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仔反傳說 〕~ 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滬尾砲台之旅

2009/12/25 00:34

 

20091122 滬尾古戰場,滬尾砲台之旅

今年10月11日,強勁的東北季風開始吹進北台灣,當天天空雲層很厚,

頗有風雨欲來之前兆,不敢出遠門,只帶著小朋友到滬尾砲台公園踏青。

         

 

當我們將車停在淡水天生國小旁的小路上,才一啟程,便看到一路上大清帝國的

旌旗隨風飄揚,這才驚覺我們已來到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的路上。

 

百年前,滬尾五虎崗,岡巒疊翠,伴著阡佰梯田。然而湌海桑田,物換星移,百年後

一棟棟大樓取代了這片綠色大地,如今僅存天生國小前面這片綠色的稻田,侷限在

滬尾五虎崗第一崗昔稱「烏啾埔」的山腳下,今日砲台公園一隅。

 

『西仔反』戰役

 

光緒十年(1884年),清朝與法軍為了越南問題而起戰事,法軍司令官孤拔中將

(S.Courbet)派遣副司令李士卑仕少將率強大的遠東艦隊兵臨台灣。戰事之初法軍擊毀

沿海多處砲臺,攻佔雞籠礦山得到足夠燃料後,法軍轉而從淡水河口長驅直入台北府城

,以佔領台灣為手段來脅迫清廷屈服。

 

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發現淡水守備位置的重要,因此決定棄基隆保滬尾,重兵力

移防淡水。10月1日,法軍開始砲擊滬尾意圖靠岸登陸,但當時強勁的東北季風,

洶湧的海浪使法軍無法在當日上岸,直到10月8日法軍才突破清軍的海岸防禦線由沙崙

登陸展開攻擊,滬尾在孫開華帶領的清兵及地方士勇所組的義勇軍,傳說中淡水人迎出

了清水祖師助戰,奮勇抗敵終告擊退了法軍,此役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亦稱

「西仔反」戰役。

 

「西仔」指法蘭西,「反」又通「叛」,指叛亂、戰亂,『西仔反』正是清法戰爭

滬尾之役的別稱。

 

125年前清法戰爭中的滬尾之戰,兩軍交鋒雖僅僅數小時,卻是積弱不振的清朝末年

難得的勝利,在歷史上寫下重要一頁。此役改變台灣在清朝帝國傳統統治中的

邊陲地位,清法戰後台灣正式設省,並積極開始各項現代化建設,對台灣發展

影響深遠。

 

 

中法戰爭時的神蹟

 

在『西仔反』戰役中,流傳下諸多的神奇傳說,除了清水祖師爺有示警外,淡水龍山寺

的觀世音菩薩、福佑宮媽姐及油車口的蘇府王爺均有顯靈助陣,助滬尾軍民擊退法軍。

 

『西仔反』戰役結束後,光緒12年(公元1886年)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特別

賜贈三塊匾額「翌天昭佑」、「慈航普度」、「功資拯濟」予淡水福佑宮、龍山寺、

祖師廟。

 

 

淡福佑宮獲頒「翌天昭佑」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廟中。

 

淡水龍山寺,光緒皇帝特別賜贈「慈航普度」匾額,成為今日的珍貴文化遺產。

 

法國軍隊進攻淡水時,淡水人迎出清水祖師助戰,竟然大勝法軍;因此光緒皇帝賜

「功資拯濟」御筆匾額,現掛於艋舺祖師廟正殿。因祖師顯靈,造成艋舺、滬尾雙方

信徒爭相奉祀,從此祖師神像由艋舺、滬尾輪流奉祀,而淡水祖師廟正殿亦掛有

「功資拯濟」匾額之複製品。

 

當時淮軍提督章高元亦敬獻蘇府王爺「威靈赫濯」之匾額,以感謝神明的護佑。

 

淡水油車口的蘇王爺廟「威靈赫濯」之匾額,至今仍懸掛於廟中,亦見證了當年

『西仔反』戰役神奇的傳說。

 

今年淡水鎮公所支援場地,在淡水滬尾砲台公園為了紀念125年前清法戰爭中的滬尾

之役,由淡水藝術團體及鎮民共同聯合舉辦大型戶外劇場《西仔反傳說》。

 

可惜《西仔反傳說》大型劇場預計晚上7點左右才開鑼,今日天候不佳,帶著一群小朋友

無法久留,我們僅在砲台公園逗留一陣子後,隨即沿著淡水高爾夫球場場之水泥小路,

來到滬尾砲台。

 

砲台東側為台灣最古老的高爾夫球場,在日據時代是練兵場 , 培育許多台灣的

高爾夫球人才。

 

