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萬華〕2010年紙風車恐龍展親子遊~青年公園變成了"侏儸紀公園"

2010/10/23 21:15

 

991009北市青年公園 「哇!好大的恐龍: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

 

 

今年紙風車基金會打造台灣版的侏儸紀公園「哇!好大的恐龍」

展,先後再台中、苗栗現身,如今終於來到北市青年公園。

即便不是恐龍迷,但對紙風車所標榜的「三ㄧˋ」:創意、

記憶、回憶,仍然值得來一趟台灣版的《侏羅紀公園》。

 

10月九日,99年國慶日前夕,正值週末。趁著展出的倒數

兩天,趕緊帶兒子去探索。但是,當天我犯了一個極大的

錯誤,就是開車進來。甫一進入青年公園週邊道路,遠遠

便看到3隻充氣恐龍,飄在天空中,此時心已飛出去,但人

陷身在車陣當中,動彈不得。此時先讓老婆與兒子下車。

而我則繞了20分鐘的路,仍找不到停車位,最後只好乖乖

排了40分鐘的車隊,依序進入青年公園地下停車場。當

我進入大門時,老婆與兒子已逛了一小時了。

侏儸紀公園現身於青年公園可說是魅力驚人,各位看倌,這就是

當天的人潮。

「哇!好大的恐龍: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

 

 

「哇!好大的恐龍」,好恐怖的魅力。此時熙熙攘攘

的參觀人潮正在不斷地湧進來,大都是闔家光臨,部分

是阿公、阿嬤帶著孫子或是爸比、媽咪推著娃娃車。孩子

的嬉鬧聲、大人訓斥小孩的聲音,偶爾傳來陣陣低沉的恐

龍叫吼聲,充滿在這座型的"侏儸紀園",如此喧騰的溫

暖,宛如嘉年華會一般。

從大門進來,馬上可以看到仿造雷龍造型,身上披著一件

客家紅花布與原住民圖騰構成的彩衣,最大最紅的台灣

龍。右有超炫的冠龍、左有巨大勾爪鐮刀龍,震撼力十足。

 

 

「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現場共擺設了51尊原尺寸恐龍,

別具創意與巧思,滿足人們對真實恐龍的想像,頗具震撼人

心。

可惜,當天人潮實在太多,無法一一細覽紙風車對每尊恐龍的

創意造型。現場人潮雖多,大家忙著跟恐龍合照之餘,大抵上,

大家都還能保持大國民的風範,互相禮讓,依序排隊幫自家的

小孩拍照、捕捉最美好的回憶。

 

 

所有恐龍的藝術造型都由雕塑家李良仁設計,他運用古典藝術

的繪畫風格與現代時尚的創意運用,讓恐龍與藝術美學連結,

試圖打破大家對恐龍的刻板印象,為恐龍重新裝扮上新的外貌

,可說是空前創舉,深富寓教於樂功能。

 

 

當天我們也擠在人潮當中,走馬看恐龍,在亂軍當中,趁著人

人往的間隙中,趕緊按下快門拍了好幾張照片。當時大部分

恐龍我都叫不出他們的大名,更遑論我兒子了,當天也不記

得拍多少隻恐龍。回家後,依據紙風車的資料,上網複習了地

生物演化歷史後,從三疊紀、侏羅紀到白堊紀,整理出當天

紙風車恐龍家族中的25種恐龍,再和兒子一同分享與回味,

不枉費這一趟"侏儸紀公園"之旅了。

 

話說地球的誕生,已有45~46億年歷史了,從誕生到古生代結

,大約2億4千8百萬年前,地球的歷史開始進入中生代。中生

經歷的時間約有1億5千萬年,按先後次序可分三疊紀、侏羅

白堊紀3個紀。

 

 

中生代進入三疊紀中期,恐龍這一支族系,從眾多遠近親中勝

,崛起成為當時陸地霸主,在中生代建立長達將近二億年的

偉大王朝,中生代是屬於“龍的世界”。 

 

 

大約6千5百萬年前,在中生代晚期出現強烈的地殼運動,一次

隕石大撞擊成為恐龍最後的喪鐘,當時氣候氣候變冷,植物隨

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恐龍沒有應變能力,只好走上了絕滅

的道路。恐龍至此全部退出了地球的舞台,把生存發展的機會

拱手讓給哺乳類動物,還有鳥類。地球告別中生代,進入新生代。

 

