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鄉〕巴陵橋假日廣場、巴壟橋竣工紀念碑、巴壟隧道初訪「長城部隊天山演習紀念碑」

2011/12/24 23:52

 

100-11-30[桃園復興鄉]巴壟隧道初訪「長城部隊天山演習紀念碑」

 

        甲午戰爭後,西元1895年「乙未割台」,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據

初期,台灣總督府為龐大的軍需政經開銷,捉襟見肘,持續為日本母國的

財政赤字擴大,引起日本國內不滿,認為佔領臺灣是一種「奢侈」開銷。

日本覬覦台灣山林的經濟利益及資源已久,故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1906~1915年任期)於1910年著手進行「五年理蕃事業」(1910~1914年)

,企圖將山地收歸國有,遂行掠奪殖民地經濟之目的,除使台灣自給自

足外,進而回饋日本母國。

「五年理蕃事業」中特別是被劃為重要財源寶庫的北部,為泰雅族與

太魯閣族所盤據,反抗日本帝國也最強烈。日方以現代化最精良的武器

對部落展開侵占與殺戮,原住民則以出草襲擊,雙方流血衝突不斷。

在日人的印象中,泰雅族與太魯閣族是最為兇猛的族群,稱之為「兇蕃」

,「五年理蕃事業」藉此征討「兇蕃」,來正當化日本帝國的侵略理論。

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1912年發動強硬的討伐作戰,以武力迫使泰雅人

「歸順」後,接下來為了拓殖山地資源,日本人開始修築由角板山經巴壟

至宜蘭三星的警備道路,也就是“角板山三星道路”,歷時五年完工。

1963年,國民政府以這條道路為基礎,修築北部橫貫公路。

復興橋前身為拉號鐵線橋

巴陵大橋總橋長220公尺,主跨長度185公尺,為大漢溪沿線跨度最大的橋梁。

角板山三星警備道,西起復興鄉角板山,東至宜蘭縣三星鄉,全長約

79.2公里。沿線有拉號鐵線橋、巴壟鐵線橋、塔曼溪鐵線橋等三大鐵線橋

。在修築北橫時,分別又改建成復興橋、巴陵橋及大漢橋。之後,為了

紓解日漸龐大的車潮,又增建了羅浮大橋和巴陵大橋。

日治時期的鐵線橋

 

今天的北橫公路大部分路段是以日治時期“角板山三星道路”作為基礎

加以拓寬修建,在明池之前的路線大部分重疊,留存的舊跡並不多。

日據時代的鐵線橋蹤跡已渺,不過今天在巴陵二號隧道內,尚有僅存

鐵線橋時代的「巴壟隧道」,和對岸的バロン橋(巴壟橋)竣工紀念碑

遙遙相對,正是見證角板山三星警備道的開發歷史。

巴壟鐵線橋紀念柱長約10公尺,是在西元1914年「大正三年」巴壟鐵線橋

落成時,由當時的總督府土木局所豎立,其正面刻有「バロン橋」與

背面刻有「大正三年十月成工 土木局」等字樣。

最近撥空走了一趟拉拉山訪山毛櫸之旅,再度來到北橫。那天早晨天氣

很好,來到巴陵大橋時,天空一片湛藍,見到巴陵隧道大門敞開,忍不住

停了下來進去逛逛。當時除了再看舊巴壟橋紀念柱外,探訪「長城部隊

天山演習紀念碑」,也是此行的主要目的。

 

巴陵橋假日廣場

在巴陵二號隧道出口前方的廣場,也就是在巴陵大橋南口設有許多攤位,

假日時成為一個小小的市集,販售復興鄉的農特產品,如水蜜桃、甜柿、

高山高麗菜等。那天是非假日,不見攤販與遊客,廣場內僅有一對男女

原住民的解說員。

我向他們打了招呼後,隨即進入二號隧道內。

竣工於民國五十五年的巴陵舊橋,前幾年飽受颱風侵襲,沉寂好多年,

近幾年在復興鄉公所投入鉅額的人力與物力重新整治後,注入新意象,

成為復興鄉文化巡禮的隧道,予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走入巴陵一號隧道,就彷彿走入巴陵文化走廊,裡頭有原民的傳統竹屋、

服飾,還有當地原生物種的介紹。

隧道內還有許多原民的畫作,由復興鄉本土的依凡‧嗲木(簡偉帆)與

米路‧哈勇(王志平)畫家聯手,創作出色彩豐富、原味十足的油漆彩繪。

 

「失落的彩虹」 作者:依凡‧嗲木(簡偉帆)

 

 

泰雅族是將彩虹視為神靈橋的民族,認為人過世以後,靈魂都會走過一道

彩虹,祖靈會在橋的彼端迎接,而只有臉上具有紋面者,才能獲得接引。

 

 

主題:生生不息 米路‧哈勇(王志平)

 

 

走出隧道,則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大紅色的舊巴陵吊橋高立在眼前。

 

民國 55 年 6 月完工的巴陵橋竣工紀念碑 。

 

 

從巴陵二號隧道看巴陵橋,後方山坡上的道路就是通往三光部落的鄉道桃113

 

 

從巴陵橋向下俯瞰,可清楚地看見三光溪、玉峰溪匯流後的曲流河階

 

 

「巴壟隧道」

 

 

我在巴陵一號隧道與二號隧道來回穿梭,尋尋覓覓,對於傳說中的

「巴壟隧道」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最後請教當地的原住民朋友,這位

熱心的朋友還親自帶我走一遭。

 

 

