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永靖鄉〕陳宅餘三館

2010/02/23 22:40

 

〔彰化永靖鄉〕陳宅餘三館 ~ 臺灣十大古宅

 

 

       永靖鄉先民約於三百餘年前由福建、廣東遷徙至此開墾定居。到了清康熙末年

(1720年前後),十五庄圳(八堡二圳)開通後,施世榜招來許多閩粵移民,拓墾

更是迅速。其中廣東潮州府饒平大榕社的客家祖先陳智可,自淡水南下至彰化湳

港西莊,安厝定居。約經過百年的發展,後代十二世祖陳德耀成為首富而蓋大屋,

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永靖地區已經充分開發,這時附近客家村落基於商業

貿易與聯絡鄉誼的需要,所以眾人以合資的方式創建街肆,並請當時知縣楊桂森

命名為「永靖」,其涵意是「期勉閩粵和平相處永久平靖」,此乃永靖街名由來。

 

彰化永靖餘三館 ~ 臺灣十大古宅之一

 

 

台灣於清初拓墾時期各族群間武裝械鬥不斷,死傷無數,「永靖」乃期許閩粵相安

無事與永久太平。只可惜閩粵械鬥於永靖街建立後十年間達於高峰,於13年後的

道光六年(1826年)永靖街與陳家大屋均毀於閩粵械鬥之亂。

 

陳家經十四世祖陳崑崗戮力經營,到了咸豐10年(1860年)戴潮春事件,十五世祖

陳義方帥客家軍保鄉,獲頒五品軍功,使陳家在富有之上更贏得功名。同治

十二年(1873年)陳義方長子為陳有光陳有光納捐得「成均進士」

(貢生)之功名。

 

今餘三館的正廳--創垂堂之上,仍懸有同治十二年獲頒之「貢元」匾一面,

及「恩授貢元」、「成均進士」執事牌兩對,立於正廳神龕兩側。

 

 

永靖餘三館乃陳有光為完成其父陳義方之遺志,與其弟陳成渥,於清同治

十一年(1872)年,先將舊有的祖堂加以擴充重建,再於清光緒十年,歷經七年半,

於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才完成了這座混合閩南及粵東的三合院大宅。重建後的

正堂稱為「創垂」,大宅叫做「餘三」,自稱為「新新軒主人」。

 

餘三館於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92年6月完成餘三館的修復。

 

 

餘三館在建築上屬於「單落雙護龍式」,前有一口風水池,是一座三合院式的

建築,有完整的門樓、前埕、內外埕庭院、軒亭、正身、內外護龍,磚工精細,

造型典雅,名列臺灣十大古宅之一。

 

從正堂望向門樓,清楚看出紅磚主色調的院牆,但雙圍牆圍攏的防禦設計卻是分明的

客家建築風格,不著痕跡的融合閩粵建築,正是於三館的特色。

 

從正堂望向門樓,清楚看出院牆圍牆圍繞著紅磚主色調,閩粵建築風格融合之協調之美。

 

 

 

1895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接收台灣,展開為期數月的乙未戰爭。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南下途中,曾下榻於餘三館,留宿三夜。由於此一淵源,

至日治後期,當陳氏第十七世祖陳捷鰲當家時,日人以大批山林土地為交換條件,

誘使其同意建造神社於餘三館前的田地上,以紀念北白川宮征臺事蹟,神社公園

落成於昭和九年(1934年)六月,公園中央建立神社,並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遺蹟碑」

一座。光復後,餘三館主人主動拆除,再闢為田地;紀念碑本體被餘三館主人

偷偷收存,近年才拿出,目前豎立在餘三館前泮月池旁。

 

彰化永靖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此碑為1934年由台中州知事

竹內豊次所題字建碑。

 

 

迴異於內外埕庭院大量的紅磚,正堂、左右護龍以青、白為主色調,

流露出優美典雅的氣息。

 

 

這是一座優雅而寧靜的古宅,人多吵雜無法體會這座建於清光緒初年古宅的優雅氣質。

 

 

左右護龍的門楣上,掛著橫匾「歷山」「雷澤」出自於呂氏春秋第十四卷第六篇-

慎人,取自"舜耕於歷山,釣於雷澤"。

 

陳姓是舜帝的後代,大舜曾經耕種於歷山之下,捕魚於雷澤之區。橫匾題字的是

「光緒己丑年仲冬上浣,新新軒主人書」,「新新軒主人」即是陳有光之自稱。

 

 

這座古宅門樓掛著光緒15年(西元1889年)立的「餘三館」匾額,命名為「餘三館」

一般有兩種說法:據推測,整座大宅喚作「餘三館」之意,乃陳有光為紀念祖先

「艱難創業,垂留後代,此後蔭澤世代子孫多福、多壽、多子孫」而取其名。

 

 

 

另外,大門對聯如此寫著:「餘光賴世德基仍舊慣,三錫受皇恩頌祝高陞」。

蘇東坡曾說:「有味在三餘」,所謂三餘便是:「冬」、「夜」、「陰」。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這三個時間便是生命最

閒暇的時侯,主人陳有光想必是利用這「三餘」的時間來充實自己,衝刺一番,

以期金榜題名。

 

 

彰化永靖餘三館-正堂左壁板以"擂金繪" 陳家餘三館家訓(一)

 