 

1993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科幻冒險電影《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一度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至1997年才

被《鐵達尼號》(Titanic)取代。

 

片中的台詞「生命會自己找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

已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名言之一。

 

 

《侏羅紀公園》成為最知名的電影之一,在世界掀起了恐龍學

的熱潮。這部電影喚起了人類對中生代時期恐龍的奇想。

 

 

恐龍不再是恐龍博物館內的一根遠古化石而已,而是活生生地

,有血有肉的曾經生活在我們的地球上。

 

 

但是,人類想要看到滅絕的恐龍,只能透過書本或電影裡的虛

擬世界,無法感受到恐龍的實體樣貌。

 

 

今年北市青年公園 「哇!好大的恐龍: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

終於滿足了我們對恐龍的幻想,實現大小孩子們的想像與虛擬

恐龍的真實呈現。

 

 

依照恐龍進化的歷史,從中生代經歷的時間約有1億5千萬年,

按先後次序可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3個紀。

 

 

三疊紀---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3億年前,

結束於1.95億年前。

 

 

黑瑞龍 學名:Herrerasaurus

 

 

學名:Herrerasaurus
三疊紀後期,肉食性
身長:3~6公尺
體重:210~350公斤
學名意思為「黑瑞的蜥蜴」,名稱來自偶然在安地斯山上發現牠的農夫

黑瑞。黑瑞龍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龍之一。由骨骼的來看,牠的腿骨和腳

骨具有「老式」的特徵,使得科學家相信牠比任何一種鳥盤目和龍盤目

的恐龍來的原始。

 

 板龍 Plateosaurus

 

 

學名:Plateosaurus
三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
7~9
公尺
體重:
700
公斤
分布:歐洲
板龍學名意思為「平直的蜥蜴」,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大型草食性恐龍

,牠的身體有一輛公共汽車那麼長。

 

馳龍

 

 

學名:Dromaeosaurus
三疊紀後期,肉食性
身長:約
1.8
公尺
體重:約
15
公斤
分布:北美洲
馳龍和恐爪龍為同一家族,都是跑步健將;獵捕食物時會使用可怕的

鉤狀腳爪,成群聚眾攻擊。從發現的化石中得知,馳龍的身體有可能

覆蓋羽毛。

 

始盜龍

 

 

學名:Eoraptor
三疊紀後期,肉食性
身長:約
1
公尺
體重:
10~12
公斤
分布:南美洲
始盜龍是一種大小像狗一樣的肉食性恐龍,和黑瑞龍一樣都是最古老

的恐龍之一,但是牠們並沒有像黑瑞龍那樣富彈性的齒顎關節。牠的

發現把最古老的恐龍年代向前推進了近一千萬年,這種伶俐的恐龍彷

佛一個突然闖入地球的強盜,所以學者們把他名為「黎明的掠奪者」

-「始盜龍」。

 

南十字龍

 

 

學名:Staurikosaurus
三疊紀後期,肉食性
身長:約2公尺
體重:約30公斤
分布:南美洲
南十字龍化石被發現的時候是1970年,而當時南半球的恐龍發

例子極少,所以恐龍的名字便根據只有南半球才看得見的

「南十字星座」命名。

 

槽齒龍

 

 

學名:Thecodontosaurus
三疊紀後期、侏儸紀前期,草食性
身長:1~2公尺
體重:30~50公斤
分布:歐洲、非洲
槽齒龍是體型輕盈的恐龍,牠們的牙齒呈葉狀,有鋸齒狀邊緣,

且位於齒槽內,這也是「槽齒龍」的名稱來源。

 

侏羅紀---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二個紀。侏羅紀距今約208至144

百萬年間,是恐龍霸業的發展期。延續三疊紀而來的種屬更為

多樣性,鳥盤目恐龍也興盛起來,各種恐龍都有朝大型化發展

的趨勢,到了晚期更出現令人瞠目結舌的巨型龍腳類恐龍。

 

 

雙脊龍

 

