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鄉竹子山古道,阿里磅瀑布雨中行,順訪老梅石槽、富貴角公園

2009/05/31 20:33

 

20090518竹子山古道,老梅富貴角步道

 

難得週一休假,但是卻遇上今年第一波梅雨,打亂我原本的登山計畫。

唉! 天要下雨,只好隨他去,既然無法登高望遠,只好往陽明山上行。

車行過重陽橋時,忽然想起兩年前的竹子山古道登山口之行

(詳見20071021大屯秋芒、金山村重和村大路崁步道、北25鄉道漫遊、

法鼓山。)有了上一次探訪的經驗,於是當下改往竹子山古道探訪去。

 

由北二高下,經大武崙到過萬里時,此時雨勢漸大,心想車上雨鞋、

雨衣俱全,既然打定主意後,仍不為所動,繼續往金山方向行。

 

進入竹子山古道古道前,回首望了雨中倒照湖優雅的梯田風光,

景緻如畫。

 

來到金山,由台2濱海公路左轉走陽金公路,約3K處右轉過重光橋,

走北25鄉道。

 

沿北25鄉道一路蜿蜒向上行,經三和國小、環湖一橋及環湖二橋,不久,

路右為大路崁步道登山口。經環湖三橋後,又遇大路崁步道。

經「勝境如桃源」巨石,過兩湖村,至T型叉路口接北22鄉道,

左轉不久又遇叉路,路口有「妙濟寺」小招牌,左轉後直行,又遇叉路,

左邊有「竹子山古道」指標,取左行,直走至底即是民宅

(倒照湖47、49號民宅)。

 

倒照湖51民宅的小男孩,正在好奇地看著一位身穿雨衣雨鞋

的「肖耶」登山客從門前走過。

 

整裝後出發,由農家前經過。竹子山古道的入口處位於

「倒照湖49號」土角厝前方,入口掛滿了登山布條。

 

這條曾經是陽明山區內最神秘的古道,近年來,在當地熱心的

義工邱先生等人,以及藍天登山前輩的開拓下,竹子山古道與

阿里磅瀑布逐漸廣為人知,來訪者眾,逐漸揭去神祕的面紗,

而成為怡人的踏青路線。

 

古道從農家的旁邊小路緩坡向上延伸,路左有圳溝,再過去有一條小溪,

溪水安靜地流動著,左邊緩緩下降的梯田無垠地開展。

 

古道一開始平緩好走。

 

之後,沿著緩斜的山路貼近兩湖溪左岸一路爬升,此時水聲時有

時無,山徑兩旁不時出現水同木、水冬瓜、冷清草等潮濕地的植物。

 

 

步道上出現一珠盛開的秋海棠,一片粉紅,非常動人。

 

不久古道即出現古樸的石階,顏色泛青,看的出來有一段

歷史了,這正是古道應有的顏色。

 

雨中的竹子山古道

 

往上走,約一小時後,進入了一個蔥蘢翠綠閉的森林後

不久,在比較寬闊處就看到古道的土地公。

 

一座石砌古樸的土地公祠,孤獨地駐守在竹子山的山腰裡,

土地公神像前,兩支蠟燭兀自點燃著,四週環境維護的很好,

看得出香火仍旺盛。土地公門額寫著「福德同」,非常特殊。

對聯曰「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

 

感覺上,這裡以前應該有人住過,隱約可看到有駁崁的痕跡,

但是,附近無法看出過往產業的遺跡,也無廢棄舊屋的痕跡,

可能是那些曾被開墾過的地方都已回歸復到大自然裡了。

 

 

此處是叉路口,直行往竹子山北北峰,右斜上山徑往阿里磅瀑布

(約40分),觀瀑台(約20分)。值此初夏時節,山徑兩旁開滿了

白色的華八仙,盛況不亜於五月雪之油桐花開時節,讓人目不暇。

 

此後,白色的華八仙一路伴隨,緩慢下降,起伏很小,連過兩道

乾溪溝後,溪水聲再度響起,此時已接近阿里磅溪的源頭,開始進入溪谷,

繼續往前走不遠,即到達山徑終點「阿里磅瀑布」。

 

這條阿里磅溪溪水朝北下流,經石門鄉由十八王公廟旁入海。

 

 

