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紀行(三)從布洛灣山月村到新城天主堂~濃濃地太魯閣原鄉情

2011/08/14 17:47



 

100-07-17布洛灣,山月邨,新城天主堂

 

 

酷熱的仲夏,正午時分,我們甫自燕子口直上布洛灣。

 

 

布洛灣遊客中心前的''太魯閣族婦女舂米雕像'',為花蓮石雕家林聰惠為

國家公園之邀所做。

在布洛灣遊客中心前又遇見中橫健行隊,布洛灣正是中橫健行隊由觀雲、慈恩

、洛韶、天祥一路走來的終點站。此時大夥離情依依,最後我們也跟著呼著

「走過中橫,無所不能」的口號,分享這一次中橫健行的愉悅之旅。

 

 

布洛灣(Bruwan)是太魯族人的部落舊址。對於太魯閣族人而言,布洛灣的

意義源自這個地方是祖先的居地,一處風景優美的美好家園。布洛灣一詞,

音譯自太魯閣族語Bruwan,詞意為「峽谷的回聲」。

 

 

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泰雅族東賽德克群從南投縣境內濁水溪上游越過

中央山脈奇萊山,東遷進入立霧溪、木瓜溪山谷定居,以山田焚懇及狩獵維生

,並發展出相當優異的編織技巧。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

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

太魯閣( Truku )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

「瞭望台之地」。這個地區即為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

太魯閣族人,數百年來已發展出相當優異的編織技巧,今天布洛灣變保留了

傳統太魯閣族居民建築,織布方式,太魯閣族人文生態研究中心也設在這裡。

傳統太魯閣族服飾常以白底夾茶褐色條紋的麻布製成,服裝織紋以幾何圖形為主

,以菱形織紋最為重要,象徵「眼睛」。

 

 

現在的布洛灣台地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苦心建設成「布洛灣遊憩區」

,台地下層設有管理站、餐飲販賣部,提供旅遊諮詢服務,並設立太魯閣族

文物及工藝展示館。

 

 

布洛灣台地下層,蒼鬱的松樹,佇立在綠草如茵上。

 

布洛灣四週蒼山環繞,北望三角錐山,南倚塔山,景致極為秀麗。

 

上台地設有委外經營的「立德布洛灣山月村」。原本是一座太魯閣族的祖先

遺址,如今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度假村。所幸,今天的「山月村」仍然保留

著濃濃地太魯閣原鄉情。

 

 

山月村入口木雕意象"世界大同"有白人.黑人.黃人.紅人.... 等."我們都是一家人"

 

 

接著,我們溜進嚮往許久的「山月村」,正值山澤蘭盛開,但見數以千計的

蝴蝶在山月村飛舞,數量之多,色彩之艷,著實令人喜出望外,此時回音谷

儼然成了蝴蝶谷!

 

山月村的蝶況非常讚!數以千計的蝴蝶在山月村飛舞,令人目不暇給,喜出望外。

 

立德布洛灣山月村渡假小木屋最大特色:屋前就是寬敞的大草坪。

 

山月村仲夏,山谷中雲氣繚繞 充滿山水墨畫的詩意 

 

 

 

山月村佔地2.5 公頃,32間獨棟小木屋錯落其間,擁有兩個大草坪。

 

 

小木屋,帶著濃郁淳樸的原住民風情。

 

 

踏入山月村,戶內與室外,琳瑯滿目的木雕,洋溢著原味的太魯閣族風。

對於不了解太魯閣族的人來說,仔細欣賞這裡的每一件木雕作品,便能

窺探太魯閣族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太魯閣族載歌載舞」,呈現太魯閣族人擅長歌舞和樂天知命的一面

 

 

園區內的木雕山豬,有畫龍點睛之效。

 

 

山月村木屋區外圍有一條生態步道可供漫步瀏覽,只要順著石砌路徑即可

自然的徜徉其中。

 

 

此條生態步道雖然短小但卻值得細細品味,可惜此行沒看到猴子,倒是看見

一隻攀木蜥蜴。

 

 

山月村生態步道著名的植物景觀一樹抱石

山月村「想飛」木雕,遊客可以在想飛木雕的試飛檯站立、拍照、準備飛翔

 

我們在山月村內,不受拘束地漫遊,最後猛然看見小木屋牆上一對紋面的

太魯閣族人,看著..看著..,感觸良多。

 

離開山月村之後,我們暫時告別太魯閣國家公園,驅車來到離國家公園不遠處

的新城天主堂,尋找兩年前失之交臂的「新城事件」的「殉難將士瘞骨碑」。

 

【花蓮縣新城鄉】新城神社故址(新城天主堂) ~「新城事件」太魯閣戰役的導火線 

 

仲夏午後,我坐在新城天主堂聖母亭內,八十年前日本人種植的黑松林如今

已接向高天,此時遙望著太魯閣峽谷,不禁又想到這一段歷史往事。

 