學名:Dilophosaurus
侏羅紀前期,肉食性
身長:6~7公尺
體重:300~450公斤
分布:北美洲
雙脊龍體型修長,頭頂上長有兩片大大的冠骨。曾出現1993年的電影

《侏儸紀公園》中

 

 梁龍 Diplodocus

 

 

學名:Diplodocus
侏儸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25~29公尺
體重:10~12公噸
分布:北美洲
學名意思為「雙梁」,是目前找到最長、最完整的恐龍骨架。巨大的

梁龍脖子長達7.3公尺,可是頭顱只有60公分長。雖然塊頭壯碩,可是

因為部分脊椎是中空的結構,所以梁龍的體重大約和兩頭亞洲象差不

多。

 

腕龍

 

 

學名:Brachiosaurus
侏儸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25~30公尺
體重:35~55公噸
分布:北美洲
腕龍為了能夠維持像山一樣大的體型正常運作,每天必須吃大量的

食物,大約是一頭大象食量的十倍。科學家推測,腕龍的血壓可能

也特別高,這樣才能把從心臟流出的血液送到大腦。 腕龍身上長長

紅紅的斑紋,就像一座移動火山。

 

迷惑龍

 

 

學名:Apatosaurus
侏儸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20~27公尺
體重:30~40公噸
分布:北美洲
迷惑龍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受寵的一群,曾經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雷龍,

今天它失掉這個熟悉的名字,主要因為古生物學家在命名上如此的嚴謹

與吹毛求疵。迷惑龍的得名是因發現一個非常大的恐龍脛骨,令研究者

十分迷惑,而於1977年命名為Apatosaurus,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

 

宣漢龍

 

學名:Xuanhanosaurus
侏儸紀,肉食性
身長:5~6公尺
體重:200~250公斤
分布:亞洲
宣漢龍的化石是於中國四川省發現的,以化石發現處的達州市宣漢縣為名

。宣漢龍的前肢很長,和後期發現的肉食性恐龍(例如:暴龍)很不同,

所以宣漢龍被認為是原始的肉食性恐龍。

 

 

 

 劍龍 Stegosaurus

 

 

學名意思為「有屋頂的蜥蜴」,因為在頸部、背部及尾部有向上

突起的大骨板而得名。它的背上有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

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

 

怪嘴龍

 

 

學名:Gargoyleosaurus
侏儸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3~4公尺
體重:約有1公噸
分布:北美洲
怪嘴龍的特徵包括有狹窄的嘴喙、大型的骨質護板延著背部分布,

肩部也有長棘釘狀的尖角分布,用來嚇阻防衛肉食性恐龍的侵襲。 

 

 

 

嗜鳥龍

 

學名:Ornitholestes
嗜鳥龍生活在約一億五千萬年前,是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交替時期

的的小型食肉恐龍肉食性
身長:1.8~2公尺
體重:12~14公斤
分布:北美洲
嗜鳥龍的頸部成S形,後肢就像鴕鳥一樣堅韌有力,所以牠跑得很快。其

前肢也較長,並且可以抓握東西。當時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蜥蜴以及其

他小型爬行動物,甚至是孵育中的其他恐龍,都可能成為牠的食物。鞭子

般的尾巴占了身長的一半以上,在追趕獵物時可以發揮平衡的作用。

 

 

紙風車因嗜鳥龍是隻動作敏捷、擅於捕捉小型哺乳動物的恐龍,

所以在牠身上,使用了畢卡索的俐落線條來搭配!

 

 

白堊紀---地質年代中生代的第三個紀,也是中生代最後一紀。

開始於1.37億年前,結束於6.7萬年前。本紀末,恐龍等均絕滅,

標誌著中生代結束。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大為增多,鳥類和

高等哺乳類陸續出現。

 

 

恐爪龍 Deinonychus

 

學名:Deinonychus
白堊紀前期,肉食性
身長:3~5公尺
體重:60~90公斤
分布:北美洲
恐爪龍學名意思是「恐怖的爪子」,恐爪龍是行動非常敏捷的掠食

者,在雙足上有著長大彎爪的腳趾,是最特殊的武器。他能以單腳

挺立,然後用另一隻腳上的指爪劃入獵物的肉中,進行又快又狠的

攻擊。最令人懼怕的是肌肉發達的腿部末端有著兩根像大鐮刀般的

利爪。恐爪龍還可聯手出擊,攻擊體型比牠大好幾倍的大型鳥腳型恐龍。

 

