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蕉城】百年風華歲月的旗山老街 ,旗山糖廠舊火車站,旗山國小

2009/08/13 23:30

 

20090730 旗山老街風華之旅(二)

 

         離開高雄縣孔廟已是午後三點了,我們沿著昔日神社參拜道

回到旗山市區。第一站我們先來到這所歷史悠久的小學。

 

台灣最古老也是最優美的學校之一~高雄縣定古蹟-旗山國小

 

「旗山國小」    成立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創設時稱為蕃薯寮公

學校,當是專供台灣人就讀的學校,與隔鄰的日本皇家小學(光復後改為

鼓山國小,專供日本人就讀),同樣具有百年歷史的名校。成立蕃薯寮

公學校之後,陸續設立中埔、田寮、甲仙、六龜、溝坪、溪州等分校

或分教室,是當時旗山地區所有小學的母校,也是旗山的教育發源地。

大正11年(1922年),台灣總督府開始實施地名簡化政策,遂改稱

「旗山第一公學校」,各分教或分教室也陸續獨立,昭和16年(1941年)

改稱旗山國民學校,民國52年定名「旗山國民小學」,並沿用迄今。

 

這是我們第一次走訪旗山國小,一進校園內,馬上被一棟又一棟

古樸而優美的校舍所吸引住。特別是校園內其造形獨特的石拱圈

校舍,令人印象深刻。

 

旗山國小的石拱圈校舍為日治大正九年(1920年)所建,入口門廊

為開圓拱,其上為陽台,一樓為石製拱形走廊,二樓為平拱廊,

造型優美,頗具秩序之美,雖歷經修建,但仍保有日治大正時期

精緻典雅的風格,相當難能可貴。

 

旗山國小不但留有具歷史意義的古蹟教室。旗山國小被高雄縣府指定

的古蹟保護範圍,也包含大禮堂與校內的百年老樹。

 

旗山國小大禮堂於日治昭和十年(1935年)啟用,結合近代技術

作大跨距,鋼椼架構的禮堂,正立面為西洋式建築風格,

山牆頂部以倫巴底帶「Lombard band」裝飾,倒立面利用精巧

雕門且連續的原型拱窗,創造出強烈得的韻律特色,側面各有9個

拱形窗,呈現出古典優美的建築。

 

旗山國小不愧是具有百年風華的學校,但見校內花木扶疏,

老樹成林。百年老樹與百年學校相互輝映,頗具歷史美感。

 

漫步在校園裡,不禁感嘆,當年日人治台時能把一所小學蓋得如此

精緻,可惜如此具有典雅的小學,今日已不多見了。

旗山國小走過百年歲月,新建的校舍於2007年落成,而古蹟校舍於

2008年修竣完成,新舊建築之間的人文距離拉得很近,新舊互相對話,

不會產生新舊互相排斥,亦算是台灣建築史上一佳例。

 

離開旗山國小後,漫步到中山路,一轉彎即來到南台灣最具人文氣息的

旗山老街了。

 

旗山老街西依是鼓山(中山公園),東臨旗山溪(楠梓仙溪)與旗尾山

隔溪相望,街市就築在狹長的平原上,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

旗山成立糖廠,加入台灣糖業王國的一員,市街也因此發站起來。

光復以後,整個旗山鎮因位於楠梓仙溪的河谷中,溪水清澈,氣候

宜人,在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最適合種植香蕉,在1950~1970年代

旗山與集集所生產的高品質香蕉,在數量上雖比不上菲律賓所盛產

的香蕉,但是在品質上則更勝一籌,在日本市場頗受好評。民國

五、六十年代是旗山香蕉的黃金歲月,當時旗山素有「香蕉王國」

美譽,迄今仍以「蕉城」著稱。糖業與香蕉兩大產業造就了旗山

鼎盛的市況,至今旗山的農業仍以香蕉為主,隨處可見的香蕉園,

依舊是旗山的一大特色。

 

 

 

旗山老街~紀錄百年風華歲月的老街 

 

明治34年(1901年)蕃薯寮廳成立後,首任廳長石橋亨初上任便積極

建設,從明治36年(1903年)第一次街庄改正,規定街屋兩側新建或

修建的家屋必須在臨街處留出走道,現今老街的亭仔腳建築就是

當時留下的建築特色。

 

整條街屋一氣相連,富麗壯觀,有學者名之為"台灣洋牌樓"。

此段洋牌樓係面東而建,由北而南共有十六姓氏人家約卅個

店面(吳家即佔了五個店面),布莊、服飾店、皮鞋店、鐘錶店、

診所、冰果店等各種商品應有盡有。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日人受到內地資本家投資台灣糖業風潮得影響,

便選擇在蕃薯寮本街對岸的旗尾庄興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旗尾製糖所」,

為蕃薯寮引進現代化工業。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基隆至打狗(高雄)縱貫線雖已全面通車,但由於