新城天主堂位於中橫公路與蘇花公路交會點附近,離太魯閣國家公園東端入口

約1公里左右,於台九線185K指標附近,左轉進入新城村博愛路,行約數百公尺

,即看見左邊有新城公園的牌樓(此牌樓前身即為新城神社的第一座鳥居)

新城神社第二座鳥居(上有天主教會字樣)

 

新城神社第三座鳥居及一對狛犬。

 

 

新城神社拜亭遺址(原設置日軍紀念碑,現改為聖母亭),但猶存弧形的基座

,仍具有相當神社美學。

 

新城天主堂「諾厄方舟」的意象。

 

日本佔領台灣第二年,西元1896年(明治29年)花蓮港守備隊新城監視哨兵

因冒犯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太魯閣諸社普遍憤慨,以致全員十三名日

軍官兵全數被殲滅,史稱「新城事件」。

 

新城天主堂目前在教堂花園中放置一塊「殉難將士瘞骨碑」是「新城事件」

最重要的遺跡。(「瘞」讀音為ㄧˋ,是指埋葬之意。此碑立於大正9年

12月23日),正面左側刻有「陸軍大將從三位勳一等功二級  柴五郎」,

柴五郎於大正8年11月 至大正10年5月擔任台灣軍司令官,背面則刻有

「(明)治廿九年十二月二十三OO」以及監視哨殉職的結城少尉等共13名隊員名字。

 

 

新城事件之後,日本因據台初期以撲滅平地武裝抗日為優先考量,戎馬倥傯

之際,對於原住民則採懷柔政策,日本人甚至反對軍警進入山區。因此,

此時期太、日關係頗為良好。

 

 

到了1905年以後因日人大量開放賀田組在山區的採樟活動,侵入太魯閣族人

的生存領域,導致雙方流血衝突時起。最嚴重的一次即是1906年(明治39年)

8月1日襲殺花蓮支廳長大山十郎、賀田組員工及腦丁等36名日本人的

「威里事件」,這個事件震驚日本當局,再度使當時總督改變懷柔的管理

政策,積極準備剿討事宜。新任總督佐九間左馬太將「理蕃」作為任內施政

重點,在一九一○年提出「五年理蕃計畫」上奏日本天皇,並奉准實施。

 

 

在日人的印象中,太魯閣人是最為兇猛的族群,宛如一個獨立且對立的敵國。

自1910年至1914年,展開「理蕃五年計劃」。此期間,主要是對北部的

泰雅族用兵,最後歸結於討伐太魯閣。

 

 

在多年精密佈署下,大正三年(1914年)五月,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發動了台灣

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太魯閣征伐軍事行動」,動員了二萬員兵力,

對付只有三千名可戰壯丁的太魯閣族人。以機關槍、野砲、軍艦、飛機盡數

佈置,全面展開陸、海、空三軍的大規模攻擊行動。運用最精良的武器,

歷時八十三天,最後太魯閣族人在彈盡糧絕下,被迫繳械投降。太魯閣族人

長期以生命反抗日本殖民者,寫下無數可敬的史篇。

 

 

太魯閣事件及西元1930年(昭和五年)霧社事件之後,日人為便於統治管理,

強徙太魯閣族人遷居淺山或平地,於是布洛灣社眾大都遷移秀林鄉富世村、

秀林村等地。造成山區部落幾乎一空,留下了至少79處的部落遺址。

 

 

到了一九八0年代,國民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環境,將原砂卡礑溪流域

的大同(砂卡礑)及大禮(赫赫斯)部落的太魯閣族居民遷至富世村的

民樂社區,致使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原住民部落逐漸消失。

 

 

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兩者都具有文面習俗,同樣是居住

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因此早期居住在太魯閣國家公園

境內的太魯閣族被視為「泰雅族」。 

 

 

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卻甚少來往。數百年來太魯閣族

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他們曾經歷抗日最長的戰爭。

2004年1月,基於強烈的自我民族認同,太魯閣人獲得官方承認而設立為

「太魯閣族」,成為台灣的第十二個原住民族。太魯閣族人的努力終於在

數十年後完成正名的心願,自日治時期起沿用百年的「傳統泰雅族」,

正式被分為目前的「泰雅族」與「太魯閣族」。

 

 

 

後記:

 

很多有獎徵答,大多是問台灣原住民有幾族? 背熟它、了解它,除了可得到

獎品外,還可對台灣這片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今年我在花博,就是正確

回答此問題,而獲得免費一日票卷。


泰雅族
賽夏族
阿美族
布農族
鄒 族
魯凱族
卑南族
排灣族
雅美族


邵 族:原本被認為是為鄒族中的平地原住民,2001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

第10個原住民族


噶瑪蘭族:2002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第11個原住民族


太魯閣族: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2004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

第12個原住民族


撒奇萊雅族:在日治時代歸併為阿美族的一支,2007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

第13個原住民族


賽德克族: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的亞族,2008年正式成為官方所承認的

第14個原住民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