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公〕外婆的澎湖灣、「篤行十村」「潘安邦的家」、張雨生故事館、媽宮古蹟巡禮 (中央街、四眼井、施公祠、萬軍井、澎湖天后宮)

2012/07/01 22:47

101-6-15澎湖風情 浮光掠影三日遊(一)

澎湖風情浮光掠影三日遊,DAY1:松山機場飛向藍天->抵達

渡假天堂〔澎湖〕->外婆的澎湖灣~「篤行十村」潘安邦、

張雨生舊居->媽宮古蹟巡禮 (中央街─四眼井─施公祠─

萬軍井─澎湖天后宮)─菊島之星─夜間遊海巡航,鬥陣夜釣小管。

 

緣起:台澎金馬,離島的澎湖、金門、馬祖對我而言,有極大

的吸引力。這些充滿戰爭傳奇的群島,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因國共冷戰時期的管制與保護,至今得以保留完整的閩南

古厝風情。濃郁的人文色彩與豐富的自然生態,海天交融的

景觀,造就了離島獨特的魅力。6年前曾隨老婆公司旅遊,

一覽金門戰地風光,至今難忘。往後幾年改辦本島二日遊後,

離島之行變成可遇不可求,直到今年再度舉辦澎湖群島三日行

。在陽光、海浪、沙灘、仙人掌與古厝的憧憬下,可真教人

滿懷期待。

六月十五日,午後老婆弟弟開車送我們到松山機場,連續下了

幾天雨,陽光剛露臉,似乎預告這三天的好天氣。

 

六年沒來松山機場了,如今兩岸早已直航,松山機場已成了

國際機場。來往旅客除了港、日、韓等東方面孔,其間夾雜

少數的西方人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大陸客,讓我這個十年來

未踏出國門的鄉巴佬,大開眼界。

老婆、兒子與外婆今天要去「外婆澎湖灣」。

臨行前,拍下圓山飯店與後方的觀音山,暫時告別台北,奔向藍天。

 

空中鳥瞰澎湖,有如灑落在碧藍海面上的點點珍珠。

相隔六年再度飛向台灣的離島,飛越黑水溝,45分鐘的航程

終於抵達澎湖。

生平首次踏上澎湖,走進乾淨、整齊的馬公國際機場,感覺既

陌生又熟悉。菊島三日行將是值得多花一些時間去說故事的

美麗群島。

 

當天,澎湖的天氣已逐漸擺脫梅雨季的糾纏,仍時晴時陰。

雖免澎湖夏季酷曬之苦,少了陽光、藍天,唱起潘安邦的

「外婆澎湖灣」,像是蒙上了ㄧ層紗,感覺有點距離。

踏出機場大門,澎湖之行第一站,走訪篤行十村「潘安邦的家」

、「張雨生的故事館」。眷村入口有蔣中正所提的「毋忘在莒」

四個大字,如此留著反共抗俄時期的精神標語,在台灣本島已

不多見了。

 

潘安邦的老家「篤行十村」位在馬公市新復里一巷五號,為西元

1907年日本馬公重砲兵大隊進駐後興建的官舍,戰後則改為

澎湖防衛部軍官眷村。這兒可是孕育了許多影星、歌星,已故

歌星張雨九歲前住在這裡。 

篤行十村」堪稱全國最古老的眷村,建材包括竹、石灰、黃泥

及澎湖特有的咾咕石,難得一見融合歐美風格的日式建築,

部份屋宅還和媽宮城牆緊臨,有種和歷史同居的感覺。篤行十村

在民國96年1月已舉村遷移至龍行新村,全村閒置,目前被指定

為歷史建築,文建會也準備規劃成為「眷村文化園區」,永久

保留這座台灣最早的眷村。

「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是潘安邦主唱的成名作,儼然成了澎湖

觀光的代言歌曲,它已經傳唱30幾年,歷久而彌新,不光是四、

五、六年級生的華人都能哼唱幾句,連兒子參加的合唱團都拿來

當主唱曲,足見它跨越世代與地區的魅力。 

看著眷村中ㄧ戶貼著ㄧ戶的感覺,好像整個村子就像是ㄧ個

大家庭,雖然擁擠,卻溫馨十足。

 

