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谷鄉〕鳳凰山寺慚愧祖師「佑我開山」,八通關古道祈「萬年亨衢」

2011/04/20 22:35

 

1000403鹿谷鄉鳳凰山寺,「萬年亨衢」碣

 

 

       清朝對台灣的開發一直抱持著壓抑不理的態度。直到

清末,中國受到列強窺伺,台灣成為列強極想奪取的殖民

地,這時清廷才開始注意到台灣。

清同治十年辛未(西元1871年),有琉球民因風飄流到臺灣

南部的八瑤灣,不幸為牡丹社先住民所殺,覬覦臺灣已久

的日本便藉詞琉球為其保護國,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

以緝兇為由發兵臺灣,大舉進犯屠殺牡丹社原住民。

 

 

清廷深感事態嚴重,乃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身分來臺灣

處理臺灣防務,並以理諭、設防令日兵退兵,史稱“牡丹社事件”。

 

 

 事件平息後,沈葆楨力主開山安撫原住民,開始了“開山撫番”

、教化原住民(時稱“生番”)的工作。

 

 

沈葆楨認為:若能開闢路段疏通台灣前山與後山(即西部、

東部)之間的交通,不但有利漢人墾殖,更能促進後山的經濟

發展與軍事防禦力量。由於當時日人不斷由東部沿海騷擾,

意圖進犯,清廷便立刻採納沈葆楨的意見,分北、中、南

三路貫通前山與後山。 

 

 

為使前山與後山之間的陸路交通通暢,計開北、中、南三條

橫貫東西的步道:北部以提督羅大春率兵十三營,自噶瑪蘭

(今宜蘭)的蘇澳開至奇萊,共計205里,成為今日蘇花公路

的濫觴。南路以海防同知袁聞柝率兵三營,分二路進行,由

鳳山的赤山到卑南計175里,由射簝至卑南計214里,其路徑與

今日的南橫公路大致相彷。

前山第一城舊遺址

 

 

中路即八通關古道,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中部統領

吳光亮總兵率領飛虎軍約2000人,兵分兩路由竹山、社寮兩地

分別動工,(竹山因成為中路起點,號稱「前山第一城」)。

兩路在大坪頂會合,東進大水窟(鹿谷鄉永隆村)、鳳凰山麓、

茅埔、楠仔腳蔓(信義鄉久美部落)、八通關,越過秀姑巒山,

再沿拉庫拉庫溪向東,到達璞石閣(今玉里),歷時十個多月

完成,全長265里,相當於152公里,成為臺灣第一條橫貫東西

的越領道路。

 

 

八童關(Bantounkoa)或「八通關」原是鄒族原住民對台灣最

高峰玉山的稱呼。開山完成,總兵吳光亮沿用此名,取其四通

八達,入口有如隘口之意思。

 

 

八通關猶如一道歷史的長廊,開山撫番、屯墾後山,對清朝在

台灣開發史上,舉足輕重。沿途所留存的古蹟,具有劃時代的

意義,目前皆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甘泉井土名後溝坑。清乾隆時林爽文亂、福安康駐兵於此,泉清

而甘,大旱不涸,前台灣總鎮吳光亮閱兵通此飲而甘之,遂鳩

工修築,四面皆環以石,因水甘,遂以甘泉名井。

社寮土地公

 

 

八通關古道沿途的古蹟,重要如下: 

 

 

1.林圯埔公墓:鄭成功部將林圯埔在此駐紮開墾,目前在竹山

鎮仍有林圯埔公墓。 (待訪) 

 

 

2.「開山佑民」匾:吳光亮的弟弟吳光忠協同哥哥一起開路,

在鹿谷鄉祝生廟內題匾祈禱。 (待訪)

 

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寺高懸吳光忠手書“佑我開山”。

 

 

 

3.「佑我開山」匾:吳光亮的弟弟吳光忠協同哥哥一起開路,

在鹿谷鄉頂城鳳凰山寺題匾祈禱。 

 

 

4.「萬年亨衢」碣:在鹿谷鄉鳳凰谷鳥園內,由吳光亮親書

但未落款,是鼓舞士氣的大石碣。 

 

 

5.鳳凰眼:在鳳凰谷鳥園山道上,有一巨石中有兩洞如兩眼,

相傳吳光亮曾以白銀崁入雙眼,使番人驚駭不敢越界侵犯。 (待訪)  

 

 

6.「山通大海」碣:原在八通關古道集集支線上,今在筆石溪

與陳友蘭溪匯合處的上游右岸處,原石在民國四十八年八七

水災中被沖走,現在留存的是南投縣政府重新刻的。 (待訪)  

 

 

7.「德遍山陬」碑:新寮地區的士紳為紀念吳光亮的德政而

於土地祠旁立碑歌頌。(待訪)  

8.「開闢鴻荒」碣、「化及蠻貊」碣:

 

 

集集鎮茅竹南溪的左岸,是以前吳光亮駐紮營地,俗稱吳大人

營盤。開闢鴻荒碣為光緒十三年吳光亮,八通關中路完成後,

經集集獅頭山勒石為記。

 

 

 

「化及蠻貊」碣係光緒十三年,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

陳世烈,字竺軒,廣東嘉應人,他在中路撫墾很有成效,當時

沿山有郡番16社、巒番、丹番37社,番丁4,000餘;又有

楠仔腳蔓等7社,番丁400餘,先後薙髮歸化。

 

鳳凰山如展翅鳥  慚愧祖師庇鄉里

 

鳳凰山寺

鳳凰山寺位於鹿谷鄉鳳凰村頂城庄內,主祀陰那山慚愧祖師公

,建於清嘉慶年間,原名『頂城祖師公廟』。歷經多次修建,

現貌為民國八十年所修建,廟右門首提有萬年亨衢』,左門首

提有『山通大海』,正是見證為八通關古道開拓之重要史蹟。 

 

當年吳光亮由林圮埔(竹山)東進,到鹿谷鄉鳳凰地區時,先在

大水堀(鹿谷永隆村)的開山廟址安營,然後進駐至鹿谷鳳凰村

頂城,繼續向玉里開築。

 

八通關古道開鑿時,常遭番胞(即原住民)攻擊,吳光亮的弟弟

吳光忠,為祈求道路開鑿順利,因向頂城慚愧祖師祈求庇佑。

據當地耆老說,當吳光亮開路遭「番人」威脅時,頂城祖師公

常顯靈示警。順利開山後,吳光忠親書「佑我開山」匾額致贈

,因此慚愧祖師亦有「防番之神」之稱。

 

「萬年亨衢」碣
過了鳳凰村不久即至鳳凰谷鳥園收費站。

原本以為鳥園內的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萬年亨衢」碣,應該

是唾手可得。但是尋尋覓覓竟不得其門而入。詢問服務人員後

,方知鳳凰谷鳥園歷經九二一大地震、桃芝颱風滄桑,古蹟離

鳥園大門甚遠,且途中道路部分整修中,園區鑒於管理不便,

目前不對外開放。

服務人員對我詢問古蹟一事,甚感訝異,目前來訪遊客大多是

來參觀鳥類生態,少有人對古蹟感興趣。參訪「萬年亨衢」碣

乃是此行最大的原動力,雖然不開放,仍不為所動。

帶著家人驅車往鹿谷苦嶺腳道路(投56)續行,約離收費站

1公里左右,也就是鳥園舊辦公大樓的路旁,有不顯眼的指標

:「萬年亨衢」碣古道入口。

由入口循著古道石階拾級而上,古道兩旁是寧靜優雅的竹林,

漫步在竹林之中,可以感受到綠竹娑娑之美。

不久,約莫200公尺,即見到一塊天然巨石,上鐫刻「萬年亨衢」

四個大字。

古碣歷經一百多年的歲月滄桑,字跡顯得斑駁,但依然感受

其筆力蒼勁,渾然有神。

一八七七年吳光亮總兵在開闢八通關隘道成功後,大坪頂鳳凰

山麓的一塊巨石上鐫刻萬年亨衢,紀念此一偉大艱鉅的工程。

根據《雲林縣採訪冊》內所記載:「亨衢」兩字,出自

《易經》大畜「何天之衢,亨」,乾下艮上,以陽畜陽,

有通天達地,四通八達的含義。即希望千秋萬世後,此路仍

暢行無阻。

當初闢建古道,主要是希望廣招內地漢人至後山(東部)開墾

,以充實全島,防範列強侵擾。然而,古道沿途需穿越叢山

峻嶺,人跡罕至,加上瘴癘及先住民之侵襲,令人畏而不前,

招墾成效不彰,對古道少加利用,軍工維護不繼,於光緒

十七年緊縮台政後,撫番政策名存實亡,八通關古道便逐漸

荒沒。

如今,百年來山川地勢不變,八通關古道多已頹壞或淪沒

於荒煙蔓草之中,只剩萬年亨衢碣及附近的幾處石階,供後人緬懷。

 

今天的遊客大都衝著觀賞鳥類生態而來,只有我懷著不同的

心情而來,在這不合時宜的古碣下,看看那“開山撫番”的歷史

人物和往事。我在古碣徘徊甚久,最後在家人催促下,依依

不捨離去。

 

古碣後方有一山徑,有登山路條,但不知通往何方,想必是

當年吳光亮所開鑿之八通關隘道一部份。

 

 

回家後,對照地圖,此古道山徑應可通往鳳凰眼、北鳳凰山、

鳳凰山接上溪頭森林遊樂區的山徑,如此具有歷史意義的古道

,倒是頗值得一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