 

棘龍

 

學名:Spinosaurus
白堊紀前期,肉食性
身長:12~18公尺
體重:4~9公噸
分布:非洲
棘龍在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部高達2公尺的背帆。

 

 

 

紙風車因棘龍 而嘴巴像鱷魚,背部有著一排帆船狀突起硬棘的棘龍

,給人的感覺就是活力又有氣勢,便讓他穿上了野獸派代表馬諦斯那

錯落隨性又大膽奔放的畫風樣貌。

 

冠龍

 

 

學名:Corythosauru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約10公尺
體重:約4公噸
分布:北美洲
冠龍的頭上有一個扇形的冠飾。經古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冠龍頭貫的

大小和形狀會因性別與年齡而有所不同。

 

暴龍,白堊紀時期最恐怖的動物之一。

 

學名:Tyrannosaurus
白堊紀後期,肉食性
身長:12~15公尺
體重:5~7公噸
分布:亞洲、北美洲
暴龍又名霸王龍,學名意思為「暴君蜥蜴」,是所有肉食性恐龍中

最晚出現、最大型、也最孔武有力的種屬之一。

厚頭龍

學名:Pachycephalosauru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雜食性
身長:4.5~5公尺
體重:1.5~2公噸
分布:北美洲
厚頭龍是最大型的腫頭龍類恐龍,牠的頭頂上有厚達25公分的骨質

圓頂,能夠像鐵頭盔一樣發揮保護頭部的功能。

鐮刀龍

學名:Therizinosauru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雜食性
身長:9~12公尺
體重:3~6公噸
分布:亞洲
在目前發現到的鐮刀龍化石中,我們可以發現牠們雙臂上長有鐮刀般的

大爪子,那些爪子長達70公分,能夠幫牠們攫取葉子,並把葉子塞入沒有

長牙齒的嘴巴裡。

副櫛龍

學名:Parasaurolophu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10~12公尺
體重:2~4公噸
分布:北美洲
副龍櫛龍頭上有一個向後伸出且長達1.8公尺的頭冠,頭冠內部為中空

狀態,可以像迴音室一樣幫助他把呼叫聲擴大送出。

慈母龍

學名:Maiasaura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7~10公尺
體重:3~4公噸
分布:北美洲
學名意思為「好媽媽蜥蜴」。雌性的慈母龍會結伴築巢,而且和龜類及

鳥類一樣,每年都會回到同樣的築巢地點。牠們很可能也會共同分擔照顧

幼龍的責任,當有的慈母龍出去覓食的時候,其他的慈母龍就留下來保衛

恐龍寶寶。

白堊紀的慈母龍,就穿上了象徵主義派畫家克林姆那閃耀、金澄的畫風

外衣,呼應其背上總是站著小恐龍的溫馨慈愛形象。

劍角龍

學名:Stegocera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2~3公尺
體重:40~80公斤
分布:北美洲
又名「頂角龍」,劍角龍的頭顱是傾斜的,後部較高。科學家們認為這些

大塊骨頭是用來當作武器-或許不是為了用來對付捕食性動物,而是在求

偶戰鬥中用於炫耀的。

甲龍

學名:Ankylosaurus
體長:9公尺
體重:7000公斤
年代:白堊紀後期 (6800萬~6500萬年前)
發現地:北美洲西北部
可能棲息地:亞洲、北美洲
甲龍可以說是中生代的裝甲車。這種恐龍全身披覆著骨板,讓牠們形成差

不多像烏龜般的保護,以抵抗當時像異特 龍這類大型肉食性或其他小型獸

足類恐龍的攻擊。

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經常被作為晚

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學名:Triceratops
白堊紀後期,草食性
身長:7~10公尺
體重:5~10公噸
分布:北美洲
三角龍是一種長相和行為都很像犀牛的恐龍。們也和犀牛一樣,會用

角來嚇阻肉食性恐龍;公三角龍也會用當它和其他公龍打架、博取母

三角龍的歡心。公三角龍對峙時會扣住對方的大角,並且利用頸盾推

擠對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