潘安邦舊居靠近海邊,可以眺望澎湖內海,坐在這裡可以聆聽

海潮聲,與瀰漫在空氣中海的氣味。

 

這是潘安邦小時候與外婆合照的實體銅像。難得兒子與外婆

一起來澎湖,可惜兒子跟一群同伴到處亂跑,不見人影。

 

 

離開了「篤行十村」,隨後來到媽宮最早的發源地,中央老街。

澎湖「馬公市」因擁有一座台澎金馬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全國

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天后宮」。根據「台灣紀略」記載,清朝

乾隆年間(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澎湖本島(包括馬公

、湖西)叫做「媽祖嶼」,馬公叫做「媽宮」。至今老澎湖人

仍稱馬公為「Ma-Keng」(媽宮的閩南發音)。到了日據大正九年

(1920年),配合澎湖改為「郡制」(即澎湖郡),日本人將

媽宮」漢字簡化,將「媽」刪掉女字旁,謂之「馬」,將

筆劃較多的「宮」改為「公」,因「媽宮」與「馬公」是諧音

,所以改成「馬公」,沿用至今。

中央街最著名的古蹟,首先是一級古蹟「澎湖天后宮」、四眼井

、施公祠與萬軍井等縣定古蹟(以前的國家三級古蹟),除此之外

,還有台廈郊馬公會館(台廈郊實業會館)、城隍廟、觀音亭、

水仙宮、馬公老郵局、馬公稅關派出所與順承門等,可惜此行

跟團僅能安排中央街漫遊而已。

 

四眼井

中央街可說是台灣第一街,是台灣地區現存最早的漢人聚落也

是最早的商家聚集區,俗稱「街內」、「下街」

 

仔細看,四眼井內有魚,很悠閒自在的在井裡生活,這表示井內

的水質很好、很乾淨,無污染。

 

 

四眼井又名四孔井或四穴井,緣由有四口井做"田"字的排列而

命名。四眼井位處央街北端,俗稱「上街」,是媽宮城最早之

古井。

 

 

四穴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以中央街為澎湖

最古老的舊街來判斷,這口井的開鑿年代約在元代,「下街」

聚落發展飽和以後,向「上街」發展。

 

 

相傳古時天后宮媽祖出巡時,走到四眼井現址,抬轎者不慎將

神轎絆倒,四根轎木插入地內而形成洞口,泉水不斷湧出,形成

今日四眼井。如此生動的傳說,已成當地導遊朗朗上口的民間

傳奇了。

 

 

四眼井於民國六十八年勒石立簡介如右:「此井之開鑿,年代

不詳但以中央對為澎湖最早之舊街,如以天后宮之創建時期為

萬歷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推判,在此以前附近應已有人

居住人生不可一日無水,信仰中心尚在其次故此井之開鑿,

似應比天后宮創建為早,年代相當久遠」。

 

過了四眼井,穿越小小的街內公園,來到施公祠。

 

施公祠

 

施公祠在中央街內,像是住宅又像廟。主祀清朝水師提督「靖海

將軍施琅」,施琅打敗明鄭幫助清朝收復台灣,因有功於大清,

故被封為靖海候。建廟年代欠詳,可能是康熙三十五年,施琅

去世後,才建來紀念他的祀廟,當時稱為「施將軍廟」。道光

二十三年〈西元一八四三年〉重建後,才易名為「施公祠」。

廟內除了主祀施琅的神像外,還有包括范、謝二位將軍(就是

俗稱的七爺和八爺)、媽祖、五帝爺、海山城隍爺等。因施公祠

和海壇館當年被日本政府建醫院而拆掉,因此海壇館內的神像

也遷來此,包括天公爐,所以在廟正中央的天公爐上就寫著

「福建海壇館」。

 

施公祠內有兩方「寰海皆春」和「福曜海山」古匾,其中

「寰海皆春」是當年澎湖位階最高的長官,澎湖水師副將詹功顯

於道光十五年(1835)所題贈,從中可見施公祠在澎湖的地位。

 

