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斯土 春祈秋報」台灣古老的土地公廟巡禮

2012/12/09 23:19
101-12-9 台灣古老的土地公廟巡禮

        近幾年來,每當我獨自一人走在鄉間小路、山區古道上,

不期而遇路旁杵著一座不及人高的土地公祠,通常我會低下頭、

彎下腰來,和土地公對話。

土地公前,虔誠地點上三支馨香,舉香齊眉,向土地公請安

,弟子○○○,家住在○○地方,今天來到這裡,祈求土地公

保庇弟子平安順遂。

 

▲新北市貢寮區內寮街127號往三方向山約半小時路程的

『尪子嶺  福德祠』。 

 

走在身處這片地荒煙的古道上,乍見土地公祠,讓人有著一股

特殊的情懷,彷彿回到先民開墾初期的小棧道上,前不著村

後不著店,只有祈求此境土地公保佑山旅順利。 

感謝腳下所踩的這片土地,祂無言的孕育著我們,感謝「土地公」

,默默的守護著土地的每個角落。

古道上的土地公廟在先民拓墾初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面對陌生的土地、前途未卜下,難免會遭遇挫折,因此

「土地公」不只是祈求豐收的寄望、更是心靈的寄託。

 

每一間土地公廟都紀錄著一段先民拓墾的故事。要走古道、

或是了解腳下所踩的這片土地,體會古道的人文歷史,先從

了解「土地公」,才算開始。

2003年暮春時節,我首次參加林宗聖老師當年的古道傳奇之旅。

當年我們由侯硐的小粗坑古道啟程,林老師隨即發了一份講義,

正面是台灣登山研究所4月~7月行程預定表,背面是台灣土地公

的演變,這份講義到現在我還保留著。

林宗聖老師說:土地公廟和石佛、石橋、石厝等都是廣義古道的

佐證物件,研究探討土地公廟,對於古道的人文歷史瞭解有相當

大的助益。因此在台灣為數眾多的土地公廟,其功能應不只於

信仰崇拜!

土地神在漢人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神祇。一般稱為土地公,

其稱謂有社神、土神、土正、社公等尊稱,也有叫民主公主等。

民間較尊崇的稱呼「福德正神」、福德爺、大伯爺或直稱土地公

;墓地的土地公稱后土,閩南地區稱土地公、土治公、土治公伯

,但也有人暱稱為「伯仔」。客家地區則尊稱為伯公、福神、

土地伯公、大伯公。

土地公就像村里長一樣,是最基層的神祇,雖然神格不高,卻是

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神明。只要有漢人聚落的地方,

就有土地公。

土治公伯是村落的土地之神,所司的職務極為繁瑣,只要管區內

有關農作物生長、六畜興旺、疾病、參加考試、甚至當兵、嫁娶

等,都要至伯公前祈求其庇護。

漢人因「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土地公也被引伸成為財神,成為

生意人必拜的神祇。就像是鄰居的老者一樣,土地公以一向和藹

慈祥的笑容,守護著地方百姓,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

的神祇。

早期農業社會的老農夫,每日下田工作前,一定例行性的走到

庄頭前的土地公廟向土地公請安,和土地公對對話,虔誠的點上

三支馨香向土地公拜拜。

客家婦女在忙碌完一天的農事,洗手淨身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到

伯公前敬奉清茶,並焚香致敬。在這種例行儀式中,其實已沒有

所謂的祈求保佑,彷彿只是對家中長輩的晨昏定省而已。

到土地公廟祭拜,已成為農家子弟的習慣。土地公的身影早已

深入人心,並且和這片維繫生命與孕育文化的土地緊緊相連。

土地公廟沿革

台灣的土地公信仰,遍布山麓、山巔、田頭田尾、庄頭庄尾、

水頭水尾、家宅、墳瑩、商店的守護神,是漢文化圈中,無論

客家、福佬、外省、閩南等不同族群的共同信仰。

且因土地公可福佑行旅安全,在昔時鄉間、山野越嶺道上均設有

土地公廟,愈簡單愈原始,年代也愈久遠,隨著時代變遷,由

小而大,見證漢人拓墾台灣的歷史。

 

