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武道能敢、馬美、玉峰道路 穿越百年時空之旅

2012/01/18 00:37

100-12-28桃園縣復興鄉 武道能敢、馬美、玉峰道路之旅

 

       日領台初期,台灣總督府從1898年開始實施台灣土地調查事業,企圖將

山地「蕃人」的領土全部收歸國有,遂行殖民地經濟上的掠奪。當時由於平地

的武裝抗日活動仍方興未艾,日本當局無暇顧及到高山地區的原住民,因此只得

沿用清朝以來的隘勇制度,以撫墾懷柔方式達到「開山撫番」之目的。

 

 

然而日人不管是「撫番」或是「理番」,隨著日本企業對樟腦需求的增加,

不斷以武裝開發山林經濟,與原住民衝突也隨之擴大,終不免武力相向。

 

 

當時北部泰雅族的「大嵙崁蕃」、「大豹蕃」、「馬武督蕃」和「馬里闊灣蕃」

紛紛發起聯合抗日行動,導致日方改變「綏撫」策略政策而採取更強烈的軍事

鎮壓活動。

 

 

到了1906年(明治39 年),佐久間左馬太出任第5任台灣總督後,開始將觸角

伸向原住民區域,積極鎮壓管理高山原住民,採行更強硬政策,以「掃蕩生蕃」

為其重要施政方針。

 

 

自1910年至1914年,展開以「軍事討伐」為主的「理蕃五年計劃」。在日本人

的眼中,北部的泰雅族與東部的太魯閣族被認為是最「兇猛暴烈」,必須將其

徹底討伐勦滅。 

 

 

1911年(明治44 年),日本首先展開李崠山方面隘勇線的前進,對蟠踞在馬里

闊灣溪(今大漢溪的上流玉峰溪)的上游,馬里闊灣群與基那吉群展開討伐。

李崠山之役正值「理蕃五年計劃」的開始,具有戰略指標意義,所以不惜動

用大批軍警,以取得李崠山最高地,作為砲彈陣地的據高點。

 

 

「理蕃五年計劃」期間,當時日本夾著軍國主義的武力對部落展開侵占與

殺戮,泰雅族人則以出草方式襲擊,造成山區到處屍體橫陳,血流成河。

 

 

到了1913年(大正2年六月),佐久間總督在李崠山設立討伐警察隊司令部,集結

了桃園廳與新竹廳大批的軍警武力,向當時被稱為「大嵙崁後山蕃」與

「馬里闊灣蕃」泰雅族部落發動猛烈攻擊,雙方在李崠山崚線數度激戰,

死傷慘重。

 

 

最後日軍在巴陵的馬崙山、李崠山、及烏來山三處,構築砲台,以山砲、臼砲

猛轟部落,以優勢的武力迫使泰雅族人歸順。1913年9月馬里闊灣群頭目

(烏來、宇老、Batoru、抬耀、留茂安、巴蘇、馬美、石磊、Ripo 等九社

頭目及族人)於控溪(秀巒)溪底物資集積所前,在悲憤交織的心情之下繳交槍枝。 

 

 

佐久間總督於當年九月二日撤除李崠山軍區司令部,在烏來山砲台露宿一夜,

隔日三日取道馬里闊灣溪經角板山,凱旋歸來。

 

 

日軍警以武力迫使泰雅人「歸順」後,1914年,日人選定三光設置桃園廳高雁

支廳,並沿著馬望僧呂山及李崠山稜線南面山腰開鑿武道能敢警備道路,並在

中間設立泰平警官駐在所,連通李崠山、烏來山砲台與宇老鞍部,與新竹廳尖石

方面一氣通連。 

 

 

2010年冬月,我獨自登上李崠山頂的李崠古堡,巍峨百年古堡依然挺立,但那

呼嘯在山林的泰雅勇士已然遠颺,回顧這一段歷史往事,心中有說不出的感慨。

 

 

當時對李崠山周遭的山川地理尚未有明確的概念。下山之後,循著秀巒道路自行

探索新竹尖石後山的秀巒、養老,回程經由玉峰、三光道路回北橫公路的巴陵

時,才發現李崠山莊前的馬美道路可銜接武道能敢道路經三光通往北橫公路。

 

 

如今歲末年終之際,心想這季節,巴陵、秀巒的楓葉應該轉紅了吧。想到秀巒

,思緒又回到李棟山古堡上。

 

 

於是趁著這楓紅時節,決定安排一趟巴陵至秀鑾賞楓大滿貫之旅。

 

 

出發前上網查了Google的地圖網站,對武道能敢道路並沒有詳細的路線。在

縣政府文化局的網站,我找到了武道能敢道路的資料,文化局的資料顯

示,此路與李崠、烏來砲台警備路連結,可瞰制玉峰溪南北兩岸諸泰雅部落,

其軍事、統治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1970年代末期編列預算,將此路拓寬為

可通車的產業道路。 

 