這是陽明山區最長的瀑布,高約四、五十公尺,危崖絕壁,山勢壯觀。

瀑布雖高,可惜瀑布的水量卻少的可憐,瀑布像涓滴細灑而已。

 

今日一路走來,整條山徑冷冷清清不見人影,非假日又是雨天,

大概只有我這一位「瘋子」獨自站在瀑布下方,欣賞阿里磅瀑布。

整座山谷,除了潺潺流水聲外,顯得非常寂靜,一人呆久了,

卻無獨享山中寧靜之愜意,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之虛無感,

似乎不宜久留,只好趕緊下山。

 

回程改走往石門、三芝方向回台北,來到石門鄉時,此時雨停了,

見天色還早,才午後兩點多,於是遂在石門老梅村停了下來,

瀏覽一下老梅風光。

 

 

山豬的故鄉--老梅

 

 

老梅位於富貴角岬角的東南側,是一個典型的北部濱海漁村。

發源於竹子山的老梅溪,向北經老梅村入海。老梅原為凱格蘭族瓦威社

(Vavui)的遷移聚落,受漢人拓墾的壓力而西移過來,老梅土名叫做

Babuy與目前的lao mei音近似,在印度尼西亞系的語言中,即是山豬的意思。

 

老梅石槽 ---

 

在老梅的沙灘上,有一項特殊的自然景觀-「石槽」。

這裡的岩岸是一大片平整的火成岩,被海浪縱向侵蝕成石槽地形。

每年冬天北海岸東北季風一起,濤天的浪花滋潤了石槽的岩面,

也開始滋生綠色的「石蓴」、海髮絲等綠藻,到了春天時,

這些綠藻滿布石槽,因此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海岸景觀。

尤其是在日出日落時分,景觀更是迷人,常吸引許多愛好攝影的人士

駐足拍攝,留下許多經典的畫面。

 

可惜,今年來晚了,只見部份石槽已呈現光禿禿的一片,

只見少數石槽尚殘餘些許的青苔。

 

 

富貴角公園

 

 

特殊的風剪樹景觀

 

 

欣賞了老梅石槽後,進入老梅街道,經老梅派出所、老梅國小,

來到富貴角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群落成蔭的百年老榕形成特殊的風剪樹。

此處規劃為露營、烤肉等戶外活動場所,穿過榕樹林後可以見一座迷宮。

 

公園後段則是沙灘金黃的廣闊海濱,可以欣賞特殊的風稜石景觀。

 

在老梅一帶的海岸屬於沙岸,受到東北季風和波浪的搬運及

堆積作用,在海濱的坡地上,形成海岸沙丘。

 

富貴角一帶之風稜石,是全省規模最大、最壯觀、也是本區最大之特色,

乃是八十萬年前之火山爆發遺留下來的火山岩,地質學名「安山岩」。

 

值此初夏期間,老梅一帶的海岸,開滿許多粉嫩的月桃花。

 

然而,附近的沙丘上,盛開著天人菊,卻是此時富貴角公園花季的主角。

 

天人菊原產於北美洲,1910年引進台灣後便以驚人的繁殖力廣佈

於澎湖群島及北部海岸,由於它耐風、抗潮、生命力強韌,是良好

的防風定砂植物,加上花形優美,花色豔麗,花期來臨時,

形成一片花海,非常壯觀。

 

 

 

除了天人菊外,山坡上也有幾株盛開的台灣百合花,也不惶多讓。

 

我沿著富貴角步道,一路欣賞沙丘上到處盛開的天人菊、百合花外,

也看到許多不知名盛開的小花,也頗令人驚喜。

 

一路信步來到步道終點,不知不覺來到台灣最北之燈塔,

位於富貴角岬角之富貴角燈塔。

 

海拔33.2公尺的富貴角,是本省最北端突出的海岬,原名「打賓」

或「大鞭」,是原住民平埔族的譯音,為「海岬」之義。

這座黑白相間,已駐立於岬角有百餘年歷史的富貴角燈塔,

光緒二十二年〈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年〉著手興建,

是日本人據台後所建設的第一座燈塔。

 

行走富貴角步道至此仍須原路折返,在行程結束之時,想起今日所見

之景點,如「阿里磅」、「老梅」等地名,皆由平埔族凱達格蘭人

語言所命名的地名,百年來山川地勢不變,而這些消失平埔族卻承受

百年孤寂的命運,富貴角「打賓」有眼,能不慨歎海陸滄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