土地公神像可分為持拐杖,照顧農民土地之土地公及持如意、

元寶視為財神供奉在自家或商店之土地公。 

土地公神像的眼睛稍為向下,稱之為「顧爐」。 

土地廟最大的特色就是「逆水而建」的座向。面向著水流的方向

,意味不使村落的財富往水流。水源對農村社會非常重要,土地

公廟的座向反映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理,若沒有溪流可參考

時則以朝向高處的山為座向、故很少看見直接面向大海的土地

公廟。如九份福山宮是採背海面山的形式建築,福山宮所面向的

位置正好是以前金礦脈的好所在,意指土地公是在守護這地區金礦。

 

而以祭祀「土地公」為主神之廟宇,在台灣一般稱為土地公廟、

福德宮、福德祠,較小的則稱為土地公廟仔,客家人則多稱為

伯公廟、伯公下、福地等。依賴志彰的《桃園縣的土地公廟》

一書八大型式,加以闡述:

 

(1)單粒石:

  早期生活艱困,土地公廟以最簡單方式搭建,石板、石頭、

三粒石伯公、磚造小祠隨處可見。隨著經濟狀況改善,地方人士

紛紛募資重建,感念土地公的庇佑,甚至規模宏大、信眾廣布,

導致傳統古樸的土地公廟日趨消失。這些未經改建原型的小小

土地公廟,自然古樸,更顯得珍貴。

單粒石土地公、三粒石土地公是台灣最早期的土地公祭拜的形式,

先民是採最原始的「土社」、「石社」來祭拜土地公,尤其是田頭

田尾的土地公更是立石為「社」。只是隨時代變遷,「三粒石」土地

公已逐漸改建消失。《禮記.郊特性》記載:「天子大社必受霜露

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所以土地公其實是要直接和天地相連才會

匯集靈氣的。所以王健旺所著《台灣的土地公》認為三粒石土地公是

最符合土地神的祭拜形式。

▲新埔鎮枋寮燒炭窩古道單粒石頭公,2004年拍攝,近年已散佚。

▲蘆竹鄉坑子村土地公。茄苳老樹下以天然石頭所形成的土地公

,其所依靠的老樹上圍有書寫福德正神的紅布,樹後設有涼亭,

亭前搭有棚架,作為拜亭使用,老樹後面有特殊的石龜造形。

 

 

(2)三粒石:

「三粒石」是最早祭拜土地公的方式。在左右兩方及後方各豎起

一塊石頭,上頭再壓一塊石頭,就完成了一間小小「廟」,因此

被稱為三粒石;裡頭通常只放一只香爐,或者供奉石土地,

有的人也稱之為石頭廟。

▲ 竹山鎮社寮三粒石土地公

▲ 楊梅開庄伯公:

位於楊梅鎮梅高路社子溪畔的開庄伯公,是典型的客家土地公。

開庄伯公並沒有建成廟祠,也沒有人工雕刻神像,只是以三顆卵石砌

成象徵殿宇的「三粒石」架構,造型古樸。裡面立有「福德正神

香位」木牌一座,十分罕見。

 

▲新埔三段崎古道巨大老樟樹和傳統的三粒石伯公  三段崎古道

是清代新埔通石頭坑通往芎林鄉下山村捷徑

 

 

(3)石棚:

 

這種「石頭棚土地公」的樣子是最容易建造的,只需要三四塊扁

平的石頭,搭成一座棚狀祭祀所在「石頭棚土地公」。多數年代

為100多年至200多年前,且幾乎源自最簡陋的3粒石,或石棚式的

土地公廟

▲【萬里鄉】富士古道

▲新埔鎮枋寮義民廟土牛溝古道的槺榔伯公廟

位於燒炭窩山中,植被盛長棕梠樹,客家人稱槺榔為早期製蓑衣

掃把材料。古樸的伯公廟由石牌上搭建三坱石板而成,約兩百年

以上歷史。

▲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九丁榕神木伯公

 

▲大溪打鐵寮古道上石棚土地公

 

(4)土地公祠:

早期先民開墾土地可說是篳路藍縷,當先民取得土地,生活稍有

改善時,就蓋一間石砌式的小廟來感謝土地公的保佑。「石砌式」

土地公廟是用石塊堆砌成房屋式的小廟,廟高不及人高或同高於

人,約一般成人腰部以上之高度,庄民需彎下腰跪拜才能觸及高

不及膝的小平臺上之香爐。簡單但是已經具有廟的形態了,

早期土地公祠,大都是以砂岩為建材興建的石頭小祠,屋頂形式

為硬山造型即雙倒水(兩坡落水)屋頂架在兩側承重牆上,屋脊

形貌大致分成馬背型屋脊及燕尾型的翹脊兩種,部分燕尾型屋脊

正上方處,可以發現象徵「福祿」的葫蘆石雕裝飾,馬背型屋脊

土地公廟則無此裝飾。

▲燕尾型的翹脊--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壽山宮下的『鯉魚山

福德祠』,泰平境內最古老福德祠。

▲馬背型屋脊土地公廟--滬尾櫻花大道土地公廟 。

 