冬日裡的淡水,尤其是在陰冷灰暗的日子,大部分的遊客大都逛淡水老街去了,來訪

滬尾砲台的遊客並不多。

 

 

滬尾砲台

 

 

砲台唯一的出入口,營門上方有劉銘傳于清光緒12年親題「北門鎖鑰」四字。

 

滬尾砲台當初設計時,有易守難攻之安全考量,帶著小朋友進入營門後,這是砲台

唯一的出入口,只要守住入口,就可放心讓小朋友四處走動,不虞走失。我則好整

以暇觀賞甬道內所展示的相關史料與老照片。

 

 

獅型門環

 

砲台甬道內目前正有展示清法戰爭台灣戰場部份之澎湖、基隆、滬尾戰事模型及

滬尾砲台復原模型。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古戰場路線圖

 

滬尾砲台甬道內目前正有展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概述及古戰場路線圖等,圖文並茂,

頗具歷史教育功能。走進甬道,宛如進入時光隧道內,歲月悠悠,似乎又回到一百多年

前西仔反古戰場了。

 

滬尾砲台甬道內也有展示台閩地區之砲台舊照片,淡水地區聚落、人文、地理等珍貴

老照片,值得駐足仔細回味一番。

 

建於日治昭和14年(1939年)的淡水神社舊照,為目前淡水忠烈祠前身。

 

走過淡水忠烈祠。

 

淡水神社建立於滬尾五虎崗第一崗的最高點 ,列祠松濤是淡水八景之一。

 

清法戰爭後,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銘傳決定在各個海口增建砲台,以利台灣海防

的防禦,特別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在澎湖、

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台。其中,滬尾有兩座砲台,

一為「北門鎖鑰」,即今之滬尾砲台,另一為「保固東瀛」,但今已不見其遺跡。

由於滬尾砲台安裝完竣至今並未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也是

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所以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滬尾砲台主牆 (子牆)最高處約7公尺,建築形式採直與斜二段,有易守難攻之功能。

 

 

環繞砲台四周的壕溝、作為區隔母牆與子牆之用,提高駐軍防禦與監控之能力。

 

穹窿式甬道為士兵活動空間,內部區隔為兵房及彈藥室。部份甬道保持原貌,

其餘目前規劃為展示空間。

 

甬道亦可供士兵聯繫往來,彼此相通。

 

 砲台上方覆蓋泥土,有吸彈效果,被覆上立有兵房的通氣孔。

 

主砲座,方位涵蓋整個淡水河口。

 

50機槍堡為民國政府時期增設之機槍堡。

 

 

早期滬尾砲台位於五虎崗的第一崗,居高臨下,可監控淡水河口週遭動靜,可惜目前

大都為樹木所遮蔽,僅隱約可看到蘇府王爺廟及海邊一隅。

 

此次參訪結束後,隔了一個多月後,又是在陰冷濕雨的日子,我獨自騎著機車穿著

雨衣,來到沙崙海水浴場。11月底海邊已是寒風颯颯,在東北季風呼號下海邊的風

更淒厲,此時海邊空無一人,若不是為了尋訪古戰場而來,生平第一次踏上沙崙海水

浴場,絕對不會選擇在冬天下雨的日子來訪。

 

站在沙灘上,天空一片陰霾,四周充滿著古戰爭的肅殺氣氛,此時彷彿看到1884年

秋天的早晨,法軍在這裡登陸,和清軍發生一場激烈的血戰,然而洶湧的海浪瞬間把

這場戰役全都捲入海裡。

 

今日天生國小位置,正是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火線中點,校旁小溪『中崙圳』

就是喋血肉搏的古殺場。法軍原計畫進攻路線,是穿越天生國小進入五虎崗的第一崗,

佔領砲台,但於天生國小右側兩軍交戰後,雙方沿小溪形成猛烈的射擊線,最後法軍

不支,由右邊防線先垮而敗陣下來。

 

位於炮台下的炮台公園,原屬淡水高爾夫球場,後由政府收回闢建為公園。

 

在10月11日走進淡水滬尾砲台公園,看見清、法兩國的國旗豎立在公園的草坪上,

讓人見識到發生在滬尾(淡水)的戰役故事,這場戰役『滬尾之役』不僅是積弱不振的

清廷唯一的勝仗,也是淡水人的歷史驕傲,淡水藝術團體及淡水人讓這段歷史事件與

環境劇場結合,活化了這段百年歷史故事。遺憾的是當天下雨,未能留下來觀賞這一場

淡水人的年度盛會,期待明年再來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