱,其中最古老的一對

在觀音殿,龍柱上鋪刻「乾隆乙末年臘月敬立」之落款,即清乾隆四十年

(1775年)所彫置,正可作為廟史之見證。第二對為咸豐二年所彫,立於

正殿前拜亭,八角柱盤龍為清代中期特徵。第三對立於前殿,內容豐富而繁飾,

屬於清末民初之特徵。欣賞這三對龍柱有如觀賞一部台灣石龍柱彫刻發展史。

 

位於觀音殿內之石龍柱為朝天宮鎮宮之寶,此龍柱由質優之泉州白石

所雕琢而成,採圓柱單龍作法,造型拙樸,上下渾然為一體,

被視為台灣的乾隆期龍柱最高代表作,深具歷史價值。

 

正殿拜亭前之龍柱為清咸豐年初所置,龍身轉折起伏有力,

為清代中期龍柱之典型。

 

觀音殿大都保存古時原物,殿前留設方形天井,氣氛呈現佛寺

貫有的幽靜,在十八羅漢神像供桌下以紅磚砌成「萬字不斷」圖案,

充滿雅趣。而石階前並有孝子釘傳說,為朝天宮增添感人的典故。

 

朝天宮經過歷代重修,自乾隆39年(1774)至日治時期明治41年(1908)

再度重修,聘請當時名匠陳應彬匠師主持大木工程為止,期間留下許多

精美古物,殿內之神龕、供桌及祭具、燭台、香爐皆歷史久遠,其內的

龍柱、香爐、石獅、石雕、木雕結構,以及彩繪等等,皆深富藝術價值,

民國72年被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位於正殿上方的這口古鐘,據說是王得祿敬獻予朝天宮。

(道光17年(1837)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與台灣水師遊擊溫兆鳳

率軍渡台,船隻遇風災,王得祿祈禱媽祖庇佑。之後因順利抵台

並平定張丙事件,乃敬獻「海天靈貺」匾及古鐘予朝天宮。)

 

 

朝天宮媽祖座前威武的護將-順風耳

 

今天專程來朝天宮,除了向媽祖祈求平安外,也是來見識朝天宮著名的

建築裝置藝術。但是今日天色不佳,細雨不斷,不是拍照取景的好天氣。

還好,今日來到北港,正值「北港媽祖文化觀光季」期間,也是媽祖慶典

最熱鬧的季節,一進入朝天宮的廟埕,即被來自全台各地的媽祖祈安

進香廟會活動所吸引。但見一波一波的進香團,一路鞭炮震天價響,

信眾伴隨神轎進廟,信徒熱情鼎沸,喊著「進喔」、「進喔」,不絕於耳。

 

台北北安宮進香團

 

 

後龍西社慈安宮進香團

 

 

艋舺萬華宮進香團

 

新港溪北鎮武宮進香團

 

新港溪北鎮武宮進香團

 

新港溪北鎮武宮進香團

 

 

艋舺萬華宮進香團

 

北港朝天宮位於北港之市區中央,坐北朝南。今日的北港老街,

即傳說中的古笨港市街,廟前稱為宮口。

 

北港老街的古洋樓。

 

 

【朝天宮建築之美】

 

在廟埕立於石牆側的石獅有兩對,大的石獅為近年新彫製,

造型魁梧。小的一對則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係以極優之玉昌湖

青斗石雕成,落款年代為清咸豐二年。背鬃之線條轉折柔美,

有如捲螺,亦有如波紋,被公認是清中葉時期石獅之代表作。

 

朝天宮入口兩旁石牆上,聳立四海龍王的石彫像,

彫工沈潛圓熟,這四尊精雕細琢的海龍王,被視為臺灣僅見之傑作。

圖中為北海龍王敖吉。

 

北港朝天宮步口廊兩側墀頭有「憨番扛大杉」的交趾陶所塑,

黑髮番夷,頭載呢帽,身著中式衣服,姿態詼諧有趣。

 

 

三川殿內的螃蟹斗座,這隻係彫腹甲,它的雙螯咬小草,

旁邊又以水草配景,細節表現唯妙唯肖。

 

北港朝天宮是台灣的剪黏藝術重鎮之一,屋脊上、水車堵上有各式各樣剪黏

藝術裝置,無論是文塲、武將、封神演藝、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帶騎,或是

吉祥獻獸,個個表情逼真,維妙維肖,均出自清末交趾陶名匠柯訓、以及

傳人洪坤福、再傳高徒江清露,師徒三人的傑作。

 

可惜今日天色不佳,無法細覽,只好留待下次再來。

 

 

拜亭中脊上置麒麟三太子之剪黏裝置藝術,麒麟亦被視為吉祥物。

脊剁上又有三國演義故事的人物剪黏,據傳為剪黏名江清露之傑作。

 

 

聞太師伐西岐,左邊有永靖江清露於辛亥年作之落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