 

早期此古道位於山地管制區,需在大溪分局辦理甲種入山證。三光(武道能敢)

至李棟山莊路段路況不佳,僅能通行高底盤車輛或越野機車。

 

 

看到這一段訊息,心情頗為忐忑不安。馬美、玉峰道路這兩條道路,我都走過

,惟獨缺武道能敢道路這一段。最近看了不少日據時期的「理蕃」資料,尤其

對「武道能敢」充滿了好奇,於是不管如何,決定獨闖探險一番,心裏打定

主意,萬一道路狀況真的很差,大不了走回頭路。

 

 

那天我在石門水庫賞楓後,隨即循著大漢溪西岸的北橫公路,來到位於三光溪

與玉峰溪匯流處的巴陵大橋。

 

 

途經高坡,位於北橫公路約27公里處,即「北橫之星」休憩站對面,公路旁

有一顆巨石,據說是角板山三星警備道開鑿紀念碑

 

 

石碑上字跡已被磨除,除了碑額的"紀念"兩個大字之外,其餘碑文已經相當

難辨認,不過依稀可看出是日本人的名字,推測是當年道路開鑿隊的隊員

,刻文年代不詳,推測約為大正三年~五年之間。

 

 

今天的古道賞楓之旅,就由上巴陵馬陵砲台山腳下的巴陵出發,往回走2公里

,接桃113公路,右轉沿武道能敢道路接馬美道路到達李棟山莊,循著近代

歷史的軌跡,由宇老循著秀巒公路直下控溪(秀巒,當年泰雅族被迫押収槍枝

之所),回程再由宇老接玉峰道路回北橫公路,作一次穿越百年時空賞楓之旅。

 

 

巴陵楓光

 

 

舊巴陵橋再看一眼巴壟橋竣工紀念碑與「長城部隊天山演習紀念碑」。

 

 

藍天下的巴壟橋竣工紀念橋柱,“バロン橋”和“大正三年十月成工 

土木局”幾個大字,大正兩字雖被抹平,但其餘字體依舊渾厚。

 

 

再看一眼巴壟隧道口的「長城部隊天山演習紀念碑」。

 

 

進入桃113公路(三光道路),目光第一個停留的就是左側華陵村上巴陵的

馬崙山砲台。(日據時代在砲臺山架設大砲數門,以瞰制玉峰溪谷泰雅各部落

,是玉峰溪谷東端的制高點,與李崠山要塞形成犄角之勢,亦為日軍固守之地。

不過昭和時期日人即已撤離。

 

 

在三光道路的左下方,可以很清楚地看見三光溪與玉峰溪匯流處的巴陵大橋

與鮮紅的巴陵舊橋,這兩座橋宛如彩虹般的絢爛。

 

 

來到三光產業道路三公里處,停下車來,觀賞對岸的爺亨梯田。

 

 

爺亨為一泰雅族部落,意為中午才見陽光。因為本地,東、南兩邊都被高聳

的山頭圍峙,每天上午都要很晚以後才會照到陽光。

 

 

爺亨緊鄰玉峰溪,與三光村南北對峙。日治時期,日人在山區推廣稻米栽種,

遂動員泰雅族村民合力從接近山頂之處開闢梯田直到溪底,超過1200層的

梯田,層層的綠毯由村落延伸至下方的谷地,十分壯觀,曾有「後山穀倉」

之稱。

 

 

早期梯田種的是水稻,一年四季隨著水稻的成長節奏有不同的美。如今稻田

不種了,改種5月桃,比拉拉山的水蜜桃早了一個月。想像1、2月桃花開時,

整片桃紅花海舞春風,一定美極了。

 

 

行約三公里路,來到三光部落。武道能敢,就是這裡右轉,昔日的

武道能敢警備道。

 

 

「武道能敢」(漢名為三光,原名為Hutonon,亦音譯為武多諾堪,武道

能敢),意為「聚居之地」。「武道能敢」屬於泰雅族馬里闊灣群。

早期由秀巒到下巴陵這個玉峰溪稱為馬里闊灣溪。馬里闊灣群沿著玉峰溪畔

及南北兩岸建立了許多部落,溪畔有玉峰部落、砂崙仔部落,左岸(北方)

有玉峰、泰平、三光(武道能敢),右岸(南方)有石磊、鐵立庫部落、

抬耀、復華、爺亨等部落。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開車經武道能敢道路,道路不熟,心情頗為忐忑不安。

 

 

道路一開始就是陡上,一上坡即可看到三光國小,日據時期的高雁番童

教育所。

我在路口,遇見兩位原住民小朋友,下車向他們問路,他們說他們曾坐車沿著

這條路到尖石鄉去。我聽了,頓時放心了不少。

 

 