質樸的廟身,小門上的橫批、對聯忠實的表現出在地的環境資源

與特色。有些土地公廟有神像,有些僅有石像甚至只有石碑;少數

的土地公廟還同時供奉有土地婆喔!

▲貢寮區大嶺古道上鶼鰈情深的蛾酒桶山土地公婆廟,為一座

廟中廟。

 

雖然都是石頭小祠,還是有許多細緻的造形變化;這些裝飾,

多少反應出當時居民的經濟能力。部分的土地公祠立面野雕有

精美的紋飾,常見的紋飾有花卉、瓦當、滴水、花瓶、祥雲、

鳳凰、麒麟等圖樣。廟立面皆刻有「福德祠」三字橫批與對聯

,至於鐫刻落款時間和落款者,並不多見。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其最初建立的年代都不清楚,居民每回答,

他小時候就有了,或是他阿公的時候就有了等等。此乃因原始

的土地公廟大都只是蕞茸小祠,構造簡便,大部分均未鐫刻落款

年代和落款者。

少部份有鐫刻落款年代的土地公廟,更顯得珍貴。

 

▲宜蘭北宜公路附近的福德廟,土地供牌位鐫刻道光二十一年立

(西元1841年),是我在鄉野踏查中年代較為久遠的廟。

 

▲苗栗縣頭屋鄉曲洞客庄墨硯古道上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

「番仔伯公」

 

 

▲苗栗縣頭屋鄉曲洞客庄墨硯古道上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的

「貓裡伯公」

▲新北市雙溪區共和村泰和街福德祠 「 福為仁者壽  德化境皆春 」

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

▲新北市雙溪區,中坑頭土地公廟,「福安宮」位於中坑古道鞍

部,旁有一塊礦務課675號基石及大正元年(1912)方向碑。 

 

客家的伯公壇

客家地地區的伯公廟,在空間景觀的呈現上具有兩項共同的

特徵,即「化胎」結構與「伯公樹」的栽植。「化胎」,又稱

花胎、花台,位於正身後面,呈半圓形隆起土丘狀,形如座椅

的靠背,被認為是聚氣納福的地方,象徵著安穩、化育的意思,

具有福蔭的作用。

▲公館鄉鶴岡之寶-老樟樹與老茄苳

 

▲開山伯公老樟樹、風空百年伯公老樟樹、風空百年伯公

樹下有座雕琢樸實的伯公廟,伯公對聯陳述:「正直降百福,

神靈集千祥」。 

 

美濃客家地區常見的墳墓造形的土地伯公,在北部較不常見到。

▲高雄美濃開基福德壇(美濃窯旁)---275年古神壇及石碑。

美濃客家伯公壇型式以「天圖地方」、「前虛後實」、「陰陽太

」反映在伯公壇的型制上。

(5)擴大中的過渡型福德祠:

隨著時代的演變,有些石頭小祠改建成華麗的廟宇,但是仍有許

多聚落,將原廟保留,僅加蓋屋頂與拜亭。此類建築型制的翻修

,也表示了在長期墾耕的農業社會下,希望藉由建築的回報以

博取土地公的好感與有求必應。

▲苗栗公館鄉福德村油桐花坊入口處,古樸的石砌土地公廟,

為三宮(坑頭、坑中、坑尾)合祀之福德祠

▲新北市雙溪區,位於盤山坑產業道路的新興宮。建於建於光緒

丙戌年(光緒12年,1886年)。

新北市石門區土地公嶺古道上福德祠。

 

(6)單開間福德祠:

▲新竹縣芎林鄉下橫坑山的福德祠

▲宜蘭縣員山鄉內城的福德祠

 

(7)單開間福德祠加拜亭:

▲苗栗南庄鄉屯營「屯營伯公廟」

▲苗栗三灣鄉「石牌伯公廟」
(8)大型宮廟式的福德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