原來「巴壟隧道」就在進入巴陵二號隧道內,靠近出口處還有一個分岔

的小隧道,就是鐵線橋時代的「巴壟隧道」。隧道口很小,無任何標示,

很容易被誤認為隧道內的通風口。

 

 

隧道內無任何照明裝置,顯得黑暗陰森,若沒人帶領,一人獨闖時,

可就得費思量一番。

 

 

這位帶頭的原住民朋友,回頭問我敢不敢走,既然小哥都已走在前頭,

我焉有不走之理。

 

 

還好「巴壟隧道」不長,約 30 公尺,再進去一點,遠處彷彿若有光,

藉著洞口的餘光,一下子穿過黑暗的隧道,馬上來到出口。

 

 

「巴壟隧道」高與寬皆約2米長,全部由手工鑿穿,山壁上的銼痕

依稀可見。

出口前方2公尺就是懸崖,離下方的大漢溪約有百餘公尺高度。隧道口和

隔岸的巴壟鐵線橋柱遙遙相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日本人當年的鐵線橋

就是直接由對岸通到「巴壟隧道」,原路和現在二號隧道相交再彎向

左轉,從二號隧道南口出來。

 

 

政府建北橫時,則拆除巴壟鐵線橋,新闢巴陵一號隧道、巴陵橋與二號

隧道。依稀記得當年開車經過此地時,宛如走進迷宮,連續幾個拐灣,

經過巴陵橋後,看不到對面,隨即鑽進隧道,再一個拐灣,倏乎地重見光明。

 

 

如今,新建的巴陵大橋截彎取直,省去兩段式的迂迴繞路,與當年開車

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感覺,顯得便利多了。

 

 

 

「長城部隊天山演習紀念碑」

 

我在舊洞口上方,終於看到一塊水泥碑記,碑文風化嚴重,部分字跡已

剝落不少。碑文具體內容如下:

 

 

上款:長城部隊天山演習紀念

 

 

中幅: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下款:中華民國五十年八月師長李光達題

 

 

長城部隊可是大有來頭,曾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長城部隊的

前身是陸軍第52軍的第25師,民國21年由參加過東征、北伐的黃埔軍校

教導第二師第二旅擴編而成。

 

 

民國22年日軍突然對駐守古北口的第25師發動猛烈攻擊,戌守古北口的

一班步兵7人,為了掩護第25師轉進,誓死固守,殲滅日軍數百人,

完成任務,然而,在敵眾我寡下,終至全數壯烈成仁。第25師由於作戰英勇

獲蔣介石榮頒「長城部隊」代號,之後便與第2師合組了第52軍。

 

 

民國38年,約有50萬國軍撤退到臺灣。其中比較完整的軍隊有:高吉人的

5軍、高魁元的第18軍、沈向奎的第25軍、劉玉章的第52軍、闕漢騫的

54軍、段澐的第87軍(由青年軍208師擴編而成)…等。

 

 

民國41年,25師與40師併編成34師。

 

 

民國五十年,那年頭仍是國共不兩立的時代,軍事肅殺氣氛猶存,當時

北橫公路尚未拓寬,長城部隊特別在北橫山區,由李光達少將指揮

「天山演習」。

 

 

演習的目的,為求保障台北地區(含復興鄉)安全、安定,北橫公路

拓寬,以及石門水庫先期調查作業安全工作等等,以清山為手段,瞭解

山地戰略術、敵跡滲透環境、山區地理等,並將尖石鄉、台北烏來鄉、

宜蘭大同等納入山地鄉演習轄區(概同現今石門水庫水源保護區域)。

 

 

為期約1個月的「天山演習」於民國五十年八月結束,當時34師少將師長

引自《孫子兵法》的「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的「長城部隊天山演習

紀念碑」,樹立在舊巴壟隧道口。

 

 

戰功彪炳的長城部隊調戍金門時,也留下了兩座有名的歷史建築。

 

 

民國55年,長城部隊進駐小金門,部隊長賈乃隆少將為鼓舞軍心,特別

仿當年長城「八達樓子」形式建樓雕塑「八達樓子」七勇士記錄隊史,

在烽火戰地中激勵官兵士氣。

 

 

民國59年長城部隊步兵七營在金門后湖建「長城堡」,當時司令官以

其「鋼牙虎口海上長城」,題為「長城堡」。 

 

 

陸軍第234師(長城部隊):隊徽主體是萬里長城「古北口」,且雄距

青山上,藍天則飄揚著國旗。

 

民國六十五年,34師改番號為234師,精實案實施後,師本部虛級化成為

「34師指揮機構」,其中一個旅改為摩步(摩托化步兵)第200旅。

 

摩步200旅,以訓練精良、戰力堅強著稱,號稱魔鬼200旅,當年許多

新兵下部隊一抽到200R,新兵訓練中心的班長都會用魔鬼200旅來嚇唬

那些新兵。

 

 

可惜,如此具有光榮歷史的部隊,於民國九十四年底裁撤,長城部隊

從此走入歷史。

 

 

當年熱血澎湃,迴盪在胸中的長城部隊歌也成絕響。

 

巍巍長城 中華屏障  陸軍雄獅 衛我國家
英勇的長城部隊 像鋼鐵一般堅強
關外驅日寇 遠征滇緬北
東北剿赤匪 上海保衛戰
我們是百戰的雄獅 我們是陸軍的中堅
服從守紀 忠勇剽悍
長城部隊 所向無敵
發揚光榮的傳統 挑起歷史的重擔   

 

我望著下方的大漢溪水汨汨北流而去,一去不復回。回頭再看一眼,

那逐漸模糊的「長城部隊天山演習紀念碑」,不禁想起明朝,楊慎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