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壽豐鄉]碧蓮寺~東台灣日本移民村〔豐田神社〕故址

2009/11/02 23:29

 

 

20090907【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神社故址

 

豐田三村最明顯的歷史文化資產,當屬豐田神社。豐裡村「碧蓮寺」的前身為

大正三年所興建的豐田神社,當年是日本移民的心靈寄託,如今仍然是豐田三村

居民的主要信仰中心。

 

原名為「田驛」的豐田火車站,由於當時日本人來探勘時,發現到豐田肥沃寬廣的

的土地,適合移民建設與開墾,於是命為「豐田」且設驛站。光復後,站名還是沿用

日治時期「豐田」的名稱。

 

花東縱谷北端壽豐鄉境內,有座豐田火車站,打開地圖,卻找不到豐田這個地名。

豐田,是一個東洋味十足的地名,曾經是九十幾年前有近千個日本人建立的移民村 。

 

1890-1913年間(明治31年-大正2年),日本人口激增,農民農耕地狹小,生活日益

困苦,日本政府為此開始找尋解決的辦法,因此展開日本的海外移民政策。

 

台灣總督府針對台灣作了一系列的評估調查,並有計畫地引進日本移民。因考慮台灣

西部大片土地取得不易,還有被台灣人「同化」的可能。於是自大正初年起,在花蓮

地區先後建立了吉野村(今吉安)、豐田村、林田村(今鳳林大榮、北林),一來抒解

日本本島擁擠的人口,二來以此作為將來前進南洋的試驗地。

 

轉眼一甲子過去,當年東台灣的日本移民村,歷經聚落的變遷和政權的轉換,如今

唯一還能完整勾勒的地方僅剩豐田村了。

 

大正2年(1913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因鯉魚尾南方地區(今壽豐鄉)的土地豐饒,

又多水田,”故以「豐田」命名 ,有 ”豐足之田”之意。

當時的豐田村包含三個村落,大平(即今豐坪村)、中里與森本(兩者合為今豐裡村)

,大正4年(1915年)新編入山下村落(即今豐山村),即是現在的壽豐鄉豐山、

豐裡及豐坪三村。 現今雖無「豐田」此行政分界,但當地人仍習慣用「豐田」來

稱呼自己的地名。

 

三年前,曾帶著家人前來豐田村一遊,當時看見一棟優美的木造日式建築,一問

之下原來是「豐田文史館」。

這一座原本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官吏派出所,一幢原本棄置已久、破舊不堪的日式

建築,2001年1月整修完成為「豐田文史館」,成了當地居民的休閒空間,同時也

成為外來客探訪豐田風情的重要據點。

 

位於豐裡國小旁的豐田移民村移民指導所

 

豐田小學校成立於大正2(1913)年,專供日本人子女就讀,光復後更名為豐裡國小。

 

經過一世紀,當年日本人所種下的小樹早已枝繁茂盛,長成了茂密大樹。

 

遊客可在「豐田文史館」購買一本便宜卻豐富的解說手冊,便可造訪豐田風情的

歲月點滴。漫遊豐田,單車巡禮是最佳方式,由「豐田文史館」出發,踩在寧靜的

鄉間小路,走訪豐裡國小、「醫生的家」、「哭牆」、廣島式煙樓等等,緬懷當年

豐田移民村的的生活過往,或是與當地的阿公、阿媽閒話家常,感受鄉下人與人之間

充滿濃厚的人情味。

 

仲夏的午後,太陽晒得我們一家子昏昏沈沈,遊興全無。於是走近文史館裡,

點了幾杯清涼飲料,坐在迴廊,享受著徐來的清風,聽著落羽松隨風擺動的窸窣

聲,一時之間暑氣全消,頗有偷得浮生半日閒之愜意。

 

三年後,我帶著家人再度暢遊花東縱谷。早上,開車沿著台九線南下往六十石山,

過了木瓜溪橋進入花東縱谷,海岸山脈蜿蜒於東,中央山脈雄峙於西,一路上一畦畦

的稻田,兩山之間田園風光一覽無遺,開闊的視野,讓人心曠神怡。

 

進入壽豐鄉市區,在大約 225 公里處,可看到往「豐田文史館」與碧蓮寺的指標,

此時已離豐田不遠矣。左彎進了鄉間小路,此時景觀叵變,感覺來到似生疏又熟悉

的村落裡,整齊的社區街道上,錯落著幾幢殘存的日式木造舊民房,經過一甲子,

斑駁的痕跡 半圮的牆,似乎在述說著這些昔日在大時代動盪下的日本移民村的故事。

 

進入社區,來到豐田火車站,村子裡沒有便利商店,卻有好幾間傳統的柑仔店。向

柑仔店阿婆問了一下路後,遂沿著村裡的中山路往東走。

 