蕃薯寮街位於偏遠的要道,在各製糖會社中,「旗尾製糖所」距離

縱貫線本線最遠,使蕃薯寮街對外聯繫相當不便。為運送甘蔗原料

與白糖成品,日人在踏勘旗山與美濃附近平原後,於明治42年

修築了「九曲堂-旗尾」糖業鐵道,由旗尾站直通大樹鄉九曲堂站,

接駁鐵路縱貫線。


大正元年(1912年)在蕃薯寮街興建了旗山火車站,當年稱為旗尾線,

行經路線由旗山到九曲堂,轉入縱貫線鐵路。設立火車站之後,

除了將工業帶入旗山外,同時也改變旗山地區原本的農業型態。

 

 

經過九年後,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蕃薯寮廳改為旗山郡直屬機關

為高雄州,蕃薯寮公學校改為旗山公學校,旗山火車站建造以後的

這十年裡旗山有了重大的轉變(西元1910年到西元1920年)。

 

 

大正九年到昭和5年間(1930年)由於糖業開發帶來經濟繁榮,配合

第二次市街改正,旗山最負名望的首富吳萬順家族率先建造西式洋樓,

其他地方士紳陸續跟進。

 

 

街屋的建築風格係仿歐洲巴洛克洋樓樣式,均為兩層樓,強調柱子、

門窗、窗檯的造型,如同大溪、三峽老街的街屋,在西方型制的立面

山牆中,應用了台灣色彩濃厚的裝飾圖案及文字,「山牆面」常見

有花草紋飾浮雕,皆引喻著各種吉祥涵義,還有藉由文字如中文或

羅馬文來顯示家族姓氏。

 

 

 

 

 

非假日的夏日午後,此時日頭不再那麼炎熾,此時漫步在旗山老街上,

最是愜意不過了。我們就沿著中山路一路往南至旗山火車站。走過旗山

老街,沿途欣賞享受著那獨特的風景老街,細細品味各家牌樓立面之美,

益發讓人追憶昔日之繁華勝景。

 

 

 

接著,來到旗山傳統的信仰中心--旗山天后宮。這座建於嘉慶二十一年

(西元一八一六年)的天后宮正進行百年來大整修,看其整修工程

頗為浩大,兩三年內恐怕不易見其全貌。

 

在此僅能期待整修這座古寺時,「整舊如舊」保存其原貌,

展現其百年風華之古寺,千萬不要再重蹈旗山武德殿之覆轍。

 

天后宮廟口附近有許多傳統小吃,如臭豆腐、滷肉飯、手工製的

小饅頭等小吃,人氣頗旺。迴異於一般老街的傳統小吃,旗山老街上

有多家專賣鴨肉麵的小吃店,家家生意興隆,成為旗山老街一大特色。

 

面對老街如此豐富的傳統小吃,兒子卻一直嚷著要吃碗糕,

還好走到天后宮廟口附近時,發現了這一小吃攤專賣碗糕,

於是當下就買了2碗打打牙祭。

 

走過天后宮廟口,過經太平橋後,來到中山路與復新街口時,

我們來到旗山老街目前全省獨一無二的石拱回廊街屋,

與富麗堂皇的仿巴洛克街屋相比,這裡尚保留一小部分石拱迴廊,

供人緬懷它的樸拙之美。

 

 

 

 

全省獨一無二的歷史建築:旗山亭仔腳(石拱圈)

 

日治時期,紅磚圓拱型亭仔腳(騎樓)在台灣極為流行,而旗山老街

有別於其他老街,以旗尾山麓的砂岩石材打造成圓拱形的石拱圈亭仔腳,

沒有鋪其他磚飾,整個石拱圈的表面完全保持土黃色砂岩的原貌,

樸拙又不失雅致,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建築樣貌。

 

 

 

由復新路至中山路一帶,陸陸續續都可看到石造亭仔腳,

騎樓頂上一圈圈半圓形樑柱綿延不斷,透露出古典的氣息。

 

 

台灣最美麗的小火車站~旗山糖廠舊火車站

 

 

中山路老街的盡頭,便是旗山人口中的旗山車站。民國91年,

旗山舊火車站疑遭人縱火,幸未能釀成大禍,民國94年高雄

縣政府將旗山舊火車站登錄為歷史建築,於民國97年7月啟動

修復工程,歷經8個月的修復,旗山車站終於在民國98年3月

浴火重生,重現於世人面前。旗山糖廠舊火車站,早已週遭的

角樓、石拱圈及老街休戚與共,形成旗山獨特的街景。

 

這棟建築融合了歐式與日式風格的木造建築,壁體以白灰泥

及雨淋板構築而成,並以紅磚砌築勒腳牆,結合窗戶框條的

設計,呈現豐富的視覺變化。右側站房是一座八角椎頂的候車室,

屋頂成鱗片狀排列,和座側站房的三角形屋面相呼應,其屋頂瓦片

則以菱形排列,屋簷下方則用垂直及水平木條拼貼裝飾壁面,

精巧典雅的造型,呈現出輕鬆活潑的節奏感。

 

 

旗山小火車站見證了旗山的發展,是旗山最重要的地標,

因造形獨特,曾獲選文建會全國歷史百景第十六名。

 

整修後的旗山車站,雖然都已不復舊觀,但在空氣中仍嗅得到

甘蔗的芳香氣息,車站內的各種擺設、搭配投影機的放映,

也鮮明的記錄旗山往日製糖業的盛況,令人印象深刻,不虛此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