就在施公祠前方有座「萬軍井」,位於天后宮和施公祠間,關於

萬軍井的由來,介紹如下:

 

施公祠與萬軍井簡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 提督福建水師

攻澎,擊敗守澎總督劉國軒而領媽宮, 師苦無水,琅禱於神, 井湧甘泉

,萬軍汲之不竭,名曰「萬軍井」,或稱「大井」康熙三十五年

(1696)琅卒, 翌年命建施將軍廟於媽宮澳東街,道光二十三年(1843),

更名施公祠
澎湖縣政府製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立

(施公祠與萬軍井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中央街旁有一條小巷,名曰「摸乳巷」。澎湖的摸乳巷比鹿港

的寬,想像中的摸乳巷應該很窄,窄到兩人迎面走過,都需要

側身,如此才不會觸碰到對方的胸部,不過這裡摸乳巷卻是

十分的寬。

 

 

過了萬軍井,隨即來到第一古蹟「天后宮」的廟埕。

 

澎湖天后宮

 

 

此行澎湖三日遊,我事先唯一做的功課就是瀏覽李乾朗教授所

著作的《澎湖天后宮》一書。

 

 

澎湖天后宮是台澎地區最古老的媽祖廟,有曰元朝即設此廟,

有曰明朝已具規模,寺廟中保存的鎮廟之寶,於1604年(明萬曆

年間)所立的「沈有容諭退紅毛蕃韋麻郎等」石碑是目前全台

最古老第一碑,距今已超過四百年以上的歷史。

 

 

今天的古蹟巡禮,心目中即將此古碑列為第一目標,但是看到

大門緊閉,不禁大失所望。

 

天后宮歷經多次修建,現在的廟貌則是日治大正十二年(1923年)

重建完成,當時聘請廣東潮洲籍的大木匠師藍木翻修天后宮,

建築兼融傳統的閩式與粵東風格,極富藝術價值,奠立了天后宮

在宗教、文化與建築藝術上的歷史地位。1985年文建會再為垂垂

老矣的天后宮重新整修為現貌。如今,2011年起天后宮又開始

為期兩年的重建工程。重建是否「整舊如舊」,保有古樸風貌?

還是煥然一新,毫無古意?實在令人期待。

無法入內參訪,只好在廟埕上拍個到此一遊的紀念照。兒子手中

的仙人掌冰很可口,也是來訪天后宮夏天必嚐的冰品。

天后宮此照壁有避邪、區隔和阻擋的目的,避免直視廟內對神明不敬。

天后宮入廟的八卦型台階也是全台僅見。

天后宮山川殿屋頂上的垂脊「排仔頭」泥塑,分別塑出「旗」、「球」、「戟」、「磬」,以取其「祈求吉慶」吉祥諧音。

天后宮正面屋頂上的各交趾燒陶與剪黏,有藉物隱喻「龍馬負圖

,天下太平;祈求吉慶,聖人在位」的吉祥意象。

 

走出中央老街後,來到馬公港,附近有一棟建物很有特色,這

也是一棟歷史建築,89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海關稽查組辦公室),在日治時期是澎湖

地區最先採用洋式的官方建築物。

結束了中央老街古蹟巡禮後,晚餐則安排在「菊島之星」用餐。

 

大啖海鮮後,夜間安排遊海巡航,鬥陣夜釣小管。

此時天空飄著小雨,海上一片闃黑,船家將燈下海點亮,驀然

波光燦爛,正是誘來小管魚群,此時人手一竿,各個摩拳擦掌,

一嚐生平夜釣首趣。

可惜此時非魚汛季節,小管硬是不上鉤,小朋友原本興致極高,

不免垂頭喪氣。好一會兒,終於上鉤了。

接著,接二連三,此起彼落,原本寂靜的海上,頓時熱鬧起來。

船家將大夥的戰利品,快鍋加水三煮,小管配上滑嫩嫩的麵線,

把澎湖大海的美味,點滴融入在味蕾中。部分則現做生魚片,

入口彈性豐腴,生鮮味美的滋味,真令人回味。

夜色中,愉愉快快地回航,將猶在口中的小管味,與海風共享,

放生回大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