「古語云: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恤貧,人若不遭橫禍,施舍費得幾文。誠能約己

濟人,色色為貧人算計,存些盈餘以救急難,去無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德。乃

富人惜財如惜血,目擊困苦顛連而睽睽相視,毫不動心,以為生財之道。宜如此不知

財生,而心先死矣。心既死,財其能長生乎。至如小本貧民,肩挑貿易受盡苦辛,

覓得幾文微利,為一家性命所係。其遇可矜、其情可憫。我卻要在他身上討便宜,

甚或用重秤、使小錢。猶自以為得計,不知窮人資此以養生,多不過數文錢耳。在我

視之頗輕,而彼之含怨最重。只此小節而其人之生平可見矣。況折其一日之本,即窘

其數日之生,所省甚微,所損實大,吾輩戒之。燕柱魏統勳。」

 

此家訓告誡子孫財富乃過往雲煙,如自己能力時,應憐恤貧窮,多方資助。似乎與

大門對聯寫著:「餘裕布德斯為善果,三事無虧正是良圖」互相對應,即救難恤貧

廣結善果,後蔭澤後世子孫多福、多壽、多子孫,如同下聯之「三事無虧正是良圖」。

 

陳家餘三館家訓(二)
        「以心術為本根,以倫理為楨幹;
         以學問為菑畬,以文章為花萼;
         以事業為結實,以書史為園林;
         以歌詠為鼓吹,以義理為膏梁;
         以著述為文繡,以誦讀為耕耘;
         以記問為居積。
         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脩持;
         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此家訓期望後代子孫能承襲客家人重視學問、忠孝、倫理之傳統與耕讀世家的精神。

 

正堂前之軒亭為整座宅院雕刻、彩繪最精美之處。

餘三館軒亭上的新春對聯-「大家努力開新運,舉族奮鬪振家聲」

 

 

餘三館正身廳前的出軒亭,斗拱、瓜柱與托木的雕工精細,是餘三館雕刻

彩繪精華,以四根龍眼梭木柱為架構,軒亭屋頂架構為六架卷棚歇山式,

曲線優美。

簷下六架四瓜結構,是餘三館雕刻彩繪精華。出軒亭是餘三館有別於其

他古宅的特色之ㄧ。

 軒亭的側面,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其為捲棚歇山式的軒亭,但其上方屋脊也很明顯為

金形馬背,其前簷反宇的作法彷彿隸書中平穩卻飛耀的姿態,堪稱餘三館全區最

精彩的屋頂。

彰化永靖餘三館-軒亭馬背(金形圓)與童子剪黏

 

兩側護龍屋有六個鯉魚漏水孔。雨天時,雨水集於天溝,自魚口吐出,雨中排瀑形成

趣味景觀。

彰化永靖餘三館-攬鏡自梳仕女畫

彩繪花瓶及甕。有平(瓶)安(甕之閩南語)之意。

 

 

餘三館的彩繪名重全台,為清光緒14年(1888年)的作品,正廳及兩廂房的彩繪

保存完整,顏料取自大陸,歷百餘年不退色,選材更跳脫忠孝節義的框架,以當代

生活為素材,凡此足以讓餘三館被譽為全台彩繪的總匯。

 

房舍的門屏窗戶為書卷窗,造型優美,其上繪有仕女圖,一位吹笙,一位沈思,展現

古代仕女的風貌。

彰化永靖餘三館-左側門扇-夔龍抱瓶漏窗-門楣仁者樂山

彰化永靖餘三館-左側門扇-夔龍抱瓶漏窗-門楣智者樂水

彰化永靖餘三館-正堂左外側柱間隔板牆上以"麻绒石灰浮雕"-壽翁

正廳前步口兩旁有花瓶門的造型,其旁的木屏有麻姑的浮塑彩繪。

正身左側子孫巷。此處本為正身與內護龍的間隔,以及正身與外護龍的通道,由於

空間較為隱蔽,常為婦女活動空間,婦女又常帶著小孩,因此這個空間也常成為孩童

奔跑嬉戲的小空間,故又稱子孫巷。

彰化永靖餘三館-外護龍以改建日式平房,後方陳慶雲所建洋樓

永靖餘三館--日據時期曾任庄長陳慶雲改建洋樓

 

 

後記

 

 

 

「餘三館」雖離我溪湖老家很近,記得小時候曾由溪湖騎腳踏車經田尾公路花園

來到位於省道台一線旁的「餘三館」,只可惜當時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

「餘三館」圍牆很高,即使站在腳踏車上伸長脖子向内窺視,也僅看到屋頂而已,

只覺侯門深似海,一般老百姓難窺其堂奧。後來得知「餘三館」於七零年代遭遇

嚴重盜取,可能才採取如此門戶緊閉的措施。

 

 

事隔多年,永靖餘三館早已成為國家三級古蹟,近幾年由政府整修完成。上月

返回溪湖老家,趁著週日空閒之餘,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獨自一人來到

永靖「餘三館」(永靖鄉中山路一段451巷2號),當時也是大門深鎖,還好面對大門

旁之右側有個小門可進入,那一次是我生平第一次進入這一座大宅,小時候的

願望終於完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次來到「餘三館」,是在大年初二那天,當我們從溪州公園回溪湖,途經田尾

公路花園路口,洶湧的參觀人潮將省道台一線擠得水瀉不通。回程順道看看永靖

餘三館,平常難得開放的餘三館,初二當天居然大門敞開,我們在絲毫不受干涉,

沒有其他遊客之下,在午後陽光乍隱乍現之際,靜靜地欣賞這座優雅而寧靜的古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