沒多久,來到中山路、民權街口上的鳥居,牌坊上寫著”碧蓮寺”。昔日

”豐田神社”簡樸的鳥居因碧蓮寺而倖存於今。

 

豐田神社舊照片

 

取自於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鳥居入口這段仍有幾戶新舊參雜的住家,續往前行,走在昔日前往神社的參拜道上,

道路兩旁則是一望無際的農地,當年成排的石燈籠,如今換成了同樣整齊的電線桿,

當初日本人習慣將神社遠離住宅區,以凸顯神社崇高的地位。

 

日本移民返鄉後,留下青蔥的水田、日式房舍與神社。物換星移,隨時間流轉,

現在只剩寺門前立著的一對狛犬和多座石燈籠,還猶存些日本神社的氣息。

 

 

光復後,客家人與閩南人先後在豐田地區扎根,碧蓮寺依然扮演著信仰中心的角色,

最初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同祀不動明王,民國五十七年再恭迎觀音菩薩、彌勒佛、

地母娘娘、天上聖母、五穀先帝等諸神進廟登殿,現今的碧蓮寺已呈現出中日信仰

融合的景象。

 

進入碧蓮寺,眼前一座座石燈籠分別在兩旁一字排開,依稀可見當年神社的影子。

這些石燈籠,新舊不一,新造石燈籠應是近年翻修。舊石燈籠顏色較暗,正面刻有

常見的「奉納」,背後大部分則遭水泥塗抹已無法辨別原字樣,仔細一一端詳,有些

依稀可辨認刻有「昭和O年O月」等字樣。

 

石燈籠其「火袋」部份大都有「月亮」及「太陽」圖案。

 

入口處第一對石燈籠「竿」的部份為圓柱體,明顯和其他石燈籠不同,相當特殊。

 

其中較特殊部分,在一座石燈籠的「中台」上刻有「明治二十八年四月渡台」

,下方「竿」部份則刻「豐田村氏子中」。明治二十八年正是光緒廿一年

(西元1895年)乙未割台那一年,當年5月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日軍近衛師團

在台北澳底登陸,6月17日舉行始政公式。而此座之奉獻者竟然比日軍還早渡台,

頗耐人尋味。

 

「豐田村氏子中」 (氏子中是表示神的子孫,日本人都自認為是神的子民,中則

代表全體的意思。)

另外,也有其中一座「中台」上刻有「御大典紀念」1926(大正15)年12月25日

,日本大正天皇(嘉仁)駕崩,隨即由皇太子裕仁即位,改紀元為昭和,當年並未

舉行登基大典,至1928(昭和3)年11月10日,才舉行登基典禮,當時稱為「御大典」

或「御大禮」。為紀念昭和登基典禮,當年全臺各地都有舉行了各項慶祝活動,

身為皇民一份子的豐田村,自然也特立碑以誌之。

 

 

翻拍自豐田文史館的豐田神社舊照片 日人於豐田村開村紀念碑前合影,右後方為

「豐田神社」,約為1944年(昭和19年)(提供/徐展東; 翻拍/梁昭南)

 

目前放置於碧蓮寺內的大石碑,上面刻有「開村三十周年記念」 由臺灣總督長谷川清

所書之「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為昭和十七(1942年)年六月所立。由此可見豐田村

乃是在大正元年(1912年)建村,此碑為日本移民開村三十週年時所立放的紀念碑。

 

 

碧蓮寺前的茄苳樹與榕樹交錯而植,鬱鬱蔥蔥相當壯觀,其中這一較老茄苳,

挺拔蒼勁的樹形,濃密的枝葉,顯得氣勢非凡。

 

兒子一來碧蓮寺就拿著伊跟掃把,忙著掃地。我則是忙著拍照取景。

 

寺前之一對狛犬

 

左側狛犬側面(下方台座文字遭水泥塗抹後已不易辨識,前面為佐次郎..中間部份

為「奉納」,而最後幾個字為「昭和二年十月OOO日」)

 

碧蓮寺另外一對重要歷史文物即是寺前的一對狛犬,當地居民對異國文化信仰相當

包容,早期神社的狛犬,如今取代台灣寺廟傳統的石獅,成為鎮守碧蓮寺的守護靈獸。

 

後記

 

此次旅行,走過新城神社、花蓮舊酒廠、松園別館、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碧蓮寺

『豐田神社故址』、吉安慶修院『吉野布教所』…大部分是循著台灣東部近代開拓史

的遺跡而行。回家之後,不斷地蒐集相關歷史資料,再對照此次實地鄉野踏查,

逐一比對,發現紙上導遊,所獲得的驚奇、樂趣也不亞於實地探訪,這次洄瀾文化

之旅可說是上了一堂寶貴的台灣近代史課程。

arrow
arrow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