這位男孩是三年甲班,他說他們學校一年到6年級都只有甲班,沒有其他班。

班上只有8位同學,而小女孩是一年甲班,有15位同學,我聽了很高興,

看來山地小學的學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三光國小前身為高雁祠(「蕃地」的日本神社)所在。大正六年(1917年)設立

高雁番童教育所即為三光國小前身。三光國小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學,頗值得

造訪一番,下次帶兒子來時,再來一遊。

 

 

山路狹窄又迂迴,只得戰戰兢兢,一路慢行。值此歲末之際,沿途楓光,

美不勝收,但我卻無心賞景,不因險途,只為不忍。

 

 

武道能敢道路大部分是水泥鋪面,比想像中好太多了,偶遇巔簸路面,小心

通過並不礙事。

 

 

漸來到高處,俯瞰下方的玉峰道路與玉峰部落。

 

 

不久遇小岔路,路口有三角點噴漆標示。研判道路的上方,可由馬望曾呂山

連陵縱至李棟山,也是泰雅部落的移民古道。這是一條頗為吸引的健行懷古

路線,下次找機會再來一探。

 

 

道路上方有一整片竹林。近幾年來,我在北部山區常看到竹林,也不時看到

原住民採收竹子,經常在山區道路與運竹子的卡車不期而遇。

 

 

路旁有整堆剛採收的竹子,希望今天不要碰上運竹卡車,在這狹窄的產道

,要跟卡車會車,可得費一番功夫。 

 

 

武道能敢途中景色優美的森林路段。

 

 

武道能敢道路接上馬美道路8K的指標。

 

 

續行2公里,終於抵李棟山莊。前年冬天,上李棟山曾與莊主朱萬鶴寒暄幾句

,當時朱老伯已經高齡85,精神仍然矍鑠。今年再度來到山莊,很想再看看

朱老。看著山莊的國旗依然升起,想必朱老依然健朗。可惜,朱老伯正在

午休,不便打擾。

 

 

朱老伯已是尖石後山的傳奇人物,許多遊客、故友若來此地時,都會順道

拜訪朱老伯。

 

 

「山門不鎖待雲封 莊院無燈等月照」可見莊主是何等的豁達啊!

 

 

過了李棟山莊,不久遇岔路,左下為通往馬美路8鄰,也就是往烏來山砲台

的登山口處,不過,今天我不爬山,直行往宇老而去。

 

 

不料,來到宇老鞍部,此時卻風起雲湧,整個宇老大霧瀰漫,著名的宇老

遠眺大霸群峰,無緣再見,只好加速往秀鑾(控溪)而去。

 

回程來到竹60鄉道約24公里處,遇岔路,路口有原住民的特有指標,說明直行竹60鄉道往秀巒村:田埔、秀巒(控溪)、泰崗、新光、鎮西堡、錦路、養老(霞喀羅古道入口)等部落。左下為竹60-1鄉道可往玉峰村:烏來、宇抬、石磊、抬耀、泰平等部落。

 

竹60-1鄉道一般稱為玉峰道路。玉峰道路大致上沿著玉峰溪的山谷而行,

一路陡降,來到位於尖石後山玉峰溪畔的玉峰村。

 

 

玉峰溪在兩岸聳峙的群山中穿出,下至玉峰村,河道變寬而水流漸緩,村莊顯得

非常寧靜與安詳,泰雅族人在此依山傍水之地繁衍生息,頗有山高谷遠的悠然景象。

 

 

玉峰國小入口的泰雅族傳統竹屋。

 

 

玉峰國小

 

 

美樹民宿,火紅的楓葉景觀,誘人駐足觀賞。

 

玉峰道路東行,一路陡降抵玉峰橋。道路自玉峰橋以東分做兩線,分別串聯起

溪谷兩岸的部落,並一路銜接北橫公路。沿馬里闊灣溪兩岸東行,可分別過

玉峰橋循著南岸的石磊道路經石磊、馬里光、抬耀接上復華道路經爺亨部落

與北橫相接。也可續循著北岸的玉峰道路往三光村銜接北橫公路。

 

 

接竹60-1鄉道12k處的泰平隧道。

 

 

這段的玉峰溪谷,有一種絕世的美,一邊是綿延不絕蒼翠的雪山山脈,

一邊是煙霧迷離的玉峰溪溪谷。

 

 

我將車停在路旁,駐足欣賞玉峰溪陡峭壯麗的山腳景觀。

 

 

竹60-1鄉道終點在14.35K,跨過小橋,象徵性跨越新竹縣進入桃園縣,

接下來就是三光道路,通往北橫之路。

 

 

過了砂崙仔部落,不久前方可看到彌榮吊橋。橋名為日本人所取。玊峰溪

北岸的「武道能敢」和「砂崙子」,和南岸的「爺亨」與「復華」四個

泰雅部落之間,就靠此橋來聯絡交流。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回程途中再看一眼巴陵雙橋,但見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